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生態文明世界觀引領時代發展

2019-09-27 07:53余懷龍
中華環境 2019年9期
關鍵詞:哲學家世界觀價值觀

文 余懷龍

以生態文明世界觀看來,人類不是價值與意義的根源,只有世界才是價值與意義的根源。

時代與世界觀

馬克思曾說過:“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比绻軐W是時代的精華,那么哲學家就是時代的理解者與闡釋者。當然,哲學家的理解與闡釋將孕育著新的實踐方式。哲學家的理解與闡釋并不是純粹的智力游戲,而是作為一種可能性參與組建新的實踐方式。因為作為源初的本體,世界就賦予了理解與實踐以一種統一性:理解在實踐中獲得外在呈現形式,實踐在理解中獲得內在內容。也正是由于世界是理解與實踐的統一整體,所以萬物如何從世界獲得它們的本質,就會如何理解自己的世界,進而也會如何在它們的運動中呈現自己。對于萬物來說,無論它們從世界那里獲得的本質在種類上具有多大的差異性與獨特性,但這些本質的共同點在于它們與世界具有同一性。也就是說,萬物從世界那里獲得的本質會讓它們與世界具有同一性。

對于人類來說,他從世界那里獲得的本質也讓其與世界具有同一性。但是,萬物與世界的同一性和人與世界的同一性是不同的,前者是物將自身置于世界中達到同一性,后者是人將世界置于自我呈現中達到同一性。既然人是將世界置于自我呈現中達到同一性,那么人就是在他的世界觀中與其世界達到同一性。不同的世界觀意味著不同的世界呈現方式。既然世界是理解與實踐的統一整體,那么不同的世界觀意味著不同的理解與實踐統一方式。對于人類而言,世界觀與價值觀是統一的,即一個人如何理解世界,那么他也就如何理解他的人生價值與意義。而一個人如何理解人生價值與意義,他就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實踐。一個人的日常生活由何種世界觀參與組建,他也就會在日常生活中信奉與遵循何種價值觀。例如,因為中國古人信奉“天人合一”的世界觀,所以中國古人遵循的是以“天”為根基的“天人相通”價值觀。當然,不同的世界觀會對應著不同的價值觀。例如,基督教的世界觀有其相應的價值觀,儒家的世界觀有其相應的價值觀,佛家的世界觀有其相應的價值觀。因此,世界觀不是空洞的,而是參與組建到日常生活中去的,是與日常生活中的價值觀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當然,每個時代都有其哲學精神,并且這種哲學精神的核心內容便是世界觀以及與這種世界觀相統一的價值觀。時代就是把自身作為某種世界觀的呈現才得以可能的。所以,如果哲學家要把握一個時代的話,那么他必須要把握參與組建那個時代的世界觀。

在人類歷史上,文明形態更替的本質是世界觀的更替。一種文明形態被另一種文明形態取代,就在于塑造這種文明形態的世界觀被另外一種文明形態的世界觀所取代。一種世界觀有與其相一致的文明形態。而一種文明形態的核心內容就在于其實踐與理解方式。因此,一旦一種世界觀被另外一種世界觀所取代,那么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實踐與理解方式必然發生改變。例如,古代中國人生活方式與今日中國人生活方式的不同在于古代中國信奉的是“天人合一”世界觀,而今日中國信奉的是科學主義世界觀?!疤烊撕弦弧笔澜缬^成就的是農業文明,而科學主義世界觀成就的是工業文明。這就意味著,如果我們要超越工業文明而進入生態文明,我們必須提出與生態文明相一致的世界觀,進而找到與生態文明相一致的實踐與理解方式。

在哲學的發展歷程中,我們發現,如果哲學家要為人類社會提供一種新的理解與實踐方式,他們都必須致力于提供一種新的世界觀,以及與這種世界觀相一致的價值觀。如果哲學家要提出一種新的世界觀,他們必須對以往歷史階段的主導思想進行研究與吸收,并對其自身所處時代進行反思。而他們所處的時代是由他們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觀參與組建的,他們所處的時代正是他們所理解的世界觀的展開。所以,如果一個哲學家是其時代的理解者,那么他也是其所置身于其中的世界觀的理解者。如果一個哲學家對某一種世界觀有了深刻的理解,那么這個哲學家就能對這種世界觀所參與組建的時代做出診斷,并能夠對在這種世界觀支配下的人類社會趨勢進行判斷。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哲學家是時代的診斷者。當然,如果一個哲學家要對其時代開出藥方,那么他就要超越那參與組建其時代的世界觀,并嘗試提供一種新的世界觀。我們這個時代正處于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過渡的階段。因此,我們要在對工業文明世界觀進行反思的基礎上探討與生態文明相一致的世界觀。

