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潼縣志·卷一地理》研究兩題

2019-09-17 08:12耿少平呂慧媛徐宏舉
西部學刊 2019年9期
關鍵詞:驪山會昌縣

耿少平 呂慧媛 徐宏舉

摘要:《臨潼縣志·地理》在訂正前人訛誤的同時仍有一些問題未加詳辯。經文獻分析、梳理后可見,臨潼縣之始當為“會昌縣”而非《縣志》所載“昭應縣”,其“縣制沿革史”共計1278年;臨潼“驪山之陽(驪山南麓)”本名“藍田山”,而今日“藍田山”本為“覆車山”。

關鍵詞:《臨潼縣志》;會昌縣;驪山;藍田山

中圖分類號:K9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CN61-1487-(2019)09-0083-03

明清時期,官方曾經編修《臨潼縣志》六次,其中以知縣趙于京(濟南人)編修、成書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的清康熙本體例最全,后在乾隆四十一年(1779年)經知縣史傳遠再次編修,共計九卷、訂為六冊,分述地理、事跡、祠墓、賦役、職官、選舉、人物、藝文等八編,記錄詳實、內容完整,史料價值極高。其中《臨潼縣志·地理》為臨潼區2008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提供了重要的史料線索和文獻旁證,但該書在訂正前人訛誤的同時仍有一些問題未加詳辯。有鑒于此,筆不揣淺陋,著重對《地理》篇中的兩個問題進行探討,以期辨清訛誤,促進地方史志的研究。

一、臨潼縣之始當為“會昌縣”

按照縣志編撰慣例,《臨潼縣志》首先對縣制歷史沿革進行考述,《臨潼縣志·地理》開篇即載:“臨潼,唐之昭應也?!盵1]卷1,23即陜西省臨潼縣最早可追溯到唐代設置的昭應縣,至今已沿用1274年。但據《新唐書·地理志》載:“昭應,次赤。本新豐,垂拱二年曰慶山,神龍元年復故名。有宮在驪山下,貞觀十八年置,咸亨二年始名溫泉宮。天寶元年更驪山曰會昌山。三載,以縣去宮遠,析新豐、萬年置會昌縣。六載,更溫泉曰華清宮,宮治湯井為池,環山列宮室,又筑羅城,置百司及十宅。七載省新豐,更會昌縣及山曰昭應?!盵2]卷37,962按其所載,“昭應縣”初名“會昌縣”,那么臨潼縣之始就應上溯到唐玄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所置“會昌縣”,而非《臨潼縣志》所載“昭應縣”,現對唐新豐、會昌、昭應縣之間承襲關系進行考析,以期明辨臨潼縣的初名與始置時間,精確區別臨潼地區“建制史”和臨潼“縣制史”。

(一)“析置會昌縣”

臨潼唐初時沿用隋朝所置新豐縣,該縣可追溯到漢初所置“新豐縣”。隋唐新豐縣有“溫湯”,《隋書·地理志》載:“新豐,有溫湯?!盵3]卷29,808即今臨潼區驪山華清池溫泉。據《新/舊唐書》所載,唐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皇帝臨幸新豐縣“溫湯”約十五次,隨著“開元盛世”的到來,玄宗更加頻繁“臨幸溫湯”以致湯泉宮(溫泉宮)不能滿足需求,遂于天寶初年開始擴建溫泉宮并將驪山更名“會昌山”?!缎绿茣さ乩碇尽份d:“有宮在驪山下,貞觀十八年置,咸亨二年始名溫泉宮。天寶元年更驪山曰會昌山。三載,以縣去宮遠,析新豐、萬年置會昌縣?!盵2]卷37,962可見“會昌縣”屬于“因山為名”?!皶币庵^會當興盛隆昌,唐代詩人孫逖曾作《奉和登會昌山應制》:“愿因山作壽,長保會昌期?!?/p>

但文獻對會昌縣所置時間共有三種不同記載:1、天寶二年(743年),《舊唐書·地理志》記載:“天寶二年,分新豐、萬年置會昌縣?!盵4]卷38,13962、天寶三年(744年),《舊唐書·玄宗本紀》記載:“(天寶三載)十二月甲午,分新豐縣置會昌縣”,[4]卷8,218《新唐書·地理志》《唐會要》《資治通鑒》《冊府元龜》等所載與此相同;3、天寶四年(745年),《太平寰宇記》記載:“天寶初,玄宗每歲十月幸溫湯,歲盡而歸,以縣去湯稍遠,四年,析新豐置會昌縣?!盵5]卷27,580《長安志》記載:“開元后,玄宗每歲十月幸溫湯,歲盡而歸,以縣去湯泉稍遠,天寶四載析新豐、萬年二縣于溫泉旁置會昌縣,于今治以山名名之,又升為赤縣?!盵6]卷15,353《雍錄》《類編長安志》《雍大記》等所載與此相同?!秲商茣乩碇緟R釋·誤述考訂》用《舊唐書·玄宗本紀》和《唐會要》證明“二年”為“三年”之誤,[7]34而“四年”一說則是誤將“會昌縣”升為“赤縣(同京縣)”的時間作為置縣之時,《舊唐書·玄宗本紀》明載:“四載,丁酉,幸溫泉宮。壬子,以會昌縣為同京縣。十二月戊戌,還京?!盵4]卷8,219所以唐“會昌縣”實應始置于“天寶三年十二月甲午(744年)”。

