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右玉縣邊際耕地分布與再利用模式

2019-09-10 07:22馬進鄭磊
炎黃地理 2019年3期

馬進 鄭磊

摘 要:隨著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一步發展,耕地利用過程中的邊際化現象也隨之而來,越來越多的農村耕地出現邊際化現象,包括耕種的純收益逐年減少,集約度與播種面積下降,甚至大量的出現棄耕撂荒景象,嚴重的影響了國家的糧食安全。右玉縣作為晉西北地區的生態文明縣,近年來注重生態恢復和植樹造林,森林覆蓋率將近53%左右,多種耕地利用形式的出現與社會的發展也導致了右玉縣耕地的邊際化現象。本文利用ArcGIS軟件以及空間分析方法,繪制出了右玉縣邊際耕地空間分布圖,分析了右玉縣邊際耕地的成因,并提出了邊際耕地再利用模式建議。結論有助于在空間上剖析關于右玉縣邊際耕地的相關問題,為邊際化現象的發生提供科學的預測和依據,對于山西省以及國家糧食安全、耕地改革工作及耕地撂荒整治都有重要的啟示。

關鍵詞:右玉縣;邊際耕地;潛在邊際耕地;完全邊際耕地;再利用模式

1 研究區概況

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座落于晉西北邊陲,地勢呈南高北底,四面環山,地處(112°07′E-112°38′E,39°41′N-40°17′N)。西部為平魯區,東部與大同市為鄰,北部為內蒙古自治區。右玉縣轄右衛鎮、新城鎮、元堡子鎮、威遠鎮和丁家窯鄉、李達窯鄉、高家堡鄉、楊千河鄉、牛心堡鄉、白頭里鄉4鎮6鄉。鄉鎮下設361個自然村、321個行政村。1969km2的土地上居住著約11.55萬人口,其中城鎮人口占全縣總人口比重的53%,鄉村常住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47%??h內主要農作物有玉米、蕎麥、谷子、胡麻、小麥等,是全國小雜糧基地縣之一。該縣作為“五縣三市兩省”的交匯處(平魯縣、涼城縣、山陰縣、和林縣、左云縣五縣,朔州市、大同市、呼和浩特市三市,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兩?。?,一直促進著中原農耕文化和北方少數民族草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2 相關概念及資料方法

2.1相關概念

邊際耕地指的是發生了邊際化現象的耕地,就是在耕地利用過程中產生微小效益或無效益甚至虧本,純收益小于或等于零的情況,或者是純收益顯著下降的情況,并且在隨后的耕地利用中,出現播種面積減少和集約度下降等特征,甚至有棄耕撂荒的情況,便可認為耕地出現了邊際化現象。邊際耕地又分為潛在邊際耕地和完全邊際耕地,將潛在邊際耕地和完全邊際耕地組合起來統稱為右玉縣的邊際耕地。

2.2資料來源

2.2.1矢量數據資料

右玉縣耕地圖層數據來源于山西省耕地質量更新成果;地形數據來源于山西省測繪局,右玉縣地形圖是在山西省地形圖中裁剪得出;右玉縣行政區圖層來源于右玉縣土地變更調查結果。

2.2.2遙感影像資料

遙感影像數據來源于谷歌衛星云圖,分辨率為2m,選取時段分別為2018年6月、9月和10月。將右玉縣遙感影像圖層進行裁剪切割,再經過數據的預處理,進行影像的人工目視解譯并且提取撂荒地信息。

2.3研究方法

2.3.1空間分析法

利用ArcGIS軟件,結合右玉縣耕地等別更新成果,將耕地質量等別中的差等地作為右玉縣潛在邊際耕地,同時將完全撂荒的耕地作為右玉縣的完全邊際耕地[1],撂荒地是由遙感影像目視解譯得出,最后將右玉縣潛在邊際耕地和完全邊際耕地進行疊加,做出右玉縣邊際耕地空間分布情況圖[2]。

2.3.2實地調查法

野外實地調研右玉縣邊際耕地的總體情況,結合已有遙感影像數據,建立邊際耕地變化系列數據庫,針對遙感影像數據目視解譯結果進行仔細核查,選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30個耕地圖斑進行實地調研,將調研結果反饋到已解譯出的圖斑中核對正確率,使解譯結果更加準確。

3 右玉縣邊際耕地空間分布狀況

右玉縣耕地質量中的省級自然等分布在7等到13等之間,省級利用等分布在2等到5等之間,省級經濟等只有1等,在右玉縣省級自然等中,有70%-80%的耕地都分布在12等和13等之間,所以經過綜合分析考慮,為了使結果更具有科學準確性,特選用右玉縣省級利用等中的2等地和3等地作為本文研究的潛在邊際耕地[3]。將其與右玉縣撂荒地圖斑進行疊加,制作出右玉縣整體的邊際耕地圖層,如下圖所示:

由上圖可知:右玉縣完全邊際耕地總面積為12455.46hm2,潛在邊際耕地面積為11622.11hm2,所以右玉縣邊際耕地的總面積為24077.56hm2,占全縣耕地總面積的41.55%,所占比重較大,分布范圍廣,遍布右玉縣各個鄉鎮,邊際耕地斑塊數量眾多,說明右玉縣的耕地邊際化現象較為嚴重。下圖為右玉縣各鄉鎮邊際耕地面積與占比圖:

右玉縣邊際耕地面積最大的鄉鎮為高家堡鄉,占右玉縣總邊際耕地面積17.41%,右衛鎮和元堡子鎮所占比重也較高,分別占到14.10%和12.07%;其次為威遠鎮、白頭里鄉、牛心堡鄉和李達窯鄉,比重分別為9.67%、9.56%、8.43%和8.07%;所占比重最小的為楊千河鄉與新城鎮,僅占到右玉縣總邊際耕地面積的5.88%和5.50%。

4 右玉縣邊際耕地成因

4.1從微觀地理學角度分析

4.1.1右玉縣邊際耕地區位分析

從區位角度看,并結合實地調研結果分析,右玉縣被邊際化的耕地普遍共性為質量較差,土壤耕種能力較差,離村民居住區的距離較遠,距離主要交通干線的距離也較遠,導致村民耕種難度大,交通不方便,加之目前進行農業耕種的人群大部分為50-70歲的高齡人群,自身行動本就不方便,如果距離耕地較遠的話,極易造成棄耕。當邊際化現象越來越嚴重時,農戶首先會選擇縮小耕地規模,減少播種面積,所以會將耕地質量差、耕種距離遠、較為分散的耕地撂荒,以至于邊際化現象更加嚴重。

4.1.2右玉縣邊際耕地海拔、地形與坡度分析

首先從右玉縣邊際耕地海拔高度來看,全縣海拔集中于1215-1972m之間,邊際耕地海拔主要集中于1232-1755m之間,以下為各海拔區間劃分面積與各區間邊際耕地面積百分比統計表:

由上表可知,右玉縣邊際耕地主要集中于1300-1400m與1400-1500m這兩個區間,1400-1500m區間集中最多,面積達到10311.2hm2,占到總面積的42.83%,1300-1400m這個區間集中也較多,面積為7241.11hm2,占到總面積的30.07%,其次為1500-1600m,集中了4608.56hm2的面積,占比為19.14%,1600-1700m與1200-1300m的分布較少,面積分別為1234.58hm2與657.69hm2,占比分別為5.13%與2.73%,海拔較高的1700-1800m面積最少,僅為24.51hm2,占比僅為0.10%,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然后從右玉縣邊際耕地的地形坡度來看,主要集中于T2-T3之間,占比超過96%以上,下表為右玉縣邊際耕地占全縣相應坡度耕地面積的比例統計表:

右玉縣邊際耕地中T4和T5這兩個坡度占全縣耕地的比重最大,坡度為15°-25°之間的面積為391.91hm2,其中邊際耕地占92.85%,地形坡度>25°的面積為41.81hm2,其中邊際耕地占90.45%,其次為地形坡度在6°-15°的面積為17047.47hm2,其中邊際耕地占71.28%,然后為地形坡度在2°-6°的面積為35381.45hm2,其中邊際耕地占31.17%,占比最小的為地形坡度≤2°,面積為5163.51hm2,占比為9.59%。所以,我們可以得出,坡度越大的耕地,邊際耕地的面積越多,所占比重越大,之所以>25°的比重小于15°-25°的比重,是因為>25°的耕地利用率不高,坡度太大不適宜耕種。

據此可得,右玉縣的邊際耕地從地形坡度與海拔高度來說條件都比較差,高程集中于1400-1500m,地形坡度主要在6°-15°之間,所以,地形坡度較大、海拔較高的耕地更容易被邊際化[4]。

4.2從宏觀經濟學角度分析

第一,從機會成本角度分析原因。耕地邊際化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包括地區之間自然條件的差異、年間自然條件的不穩定以及社會經濟條件之間的差異。當正常耕地由于勞動力等成本的增加,農戶就要考慮自身的機會成本,一般會有兩個選擇:外出打工或繼續耕種,一般農戶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都會選擇收益率較大的一種,但是某些被邊際化的耕地之所以仍被農戶耕種是由于農民的生活溫飽及就業問題亟需解決,當這一問題得到解決或是有其他方法時,生態條件相對惡劣的耕地,例如陡坡旱地等就會被撂荒。

第二,從勞動力成本的角度分析原因。近幾年勞動力成本總體呈上升趨勢,當正常耕地由于勞動力等成本的增加,耕地的生產力和純收益在單位面積上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初始邊際化現象出現(ARi>0);隨著耕地純收益和生產能力的進一步降低直到即將為零,單位面積的總收入和實際產出處于下降趨勢,中期邊際化現象開始出現(ARi>0);持續惡化,單位面積的純收益再進一步持續降低直到其小于零,這將使耕地淪為完全邊際化(ARi<0)[5]。

第三,從家庭決策理論角度分析原因。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迅速發展,大量年輕勞動力被城市吸引,更多人選擇進城務工,農民不愿意種田的現象大量出現,農業勞動力呈現女性化和老弱化,有些農民將自己的耕地進行流轉,但是由于耕地流轉制度不暢,加之流轉價格低時對家庭收入影響很小,所以導致許多農田的閑置以及撂荒,這使得耕地的邊際化現象更加的嚴重。

