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助柯達伊教學法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

2019-09-10 01:05鄧萍
廣東教學報·教育綜合 2019年56期
關鍵詞:歌謠

鄧萍

【摘要】培養小學一年級學生節奏能力的起點是體驗和感受穩定拍,穩定拍拍感的建立需要學生進行反復地歌謠朗讀和歌曲演唱。歌謠的朗讀就是隨口唱出沒有音樂伴奏的韻語,通過身體律動和拍擊身體樂器的方式進行穩定拍的練習;歌曲演唱是挑選音域不高、簡單易學的歌曲讓孩子邊唱邊用身體樂器或小樂器進行拍擊穩定拍的伴奏。四分與八分節奏則是培養小學一年級學生節奏能力的關鍵。節奏能力的培養不能單純地依靠書本的圖示,而應該通過兒童對節奏“識、聽、寫、讀、唱、用”六個步驟來獲得?!白R”就是利用節奏音節標記法使學生識別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聽”就是能聽辨出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時值的不同;“寫”就是利用圖形記譜法將節奏進行記錄;“讀”就是讓學生將節奏的不同排列,在穩定拍中進行反復朗讀,加深對不同節奏單個或多個排列組合的記憶;“唱”就是進行大量的2拍子兒歌演唱?!坝谩本褪怯美碚撀撓祵嶋H。

【關鍵詞】穩定拍;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歌謠;節奏音節;標記法

2011年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指出:“強調音樂知識、技能的學習和所應達到的標準,是發展學生審美體驗、藝術表達和文化認知的基礎,其本身就是學生音樂素養的組成部分?!倍谝魳分R、技能的培養中,節奏能力的培養作為音樂能力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匈牙利著名教育家柯達伊所創立的柯達伊音樂教育體系有三個特點:1.以集體歌唱為主要教學形式;2.以五聲音階和四分,八分音符節奏為視唱打好基礎;3.采用首調唱名法,柯爾文手勢及節奏讀法。其中以四分,八分音符節奏教學對于培養一年級學生節奏能力是行之有效的??逻_伊還提出“節奏是幼兒園音樂教育中感知和學習的主要方面”,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剛剛從幼兒園畢業,在生理和心理上與幼兒園兒童的狀態分別不大,他們的藝術活動仍然是語言、動作、音樂融為一體的綜合性行為。還有受到家庭和地域因素的影響,一年級的新生個體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面對如此教學情況,柯達伊教學法中以簡單的兒歌或歌謠為載體,進行穩定拍和四分、八分音符節奏的訓練,對小學一年級學生節奏能力的培養是符合兒童心理,生理發展的。在這里,結合多年教學經驗總結了如下幾點教學方法。

一、體驗和感受穩定拍是培養一年級學生節奏能力的起點

柯達伊認為節奏訓練分為兩種:穩定律動和節奏型。其中穩定律動就是穩定拍,每個穩定節拍相當于一個中等速度的四分音符時值。所以,兒童體驗、感受并能分辨出不同速度的穩定拍是培養節奏能力的第一步。而穩定拍的培養主要通過歌謠朗讀,歌曲演唱和圖形表示完成。

1.歌謠朗讀

歌謠就是隨口唱出的沒有音樂伴奏的韻語,如名歌,兒歌,童謠等。由于受生理發育限制,一年級兒童的聲帶非常稚嫩,對發聲難以控制,造成歌唱有一定的局限。歌謠是運用節奏的語言,也有節拍、重音和節奏,有聲調的輕重,快慢,正好彌補了一年級兒童歌唱的局限。在歌謠教材的選取上教師可以在網上查找一些適合一年級孩子讀的歌謠或結合人教版小學一年級教材,選取一些節奏簡單,篇幅短小的歌曲作為歌謠的素材進行反復練習,感受穩定拍。例如,小學人音版小學一年級第一冊第二課《跳繩》, 這是一首既可朗讀又可演唱的歌曲,在學生初學時,教師可以邊讀歌詞便用雙手拍擊節拍將歌謠反復朗誦,然后請學生進行模仿學習。學生能初步掌握后,可將雙手拍擊節拍靈活加入雙手拍大腿,或雙手拍肩膀等律動動作,增加趣味性。當學生掌握以上后,可站起來第一段歌詞模仿跳繩的動作,第二段歌詞模仿原地踏步走的動作,按照拍子邊讀邊跳;或兩個同學為一組邊讀邊拍花巴掌,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穩定拍。在家可要求家長將孩子抱在懷里,上下或前后有規律地搖動孩子身體并朗讀歌詞,使孩子感知穩定拍。最后可將歌詞進行即興創編,并做出各種模仿的動作,體驗穩定拍。歌詞要盡量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如,洗衣服、拖地板、疊被子、學寫字,等等,讓學生發現穩定拍的出現是無處不在的。

例如,歌曲《游西湖》這是一首具有人文、歷史背景的歌謠,教師在學生初學時應先簡要介紹一下杭州西湖的秀麗風光和著名景點便于學生理解歌詞。教師可根據歌詞意境創設外出郊游的情景,編創來到不同地方,看到不同風景的有規律的動作,并配上打擊樂來感受穩定拍。