(二)“改會昌為昭應縣”

從縣制行政承襲關系上看,“昭應縣”承襲“會昌縣”而與“新豐縣”無涉。首先,文獻明載“改會昌縣為昭應縣”,唐代杜光庭著《歷代崇道記》記載:“(天寶七年)詔改會昌縣為昭應縣,其新豐縣隸入昭應。又封會昌山為昭應山,封山神為玄德公,改朝元閣為降圣閣,內出圖本,頒示天下,宣付史官?!盵8]此為唐代當世筆記史料,可信程度較高。按其所載,從“天寶三年”起至“天寶七年”止,“會昌縣”僅存四年便改名為“昭應縣”,“昭應”即應驗之意,《太平寰宇記》記載:“后以太宗昭陵之故,數有應征事?!盵5]卷27,580與此同時撤銷“新豐縣”并入“昭應縣”,不再沿用,這在《新/舊唐書》《冊府元龜》《唐會要》中亦有相同記載。其次,結合考古資料看,唐“會昌縣城”與“昭應縣城”皆在今華清宮以北,前后沿襲使用,且“昭應縣”轄地“(奉天皇帝)齊陵”在今新豐鎮鴻門村西堡組、北臨唐新豐故城,表明“昭應縣”確實兼有“新豐縣”轄地,從而推定文獻所載“改會昌縣為昭應縣,其新豐縣隸入昭應”屬實。

但除了“改會昌為昭應縣”一說之外,文獻對縣制沿革還有一種不同記載:唐朝詩人鄭嵎《津陽門詩(并序)》:“其年十月移禁仗,(六年)山下櫛比羅百司。朝元閣成老君見,會昌縣以新豐移。(注)時有詔改新豐為會昌縣,移自陰盤故城,置于山下。至明年(七年)十月,老君見于朝元閣南而于其處,置?圣觀,復改新豐為昭應縣。廟宇始成,令大將軍髙力士率禁樂以落之?!盵9]卷62,1671按其所載,唐玄宗天寶六年改“改新豐為會昌縣”,天寶七年又“復改新豐為昭應縣”,“昭應縣”承襲“新豐縣”而來,與會昌縣無涉。但詩人鄭嵎并未接觸到唐代典籍實錄,又按《津陽門詩·序》所載:“津陽門者,華清宮之外闕。南扃禁闈,北走京道。開成中,嵎常下帷于石甕僧院,多聞宮中陳跡焉。今年冬,自虢來,暮及山下,因解鞍謀食,客旅邸,而主翁年且艾,自言及事明皇。夜闌酒余,復為嵎道承平故實。翌日,于馬上輒裁刻俚叟之語,為長句七言詩,凡一千四百字,成一百韻,以門題為之目云耳?!盵9]卷62,1671其詩作內容實為民間采風而得,可能于史實有所出入,因此史料價值不如正史文獻,不足為據。

綜上所述,昭應縣確系承襲會昌縣而來,因此臨潼縣的縣制沿革史應從“天寶三年(744年)”唐置“會昌縣”始算,其縣制沿革史共計1278年,而在此之前行地區政變遷應屬建制沿革史研究范疇。關于《臨潼縣志·地理》將臨潼之始定為“昭應”是沿襲正史中《地理志》的編撰慣例——為避免建制承襲關系混亂而略載臨時存在、短暫“更名復名”之縣,且不將其計入縣制沿革,詳載存在時間長、承襲關系清晰的縣,如《宋史·地理志》記載:臨潼,次畿。唐昭應縣,大中祥符改?!叮ㄔS)九域志》記載:京兆臨潼縣有零口鎮。臨潼,唐之昭應縣;昭應,唐初之新豐縣?!盵10]81這有利于增強記載的邏輯性,但也會疏漏一些歷史信息,幸而唐代筆記、實錄、宋代地理類志書中皆有會昌縣的記載,才使臨潼縣制沿革史不至缺漏。

