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夢想如何照進現實

2019-09-28 03:34老虎
航空知識 2019年7期
關鍵詞:航空業支線三菱

老虎

1962年,日本二戰后自研的YS-11飛機首飛。2015年,三菱飛機公司MRJ支線客機(90座的基本型MRJ90)首飛。兩者中間這段時間,日本人稱之為“失去的50年”——沒造過一架完整的大型民用飛機。

50年之中,日本實際上已經深度介入世界航空業。既然如此,何來“失去”的說法?這大概和這個國家的心理定位有關。在日本航空業者看來,推出一款日本制造的整機,是維續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手段。進一步把日本打造為與美歐并肩的航空大國,才是日本真實的心態。

在與世界航空巨頭合作過程中,表面上看,日本人靠來料加工(OEM)給美歐攢機,但實際上,日本人靠技術實力維持了合作的深度,即便份額不大,也不靠“出賣體力”的簡單勞動過日子。拿發動機來說,日本通產省和航空宇宙技術研究所在1971年就開始研制FJR710高涵道比渦輪風扇發動機,發動機推力不大,也只造了6臺樣機,但是日本人在經驗上是有積累的。到了上世紀80年代,日本發動機的重頭石川島播磨重工與三菱、川崎重工組成日本航空發動機公司(JAEC),與美國普惠、英國羅羅、聯邦德國MTU、意大利菲亞特聯合開發V2500渦扇發動機,負責風扇和低壓壓氣機的研制,占據整個項目19.9%的股份,地位僅次于美英。V2500渦扇發動機最終為空客A320和麥道MD90提供了動力。上世紀90年代中期,日本又參與了GE公司CF34-8C渦扇發動機的研制,眾多的龐巴迪CRJ系列支線客機就使用了同系列發動機。順帶提一句,我國的ARJ21支線客機用的是GE公司的CF34-10A發動機,也屬于同系列發動機中的子型號。在英國羅羅公司的遄達900項目(配備于A380)中,日本川崎、石川島播磨重工也占有小部分份額。

這就像一桌酒席,日本航空業可以堂而皇之地成為座上賓,而且吃到的絕不是殘羹冷炙,而是一口口實打實的美味佳肴。但日本希望吃到的絕對不是這幾口,而是完整的一份大菜,甚至要學會整桌席面該怎么做。在這種進取心態的支配下,三菱MRJ支線客機應運而生。

日本將MRJ定位于70-90座的支線客機,讓美國沒有充分干預的理由。宏觀上,項目推出的時候,世界支線客機市場還沒有像現在這樣出現大規模的整合,加拿大龐巴迪、巴西航空工業作為獨立的實體,把各自優秀的支線客機投放到市場之中。支線市場群雄割據,MRJ有自己的發展空間。微觀上,日本獨自發展一款支線客機的條件已經成熟。

日本航空工業那時已經同時進行著多個項目。民機方面,200-300座的波音767處于生產制造中,日本扮演著重要角色,所占份額15%。150-200座的波音737,日本也參與了合作。軍機方面,日本極力推進自己的“大飛機”計劃,內合兩種飛機,一種是反潛巡邏機P-1,另一種是重型運輸機C-2。9噸載彈量、2500千米作戰半徑、4臺國產F7渦扇發動機,使得P-1獲得了與美國最新款P-8“海神”反潛巡邏機近似的能力。而C-2空載航程達到9800千米,貨載20噸航程可達7600千米,已經是具備遠程戰略投送能力。2018年,英國皇家空軍紀念建軍百年,日本空自一架C-2受邀赴費爾福德空軍基地參展,期間對公眾開放。C-2做工細致,貨艙空間寬敞、利用率很高,給筆者留下深刻印象,不愧是日本航空工業的杰作。兩款日本大飛機的出現,是日本國防戰略發生質變的產物。日本從此具備了遠海巡邏反潛,乃至干預亞洲大陸事務的潛在能力。這種動向,我國研究者不可不察。

50年里,日本民用飛機制造業的好作品確實不多,自主的更是沒有,表面上看,確實是“失去”了。但日本人并非閑著沒干事,材料、航電、固定翼飛機所用的航發,在這段時間均有實質的技術推進。MRJ在特定的時間段推出,標志著日本航空業開始深度整合,配套的國家戰略也在一步步落實。在美國的卯翼之下,日本開始不動聲色地辦大事。

