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寶守護人”張錦秋:大手筆描繪唐風漢韻

2019-09-24 02:07一潤
婦女生活 2019年9期
關鍵詞:陜西歷史博物館西安建筑

一潤

大氣的唐風漢韻風格建筑,已經成為西安一張亮麗的名片。而打造這張名片的是一位現年已83歲的老人張錦秋。她把畢生心血都獻給了古城西安:陜西歷史博物館、華清宮唐代御湯遺址博物館、大唐芙蓉園、鐘鼓樓廣場、唐藝術陳列館、陜西省圖書館等建筑設計都出自她的手筆。有人說:“在西安,想躲開張錦秋是不可能的?!彼还谝浴皣鴮毷刈o人”稱號,是中國建筑西北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首屆梁思成建筑獎獲得者,有著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寶級頂尖建筑大師的頭銜。

出身高知家庭,放棄作家夢成為建筑師

記者(以下簡稱記):聽說您最初的夢想是當一名作家,后來為何學建筑了呢?

張錦秋(以下簡稱張):1936年10月,我出生在四川成都。童年時代恰逢抗日戰爭,那時候尋常百姓連活命都不容易,更不要說讓女孩子接受教育了。我算是一個幸運兒。我父母都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皆從事建筑行業。少年時代,我的夢想并不是做一個像父母一樣優秀的建筑師,而是長大后能成為一名作家。1948年,我隨父母舉家遷往上海,進入上海市本立第二女中就讀。很快,學校圖書館里的老師就認識了我,因為我成了那里的???。高爾基、列夫·托爾斯泰、羅曼·羅蘭、屠格涅夫……這些文學巨匠的作品我悉數拜讀。之所以有作家夢,是因為我酷愛文學作品,讀起書來如饑似渴,幾乎達到了癡迷的地步。當然,我其他課業的成績也沒有絲毫落下,是令人刮目的學霸。所以,對于我瘋狂讀課外書的行為,父母當時聽之任之。

18歲那年,我真正面臨人生的重大選擇時,父親終于站了出來,溫和地勸說我放棄文學夢。父親的理由很理性,他說,文學創作并不是只靠興趣和努力就可以完成的,最重要的是天分。父親說我雖然作文寫得很好,但寫作文和文學創作是兩碼事?!澳愕睦砜瞥煽兒兔佬g功底都非常好,當建筑設計師是最好的選擇?!备赣H的話我覺得很在理,于是就接受了他的建議。后來的事實證明,我的選擇是正確的。

記:在攻讀建筑學專業時您遇到了梁思成先生,很幸運吧?

張:是的。1954年,我走進了鐘靈毓秀的清華園,攻讀建筑學專業。在清華園,我度過了12年的時光。也正是在這里,我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良師——梁思成先生。梁思成是梁啟超的長子,畢生致力于建筑學的研究,堪稱當時建筑學界的領軍人物。他一生中傾注心血最多的,就是對古典建筑的研究與保護。由于深愛古代建筑,梁思成先生甚至還在“二戰”期間做過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向美軍提出不要轟炸日本京都和奈良的古建筑,因為它們在很大程度上復刻了盛唐風貌,那是屬于全人類的文化遺產。能投入這樣一位大師的門下,對我而言確實是非常幸運的事。梁思成先生是一位溫文爾雅的謙謙君子,無論是在學術研究還是個人品行上都無可挑剔,給青年時代的我樹立了一個最直觀的榜樣。梁先生并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傳道授業者,而是亦師亦友,常常與自己的學生談古論今,交流對建筑學研究的心得。這讓我受益匪淺。在清華大學學習期間,我就參與了建國十周年國慶工程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現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設計。

記:您有興趣致力于中國古建筑的保護,聽說是出于一次考察活動?

張:不錯。因為梁思成先生的教誨,我在建筑學領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不過,我之所以后半生致力于中國古典園林的研究和復原,則是因為一次考察參觀。我大約二十四五歲時先后隨考察組去了無錫、揚州、蘇州、杭州等地實地考察中國古典園林。第一次見到那么多令人驚艷的園林建筑,我立刻就被它們的美震撼了!考察活動結束之后,我下定決心:要將精力投入到對中國古典園林的研究中。這個決定影響了我的后半生。1966年春天,我離開清華大學,來到了古城西安,進入西北建筑設計院工作。當時正值“文革”,我也因為知識分子家庭出身遭到批判,但我沒有灰心喪氣,而是讓自己進一步沉浸到建筑學研究之中,靜候能夠施展拳腳的那一天。

情系古城西安,大手筆描繪唐風漢韻

記:“文革”后復出,您在古城西安設計的第一件作品是什么?