二、臨潼“驪山之陽”本名“藍田山”

《臨潼縣志》載:“驪山,縣南一里,即藍田北山,綿亙五十余里,其陽多玉、其陰多金,溫泉出焉……一名浮肺山?!盵1]卷1,45按其所載,臨潼驪山(坐標N34°19′60″,E109°16′35″)是藍田北山,驪山南麓名為藍田山;但《藍田縣志》又載:“藍田山,出美玉?!稘h書·地理志》云:藍田,山出美玉……《舊志》:在縣東南三十里,一名玉山?!盵11]卷6,342-343即“藍田山”在藍田縣東(坐標N34°06′37″,E109°29′53″),又名玉山,與驪山無涉。

對于兩《縣志》中的矛盾記載,清代學者張澍《三秦記(輯錄)》考證:“藍田有方川三十里,其水北流出玉銅鐵石。澍按:《水經注》始皇厚葬建擴于麗之戎,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玉,酈氏謬藍山為驪山誤?!盵12]5認為酈道元將“驪山之陽”名“藍山”誤認為是“藍田山”,故此“藍田山”地望當以《藍田縣志》所載為是。今人駱希哲《華清稽古》:“自古就將發源于藍田縣秦嶺山脈的王順山、從許家廟向北延伸過大金山……向東綿亙到零河這一段,在渭河南岸二級臺地上突兀的山脈稱驪山?!盵13]108誤將王順山、大金山(橫嶺)等山脈混為一談,皆歸入“驪山”范圍之內。若追本溯源、梳理歷代文獻相互參照可見,“驪山之陽”本名藍田山,當以《臨潼縣志》所載為是,而《藍田縣志》所載之藍田山原是覆車山。

(一)驪山又名藍田山

臨潼驪山,按《漢書·律歷志上》:“驪山女亦為天子,在殷周間,皆不合經術”,[14]卷21,978在商周之際已有此名,又《史記·鄭世家》:“二歲,犬戎殺幽王于驪山下,并殺桓公”。[15]卷42,1759《漢書·楚元王傳》:“秦始皇葬于驪山之阿、昭應山,后又復稱驪山至今未改,是無異議。至于藍田山,《高士傳》載:“秦始皇時,(四皓)見秦政虐,乃退入藍田山而作歌曰:莫莫高山,深谷逶迤?!盵16]14《漢書·五行志》:“文帝后三年秋,大雨,晝夜不絕三十五日。藍田山水出,流九百馀家?!盵14]卷27,1346可見秦末漢初已有此山名。

將驪山稱為藍田山始于東漢衛宏所著《漢舊儀》:“驪山者,古之驪國。晉獻公伐之而取二女,曰驪姬。此山多黃金,其南多美玉,曰藍田,故始皇貪而葬焉?!盵17]卷124,1115即驪山南麓是藍田山,且此藍田山出美玉,“衛宏曰:秦以前以金、玉、銀為方寸璽。秦以來天子獨稱璽,又以玉,群下莫得用。其玉出藍田山,題是李斯書,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壽永昌,號曰傳國璽?!盵14]1621蔡邕《獨斷》亦有相同內容,①可為旁證。魏晉南北朝時期《皇覽·(圣賢)冢墓記》《魏土地記》和《水經注》皆沿襲衛宏《漢舊儀》之說,其中“《土地記》云:驪山即藍田山”[18]卷1,20,《水經注》:“(秦始皇)營建冢壙于麗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盵19]卷19,461對“驪山即藍田山”的傳播作用最大,后世地理類志書無不傳抄。

(二)“覆車山”誤作“藍田山”

在南北朝時期除了“驪山即藍田山”之外,“《后魏風土記》云:藍田山,巔方二里,仙圣游集之所。劉雄鳴學道于山下,有祠甚嚴,亦灞水之源,此西又有尊盧氏陵次,北又有媧氏谷,則知此地是三皇舊居于是?!盵20]地部·卷9,210對藍田山又提出新解——即藍田山在藍田縣東霸水之源附近,劉雄鳴曾在此學道修煉成仙。但《風土記》所載藍田山實為覆車山。首先,“《魏略》曰:劉雄鳴者,藍田人也。少以采藥射獵為事,常居覆車山下,每晨夜,出行云霧中,以識道不迷,而時人因謂之能為云霧?!盵21]卷8,266又“郭緣生《述征記》曰:山行如覆車之象,其山出玉,亦名玉山?!盵6]卷16,388說明劉雄鳴學道處名為覆車山,因山形如覆車所以得名,又因其山產玉故稱玉山。其次,覆車山之名可追溯到西漢時期,南朝梁代虞荔著《鼎錄》載:“昭帝元平元年于藍田覆車山鑄一鼎,高三尺,受五斗??唐湮脑唬阂司?,和四方。調滋味,去腥傷。小篆書,三足?!盵22]而漢代藍田山則是衛宏所述驪山之陽。由此可證《后魏風土記》是誤將藍田縣東南覆車山認作藍田山。

