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衣載道·修身明德:中小學校服的價值省思與未來趨向

2019-09-19 18:57潘波
中小學管理 2019年8期
關鍵詞:美育

潘波

摘要中小學校服具有社會屬性、教育屬性、標志屬性、穿著屬性等多重屬性。一件“美”的學生裝(校服)應詮釋“以衣載道,修身明德”的價值追求,包括歸屬、安全、舒適、美觀和綠色五個因素。當前校服中存在概念模糊、面料品質堪憂、款式千篇一律、規格尺寸寬大、制作工藝落后等問題。未來校服的設計創新應以“傳統為源、設計為核、科技為翼”,展現中國學生的時代風貌,同時要在區域統一的基礎上,彰顯學校的個性與特色。

關鍵詞中小學校服;學生裝;以衣載道;常服;美育;服育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2384(2019)08-0005-05

校服詮釋了“以衣載道,修身明德”的基本思想。然而,中小學校服之“痛”由來已久。自2013年“毒校服事件”發生后,校服亦已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熱點話題。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民革中央向全國政協提交的集體提案《關于推動優質供給,杜絕劣質校服的提案》再次把校服工作推到了風口浪尖。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積極推進校服事業的良性發展值得深思和探討。

一、正確認識中小學校服的內涵及構成要素

1. 內涵界定:校服是學生裝的一部分

國家層面對于校服工作的管理,始于1993年4月13日原國家教委印發的《關于加強城市中小學生穿學生裝(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見》。該文件指出:城市中小學生穿學生裝(校服)應保持相對穩定,其服裝不是時裝、禮儀服或運動服,而是日常穿著的學生服裝。2015年6月,教育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強調:校服被形象地稱為中小學生的“第二層皮膚”。文件中出現了兩個關鍵詞:學生裝和校服。顧名思義,學生裝就是學生統一穿著的服裝,起到教育養成、規范約束、監督保護的作用,體現中小學生的整體精神風貌;校服則是一校一服,體現學校的發展歷史、辦學理念和文化特色,通常上面應印有?;?。由此可見,學生裝和校服是兩個概念,校服是學生裝的一部分,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

學生裝(校服)不是簡單的商品,而是一種特殊產品,它具有多重屬性。一是社會屬性,它是學校、地區乃至國家形象的象征,是一張“流動”的名片。二是教育屬性,這是學生裝(校服)最重要的屬性,它體現著平等、關愛,發揮著美育等作用,以浸潤的方式提升學生素養,引導學生做到美由心生、禮形于外,是學校著裝禮儀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三是標志屬性,學生裝(校服)是學生身份的象征,提醒學生要遵守紀律、規范言行、維護學校形象等,能夠產生對自身的約束力。四是穿著屬性,這是基本功能,學生裝(校服)應做到安全、舒適、美觀、得體。

2. 構成要素:歸屬、安全、舒適、美觀、綠色

學生裝(校服)是人文歷史、教育形態、藝術審美、社會發展的縮影,其色彩與款式的演變既要體現時代特點又應遵循自身規律。對學校而言,校服是流動的校訓,承載學校文化和治學理念;對學生而言,學生裝(校服)是成長的標志,承載自信與榮耀的情感。一件“美”的學生裝(校服)應包括五個因素:歸屬、安全、舒適、美觀和綠色。

其一,歸屬。學生裝(校服)提煉、運用和識別的視覺元素需融入文化特征,以及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設計要素,彰顯文化自信、辦學定位和學生身份,能夠使學生建立認同感和歸屬感,讓學生的夢想與追求得到升華,友誼與情感不斷融洽,讓學校的教育與管理相得益彰。

其二,安全。學生裝(校服)應體現對學生的關愛與呵護。要利用國內外紡織品安全技術標準,結合學生的生長發育特征,建立校服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和面輔料遴選使用規則;借鑒服裝加工工藝標準,完善工藝質量控制流程,讓安全校服陪伴學生的健康成長。此外,2012年12月實施的《中小學生交通安全反光校服》(GB/T28468-2012)國家標準中對功能性反光材料在校服上的運用提出了要求,旨在對學生戶外的安全起到預警和保護作用。

其三,美觀。服裝的三要素是指色彩、面料和款式,三者緊密聯系,培養學生對服飾文化和著裝禮儀的認識,塑造健康向上、大方得體的學生風貌,讓美與時尚、青春與活力、樂觀與自信得以充分展示。

其四,舒適。學生的體型特征及運動規律是校服在制定規格尺寸、版型結構、制作工藝和面輔料選用標準等方面的依據,應完善放松量設計,提高校服的適體度,讓年齡與性別、成長與發育、適體與運動相互協調。