張:“文革”結束后,在1978年,我立馬為西安獻上了自己的第一份禮物——阿倍仲麻呂紀念碑。這座紀念碑是為唐朝時來到中國的日本人阿倍仲麻呂所建。我將大唐文化和日本文化巧妙地融合在這座紀念碑上,在古樸莊重的碑身上刻了李白為阿倍仲麻呂所寫的詩文,復現了盛唐風韻,很有紀念意義。

記:在長安塔設計建造中,您花費了不少精力吧?

張:作為西安世園會四大標志性建筑之一,長安塔從設計之初就備受關注。因為長安塔處于整個園區的核心位置,肩負著重要使命。世園會的建筑設計都需要進行招投標,而長安塔是政府直接讓我做的,政府對我信任度很高,我的壓力也很大。設計前,我首先要對這座塔定性、定位。當時雖然已經確定在園區的核心位置建一座塔形建筑,但至于是建成古塔還是西洋塔,還沒有定下來。如何表現世園會“天人長安·創意自然——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題,成為設計成敗的關鍵。而作為西安的地標性建筑,我覺得要表現西安千年古都的背景,必須蘊含這個城市的歷史信息。我在設計中把握了遠觀塔勢、近賞細形的原則,使長安塔充滿唐風唐韻,又不失晶瑩剔透的現代感。

記:您一生中自認為最得意的作品是什么?

張:是陜西歷史博物館。建造陜西歷史博物館,是周總理當年的遺愿。到底建成什么樣子,上面只有一個比較抽象的標準:它應該成為陜西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象征。為了做好設計,西北建筑設計院開展了一次設計競賽,并從中篩選出12個初選方案。最終,我設計的唐風方案獲得了認可。其間,我對方案又進行了多次修改,力求精益求精。最終,整座博物館采用古代宮殿建筑的外觀,打破皇家建筑慣用的紅墻黃瓦,用簡單的白、灰、茶三種色調,凸顯了中國畫中水墨為上的理念。

1986年11月28日博物館正式奠基,經過近5年建設于1991年6月20日正式建成開放。建成后的博物館恢宏、大氣、祥和,成為西安的標志性建筑和陜西最出色的一張名片,獲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創作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一流博物館。業內一位資深專家曾說:“陜西歷史博物館不僅僅是陜西的,也是中國的,它是展示陜西歷史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藝術殿堂?!?/p>

陜西歷史博物館建成開放后,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2016年入選中國建筑學會、中國文物學會主辦的“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目前,博物館館藏文物171萬多件,數量位居全國各大博物館前列,其中能稱之為“國寶級”的文物達到1709件。它獨家所有的盛唐文物資源,在眼下“一帶一路”倡議里的文化價值,顯得獨一無二。除了搶救性保存了大量文物外,它還成為陜西乃至國家對外交往的“會客廳”。博物館先后接待了美國總統克林頓、法國總統希拉克、日本天皇明仁等幾十位外國政要。

一生只做一件事,當國家寶藏的忠實守護者

記:鐘鼓樓廣場是您設計的西安另一個標志性建筑吧?

張:鐘鼓樓廣場建于20世紀90年代末期,始建之初要將建于兩樓之間的雜亂建筑拆除,使從前很難相見的鐘樓和鼓樓“相見盡歡顏”,成為西安市一大景觀。1991年,我接受了改造鐘鼓樓廣場的任務。位于西安市城中心的鐘樓,是我國古代存留下來最完整的鐘樓,與它對望的則是建于明代的鼓樓。晨鐘暮鼓遙相呼應,成為西安人的驕傲。但是20世紀80年代時,在鐘樓鼓樓之間有一大片密密麻麻的危房區,規劃部門計劃拆遷后在鐘鼓樓之間建一個廣場。這個計劃拖了八九年都沒有實施,主要是錢的問題。當時我先生是西安市規劃局的副局長,在鐘鼓樓廣場的改造過程中,我們兩人有過分歧,甚至在會議上爭論起來??傮w來說,規劃和建筑是一對矛盾。后來,我跟先生達成一致意見:搞廣場地下空間開發。這個設想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搬遷大批危房的資金也解決了。

我在環境藝術設計中,沿著“晨鐘暮鼓”這一主題向古今雙向延伸,在空間處理上吸取中國傳統空間組景經驗,與現代城市外部空間的理論相結合,為古城西安提供了一個“城市客廳”。建成后的鐘鼓樓廣場面積達6萬平方米,僅次于北京的天安門廣場,深得西安人的喜愛。因為這里的草坪用石板隔成了九經九緯,就是唐長安街坊棋盤式的結構。廣場上面保留了晨鐘暮鼓的風格,下面還形成了一個新的高檔商業區。同時,由于地下空間的運用,使得原來擁擠在破舊平房中的很多西安老字號煥然一新。對于我的設計,也有人認為太平凡,不夠震撼,而我恰恰是把自己的建筑作為城市的背景。作為建筑師,凡是破壞西安風貌的建筑我一律不做。因此在西安就有這樣的傳言:張錦秋是位不好合作的建筑師。

記:在參加央視《國家寶藏》節目中,您怎么看中國傳統建筑?