2.歌曲演唱

在完成第一步歌謠朗讀后,教師可以進入歌曲演唱環節。教師要用人聲先做示范,而不是以播放錄音或鋼琴演奏做示范,這樣做的好處是教師美妙的歌聲和良好的歌唱狀態可以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和樹立正確的歌唱觀念。在聆聽教師范唱的過程中,學生要在一旁拍打穩定拍給教師伴奏:而學生在模仿和演唱時,穩定拍也要不間斷的反復,如此可此加深學生對穩定拍的聽覺記憶和內心感受,發出穩定的聲響可使用身體樂器或一些小樂器,如,非洲鼓、三角鐵、小手鈴等。若在歌唱中學生出現趕拍子、拖拍子、節奏不穩定等情況,教師要馬上要求學生暫停并給出正確的節拍,不斷地讓學生感知正確的節拍。由于受一年級學生生理發育特點所限,歌曲的長度和音域都不能太長太高,所以在學生演唱時要學生做到輕聲歌唱并盡量把音準唱到位。

二、體驗和感知四分和八分節奏是培養一年級兒童節奏能力的關鍵

在節奏方面,律動感較強的節奏和兒童實際生活的聯系比較密切。比如,四分音符可以和兒童走路的步伐相結合,八分音符可以聯想到跑步,而二拍子的歌曲很多都是由四分和八分音符組成。因此,對于一年級兒童來說,這兩種節奏更容易掌握,教學方法具體來說可分為“識、聽、寫、讀、唱、用”六個步驟。

1.識

“識”就是利用節奏音節標記法使學生識別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在節奏音節標記法中四分音符標記為“|”或“”,讀作”ta”,八分音符標記為“”讀作“ti”,教學中常常把一拍中的兩個八分音符連寫出來寫作“”,讀作“titi”.初學時教師可在黑板上將兩個節奏型寫出來,豐富學生在視覺上和聽覺上對節奏的認識。

2.聽

“聽”就是能聽辨出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時值的不同。方法就是學生拍出穩定拍作為伴奏,教師用鼓拍擊出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時值音響,從單個節奏至幾個樂句,從簡到難,如此反復,以讓學生能馬上分辨并說出節奏出現的順序為目的。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區分兩個節奏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四分音符響了一下,兩個八分音符響了兩下,只需分辨出一和二的聲響不同而已。

3.寫

寫就是利用圖形記譜法將節奏進行記錄。方法是教師在黑板上畫出若干橫向排列的橫線表示拍子,學生根據聽記到的節奏進行記錄,如一個音“”,兩個音是 “”,重拍寫在每一個小節的第一條線上,弱拍則寫在每一小節的第二條線上,每條節奏聽三次,要求學生全程拍打穩定拍,進行內心聽覺并記憶。具體如:2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增強了學生學習節奏的興趣,也鍛煉了學生的注意力的集中,內心的節奏感和聽覺記憶。

4.讀

讀就是讓學生將節奏的不同排列,在穩定拍中進行反復朗讀,加深對不同節奏單個或多個排列組合的記憶。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建議四分音符節奏和八分音符節奏出現排列的順序要遵守從簡到難的過程:可先給出四個八分節奏:作為基礎,在學生完全掌握的基礎再給出一個十六分節奏,位置可以隨機放在節奏的第一、第二拍不等,增加一點難度,待學生能較好掌握后,教師可將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進行隨機組合,拍讀節奏的順序可按照從左至右單行來讀,等學生熟讀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按照從右到左,從上到下,從下到上或教師教師隨意指讀的順序,讓學生邊拍穩定拍邊讀節奏,強化認識,利用多樣的學習方式不斷加深學生對這兩個節奏型的掌握和認知。

5.唱

唱就是進行大量的2拍子兒歌演唱。因為二拍子歌曲大多都是由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組成的。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邊歌唱邊進行身體多部位的律動配合。例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手打歌曲節奏,腳踏節拍,口唱歌曲,將身體分成三個聲部同時進行,對于培養學生的手腦協調、內心和聽覺記憶有很大的好處。

6.用

用就是用理論聯系實際。綜上所述方法的最后目標是為了讓學生能自主讀會唱會簡單的2拍子歌曲,所以教師還要在音樂教材中選取2拍子的歌曲,讓學生看著課本進行先拍穩定拍后讀節奏,最后按節奏讀歌詞的三部曲。例如,人音版小學一年級第一冊第二課《其多列》,歌曲節奏主要是由八分和四分音符組成,節奏明快,初學時教師可先讓學生辨認一下樂譜中的節奏,然后帶領學生拍打出穩定拍,接著引導學生邊拍穩定拍邊讀出歌曲的節奏,如此重復幾次后,讓學生看節奏讀出歌詞。在學生將歌詞讀熟后,教師可變化新的穩定拍律動或要求學生將歌曲的節奏從后往前讀,為學生增加難度也增加了趣味性。

三、結語

綜上所述,柯達伊教學法是以兒童發展為基礎的教育體系,他的教育目標是:1.培養社會技能和藝術才能平均發展的兒童;2.使兒童長大成人后,能具備這樣的音樂才能:看到樂譜就能想到聲音,讀譜和記譜就像說話寫字一樣。雖然目標很遙遠,但孩子的音樂學習成長是需要點點滴滴的積累,孩子積累的過程也是教師勇于探索、教研的過程。培養小學一年級學生節奏感很重要,這將會影響孩子這六年的音樂學習,我們要繼續努力鉆研教學法,讓每一個孩子體會并愛上音樂。

參考文獻:

[1]楊立梅.柯達伊音樂教育思想與匈牙利音樂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加)羅伊斯·喬克西.柯達伊教學法[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3]楊立梅.幼兒音樂能力培養的策略和方法[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

猜你喜歡
歌謠
甜甜的歌謠
捉蛐蛐兒
Han and Eggs
The More We Sing Together
讀讀真有趣
讀歌謠畫添畫
西藏歌謠中的巫術心態
和女兒一起背歌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