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道全與《西游記》?
——淺析孫悟空形象的心性學淵源

2019-09-29 03:06·陳宏·
明清小說研究 2019年2期
關鍵詞:孫悟空西游記

·陳 宏·

內容提要 百回本小說《西游記》的成書經歷了一個較長時段的“全真化”環節,這種影響最直接的表征便是附會或嫁接于小說敘事上的部分道教文本;同時,也存在著理念間接影響小說敘事的現象。孫悟空的形象演變即與此有關,這其中明代全真道士何道全的心性思想起到了較為重要的作用。百回本小說不僅全文采錄了何注《般若心經》,迻錄、改寫了部分注文,乃至將何道全的部分言行事跡編入小說中;而且何道全對清凈本心的話語論述與《西游記》孫悟空形象之間也存在著某種關聯。即清凈本心之水不能溺、火不能焚、刀兵無傷、金石無礙、縱橫天下、自由自在,以及一心而具八萬四千變化等諸種性征,每每印合了“心猿”孫悟空的神通。由此可知,在孫悟空在英雄化的過程中,其變化無窮、縱橫自在的形象特征,一定程度烙上了此何道全心性思想的文化印記。

一、引言

近些年來,隨著討論小說《西游記》與全真教之緣的研究越來越多,小說中的道教文字得以重視,但主流觀點還是認為宗教話語更多地集中在回目和詩贊上,“牽強附會”的宗教化痕跡與小說敘事無關,彼此“兩張皮”。

事實上,已有不少實例證明,宗教話語已介入到敘事行為中,例如第三十六回回末有一段唐僧師徒對月論道的情節:

悟空聞言:“師父啊,你只知月色光華,心懷故里,更不知月家之意,乃先天法象之規繩也。月至三[十]日,陽魂之金散盡,陰魄之水盈輪,故純黑而無光,乃曰晦。此時與日相交,在晦朔兩日之間,感陽光而有孕。至初三日一陽現,初八日二陽生,魄中魂半,其平如繩,故曰上弦。至今十五日,三陽備足,是以團圓,故曰望。至十六日一陰生,二十二[日]二陰生,此時魂中魄半,其平如繩,故曰下弦。至三十日三陰備足,亦當晦。此乃先天采煉之意。我等若能溫養二八九成功,那時節見佛容易,返故田亦易也。前弦之后后弦前,藥味平平氣象全。采得歸來爐里煉,志心功果即西天?!蹦情L老聽說,一時解悟,明徹真言,滿心歡喜,稱謝了悟空。沙僧在旁笑道:“師兄此言雖當,只說的是弦前屬陽,弦后屬陰,陰中陽半,得水之金;更不道:木火相攙各有緣,全憑土母配如然。三家同會無爭競,水在長江月在天?!雹?/p>

本回回目為“心猿正處諸緣伏 劈破旁門見月明”,可見對月論道作為整回故事單元一環的重要性。而這個敘事情節得以完成,是建立在對相關道教文本的移植和改寫上的,其原始來源當自南宋薛道光對張伯端《悟真篇》“前弦之后后弦前,藥物平平氣象全。采得歸來爐里煅,煅成溫養自烹煎”絕句的注釋:

道光曰:月至三十,陽魂之金散盡,陰魄之水盈輪,故純陰,陰而無光,法象坤,故曰晦?;匏穬扇?,日月交合,同出同沒。至于初二,月感陽光而孕。初三即現一陽于坤方庚上,即魄中生魂,法象震,此時人身金氣初生藥苗新也。初八日二陽生,法象兌,此時魄中魂半,其平如繩,故曰上弦。弦前屬陽,弦后屬陰,陰中陽半,得水中之金八兩,其味平平,其氣象全。十五日三陽備,法象干,此時陰魄之水消盡,陽魂之金盈輪,是以團圓純陽而無陰,故云望。陽極則生陰,十六日輪生一陰,魂中魄生,象巽。二十三日二陰生,象艮,此時魂中魄半,亦平如繩,故曰下弦。②

兩相比較可知,前者對薛注最大的變動是將“弦前屬陽,弦后屬陰,陰中陽半,得水中之金”語移至后面,改為沙僧說的話。由此可知,至少這段文本的移植改寫就絕非“偶見五行生克之常談”(魯迅語),而是有著很精深的專業性。

敘事中存在這種道教痕跡的原因,較為合理的推測即為:在百回本《西游記》成書的過程中,經歷了“全真化”的環節。某些全真教的信徒刻意經營,力圖從觀念的層面上,使這部佛教的經典故事為道教所用。這種經營最顯豁的跡象便是利用道教文本進行附會、嫁接。同時,也存在著道教理念間接影響小說敘事的可能性,典型如牛魔王的故事,背后即有全真教版的“牧?!痹⒁猗?。而孫悟空形象的演變亦與這一環節脫不了干系,起到較為重要作用的便是明代全真道士何道全的心性學思想。

何道全,號無垢子,元末明初全真教的道士,事跡略見昆丘靈通子《無垢子隨機應化錄序》④。序文云:

