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囿窠臼 另辟蹊徑

2019-10-14 02:31范陽子
藝術大觀 2019年20期

范陽子

摘要:明末至清占據畫壇主流地位的四王、吳、惲,以擬古為圭臬,脫離現實生活,不至自然山川之中攫取造化之無盡藏,而是“死守舊本”,一味模古,缺乏生氣,落入古人之窠臼。但同時期的朱耷、石濤、髡殘、弘仁四位僧人畫家,他們卻敢于突破前人成法,反對一味摹古,重視師法造化,鄙夷因循守舊,主張標新立異,具有不同程度的革新精神。本文便是通過分析四位僧人畫家的個人藝術經歷與時代背景,以期探究清初四僧如何能夠不落主流窠臼,獨樹一幟,為后期的中國畫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

關鍵詞:清初四僧;師法造化;革新精神

一、清初四僧的畫風形成的背景因素

明清易祚,由于復雜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形成了特有的文化背景。朱耷、石濤、髡殘、弘仁四位和尚畫僧,他們均生活在明末清初這個社會動亂的年代,政治格局的改變,逼迫他們需要做出新的人生抉擇,或是歸順新朝,或是矢志守節,使得他們思想陷入苦悶,作為前朝遺民,他們感到復明無望,諸事皆空,他們不得不遁入空門,并潛心于藝事,以求排解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畫乃心印,當巨大的精神痛苦反映到藝術創作上,就會呈現出特有的品格與風貌,他們藉畫言志,緣物抒情,作品傾注了自身真摯的感情,具有鮮明的個性。藝術上他們敢于突破前人成法,反對一味摹古,重視師法造化,鄙夷因循守舊,主張標新立異,具有不同程度的革新精神。由于四位畫僧他們每個人的出身經歷、人生態度以及氣質秉性都不盡相同,所以四人風格、擅長亦各不相同,但在藝術觀念和創作追求方面是相近的,故畫史上將他們四人合稱為“清初四僧”。

二、清初四僧的藝術經歷

弘仁(1610--1664),俗姓江,名韜,字六奇,又名舫,字鷗盟,出家后法名弘仁,號漸江學人,漸江僧?;罩蒽h人(今安徽歙縣人)。少時家境清貧,但漸江勤奮好學,志向遠大。青年時研習經書,曾從汪無涯研讀五經。早年以忠孝立身,并以孝聲名發于鄉里。但生不逢時,因明末朝廷腐敗而有志難抒,而立之年依然無所建樹。繼清兵攻占江南,他一度奔赴福建,冀圖依附南明隆武政權以抗清,但終究難以挽回時局,在極度失望的心情下,于清順治四年(1647)遁入武夷山為僧,法名弘仁,字無智,自號漸江上人,別號梅花古衲。出家為僧后,他云游四方,后回歙縣。他曾在福建武夷山中度過一段時間,后來長期生活在黃山和白岳一帶,從中深入體察而得山水之真性情。所以弘仁的山水,亦多取自黃山真景。查士標謂弘仁的畫“入武夷而一變,入黃山而益奇”。弘仁師法多家,他早年受董其昌畫風影響,并上追宋元,后尤崇尚倪瓚,自謂“迂翁筆墨余家寶,歲歲焚香供作詩”。一個人的精神和思想境界,決定了一個人的審美原則,是形成一個人藝術風格的決定因素。倪瓚蕭疏清寂的畫風,也正和弘仁的性格稟賦相契合,但倪瓚多表現太湖水鄉的景色,弘仁如學倪畫法,也去表現太湖風光,那就很難跳出倪的窠臼,所以弘仁很少畫太湖,主要以黃山為畫本,其次是畫武夷山和匡廬山。他很少用粗筆濃墨,也少點染皴擦,不讓作品中出現絲毫的粗獷霸悍、張揚外露的習氣,全以精細的松靈之筆寫出,與倪瓚畫的遠山疏林一河兩岸的模式迥然不同。弘仁的畫學于倪又變于倪,他吸收了一部分拋棄了一部分,最后完全形成了個人的風格。代表作有安徽省博物館藏《山水梅花圖冊》、上海博物館藏《山水圖冊》、故宮博物院藏《黃山圖冊》《查士標題山水圖冊》等。