到隋唐時期繼續沿襲《后魏風土記》之謬說,主要是因為唐代學者“按《周禮》:玉之美者曰球,其次為藍,蓋以縣出美玉,故曰藍田?!盵23]卷1,16認為藍田縣得名于“藍田玉”,且此時藍田縣玉石開采地恰在“覆車山(玉山)”一帶。從官修地理志《元和郡縣圖志》:“藍田山,一名玉山,一名覆車山,在縣東二十八里”[23]卷1,16到唐代詩人王維《藍田山石門精舍》《別弟縉后登青龍寺望藍田山》等名作可知,隋唐時期官方和民間皆認為藍田縣“藍田山”在縣東南、與“驪山”無涉。隋唐時將驪山南麓稱為“橫嶺”,《括地志》記載:“水出藍田北界橫嶺”,[18]卷1,20“橫嶺”在縣東北十五公里處,本為秦嶺余脈西出藍田北部的土嶺,其東接元象山,西接驪山山脈,東西長約二十五公里,為唐新豐、藍田兩縣的縣界。關于“驪山即藍田山”一說僅在《括地志》《太平寰宇記》等地理類志書中有所提及,且對“驪山即藍田山”和“藍田山在縣東南”的矛盾皆有載而不詳辨。隨著玉礦開采殆盡,加之地質災害頻繁,覆車山(藍田山)終成荒山,《通志》載:“隋唐后,玉被采盡,開元時,又遭山崩,遂為荒山?!盵24]今日經過地質勘測后發現藍田玉礦脈既不在“驪山之陽(南麓)”,也不在藍田縣東藍田山,僅存于今藍田縣玉川鄉和紅門寺鄉一帶,與《通志》所載相互印證。正因為隋唐以后藍田縣已無“產玉之山”,所以藍田山不再變動,此即明清《藍田縣志》所載縣東南之藍田山。

注 釋:

① 注:“蔡邕獨斷曰:皇帝六璽,皆玉螭虎紐……玉璽譜曰:傳國璽是秦始皇初定天下所刻,其玉出藍田山,丞相李斯所書,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壽永昌?!?/p>

參考文獻:

[1]史傳遠.臨潼縣志[M].臺灣: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

[2](北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5.

[3](唐)魏征撰.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3.

[4](五代)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5](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M].王文楚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

[6]宋敏求.長安志[M].臺灣: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1976.

[7]吳松弟.兩唐書地理志匯釋[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8](唐)杜光庭.國學導航/歷代崇道記[OL].2018-09-06.

http://www.guoxue123.com/biji/tang/0000/011.htm.

[9]王仲鏞箋.唐詩紀事校箋[M].北京:中華書局,2007.

[10]郭黎安.宋史地理志匯釋[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11]呂懋勛.藍田縣志[M].臺灣: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69.

[12]劉緯毅.漢唐方志輯佚[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7.

[13]駱希哲.華清稽古[M].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2011.

[14](東漢)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4.

[15](西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6](西晉)皇甫謐.四部備要·高士傳(中華書局影印本)[M].北京:中華書局,1989.

[17](宋、元)馬端臨.文獻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6.

[18]賀次君輯校.括地志輯校[M].北京:中華書局,1980.

[19]陳橋驛校證.水經注校證[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0](北宋)李昉.太平御覽[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影?。?,1964.

[21](西晉)陳壽.三國志[M].陳乃乾校點.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64.

[22]虞荔撰.鼎錄[OL].2018-09-05.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928/04/36 270175_594273865.shtml.

[23](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M].賀次君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

[24]劉彥佐.藍田玉蟬人佩考[J].文物世界,2012(2).

作者簡介:耿少平,中醫學學士,單位為山東中醫藥高等??茖W校。

呂慧媛,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碩士,單位為山東中醫藥高等??茖W校。

徐宏舉,中醫學學士,單位為山東中醫藥高等??茖W校。

(責任編輯:朱希良)

猜你喜歡
驪山會昌縣
會昌縣臍橙種植氣候條件分析及優質高產策略
江西會昌:為民辦實事獲贈錦旗
江西:會昌縣檔案館編印《檔案利用效果事例匯編》等5本專業書籍
包餃子
驪山故事
My Pet
驪山:八千年中華典藏
過程寫作教學法在初中作文教學中的應該研究
驪山的“鬼”惹不起
驪山腳下榴花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