陜有全真道者,祖貫浙之四明人也。父居錢塘,而生何君道全。君自幼修道,號無垢子,云游東海之上,人未之奇也。厥后西來終南,居于圭峰之墟而道成,人以為異。碑有載焉。洪武己卯孟春望后,君卒于長安醫舍。⑤

何道全是明初較有影響力的道士,其著作見于今的有《摩訶般若密多心經注》《太上老子道德經述注》,以及門人賈道玄整理的《隨機應化錄》。

何道全與《西游記》產生關聯,交集處主要在《般若心經》。陳洪先生有文章述及百回本《西游記》所錄烏巢禪師傳授之《般若心經》及長篇偈語“法本從心生”,即來自于何道全之《般若心經》注解本,且彼此觀點多有“印合之處”,證明“《西游記》故事的演變在元末明初曾經有一個‘全真化'的環節”⑥。

其實,百回本《西游記》對何道全注《般若心經》借鑒乃至印合之處還有不少。不僅如此,兩者之間的互動,已超越了單純的文本抄引改寫,進入到觀念滲透的層面,甚至影響到孫悟空形象之塑造。

二、《西游記》對何道全宗教文本的迻錄、改寫及借鑒

先談百回本《西游記》對何道全注《般若心經》文字的迻錄與改寫:

1.第二十回“黃風嶺唐僧有難 半山中八戒爭先”。此回開頭的偈語:

法本從心生,還是從心滅。生滅盡由誰,請君自辨別。既然皆己心,何用別人說?只須下苦功,扭出鐵中血。絨繩著鼻穿,挽定虛空結。拴在無為樹,不使他顛劣。莫認賊為子,心法都忘絕。休教他瞞我,一拳先打徹?,F心亦無心,現法法也輟。人牛不見時,碧天光皎潔。秋月一般圓,彼此難分別。

偈語實際引自何道全注《摩訶般若密多心經》文末,前有一段文字為:“注經已畢,更留一篇,請晚學同志詳覽研窮,二十年后有出身之路,休要忘了老何,到岸高師不再此限?!雹?/p>

若干種性本來同,海納無窮。千思萬慮終成妄,般般色色和融。有日功完行滿,圓明法性高隆。休教差別走西東,緊鎖牢籠。收來安放丹爐內,煉得金烏一樣紅。朗朗輝輝嬌艷,任教人人乘龍。⑧

該段韻文主要改寫自何注《摩訶般若密多心經》“蜜多”條注下,原文為:

蜜多者,西天梵語也?!惆阒?,混同一色……一日功圓,頑心自盡煆,成一味清凈、最上無礙真心,種種自和,煉就一片萬劫不壞圓明法性……古德云:眾星朗朗,不如孤月獨明。道云:百川流不盡,一海納無窮。仙師云:千思萬慮終成妄,獨守一真道自親?!?/p>

若干種種恐難同,休教差別走西東;

收來安放丹爐內,煉得金烏一樣紅。⑨

可見《西游記》這段韻文是以注尾詩“若干種種恐難同”為基礎,雜合本注中部分文字再創作出來的。⑩

除以上兩處已為前人指出的文字,筆者還另有所發現,列舉如下:

3.第七十九回“尋洞擒妖逢老壽 當朝正主救嬰兒”,回內文字:

卻說那錦衣官,把假唐僧扯出館驛,與羽林軍圍圍繞繞,直至朝門外……惟假唐僧挺立階心,口中高叫:“比丘王,請我貧僧何說?”君王笑道:“朕得一疾,纏綿日久不愈。幸國丈賜得一方,藥餌俱已完備,只少一味引子,特請長老求些藥引。若得病愈,與長老修建祠堂,四時奉祭,永為傳國之香火?!奔偬粕溃骸拔夷顺黾胰?,只身至此,不知陛下問國丈要甚東西作引?!被杈溃骸疤厍箝L老的心肝?!奔偬粕溃骸安徊m陛下說,心便有幾個兒,不知要的甚么色樣?!蹦菄稍谂灾付ǖ溃骸澳呛蜕?,要你的黑心?!奔偬粕溃骸凹热绱?,快取刀來剖開胸腹,若有黑心,謹當奉命?!蹦腔杈龤g喜相謝,即著當駕官取一把牛耳短刀,遞與假僧。假僧接刀在手,解開衣服,忝起胸膛,將左手抹腹,右手持刀,唿喇的響一聲,把腹皮剖開,那里頭就骨都都的滾出一堆心來?;5梦墓偈?,武將身麻。國丈在殿上見了道:“這是個多心的和尚!”假僧將那些心,血淋淋的一個個撿開,與眾觀看,卻都是些紅心、白心、黃心、慳貪心、利名心、嫉妒心、計較心、好勝心、望高心、我慢心、殺害心、狠毒心、恐怖心、謹慎心、邪妄心、無名隱暗之心、種種不善之心,更無一個黑心。那昏君唬得呆呆掙掙,口不能言,戰兢兢的教:“收了去!收了去!”那假唐僧忍耐不住,收了法,現出本相,對昏君道:“陛下全無眼力!我和尚家都是一片好心,惟你這國丈是個黑心,好做藥引。你不信,等我替你取他的出來看看?!?