5 右玉縣邊際耕地再利用模式

5.1綠色生態建設利用模式

綠色農業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了農業資源的綠色可持續利用。發展綠色生態化利用模式的過程中,應遵循農業生態規律,因勢利導、因地制宜的發展農業,針對地形坡度>25°的邊際耕地區及沙化風險區,我們要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有效的保護農業生產的良性循環生產[6]。首先要進行生態建設,其次采取先進的綠色農業生產技術,注重節約、清潔及無污染的特點,這樣不僅降低了未來環境治理的成本,同時也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不僅對農村經濟的發展有推動作用,同時也能夠確保農民實現增收,而且也能緩解當地耕地邊際化進程[7]。

5.2牧業化與宜能化利用模式

右玉縣是山西省唯一的半農半牧縣,發展草農業具有基礎條件,要從宏觀上改善并防止耕地邊際化現象,首先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完善耕地利用制度,改變以往粗放式的耕地利用方式,農草業在土地分類里屬于人工草地、改良草地,在地形坡度為15°-25°的邊際耕地上進行種植能源草與飼草的農草業生產模式,在發展的過程中要降低人工成本,多發揮土地的適宜性。在邊際耕地上種植牧草,實行退耕還草,進行草畜結合發展,堅持草畜結合、以草促牧,不僅促進了右玉縣牛羊養殖的發展,同時也加快了農業結構的調整[8]。

5.3休耕模式

休耕就是讓耕地“休養生息”,就是同一塊耕地耕種一年,停種一年,目的就是讓常年處于緊張耕種狀態的耕地隨時間恢復肥力,進行生態修復,我們主要將地形坡度在6°-15°之間的邊際耕地進行休耕,保護耕地的生產能力。在邊際耕地上,農民收益下降,他們為了減少對耕地的投入,可能會將農家肥的投入降低而多使用化學肥料,同時為了減少人力的投入增加除草劑等農藥,這些行為直接導致了土壤污染和肥力下降。所以政府部門可以針對休耕制度制定相關的政策,強化右玉縣邊際耕地綜合治理措施,使邊際耕地有一個耕地質量的恢復期,積極的進行耕地生態建設,從而在今后更好地投入使用,并且在農戶進行休耕的時期,國家可以對休耕地進行適度的農業補貼,為農民減負[9-10]。

5.4土地整治利用模式

土地整治工作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為了更好地發展右玉縣邊際耕地,我們必須做好邊際耕地的整治工作,出臺相關的邊際耕地保護法律,應用各種先進技術,在右玉縣6°-25°的邊際耕地上,進行耕地的平整工作,根據地形、面積、空間結構特點將項目區劃分成若干土地平整單元區,利用推土機械對項目區內部分田塊因地制宜進行土地平整,按照高程近似的原則,切實做好農田平整工作。在整理邊際耕地的基礎上增加水利灌溉設施,在交通不暢的邊際耕地旁建設道路,設計以直線為主。邊際耕地整治工作要提高邊際耕地的生產能力,降低其生產成本,并且在邊際耕地整治的過程中,要遵循未來利益與現實利益相結合的原則、因地制宜的原則、統籌兼顧的原則和保護耕地的原則,希望通過整治工作,可以提高邊際耕地的綜合效益。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項目“晉西北城鎮化農民非農生計可持續性及農地流轉”(41271143)

參考文獻

[1]趙燁,袁靜,陳劉芳,高麗.邊際耕地綜合整治對策探索—以京津冀西北部低等耕地為例[J].西部大開發(土地開發工程研究),2016(01):43-47.

[2]李彤,于瑛.耕地質量評價研究進展及發展趨勢[J].北京農業,2016(03):204-205.

[3]汪晗,李團勝,史小惠,康歡歡,高凱.基于農用地分等的榆林耕地生產潛力測算[J].貴州農業科學,2014,42(07):176-180.

[4]邵景安,張仕超,李秀彬.山區耕地邊際化特征及其動因與政策含義[J].地理學報,2014,69(02):227-242.

[5]徐殿存,唐志平.淺談勞動力成本上升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以興化市為例[J].安徽農學通報,2017,23(17):15-17.

[6]吳剛,高林.三峽庫區邊際土地的合理開發及其可持續發展[J].環境科學,1998(01):90-94.

[7]冀觀彪,郭新杰.對右玉縣農村經濟發展的思考[J].山西農經,2002(02):61-65.

[8]殷海善,柴德惠.晉西北土地資源利用研究[J].山西農業科學,2006(01):12-15.

[9]陳展圖,楊慶媛.中國耕地休耕制度基本框架構建[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7,27(12):126-136.

[10]農新.何種土地需要輪作休耕[J].農村新技術,2017(08):5.

作者簡介:

1.馬進(1993.02-)女,漢族,籍貫:山西省太原市陽曲縣;太原師范學院;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學(城鄉地理與經濟地理)。

2.鄭磊(1992.12)男,漢族,籍貫:山西省太原市陽曲縣,工作單位:陽曲縣泥屯鎮政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