髡殘(1612--1673),俗姓劉,湖廣武陵(今湖南常德)人。出家后法名髡殘,字介邱,號石谿,又號石道人、殘道人、電住道人等。明代覆亡之時他毅然參加反清斗爭,失敗后于順治八年(1651)落發為僧,云游各地。他早年居無定處,清順治十一年至南京,曾寄寓于大報恩寺、棲霞寺和大龍古院,后來長期住在南京牛首山幽棲寺。髡殘在學佛的同時寄情于畫,善畫山水,宗法王蒙、黃公望,善用禿筆渴墨,用筆粗頭亂服,以繁密見勝。構圖繁密重疊,氣勢開闊,景致幽深郁茂,云煙掩映,筆墨渾厚蒼勁,山石樹木層層皴擦勾染,皴法兼用解索、披麻皴,點苔喜用濃墨,多用清淡沉著的“淺絳”法設色,生動地表現出山川蒼茫厚潤的氣勢。石谿畫名著稱當時,與好友程正揆并稱“二谿”,與石濤并稱“二石”。髡殘在藝術上主張學畫應先從古人入手,但不能泥古,不必古人也。他常將其藝術見解題跋于作品之上,如謂“畫必師古,書亦如之,觀人亦然,況六法乎?”髡殘存世作品較少,代表作有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山高水長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層巖疊壑圖》、南京博物院藏《蒼翠凌天圖》等。

朱耷(1624--1705),江西南昌人,明朝宗室,為朱元璋之十七子寧獻王朱權之后。號八大山人、雪個、個山、驢屋等。清順治五年(1648)在奉新出家為僧遁入空門,法名傳綮,號韌庵。后由僧入道,居道院青云譜。朱耷生長于王府書畫世家,祖父及父皆能詩善畫,所以他從小就受到良好的藝術熏陶。約十五歲便為秀才。但隨著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迅速發展壯大,隨后攻占北京,不久吳三桂又引清兵入關,繼而清兵南下,明朝覆亡,使他從宗室王孫淪為草民。為了逃避迫害,佯裝癲狂裝聾作啞,行為怪癖,哭笑無常。這種憤懣孤傲,消極遁世的思想感情,也表露在他的繪畫中。他以水墨寫意花鳥著稱,繼承明代寫意花鳥畫諸大家,同時又自創新格,形象簡練,構圖險怪,在繪畫藝術上傾向緣物抒情,常用象征手法,將物象人格化,或借曖昧之隱喻和難解的偈意來表達其超脫和發泄之情緒。所畫魚鳥,造型夸張,或“白眼向人”,或倔強不屈,筆法雄健潑辣,墨色酣暢淋漓,有出人意表的效果。署名八大山人四字相連,似“哭之笑之”,寓“哭笑不得”之意。其山水畫初師董其昌,并受元代黃公望、倪瓚影響,但由于滿目凄涼之景傾注了他眷戀故國之情和抑郁孤寂的心境,使他在藝術上突破了董其昌的藩籬,與同學董其昌的“四王”走了迥然不同的道路,不是以模古為目的,而是借鑒拓展。八大所作山水凄然蒼莽,荒寒寂寞,殘山剩水,抑塞之情溢于紙上。正如其題詩所云:“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橫流亂石枯槎樹,留得文林細揣摩?!彼漠嫾葻o董其昌的秀逸平和,亦無“四王”之清雅明靜,而是枯索冷寂,用筆干枯,極其簡練,筆簡形骸,沉郁含蓄,雄健潑辣,形神畢具,淋漓酣暢。對后世影響深遠,清代中期的“揚州八怪”、后期的“海派”及至近代的齊白石、張大千、潘天壽、李苦禪等名家,都受其影響。代表作有天津藝術博物館藏《河上花圖卷》、上海博物館藏《魚鴨圖卷》、故宮博物院藏《貓石雜卉圖卷》等。