該方案的優點為:高架橋橋墩的樁基礎直接作用于土層,高架橋沉降與車站沉降互不影響,工程可實施性較強,風險小。

此段文字中,最出人意表之處的,乃是假唐僧將自己的胸膛剖開后滾出來的一堆心:紅心、白心、黃心……種種不善之心。這個橋段既以“多心的和尚”這一新奇的細節隱隱地呼應了貫穿全文的線索——修心;亦以黑心為對比,反襯了道士以孩童為藥引求取長生之行徑的邪惡。而這同樣來自于何道全注《般若心經》“蜜多”條:

且如修行之人調伏身心,朝磨暮煉,功行未成之際,有慳貪心、利名心、嫉妒心、計較心、勝負心、貢高心、我慢心、殺害心、狼毒心、三毒心、怕怖心、邪心、妄心、無明黑暗心、種種不善之心。?

將人類之負面觀念及情緒劃分為諸種心類,乃是佛教的優長,諸如《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懺悔第六”:

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妬心、諂曲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歸依。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歸依。?

以及元普度編《廬山蓮宗寶鑒》:

或有慳貪心、嗔恨心、癡愛心、蛆妬心、欺誑心、吾我心、貢高心、諂曲心、邪見心、輕慢心、能所心,及諸逆順境界隨染所生一切不善之心,設或起時急須高聲念佛,斂念歸正勿令惡心相續。?何道全說法的素材來源顯然出自佛教,但帶有自己獨創的特征。與百回本《西游記》相對應,拋去紅白黃心之類的游戲語言,自慳貪心、利名心起,小說的描寫與何注《心經》,諸種心類之名稱以及排列順序無大差異。

4.第七回“八卦爐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小說在描寫孫悟空從太上老君丹爐逃離、大鬧天宮時,有一段韻文描寫他與王靈官以及三十六雷將等戰斗的神通本領:

圓陀陀,光灼灼,亙古常存人怎學?入火不能焚,入水何曾溺?光明一顆摩尼珠,劍戟刀槍傷不著。也能善,也能惡,眼前善惡憑他作。善時成佛與成仙,惡處披毛并帶角。無窮變化鬧天宮,雷將神兵不可捉。?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最后一句“無窮變化鬧天宮,雷將神兵不可捉”,這段詩贊與具體情節的關聯度并不高。諸多文字都指向了孫悟空的象征——心,且留有何注《般若心經》的痕跡。

作為何注《般若心經》的核心理念,心性被何道全反復申說。特別是清凈本心,何注《般若心經》對之有一系列描寫,或譬之為“如意寶珠”,或簡稱為“自心”,或以佛教術語“舍利子”形容之:

猛然逢著一顆〇,圓陀陀、光爍爍,亙古不壞如意光明寶珠,親手拈來得大利用,不受困苦。?

豈不見古云:三點如星象,橫鉤似月斜,披毛從此得,作佛也由他是也。上天入地,皆在自心所為,非他處所得。?

當面不識,火不能燒,水不能溺,箭不能傷,刀不能劈,風不能飄,日不能炙……亙古到今,不曾改變。?

以上文字雖散落于注本各處,但都是闡發清凈本心的諸種性征。兩相對照可知,前者雖沒有整段承襲自何注《心經》,但諸如“圓陀陀、光爍爍,亙古不壞”“披毛從此得,作佛也由他”“火不能燒,水不能溺,箭不能傷,刀不能劈”“亙古到今,不曾改變”,皆能在《西游記》這段韻文里找到自己的影子??梢姡哼@段韻文的寫作者有意識地在孫悟空與清凈本心間建立聯系;且這段哲理化的韻文是雜湊何道全的注解文字而來。

此外,《西游記》中有兩處涉及《般若心經》的文字,雖與何注《心經》無關,但與何道全的某些經歷不乏印合之處。

5.第八十五回“心猿妒木母 魔主計吞禪”。此回述唐僧一行離開滅法國,路遇高山阻隔,唐僧“漸覺驚惶,滿身麻木,神思不安”,行者笑言:“你把烏巢禪師的《多心經》早已忘了?!比氐溃骸拔矣浀??!毙姓叩溃骸澳汶m記得,還有四句頌子你卻忘了哩?!痹瓉硎恰胺鹪陟`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在靈山塔下修”四句。由上下文看,似乎百回本《西游記》所引之《般若心經》中有此四句偈,然翻檢何注《心經》卻并無此偈語,但這并非意味著此四句偈是從別人處抄來,更有可能還是出自何道全,不過是從其語錄中轉借來的。其門人賈道玄編《隨機應化錄》中載錄,何道全至邳州佑德觀,有秀聚峰和尚參拜,并問念佛二字,何道全解釋念佛不必遠求、從本心求起時,即引了此四句頌:

師曰:“何必遠求,自己的佛如何不認?假如請將西方佛來,卻把你自家佛放在何處?汝不聞川老云:若言他是佛,自己卻成魔。道云:身中自有真元始,何須心外覓天尊。儒云:吾身自有一太極也?!焙蜕性賳栐唬骸罢垘熼_示念佛捷徑法門,(如何)得見佛面?”師笑曰:“吾語汝……參究念佛者……且參且念,時時不離。行住坐臥中參念,不可忘卻窮根究本,直須要個明白。直至不參自參,不舉自舉,日久月深,猛然摸著自己鼻孔,認著阿彌陀佛。恁時一聲,即登彼岸,勝似念千萬億佛名,數念珠耗氣也。古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即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西游記》中悟空借四句頌為唐僧講說求佛在修心的道理,所謂“一片志誠,雷音只在腳下”,“恐懼驚惶,神思不安,大道遠矣,雷音亦遠矣”,這道理與何道全告知秀聚峰和尚的相同??梢哉f兩者所舉四句頌用以申說的方式及內涵幾乎一致。需要說明的是,這并非何道全偶一隨緣說法,而是其一貫的思想,翻檢其著作,隨處可見諸如“西方有佛號阿彌,只在心中人不知”?;“若能放下渾無物,便見靈山佛祖心”?;“忘無可忘全身出,便見靈山大法王”?;“人牛不見時,便是靈山長”?。等等。

6.第九十三回“給孤園問古談今 天竺國朝王偶遇”。臨近佛地,唐僧師徒又針對《般若心經》進行了一番討論:

行者道:“師父,你好是又把烏巢禪師《心經》忘記了?!比氐溃骸啊栋闳粜慕洝肥俏译S身衣缽,自那烏巢禪師教后,那一日不念,那一時得忘!顛倒也念得來,怎會忘得?”行者道:“師父只是念得,不曾求那師父解得?!比卣f:“猴頭!怎又說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行者道:“我解得,我解得?!弊源?,三藏、行者再不作聲。旁邊笑倒一個八戒,喜壞一個沙僧,說道:“嘴靶!替我一般的做妖精出身,又不是那里禪和子,聽過講經,那里應佛僧,也曾見過說法。弄虛頭,找架子,說甚么“曉得,解得”,怎么就不作聲?聽講!請解!”沙僧說:“二哥,你也信他。大哥扯長話,哄師父走路。他曉得弄棒罷了,他那里曉得講經!”三藏道:“悟能、悟凈,休要亂說,悟空解得是無言語文字,乃是真解?!?

這段唐僧、悟空的隨機應答,禪味實足,故有論者以為體現了佛教思想對小說的影響。其實,類似的機鋒應答何道全處倒曾經歷過一番:

師游,西渡黃河,至湛首座庵,與老僧坐話間,有一僧來聽法。老僧曰:“無法可說?!睅熢唬骸按四苏嬲f法也。豈不聞《金剛經》云: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儒云:視聽不用耳目,卒不能逃耳目之用。昔須菩提巖間宴坐,諸天雨華曰:我見尊者善說般若。尊者曰:我于般若未嘗說一字。雨華曰:尊者無說,我亦無聞。無說無聞,乃真般若也?!独鬃娼洝吩疲河勚恋?,至道深窈,不在其他。爾既欲聞,無聞者是。夫學道之人須是誠實,柔弱默守,方可入道?!?

兩段文字進行比照,盡管何道全參與的機鋒對答,由于自己的大段說理,顯得直白甚至饒舌,但兩者之間相似度還是比較高的:都是兩個主角彼此“心解”,作為第三者的旁人未解,而由主角之一破題?!段饔斡洝分形蚩諢o言而解《心經》,破題的角色由唐僧承擔,道:“悟空解得是無言語文字,乃是真解?!薄峨S機應化錄》中老僧無語而說法,來僧不明所以,何道全則對之闡發無法可說是為真說法的機鋒,承擔起破題的角色。無論是機鋒對答背后之玄理,還是故事之架構都有神似之處。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長期的《西游記》與全真教的結緣環節中,何注《般若心經》乃至何道全的修道思想都占有一席之地,涉及到文本之迻錄、話語之雜湊改寫及相互印合等方面??梢源_定小說的某一改寫者熟知何道全之相關著作,特別是對何注《般若心經》有著甚深的了解。

三、何道全心性思想對孫悟空形象之發展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在文本迻錄和話語借鑒這些“顯證”之外,何注《般若心經》與小說《西游記》之間還存有某種隱而不彰的關聯,即藉由理念的滲透而影響到小說主要形象的創造。本節將細析之。

審視何道全與百回本《西游記》的淵源,可知兩者的契合部分主要集中在闡發心性的文本“互文”上,這當然是因為《般若心經》這一媒介,但這并不意味著影響小說的思想觀念源自佛教。何注《心經》乃收羅三教的思想材料而自出胸臆,真正做到了《西游記》菩提祖師那般“說一會道,講一會禪,三家配合本如然”,例如:

道云:“損之又損之,以至于無為?!贬屧疲骸胺畔掠址畔?,自然身心輕快?!比逶疲骸捌埲招?,日日新,又日新?!币绱苏?,須去靜坐,日夜打掃,直至掃無可掃,寸絲不掛,如父母未生前,燒了一般。?