其五,綠色。相關部門應研發1~2種由纖維組成的校服面料,建立回收再利用體系,實施綠色校服工程;通過細節設計延長校服的使用周期,倡導經濟與耐用、環保與再生的理念。

二、當前中小學校服的現狀與困惑

1. 校服之痛:校服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不同步

據《2017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數據公報》顯示,2017年,我國義務教育及民辦的中小學、普通高中以及中等職業學校的在校生人數合計約為2.04億人;2018年校服供給規模達4.71億件(套)。但當前校服就是運動服這個觀念已經“深入人心”,“老土丑”“面口袋”這樣不雅的詞語也被加諸校服,這說明校服的發展與我國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不同步,沒有跟上社會經濟的發展,甚至形成了強烈反差。具體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1)校服概念模糊:校服就是運動服?

學生裝(校服)應分為常服(日常穿著的服裝)、制服和禮服,目前學生穿著的運動服式校服(泛指概念)只是常服的一種,因此,運動服就是校服或校服就是運動服的觀點是不正確的。另外,功能性運動服裝只能在學生上體育課時選用,這是由于其面料采用合成纖維(主要是聚酯纖維)制成,不符合《中小學生校服》國家標準中“校服直接接觸皮膚的部分,其棉纖維含量標稱值應不低于35%”的要求。

(2)校服面料使用堪憂:規模與定價影響校服品質

當前,絕大多數學校要求校服要有自身特色,普遍存在一校一服的情況,這就導致校服訂購的數量較少,同時受校服價格偏低的影響,迫使校服企業采購市場上最普通近乎淘汰的面料產品或品質無法保障的小規模面料企業的產品。例如:通常使用的汗布或網眼布一公斤面料可以制作4件夏裝T恤,按照中等規模的學校采購2000件T恤來計算,則每次需要使用500公斤面料,如果服裝中再有其他配色,這樣一來任何一家大型的面料或印染企業都不愿接受這樣小而復雜的訂單。尤其是隨著各地方環保意識的增強,各地印染企業正面臨停產整頓、改造升級等壓力,因此,面料品質就很難得到保障。另外,學校和家長對校服(尤其是夏裝)含棉量的要求存在誤區,認為含棉量越高穿得就越舒服,事實上,中小學生由于處于生長發育期,生性活潑好動,具有運動量較大、易出汗的特點,但是棉質面料容易吸濕但不容易排汗,出汗后會貼在身上,因此在有空調的教室中穿著特別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

(3)校服款式千篇一律:運動服“一統天下”

所謂的運動服作為校服“一統天下”已是不爭的事實,網上有文章對北京的332套高中校服和天津27所中學校服的款式、色彩進行了比較詳細的介紹,其結果值得思考且耐人尋味。這些校服的款式基本上采用分割的處理方式,再進行色彩的組合。仔細觀察這些款式的校服,它們基本沒有體現本學校的人文歷史、辦學理念以及與時尚相銜接的要素。其實,在校服上印上?;栈驅W校名稱只是一種簡單的標識,校服應該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和弘揚。

(4)校服規格尺寸寬大:減少定制與訂購麻煩

由于普遍缺乏對學生體型變化規律的認識、人體數據的采集整理,再加上校服多數采用小學一、四年級,或中學初一、高一年級的配置模式,同時為了降低調換率,這就導致企業在設置校服尺寸時往往會偏大。此外,由于校服品質不盡人意,學生不愛穿,但學校又要求必須穿,學生對穿校服都是抱著“湊合”的心態,家長又考慮孩子長得快,因此在訂購校服時也會選擇偏寬松的尺寸。

(5)校服制作工藝落后:絕大多數校服加工企業規模不大

服裝產業的發展有目共睹,新設備、新技術、新工藝得到普遍運用,但是校服加工還處在很低端的產業領域,采用的工藝仍是老舊技術。例如:各服裝品牌經常采用的制作腰頭工藝需要專用設備,相比普通的工藝技術,品質上相差很大。究其原因,還是由于絕大多數校服加工企業的規模較小或很小,像北京各區推薦的校服資質企業只有40多家,能生產高品質校服且售后服務好的企業鳳毛麟角。

2. 校服之困:關于中小學校服現狀的幾個追問

目前,校服形成的尷尬局面是多方因素共同造成的,但是,由于社會各界對校服現狀的不滿,也產生了許多“負能量”的聲音,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鴕鳥政策”的泛濫。要改變現狀,我們首先要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校服要不要管理?