張:2017年12月26日,央視綜藝頻道《國家寶藏》播出了第四期節目,將焦點放在陜西歷史博物館。我在節目中亮相,講述了對文化遺產的情感:中國傳統建筑,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見證,它們鐫刻了苦難、抗爭和輝煌,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中國傳統建筑是建筑人文化自信的根基,保護中華傳統建筑遺存,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愛惜它,就是愛我們的先人;欣賞它,就是欣賞智慧和創造;傳承它,就是延續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當時,我這番話說得比較動情,引發了相當一部分民眾的共鳴。隨著《國家寶藏》的熱播,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的陜西歷史博物館,以豐富的館藏備受追捧,也讓更多人領略了我國文化遺產的魅力。幾千年文化傳承,必須有建筑傳承,成為活著的國家寶藏。那年我81歲,主持人說我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場逼人。節目播出后,我圈粉無數,能被全國一大批年輕觀眾認可,我特別高興。

《國家寶藏》節目中,“國寶守護人”郭濤這樣評價我:“張錦秋先生用唐風漢韻的建筑風格,為西安城向全世界交出一張獨一無二的名片。讓文物活起來,不再是一句口號,張先生用一輩子的行動,做了最真實最有力的踐行。用‘天上一顆星,地上一座城這句話來形容她最合適不過。所謂‘一生只做一件事,說的就是張大師這樣的人。五十載春夏秋冬,她與西安這座古城捆綁在一起,她的所有夢想和事業,也在這里得到實現。她就是西安最好的名片,她也是當之無愧的國家寶藏?!闭f實話,得到這樣高度的贊美,我雖然有些不好意思,但心里還是美滋滋的。

記:有不少民眾和業內人士都說,在西安,想躲開張錦秋是不可能的,您自己怎么看?

張:我也聽到著名評論家肖云儒說:“在西安,想躲開張錦秋是不可能的。為什么這么說呢?只要你是西安人,那這些建筑你就一定很熟悉:陜西歷史博物館、阿倍仲麻呂紀念碑、大唐芙蓉園、曲江池、鐘鼓樓廣場、唐華賓館、陜西省圖書館、大明宮丹鳳門、長安塔等,它們無一例外都是張錦秋的作品,她與西安這座古城已經融為一體?!焙芏嗳苏f我的作品早已成為西安的一張張名片、一座座地標,對此我倍感欣慰,也深受鼓舞。

普通民眾也說:“在西安,想躲開張錦秋是不可能的。公共汽車跑了兩站,犄角旮旯一拐彎就遇見了‘張錦秋?!痹谖靼?,無論是景點導覽手冊,還是講解員,甚至電子講解器,開篇總會有這么一句:“它的設計者,是著名的建筑大師張錦秋女士?!蔽抑孕母兄x民眾對我的喜愛與贊許,但作為一名純粹的學者,我最在乎的還是把我國的古典建筑傳承下去,給后人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我們的民族,正是因為有了一代又一代的國寶守護者,才得以在無數次戰亂與動蕩之后依然保存故國的文脈與精粹。對我而言,人們是否知道張錦秋是誰并不重要,是否能夠被我的建筑作品所打動才是最重要的。畢竟,能用一座座復原的古建筑為炎黃子孫還原出盛唐氣象,是我大半生的夢想。

記:您覺得作為一個城市的建筑師,是要對歷史承擔責任的吧?

張:是的。我在西安50年,與古都有了深厚的感情。當西安進入到了快速發展的時期,傳統建筑與現代化城市究竟該怎樣融合,這個矛盾擺在了我的面前。我覺得城市的現代化,它的含義是什么,應該起碼有三個層面:第一個是生態化,現代化的城市要格外強調生態化;第二個是現代化的城市要格外強調歷史文化的傳承;第三個是城市建設的材料和技術手段本身要現代化。我認為這三個層面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現代化城市的概念。

我深感,作為一個出色的建筑設計師,對歷史應該要有一種傳承責任,尤其像對古城西安,我要做歷史文化的傳承人,保護古城的一草一木。如今我年齡雖然大了點兒,但身體還行,我愿意為傳承中國歷史文化繼續貢獻自己的力量!

〔編輯:潘金瑞〕

猜你喜歡
陜西歷史博物館西安建筑
漫話國寶·陜西歷史博物館
漫話國寶·陜西歷史博物館
漫話國寶·陜西歷史博物館
漫話國寶·陜西歷史博物館
追根溯源 回到西安
獨特而偉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西安國際幸福城
西安國旅推出“臺灣游”
想象虛無一反建筑的建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