CNSphoto供圖

關于工業文明世界觀的反思

工業文明的世界觀是一種將人類放在中心與主導位置上的世界觀。在以人類為中心的世界觀看來,世界不是無所不包的整體,而是與人類分離的,是客體的集合。因此,對于這種世界觀來說,人類是不可能在其中找到人生價值與意義根源的,世界只是人們增強自己力量的工具,是滿足人類自己欲望的材料的集合。同時,人們會把人生價值與意義的根源退回到主體自身。在這種世界觀之下,世界是通過主體的建構與投射才得以可能的,而不再是世界在人自身中的呈現。如果世界是通過主體的建構與投射才得以可能的話,那么世界的內容就是人賦予它的。而如果人對于世界來說只是它呈現自身的一種方式,那么世界的內容就是由世界自身賦予的。當然,如果世界的內容是由人賦予它的,那么世界也不能成為價值與意義的根基,只有人自身才能成為價值與意義的根基。一旦人成為一切價值與意義的根源,這有助于提高人的尊嚴,但也會帶來另一種不幸,即世界處于從屬地位,并且世界內的萬物變成了客體。另外,當人成為一切價值與意義根源時就可能帶來一種后果:人憑借著尊嚴的名義去放縱自己的欲望,而欲望的滿足總是與他者(包括他人與他物)聯系在一起的。放縱欲望必定會給他者帶來傷害。當然,這種世界觀使人們獲得了一種強大的力量為提供滿足人類欲望的設置提供了可能性。這樣的設置包括科學技術與社會制度安排。我們這個時代所面臨的生態危機是由工業文明世界觀提供的設置造成的。在我們當今生活方式中,其中占據支配的兩種力量是資本與科學技術。人類憑借資本與科學技術為欲望的釋放提供了可能。進而,它必然帶來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等。這也說明在以人類為中心的世界觀下的工業文明是不可持續的。因此,如果我們要超越工業文明,那么我們就必須超越以人類為中心的世界觀。

關于生態文明世界觀的初步思考

一種新的文明形態需要一種新的世界觀、價值觀作為支撐。在工業文明陷入生態危機的時刻,哲學家所要承擔的職責是為生態文明的到來提供一種新的世界觀、價值觀?;蛟S哲學家的研究工作并不能立刻造成社會生活方式的變革,但是哲學家可以對他們所生活于其中的社會實踐方式進行反思進而提供一種新的思想、新的理解方式,并為人類未來的社會實踐方式提供一種可能性。所以,哲學家的研究工作總是已經先在地參與到實踐中去了,并為一種社會實踐做準備。如果我們要超越工業文明并為進入生態文明做準備,那么我們應該提供何種世界觀呢?對此,筆者進行了一些初步思考。

對于生態文明的世界觀來說,世界應該重新獲得它那源始的、無所不包的整體性,而不僅僅只是客體的集合。對于工業文明的世界觀來說,盡管它把世界看成客體的集合,但在這種世界觀下,人們所遵循的原則依然是理解與實踐的統一。也就是說,人們把世界理解為客體的集合,那么人們也就按照世界是客體的集合的理解方式去行為與實踐。在工業文明世界觀下,人們忽視了那源初的、無所不包的整體性,因而不能把理解與實踐的統一性包含在這種世界觀中。如果世界自身就是源始的、無所不包的整體,那么世界也就能把理解與實踐的統一原則包含在自身中,或者說世界就是按照理解與實踐的統一原則來展開與呈現的。如果世界是源初的、無所不包的整體,那么人類的本質是從世界那里獲得的。人類從世界那里獲得的本質就是讓世界按照其源初的樣子在人類這里得到呈現。世界在人類這里的呈現就展開為人的理解與行為。人類也是以世界在其自身中得到呈現的方式回到世界中去。因此,世界與人類是一種相互影響的動態關系:世界在我們的理解與行為中呈現,我們的理解與行為是世界回到自身的一種方式。

既然世界是源初的、無所不包的整體,那么世界也就是一切價值與意義的根源。世界的展開與呈現就是價值與意義的展開與呈現。世界的展開不是與價值無關的,也不是等待著人類去賦予它以價值,而是在萬物與人類從世界那里獲得本質的同時,世界就已經讓價值蘊含在它們的理解與行為之中。因而,不僅僅是人類具有并且能夠理解價值,而且萬物也具有并且能夠理解價值。當世界讓價值在人類的理解與行為中呈現時,世界只是讓人類去理解與踐行價值,而不是讓人類成為價值的根源。有些學者認為,除了人之外,萬物都不具有內在價值。這是由于以人類為中心的世界觀造成的。如果他們知道還存在著那種源初的、無所不包的整體世界觀,那么他們就會知道萬物從世界那里獲得本質時就獲得了內在價值,正如人從世界那里獲得本質時就獲得了內在價值一樣。也正是由于萬物都從世界那里獲得了內在價值,所以我們應該尊重它們。并且,只有世界作為價值的根基所在,它才能做到毫無偏私,并讓萬物與人都得到它們應有的本質與價值。因為世界作為源初的、無所不包的整體,它能夠做到無所不在,但又不局限于任何一個單一的物或人。只有這樣的世界才能成為價值與意義的根基。而世界中的任一物或人類都不可以成為價值與意義的根基所在,因為它們都不能像世界那樣無所偏私。如果任一物或人類成為價值與意義的根基所在,它們都會給世界帶來災難??傊?,以生態文明世界觀看來,人類不是價值與意義的根源,只有世界才是價值與意義的根源。

猜你喜歡
哲學家世界觀價值觀
中國世界觀的古今演變——“堅持胸懷天下”的歷史意涵
我的價值觀
船夫和哲學家
圖說 我們的價值觀
圖說我們的價值觀(三德)
《世界觀—雕塑遺產》
遠洋東方境世界觀售樓處
《與哲學家的一天》(組詩)
世界觀星地理——澳大利亞艾爾斯巖石
知名企業的價值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