釋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道云:心死則性月朗明,心生則欲塵遮蔽。儒云:制之一心在止,謀于多事則亂。是以古圣教學人收攝其心,歸于一處,喚作萬法歸一,又名一字法門。?

不過究其實質,何注《心經》還是以佛教之瓶裝全真教之新酒,正因如此,這個注釋本一直被佛門正統視作魔說、邪見,“又《夢授心經》《無垢子注》《太初語錄》斯等皆是魔說”?,“《心經無垢子注》,此解甚邪見惡業,不足取也……”?。

在心性學理論架構上,何道全承襲了金元全真教的余脈,論述偏重定心、修心,講求“一心不二”?,“降意馬,鎖心猿”?;“悟本性空”?;“洗心滌垢”“檢點欲情,勿令放肆也”?,等等。于命功修煉則著墨不多。何注《般若心經》便是沿著這一理路展開的,其基本要旨乃導人修心行善,除掉心靈當中的荊棘頑石,“屏垢心,絕污染”:

且修是修心向道,行是行善歸真,如人修路相似,去礙路荊棘,除當道頑石,高者斷之,低者填之,打掃潔凈,便坦然平穩。人之心地亦要如此下功,去一切損人利己之心,如去礙路荊棘相似,礙登途穩步,除一切雜念障道因緣,如除當道頑石一同,得進身平正,損大過,補不及,令得均平,屏垢心,絕染污,打并清凈,此乃修行初入門之要也。?

鼓勵學人時時收攝其心,而不被狡性所惑:

《經》云:在于閑處收攝其心,又云:制之一處,事無不辦。不能歸一者,因識心者少,亂性者多,故失真道矣。為何不識其心,因其多惑其性,皆緣失神昏昧,逐境迷心,六根內盲,著物亂性,不生智慧,愚暗之故也。若肯修心,窮性命,究生死,親近明師,參求法藥,療治心病,念茲在茲,步步行行,坐臥不忘,語默動靜,不離這個〇,突然眉毛豎起,眼睛露出,便見本來面目。?

由此可見,這一心性思想與百回本《西游記》所謂“收放心”主題存在某種同構關系,當無太大疑義?。只不過與王重陽、馬鈺等前輩相比,何道全的論述沒有創新之處。

倒是在細節論述上,何注《般若心經》有自己的獨特價值,尤其是對于清凈本心(何注中又名之為“圓明本性”“真性”“本來面目”“舍利子”“主人公”等等,實際上即為道教之元神)諸特征的表述話語,詳實而富創建性。更重要的是,這些語言與百回本《西游記》中對“心猿”孫悟空形象的描寫之間頗多契合之處。

在何注《般若心經》里,作為萬物之本源的清凈本心的諸種形狀敘述如下:

日月雖明,難比其光;乾坤雖大,難包其體。能生萬有而不見其形,遍周沙界而不睹其跡。雖是如此廣大玄妙,誰知更有一物過于此者,且道是何物?還識這個〇么?寬則包藏法界,窄則不立纖毫,顯則八荒九夷,無所不至;隱則纖介微塵,無所不入……乃人之本源也。?

且有智慧之人……參問至人,窮性命之根元,究生死之大事,制服身心,收斂神氣……一日功成行滿,地一聲,透出三界……若到此地,造化不能移易,陰陽不能陶鑄,四時不能遷,五行不能役,鬼神不能拘,劫火不能壞。做個逍遙自在物外閑人。?

當面不識,火不能燒,水不能溺,箭不能傷,刀不能劈,風不能飄,日不能炙,雨不能灑,描畫不出,毒藥不能害,惡蟲不能蟄……如此者未出三界外,天地不能拘,作個物外閑人。?

如麗天杲日,光滿大千,無所不照,一切虛妄境界,總無掛礙,東去無窮,西去無極,縱橫自在,幻境不能所拘,本源自性天真,長劫不壞之體。?

妙法真空,不生不滅,無垢無凈,增不得,減不得,清凈本然,古今不改,萬劫常存,刀割不斷,箭射不穿,繩系不住,火燒不燃,雨灑不濕,推擁不偏,擊之不痛,捉之難拈。因何如是?物不礙虛空,虛空不礙物也。仙真云:真空不掛物,大道不沾塵。川老云:虛空不閡絲毫念,所以彰名大覺仙?!瓋韧鈴氐卓?,鬼神拿不著。?