本質上,絕佳的歷史機遇從來是自己造就的,靠誰都不靈。在東京大學鈴木真二教授看來,日本發展大型民機,至少具備了5大優勢,除了能夠應對同時開發兩種自研大型飛機的挑戰,其他的優勢還包括:日本具備世界一流的航空公司及機場,航空產業具備應用國產機的強大潛力;日本制造復合材料的碳纖維產量占到了世界市場的70%以上,為大型機提供了輕質、高強、耐腐的優質材料;日本航空工程專業的教育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比肩,日本大學生的論文在國際航空科學理事會(ICAS)主辦的國際航空科學大會上屢獲獎勵,因此未來的發展不會缺少人才;日本民間擁有的飛機數量增幅很快,飛機租賃業務已經發展起來,直追歐美。

2007年,MRJ的概念模型出現在巴黎航展,2008年3月28日,計劃公開推出。三菱計劃于2013年向市場投放第一批飛機。而眾所周知的是,由于各種原因,原型機MRJ90首飛日期是2015年11月11日,交付客戶的日期到今年為止,已經往后推了5次,最近一次,直接推到了2020年。據《日經新聞》的消息,三菱重工社長宮永俊一在2017年曾透露,與原計劃相比,MRJ開發費用將增加3-4成,MRJ實現盈利的時間也將從此前的本世紀20年代后半期延后至30年代前半期。這些消極因素即便在日本國內,也引發了批評。不過結合日本國家戰略來看,推進MRJ計劃的雄心未受到絲毫影響。

理論上,具備門類齊全的航空工業體系,具備一堆先進的技術,和能造出一型符合市場需求的飛機,進而具備項目統籌、供應鏈管理、售后服務等關鍵能力,并不是對等或同時發生的概念。不過這也恰恰反證了制造整機的極端必要性。對日本如此,對我國又何嘗不是呢?

通過研制支線客機,把航空業所有要素整合為一體,需要國家長期的支持,需要產業界、學術界和政府協力齊心、統一行動。國家戰略在制定之初,就必須對此有清晰的認知,從而在最高決策層面上進行先期布局。至少對中國航空產業而言,日本人的這種認識與我們高度相似,甚至趨同。

和中國ARJ21及C919項目一樣,日本MRJ也采用了國際采購、國內整合的制造模式,這是一種能夠盡可能“快”地推出新機并占領市場的合理思路。之所以把“快”加上引號,是因為“快”還是“不快”,歸根結底是航空制造業的技術復雜程度決定的。想要造出自己的整機,關鍵流程必須自己走下來。光站在一邊看,沒用。如果不動手,還是學不會師父的手藝。

日本吸取了YS-11項目失敗的教訓。在MRJ項目中,政府由全面操控變成宏觀支持,具體業務交由三菱重工直接負責,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行政體系帶來的推諉和低效。日本國內支線航空市場比較狹小,近乎飽和,MRJ必須決勝國外,三菱重工也因此始終保持著強烈的危機感。

世界格局正在悄然生變。2019年5月27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訪日,宣布日本計劃采購105架F-35戰斗機。日本軍事航空與美國深度綁定,近期內主戰裝備已經難有國產項目。國際上,波音合并了巴西航空工業,空客則合并了龐巴迪,世界航空市場由諸侯紛立走向雙雄競爭。MRJ到底是花大力氣建立自己的銷售服務體系,還是與美歐巨頭之一合作拓展市場?都難說。不過,市場可以相互讓利,技術開發一定要自己來。

日美同盟依舊是美國亞洲政策的基石,并且隨著中國的崛起進一步得以強化。日本航空業,乃至日本這個國家的一部分命運,說白了還是掌握在美國手里。只有通過大型民機項目,日本航空業才有機會從秩序森嚴的美式“天下”秩序中獲得決定性的利益,在遠期獲得實質上的自主獨立。

責任編輯:吳佩新

猜你喜歡
航空業支線三菱
支線飛機替換戰略的經濟性分析
三菱日聯銀行
三菱日聯銀行
利用三菱PLC在老設備上的改造應用
青海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青海省“十三五”通用航空業發展規劃的通知青政辦[2017]11號
支線機場建設項目經濟效益評價
工業技術對通用航空業影響研究
配網饋線接地定位及環供支線接地選線判據探討
別致型男 試駕2015款三菱帕杰羅精英超越版
如果人類擁有翅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