對于校服管理,一些主管部門持有不同意見,甚至提出現代社會倡導尊重學生個性,因此不需要穿校服,不能增加學生家庭的負擔。事實上,古語“衣食住行”中的“衣”放在第一位是有其寓意的,即強調人的儀表,穿著得體,既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自我行為的約束,符合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青少年學生是國家的未來,近兩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會議上指出:要抓住青少年價值觀形成和確定的關鍵時期,引導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圩?。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尤其是著裝禮儀教育已經在幾代人中缺失的情況下,校服承載的美育、“服育”的功能和作用已不言而喻。因此,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對校服采取科學、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手段。

(2)校服要不要重視?

校服是一所學校形象的代言,出了校門,它就是一道流動的風景,是學校的一面旗幟。一組好的校服應成為學校的經典符號,與學校的文化、理念、發展相契合,經由歷史的積淀而得以傳承。而現在的多數情況是校長把校服工作交給主管校長、德育主任、年級組長、家委會等負責,有時還出現校領導班子調整就更換校服款式的現象,更有甚者,一些教師把個人對服裝的喜好融入校服的款式設計中,出現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色彩搭配或樣式。

當然,在全國中小學學生裝(校服)研究中心為一些學校提供服務時,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值得借鑒的經驗。例如:中央美術學院附屬實驗學校、北京化工大學附屬學校的校長多次親自率領相關教師對學校的辦學定位、校服的設計思想進行充分交流,并讓設計師到學校進行現場考察、調研,對校服的色彩、面料選用、規格尺寸、款式方案等逐一進行溝通,再將樣衣交由教師、學生和家長評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梢哉f,校服工作應該是學校的“一把手”工程。

(3)校服要不要市場化?

市場是檢驗商品優劣的有效手段,但由于現今校服行業中存在品牌意識滯后、設計隊伍匱乏、已有設計凌亂、設計管理脫節等多種問題,校服市場化只會導致其更加惡性發展。盡管校服是千億級的市場,但是知名校服品牌屈指可數,絕大多數校服企業全部人員不足百人,幾十人的企業比比皆是,校服行業已到“洗牌”的階段。當前社會對校服的評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校服行業面臨的窘境。首先,T臺上的風光全被品牌企業的設計師占據,而校服設計師只能默默無聞、無名無利,用一句“舅舅不疼、姥姥不愛”來形容校服設計隊伍最恰當不過。其次,校服設計不成體系已是行業的一大特點,學校需要什么,合作企業就照方抓藥,這種畸形的需求特點,把本應亮麗呈現的校園風景變成了如今的局面。最后,設計管理是一門科學,提高校服設計開發的效率,需要相關部門的協同。

在近兩年的上海校服展上,我們發現一些知名服裝品牌企業開始涉足校服產業的現象,雖然采用加盟的形式,但依托企業自身成熟的供應鏈,將逐步扭轉并變革校服行業原有的禁錮模式。當然,校服最終還得走向市場化,像英、美、日、韓等校服發展成熟的國家一樣,學生只要到實體店購買即可,只不過我們的時機未到,正處于努力階段。

三、中小學校服的發展趨勢:與時俱進,兼顧共同記憶與個性特色

如何突破公立中小學校一統天下的“運動式”校服,和國際學校及私立學校的英倫式、日韓式校服局面?筆者認為,校服反映了一種社會聚焦的現象,校服未來的發展趨勢需要從不同層面進行考量:從國家層面,應考慮如何讓學生享受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巨大成果;從地區和城市層面,則需要綜合考慮經濟與社會發展、歷史與人文脈絡等;從學校層面,要了解學校的辦學理念、校園文化等;從家長層面,要注重安全、舒適、價格等要素;從學生層面,則要關注色彩、面料、款式等。

1. 文化傳承,體現設計創新

圖1是我國近現代杰出的建筑師、詩人林徽因在1916年身著北京培華女子中學校服與表姐妹們的合影,其中的服飾充分體現了東西方文化的融合。這張照片在百年校服發展史上得以作為經典存留。而現今的校服卻與中華幾千年璀璨的服飾文化相距甚遠,與我們培養有擔當的青少年寄予的期望也不相符。因此,校服的設計創新應以“傳統為源、設計為核、科技為翼”,做好傳承與弘揚,真正引領校服發展進程,培養和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崇高的價值觀,展現中國學生的時代風貌。

