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說定窯瓷器上的竹絲刷紋

2019-10-16 03:44張建鎖
陶瓷科學與藝術 2019年8期
關鍵詞:定窯竹絲胎體

張建鎖

對竹絲刷紋,《簡明陶瓷詞典》對其定義為陶瓷器成型過程中,旋削遺留下的刀痕,因和竹絲刷過留下的痕跡相似,稱為竹絲刷紋。以定窯制品較為明顯,成為其特征之一[1]。

至遲到明清時期,人們對定窯的竹絲刷紋就有了認識和研究,如明人田藝衡《留青札記》記載:“定窯,定州,今真定府。似象窯(在浙江寧波象山),色有竹絲刷紋者曰北定窯,南定窯有花者出南渡后”?,F代在制瓷業和考古收藏界都知竹絲刷紋是定窯工藝特征之一,對其形成原因,不少專家認為是對拉坯器物進行旋削修坯過程中遺留下的刀痕,對此,業界也有持懷疑態度者。近兩年經我們觀察對比古、今大量細白胎定窯的瓷器、瓷片,結合對定窯瓷器科學檢測研究的最新成果,認為古代定窯白瓷上竹絲刷紋的形成主要是因原料配方和原料加工工藝的不同,而使得胎泥中所含較高硬度顆粒造成的結果。故寫此拙文,供研究者參考,因我們學識所限,失當之處,還請方家正之。

一、竹絲刷紋出現的時代和表現特征

經觀察、對比、分析,發現竹絲刷紋發生的年代和特征有如下特點:

1、時代的階段性。在晚唐至北宋早期的瓷器上有此紋的很少,自北宋中期之后逐漸增多,直至金元時期一直存在,且時代越晚,竹絲刷紋表現越明顯。

2、分布的部位。盤碗類足小口大的低矮器皿,近底足處和底足內分布較多,愈近口沿處隨著口徑的增大而減少。

3、分布不均勻。紋有相對集中的表現,有的可能只有一圈,有的可能連續繞皿一周或數周。

4、胎質好、胎壁愈薄、檔次高的瓷,紋較少,胎質越粗的紋越多。

5、有釉處,釉厚的紋較少,黒釉、醬釉等色釉瓷,紋更顯少,露胎處紋較明顯。

二、竹絲刷紋與原料的配方和加工的關系

2009年至2010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與北京大學聯合考古隊對定窯遺址進行再次發掘后,通過激光剝蝕ⅠCP-AES分析了本次考古發掘出土的具有明確地層的五代、北宋中期和金代的69件細白瓷片。結果表明早期定窯白瓷瓷胎的配方為高嶺土和一定量的作為助熔劑的鈣質原料,五代的樣品胎體含有很高的CaO,部分甚至超過3%,這說明這個時期含有鈣的原料被作為胎體配方的一部分。到了北宋,胎體中的CaO的含量有一定下降,到了金代,降低到1%以下,這種含量水平已接近當地黏土中CaO的含量水平。這說明從北宋時期開始,鈣質原料作為胎體配方的量有所下降,而到了金代,可能并不使用鈣質原料作為胎體的助熔劑。

與CaO相反,胎體中K2O的含量水平則隨著時代的發展有所增加。五代時,胎體中K2O的含量僅為1%左右,經對901年杭州水邱氏墓的定瓷胎體檢測K2O含量也較低[2],到了金代,胎體中K2O平均含量增加到1.9%,這說明金代有含鉀的原料被加入配方,從而得出了“早期定窯胎體配方中可能以鈣質原料作為助熔劑,而到了金代鈣質原料逐漸被一種含鉀氧化物的原料所替代,這種含鉀的原料是一種富含鉀鈉長石的巖石類原料”的結論[3]。

在初期,定窯可能只用一種高嶺土原料,經揀選、破碎、風化后直接使用,這一時期只能制作一些粗胎瓷。到了晚唐、五代時,定窯開始使用槽碾細碎原料[4],原料經細碎后呈粉狀,下一道工序是利用池子過濾淘洗。此種加工方法一直延續了數百年。期間的原料配方中,除高嶺土原料基本未變外,在早期加入碳酸鹽礦物,可能為當地產的石灰石或方解石原料,它的硬度為莫氏3度,而在北宋后期及金代加入了鉀鈉長石,它的硬度為莫氏6-6.5度[5]。顯然,早期粉碎原料較金代容易得多,也就是說早期的原料較金代易于碾得更細,加之古代沒有現代上百目的篩進行過濾,只采用逐級澄泥的方法,這就使得宋之后的泥料中含較粗的硬質顆粒物質較前大為增多。

胎坯拉制成型后,在半濕狀態下進行修坯,修坯時多用鐵質刀具,將坯放置在輪盤上旋轉刮削,刀刃一般與旋轉方向成銳角,刮削下的泥片從鈍角方向脫出,有的硬質顆粒脫甩不出,由刀刃拖帶,在較軟的坯體上劃出溝痕,一旦顆粒擺脫刀刃的拖帶,溝痕則中斷。一般來講,刀刃對坯體的壓力越大,泥料中的含硬質顆粒越多,旋削部位的線速度越小時,形成竹絲刷紋的可能性就越大,加之白釉為透明釉,修坯后再行施釉,燒成后雖有所遮蓋,但大多明顯。顏色釉瓷則不然,因其遮蓋性較好,燒成后的竹絲刷紋較之白釉瓷要少。北宋早期及之前,原料整體硬度小,易破碎,現代原料用球磨機加工,且過細篩,胎泥中大的顆粒粒度遠小于古代的粒度,故形成竹絲刷紋的機率就小的多。至此對北宋中期之后金元時期定窯白瓷上的竹絲刷紋的多見和表現特征就不難理解了。

三、旋削修坯是形成竹絲刷紋的前提,但不是決定因素。

在古代對定窯竹絲刷紋的成因沒有記載,有的現代陶瓷專家分析認為,古代旋削修坯是普遍采用直刀旋削和平刀復原的交替過程,竹絲刷紋是平刀復原時未將直刀旋削時刀尖留下的劃線復平而形成的。在古代是否是用直刀旋削和平刀復平交替使用來進行修坯,亦無記載,難成定論。經我們對古代的竹絲刷紋進行認真觀察發現,竹絲刷紋中斷時都是突然的,而找不到像刀線那樣由深至淺,逐漸中斷的過程,在金代后期和元代,定窯有些盤碗類器物施釉后,在內底處刮釉成玉環狀的露胎澀圈,這一刀肯定是用平刀刮削的,圈內多留有如“竹絲刷紋”的痕跡,有的竹絲刷紋中斷前已背離了圓弧線(見圖一),這些足以說明,竹絲刷紋主要不是修坯時刀具本身留下的痕跡,而多為因刀具拖帶胎泥中未經磨碎的硬度顆粒劃出的痕跡。

猜你喜歡
定窯竹絲胎體
一種缺氣可繼續行駛充氣輪胎
全鋼子午線輪胎胎體簾布稀線的原因分析及解決措施
鈷粉包覆的鑄造WC顆粒在金剛石鋸片中的應用
超細CeO2粉末對鐵基合金工具胎體組織性能的影響
定窯剔花技藝淺析
宋代定窯白瓷鑒定訣竅
唐代定窯“裝飾紋”探秘
定窯
繪畫的新形式
竹絲鑲嵌屏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