?

“狀元”的由來及其歷史演變

2019-09-10 07:22許平
小讀者之友 2019年11期
關鍵詞:會試鄉試科舉考試

許平

說到狀元,現代社會泛指某個學生在某次考試中得了第一名,也指在某個行業或某個領域,甚至是某個范圍內技術領先、成績突出的人或組織。

其實在古代,“狀元”一詞還真大有說道。

那時,“中狀元”稱“大魁天下”或“魁星點斗”“獨占鰲頭”,意思是在科舉考試中考取進士第一名,是古代讀書人的最高榮譽。

古代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一個人如果鄉試、會試、殿試三次考試中均考得第一名,叫“連中三元”。

“狀元”一詞產生于唐代,狀元一詞要拆開理解,其中“元”是“首”的意思,如同“一元復始,萬象更新”里的元,代表首個,或第一;而“狀”字,則與舊時科舉程序有關。

唐代科舉考試是兩級制,先在地方考得“貢生”(相當于后來的“舉人”)資格后,才有資格參加在京城舉行的考試,進一步考取“進士”。

進京考試的“貢生”先要到禮部填寫包括自己身世和近況的個人資料,相當于現在的報考表,名曰“書狀”或者“投狀”。因此,后來考得進士第一名的就是這些“投狀”中的第一名,故稱之為“狀元”,或“狀頭”。

還有另一種說法是,在發布進士榜時,因為皇榜是自上而下掛在墻上,而進士名單則是依照名次自上而下,進士第一名自然在最前面,位于榜首,所以稱之為“榜首”、“狀元”或者“狀頭”。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狀元”在宋代時并非指進士第一名,而是對于“殿試”三甲中“一甲”的統稱,即“進士”前三名均可稱為“狀元”,也就是說宋朝時,每次殿試,“狀元”有三個。只是到明清之際,殿試一、二、三名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自此,“狀元”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一名,其地位也日益特殊。

唐朝時,先后有11名狀元后來當了宰相。宋、明時,狀元一般會被安排到翰林院去做編修,官封六至七品。

清朝時,狀元也是在翰林院任職,但是卻可以去外面當官,擔任地方上的官員,比如說學政、知府、道員、按察使、侍郎等等,等到他們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之后,再另行安排。

于是,“狀元”成為中國封建社會讀書人“一朝成名天下知”的象征。

據史書記載,從唐代科舉考試開始,至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期間歷代王朝有名有姓的文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武則天時開考)。

其中歷史上比較有名的有唐代的賀知章、王維,宋代的文天祥,明代的楊慎,清代的翁同龢、張謇等。歷史上最后一名狀元,則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的劉春霖。

(轉摘自“方略書院”公眾號)

猜你喜歡
會試鄉試科舉考試
清張志寧嘉慶丁卯科鄉試硃卷檔案
清代科舉考試制度淺論
古代科舉考試,哪些情況會延期
“科舉考試”
郴州出土明嘉靖七年《湖廣鄉試錄》考析
歲歲游學路,冷暖私塾情
試述科舉背景下貴州明清時期的神性空間信仰
清代貴州舉人數量考辯
說“進士”(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