既心無掛礙,真常自然圓滿……若到此地,悟得性空,東西不辨,南北不分,不被明暗所瞞,不被坊隅所當,不被陰陽所拘,不被造化所役,似此有甚憂苦可怕,有甚生死可怖,不與萬法為伴,當自獨行獨步,上天仰之無窮,入地去之無極,山河石壁,地水火風,于此往來總無掛礙,側掌行千里,回程轉似飛,天地莫能拘,鬼神莫能測,喚作自在大覺金仙……去來自在任優游,也無恐怖也無愁?;没持辛舨蛔?,獨行獨步是瀛洲。?

概括起來,此清凈本心的特征有五點。一是不受空間約束:可寬可窄,其寬則包藏一切,其小則不立纖毫;隱顯自如,顯則可至八荒九夷之地,隱則可入纖介微塵。二是不受物質限制:“幻境不能所拘”,“山河石壁,地水火風,于此往來總無掛礙”。三是不受外物傷害,亦不為任何外力捉拿:“火不能燒,水不能溺,箭不能傷,刀不能劈……毒藥不能害,惡蟲不能蟄”,“刀割不斷,箭射不穿,繩系不住,火燒不燃,雨灑不濕,推擁不偏,擊之不痛,捉之難拈”“鬼神拿不著”。四是縱橫自在,獨行獨步,“上天仰之無窮,入地去之無極”,“側掌行千里,回程轉似飛”“去來自在任遨游”。五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被明暗所瞞,不被坊隅所當,不被陰陽所拘,不被造化所役”。

與佛教的定義不同,何注《般若心經》里“清凈本心”概念,體現出鮮明的全真教的屬性,在何注《太上老子道德經》中,何道全這樣描寫道的特點:

道無形狀,而混然生成天地,長養萬物,寂而無聲,寥而無形,獨立無配,常在不敗,運行不息,自然而然,穿金透石,無所不入,遍周沙界,無所不通,入火不焦,入水不腐,刀劍不能傷,毒藥不能害,運化不窮,周行不殆,生育萬可以為天下母。?

此道含攝于人心之中,即為何道全所言的清凈本心,實際上也就是金元以來全真教所述之“全真”或“元神”,具有永恒不敗、無所不入、無物可傷、變化無窮的基本性征:

學至于此,全乎全乎,真乎真乎,萬分未得處一焉。故能及山川,移城邑,蹈水火,入金石,縱橫自在,變化無方者也。?

神乃性之妙靈覺者,三才萬物之間,不疾而至,不動而周,潛天壽天,潛地壽地,入水不溺,入火不焚。日月星斗,風云氣候,金石草木,山岳江海,八萬四千邪正等法,莫有能當其神者。無往不利,故謂之通。?

何道全對于清凈本心之諸多特征的生動表述,當使熟悉孫悟空形象的小說讀者會心一笑,孫悟空的神通,正如其自己自詡:

我自聞道之后,有七十二般地煞變化之功;筋斗云有莫大的神通;善能隱身遁身,起法攝法;上天有路,入地有門;步日月無影,入金石無礙;水不能溺,火不能焚。那些兒去不得??

若去掉主語,兩者何其近似!具體到小說情節上,作為“心猿”的形象化角色——孫悟空,其諸般神通也每每與清凈心之各種特征相印合:

首先,最突出的便是孫悟空不怕刀槍,也不懼水火。如第七回“八卦爐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話表齊天大圣被眾天兵押去斬妖臺下,綁在降妖柱上,刀砍斧剁,槍刺劍刳,莫想傷及其身。南斗星奮令火部眾神,放火煨燒,亦不能燒著。又著雷部眾神,以雷屑釘打,越發不能傷損一毫。?

孫悟空也以這種能力為傲,經常賣弄一番,第七十五回獅駝國,他曾讓獅子精盡力往自己的頭上砍三刀,并夸耀道:

生就銅頭鐵腦蓋,天地乾坤世上無。斧砍錘敲不得碎,幼年曾入老君爐。四斗星官監臨適,二十八宿用工夫。水浸幾番不得壞,周圍扢搭板筋鋪。唐僧還恐不堅固,預先又上紫金箍。?

對自己錘斧不壞、水火不侵的能力頗為自負。不僅銅筋鐵骨,不為外物傷害,而且靈性十足,極難被他人捉拿,即便一時捉住,也每每上演逃脫的好戲。連鎮元大仙也拿他無可奈何,道:

這個這個潑猴,著然無禮!教他當面做了手腳!……這潑猴枉自也拿他不住,就拿住他,也似摶砂弄汞,捉影捕風。?