石濤(1614--約1710),俗姓朱,名若極,法名原濟,字石濤,號清湘老人,又號大滌子,苦瓜和尚、瞎尊者、石道人等,廣西全州人,為明朝宗室,清兵南下時其父在桂林自稱“監國”,不久在宗室內部斗爭中被殺,年幼的石濤被內官營救逃亡在外,剃度為僧。早年作為行腳僧,行蹤不定,曾到過廬山、敬亭山、黃山及瀟湘、洞庭、江浙等地,后居于安徽宣城敬亭山約十年之久,得與畫家梅清(1623--1697)結識,并活動于敬亭山與黃山一帶,二人在繪畫藝術上相互影響。黃山勝景給予他山水畫以豐富滋養,通過泛學諸家畫法,以“搜盡奇峰打草稿”“我自用我法”的態度,創造出蒼郁恣肆的新畫風??滴醭瘯r,畫名已名滿天下。擅山水、蘭竹、花卉、人物,而以山水畫成就最高。師法元人筆意,并注重深入自然寫生創作,筆意恣縱,脫盡窠白。所畫黃山、廬山、江南水鄉、平原風光,皆對實景而“遺貌取神”達到“不似之似”的完美境界。石濤善于用墨,反對矯揉造作,刻意求工。在 “點”與“皴”上也極具創造性,潘天壽在《聽天閣畫談隨筆》中說:“苦瓜和尚作畫,善用點,配合隨意,變化復雜,有風雪晴雨點,有墨無墨飛白如煙點,有如焦似漆邋遢透明點,以及沒天沒地當頭劈面點,有千巖萬壑明凈無一點矣?!笔瘽鳟嫎媹D新奇,章法奇致,開合自如,在“虛與實”、“藏與露”、“整體與邊角”關系的處理上也有著獨到之處。他作畫全從感受中來,不同的感受有著不同的畫法。不論黃山云煙、江南水鄉或峭壁長松、枯樹寒鴉,都極富變化,力求新奇,脫出常徑,極具新意。石濤傳世作品極多,面目也豐富多樣。代表作有《黃山八勝圖》《山水清音圖》《搜盡奇峰打草稿圖卷》等。

三、小結

清代繪畫,由于“四王”、吳、惲,他們提倡傳統的筆情墨趣,所作多為瑰麗山水或繁茂的花卉,從而得到皇帝的賞識,追隨者甚眾,故而形成畫壇的主要勢力。與此同時,在反清復明思想影響下的“四高僧”標新立異,以及“揚州八怪”的逐漸興起,直至乾嘉以后,金石學的突現,碑碣的大量出土,使得師法碑刻書法的新潮流應運而生,而提倡繪畫應“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的仿古之風,終于從生機勃勃到逐漸消沉。從此,四僧才在當時的畫壇上慢慢受到重視。他們皆宗法元四家,兼取董其昌等,他們重視學習傳統,但不為仿古之風所侵染;他們反對陳陳相因,主張大膽創新,另辟蹊徑,主張師法造化,而又強調要“不役于物”。他們 既重視傳統同時又積極創新的觀念,在清初畫壇的畫風中,開拓出一股新的潮流。為其后的“揚州八怪”以及現代繪畫開辟了筆墨當隨時代的道路。此外,他們在中國文人畫方面, 更完善地以禪理去觀望自然、體驗自然、凝練自然,將禪境和禪意,滲透于畫中。四僧繪畫藝術的魅力以及審美價值千古長青,其中凝聚著深厚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他們對中國繪畫的發展,上承前修,后開來者,其獨到之處影響甚大,可謂是中國繪畫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繪畫流派。

參考文獻:

[1]薄松年.中國繪畫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

[2]姜寶林,褚哲輪.四大家高僧作品賞析[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3]周林生.清代繪畫[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4]閻安.石濤畫傳[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

[5]葉皓.金陵書畫[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