2. 區域統一,彰顯學校特色

盲目追求一校一服勢必會導致社會資源的浪費,校服被詬病的癥結也正在于此。事實上,校服從屬于學生裝,了解二者的區別就可以突破“困局”。例如:廣東省深圳市在2002年成為第一個統一學生裝的城市,2013年,其學生裝被收入英國第二大博物館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永久收藏;深圳學生裝在設計理念上蘊含了深圳符號,已成為深圳人共同擁有的集體回憶和一張重要的城市名片。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均衡的情況下,深圳學生裝統一模式切實可行,能解決學生裝面臨的面料和生產數量等棘手矛盾,保證合理的性價比,穩定學生裝的品質。因此,學生裝基礎常服(夏裝、春秋裝、冬裝)的統一是一種發展趨勢,不僅能將學生裝打造成為一個地區或城市亮麗的流動風景,也可以使學生裝遇到的瓶頸問題迎刃而解。

當然,對于一些辦學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學校,則可以在諸如國內外交流、演出等正式場合,依據學校定位和特色在制服或禮服方面進行個性化的設計,展示校服的社會意義。

四、中小學校服的設計建議:以北京為例

在設計、定制學生裝(校服)的過程中,有哪些需要關注的關鍵點?

首先應明確學生裝(校服)的定位。以北京為例,北京是我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其學生裝(校服)應體現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承載北京中小學厚重的校園文化、展現北京市中小學生的精神風貌。在此基礎上,應梳理北京的地理環境和文化內涵,凝練色彩體系;采集學生人體體型數據,建立學生人體數據庫,歸納服裝號型規格;突破固有思維,創新并篩選新型服裝材料,構建學生裝(校服)面料體系;綜合人體工學研究成果,凸顯服裝結構設計,建立原型紙樣庫;敬畏傳統,融合時尚元素,建設系列學生裝(校服)款式體系,做到示范和引領。在具體的學生裝(校服)設計過程中,要做到以下“三個統一”。

1. 統一色彩,讓校服美起來

色彩是服裝三要素之一,2017年,在北京市教委的指導下,北京市中小學校服研發中心著手校服色彩的研究,形成了以宮墻紅、靛青、漢白和瓦灰等構成的北京中小學學生裝(校服)色彩體系。依據上述色彩體系,各中小學要在教育主管部門的指導下,逐步改變現有校服色彩雜亂的現象,將色彩作為傳承因子,讓學生裝(校服)美起來,讓北京的流動名片“亮”起來。

2. 統一面料,讓校服更安全、舒適

2015年頒布的《意見》明確指出:各地要注重校服面料、功能、式樣的研發。只有統一校服面料,才能有效管控質量、規范價格。2018年,北京市中小學校服研發中心遴選出48種適合學生穿著的面料,把一些具有吸濕排汗、觸覺柔和、視覺高雅等特點的面料和部分功能性面料(防紫外、抗菌、易洗快干等)都整理出來,建立了用于推薦使用的北京市中小學校服面料體系。采取統一招標、集中采購的方式,對學生裝(校服)面料進行統一管理,讓安全、舒適落到實處,這樣才能真正提升學生裝(校服)的整體形象和品質,使其成為展示北京文化特點和中小學生精神風貌的窗口。

3. 統一著裝,讓校服走向“修身明德”

《意見》指出:各地要結合實際加大校服發展保障力度,有條件的地區,可由地方政府向中小學生無償配發校服。由政府向中小學生無償配發校服是徹底解決校服質量和安全問題的重要手段。這些年,北京市順義區財政每年支出2000萬元左右用于全區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裝(夏裝和春秋裝)采購,得到了學校和家長的認同,只是依舊采用一校一款的模式,效果沒有真正體現出來。如果在全市或分區域實施學生裝基礎常服(夏裝、春秋裝、冬裝)的統一,并由財政支付,那么將會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時,北京市還應出臺《北京市中小學學生裝(校服)統一著裝規范》和《北京市中小學學生裝(校服)制作工藝規范》。當然,對于確實需要凸顯學校特色、辦學理念的校服(制服或禮服),則可由學校酌情處理。

中小學生需要有一系列安全、美觀、雅致的學生裝,伴隨最美好的童年和青春歲月。我們期待,中國的學生裝能真正實現中國人“以衣載道、修身明德”的理想,讓所有中國人都擁有一個既“美”且“好”的學生時代,讓這段“美”且“好”的時光永遠溫暖照亮每個人的生命旅程。

(編輯?謝?凡)

猜你喜歡
美育
德潤童心 雅美育人
淺談美育對特殊兒童的影響
校外小記者項目的美育課程研究
廣西高專學前教育專業美育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回顧青年學者們的思考
新時代我國美育研究的進展與使命
挖掘繪本美育功能 培養幼兒審美能力
試論文學美育中的審美評價能力——兼論“多元解讀”和“多元有界”
“研教”轉向“研幼”的三個著力點——以基于本土資源的幼兒美育課程構建為例
美育教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