正應了“捉之難拈”“鬼神拿不著”。

其次,在身體形態上,悟空如意隨心,可大可小,不受空間的限制,大則法天象地,小則變蒼蠅、變蚊蚋,即便他的武器金箍棒也稱作“如意”,“時間要大甕來粗,或小些微如鐵線。粗如南岳細如針,長短隨吾心意變”?。

再次,上天入地,對悟空來說可謂家常便飯,一個筋斗十萬八千,無論是天庭地獄,還是南海西天,都是隨意往來,真正踐履了“側掌行千里,回程轉似飛”縱橫自在、任性遨游的狀態。

最后,孫悟空得道后甫一登場,便四海拱伏、九幽除名,不為造化所役,不為陰陽所拘,做了個敢與天地斗的豪杰。

以上種種相似,若僅出現一兩次,或可以偶然巧合視之,但何道全對心的諸種性征的表述皆投射在“心猿”孫悟空的形象上,則判定兩者之間存在某種聯系,當無太大疑義。更何況,兩者的印合處又不僅于此。

在何注《般若心經》中,清凈本心還有一重功能也被反復申說:

蜜之一字,亦比于大道虛空,多者謂萬匯也。譬道能包含萬類,有情無情盡在大道之中,人之真性一同,亦能包藏萬法,萬法盡在一性之中。太虛之內有八萬四千異類種性,說不可盡,皆在人一性之內,一性譬如蜜,種性喻于多情,行人以一性均和種性,合而為一,故曰蜜多。

心者,人之本源也。一切萬法盡在一心之內,有八萬四千等,動則無窮無盡,定則不變不移。

清凈本心上自諸佛、下至蠢動含靈都平等無異,也都自然圓滿,能包藏宇宙、含攝萬法:一心納八萬四千法門,一性收八萬四千異類種性。靜則亙古長存,變則千變萬化、無窮無盡。何道全這一論述的理論資源來自禪宗,六祖慧能曾有言: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F,不離自性。

這里,八萬四千塵勞乃虛指,言煩惱眾多也。何道全引慧能的資源,論證“收攝其心,使之歸一”,與禪門的差異,即在此“一”乃為道教之道:

仙真云:雖則枝分稍異,到了萬葉歸根,然則派列流差,必竟百川還海。且太極未判,混然一氣,豈有二耶?天地既分,而有高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皆一無所化,天也是道,地也是道,人也是道,有情無情皆受道氣所生,觀梢末則萬匯不等,知根本則一概無殊。

一體而萬殊,故能應變隨機、萬千變化:

應變隨機有萬千,坦蕩逍遙常獨步。

千變萬化少人知,混合虛空成一塊。

就本質而言,含攝八萬四千等法的清凈本心即為全真教特有的“脫胎換骨,身外有身,聚則成形,散則成氣”的元神。

有意思的是,百回本《西游記》中“心猿”孫悟空就是這樣一位“應變隨機有萬千,坦蕩逍遙常獨步”的太乙金仙,他最拿手的本事之一是身外身法,單打獨斗不勝之時,便扯下一把毫毛,丟在口中,嚼將出去,叫聲“變”,就變出無數個分身,之所以如此,因其一身而具八萬四千毫毛,而每個毫毛皆能變化:

原來人得仙體,出神變化無方,不知這猴王自從了道之后,身上有八萬四千毛羽,根根能變,應物隨心。

行者笑道:“我身上有八萬四千毫毛,以一化十,以十化百,百千萬億之變化,皆身外之身法也?!?/p>

此種神通的構思想定,固然立基于人生陽道而有“八萬四千毛竅”的常識,但周身八萬四千毫毛,根根能變,應物隨心,而具百千萬億之無窮變化,如此奇思妙想的觸發,則應來自“心猿”的角色想定,以及何道全一心而具八萬四千變化的觀念聯想。

以上,我們將何道全對清凈本心的話語論述與《西游記》孫悟空形象的特點進行了詳細的比照,可以發現彼此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之聯系??紤]到百回本《西游記》某位寫作者頗為了解何道全的思想,且已將《般若心經》的何氏注解本及部分注解文字改寫到小說里,何道全的心性思想滲透到小說創作過程乃至影響到孫悟空形象之塑造,其實是一件頗為合理且自然的事情。

需要指出的是,就敘事的演進而言,何道全的心性觀念影響到孫悟空形象塑造,與孫悟空“心猿”寓義的確立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元末明初出現的《西游記》雜劇,文本還沒有被“牽強附會”上宗教寓意,逮至百回本小說出現前夜,盡管評論者對當時流行的西游文本主旨認識不一,但基本上都認為孫行者乃“心猿”之象征,如嘉靖二十一年楊悌為其堂兄楊慎的雜劇作品《洞天玄記》所作的前序:

波及瞿曇氏,亦有《西游記》之作。其言荒誕,智者斥其非,愚者信其真。予常審思其說:其曰唐三藏者,謂己真性是也;其曰豬八界者,玄珠謂目也;其曰孫行者,猿精謂心也;其曰白馬者,謂意,白則言其清靜也;其曰九度至流沙河,七度被沙和尚吞噉,沙和尚者,嗔怒之氣也;其曰常得觀世音救護,觀世音者,智慧是也;其曰一陣香風還歸本國者,言成道之易也。人能先以眼力看破世事,繼能鎖心猿、拴意馬,又以智慧而制嗔怒、伏群魔,則成道有何難哉。什氏之用意密矣。

楊悌所言之《西游記》究竟為何種本已不太清楚,從他提到的“其曰豬八界者”“其曰九度至流沙河,七度被沙和尚吞噉”“其曰一陣香風還歸本國者”等故事細節看,既不同于雜劇,與百回本《西游記》也存在差別,似為雜劇故事與百回本小說之間的某個故事版本。在這個瞿曇氏之作中,將孫行者的角色設定為“心”之象征的意圖是比較明確的。另明代嘉靖年間的文人孫緒在其《無用閑談》一文中記載:

釋氏相傳,唐僧不空取經西天,西天者,金方也,兌地,金經所自出也。經來白馬寺,意馬也。其曰孫行者,心猿也。這回打個翻筋斗者,邪心外馳也。用咒拘之者,用慧劍止之,所謂萬里之妖一電光也。諸魔女障礙阻敵,臨期取經采藥,魔情紛起也。皆憑行者驅敵,悉由心所制也。白馬馱經,行者敵魔,煉丹采藥全由心意也。

孫緒所聽聞的西游記故事形態亦處在百回本之前,這個故事里孫行者作為“心猿”的象征角色分量更加重要,已經上升到關聯整個故事架構,所謂“白馬馱經,行者敵魔,煉丹采藥全由心意也”。

由此可見,西游故事的成熟與孫悟空心猿譬喻的確立是同步進行的。在這一過程中,孫悟空的形象也得以質的飛躍,其中即包括其“善能隱身遁身,起法攝法;上天有路,入地有門;步日月無影,入金石無礙;水不能溺,火不能焚”的諸般武藝神通得以生動完整的呈現,讓這個形象作為自行獨步、縱橫自在的英雄立了起來,也因此影響到小說角色的性格塑造——正因為有著天拿不著、地限不了的法力,孫悟空才會自負、自傲,絕不甘于人下。我們認為何道全的心性思想對于孫悟空形象塑造的影響,即在此一階段。

本文分析何道全對孫悟空形象塑造的影響,并非認定小說即為某種理念的形象演繹,或是一部宗教修煉的寓言書,而是認為文學形象的創造與豐富,不是單純有純文學的因素在焉,某種契機下,宗教理念或許也能成為推手之一。對于《西游記》而言,至少可以確定,孫悟空在英雄化的過程中,其神通廣大、不死不傷、變化無窮、縱橫自在的形象特征,一定程度烙上了此何道全注解《般若心經》的文化印記。當然,這個形象的成功與否,“全真化”的寫手可能起到一定作用,但最終端賴寫定者的文學天分。

注釋:

② [宋]薛道光、陸墅、[元]陳致虛注《紫陽真人悟真篇三注》卷三,《中華道藏》第19冊,華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434頁。

③ 陳洪《“四大奇書”話題》“‘不同凡妖’的牛魔王”,江蘇人民出版社、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5年版,第174—190頁。

④ 又國家圖書館藏有建文元年二月十九日[明]周昉撰《何道全墓志》,志左刻畫像,上周昉題畫贊,下題記、題名。

⑤?????[明]何 道 全《隨 機 應 化 錄》,《中 華道 藏》第27 冊,華 夏 出 版 社2004年版,第737、738—739、739、737—738、742、745—748頁。

⑥ 陳洪《〈西游記〉與全真教之緣新證》,《文學遺產》2015年第5期。

⑦⑩ 李天飛校注《西游記》,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283—284頁、762頁。

⑨ ? ? ? ? ? ? ? ? ? ? ? ? ? ? ? ? ? ?[明 ]何 道 全 《般 若 心經注解》,《卍續藏經》第42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77、77、74、73、82、75、82、97、75、73、87—93、74—75、73、71、71、82-83、92、84、92、72-73、73、88、92、95頁。

?[元]普度《廬山蓮宗寶鑒》第六卷,《大藏經》第47冊,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部1990年版,第332頁。

?[明]袾宏輯,[清]弘贊注《沙彌律儀要略增注》卷下“習學經典第八”,《卍續藏經》第106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322頁。

?[明]密藏禪師道開《藏逸經書標目》,《大藏經補編》第14冊,華宇出版公司1986年版,第441頁。

??[明]何道全注,[明]焦竑評林《新刊太上老子道德經注解評林》卷一“能為章第十”“檢欲章第十二”、卷二“象元章第二十五”,龔鵬程、陳寥安主編《中華續道藏初輯》第8冊,新文豐出版公司1999年版。

? 見陳洪《〈西游記〉“心猿”考》(《南開學報2009年第1期)、《“弼馬溫”再考辨》(《文學遺產》2014年第5期)諸文。

?[元]披云真人《七真禪贊并序》,[元]彭致中編《鳴鶴馀音》卷九,《中華道藏》第27冊,華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685頁。

?[元]牧常晁《玄宗直指萬法同歸》卷四,《中華道藏》第27冊,華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498頁。

猜你喜歡
孫悟空西游記
秒變孫悟空
你有孫悟空的毫毛嗎?
快遞來了個孫悟空
我和孫悟空的一天
我和孫悟空過一天
西游記
西游記
西游記
西游記
醬爆西游⑤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