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D與Quadrant可擴張通道行微創TLIF治療多節段腰椎管狹窄癥的療效對比

2019-10-16 07:46韓文林陳曉華付宏偉
頸腰痛雜志 2019年5期
關鍵詞:植骨椎間術式

韓文林,陳曉華,付宏偉

(青海省第五人民醫院骨科,青海 西寧 810007)

表1 兩組腰椎管狹窄癥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

本科自2016年1月-2018年1月,采用經皮置釘微創TLIF手術治療87例腰椎管狹窄癥患者,其中42例予以椎間盤鏡手術(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技術、45例采用Quadrant通道技術行椎管減壓、植骨融合操作?,F基于2年以上隨訪,對兩種術式的療效進行分組對比研究,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依據手術方式不同,將87例患者分為兩組:MED組42例,予以經皮置釘+MED手術治療;Quadrant組45例,予以經皮置釘+Quadrant可擴張通道手術。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狹窄節段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 手術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全麻,俯臥位,腹部墊空。按如下方法完成手術:(1)經皮置釘:在C臂機透視輔助下,于非減壓側椎弓根投影外側緣置入穿刺針,并直達椎體,置入導針,拔除穿刺針、留置導絲。另于減壓側、棘突旁3 cm位置切開腰背筋膜,在透視下經椎弓根置入導針,拔除穿刺針、留置導絲。待后續的減壓、植骨融合操作完成后,沿導絲攻絲、擰入椎弓根釘,并完成連接棒的安裝、加壓固定工作。(2)減壓、植骨:①Quadrant組45例均在Quadrant可擴張通道下完成手術,于減壓側的最長肌與多裂肌間隙置入工作通道,抵達關節突關節與椎板外緣后,在C臂機透視下調整工作通道位置,連接冷光源,暴露關節突關節和部分椎板,將上位椎體下關節突與下位椎體的上關節突以及部分椎板切除,切除黃韌帶,進行神經根管與側隱窩的減壓操作,徹底探查并松解神經根,切除椎間盤,將上、下椎體軟骨終板刮除。選擇合適型號的椎間融合器,將術中切除的自體骨修剪成顆粒狀并填滿融合器,將部分自體骨顆粒和椎間融合器置入椎間隙。②MED組:于減壓側置入MED工作通道,連接鏡頭和成像系統,將關節突關節暴露,利用磨鉆將其皮質磨薄,將該節段的部分椎板骨質和關節突關節咬除,并切除黃韌帶,進行神經根管和側隱窩減壓,徹底探查并松解神經根,切除椎間盤,其植骨融合步驟與擴張通道下操作相似。(3)加壓固定:減壓、植骨操作完成后,沿導絲于雙側攻絲并擰入合適的椎弓根螺釘,安裝連接棒,加壓固定。待透視確認椎間植骨和內固定位置滿意后,撤出上述微創裝置,留置負壓引流管,逐層縫合切口,術畢。

1.3 療效觀察

①圍手術期: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術后住院時間,并進行組間對比;②療效:統計兩組患者術前、末次隨訪時的腰腿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ODI),并進行手術前后和組間對比;③植骨融合情況:椎間成功融合的判定標準為:有骨橋形成,椎間有連續骨小梁通過,植骨區密度未減低,融合器周圍無X線透亮帶,側位動力X線片見椎間角度改變在5°以下、相對活動4 mm以下[1]。

1.4 數據分析

數據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包進行分析,其中計數資料采用“例數(百分率)”的形式表示,組間對比采用卡方(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的形式表示,手術前后對比采用配對t檢驗,組間對比采用獨立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均順利完成微創TLIF手術,未出現神經根損傷、椎間隙感染或切口延遲愈合等并發癥;術后隨訪時間為24-31個月,平均26.3個月。

兩組間相比,MED組的手術時間顯著長于Quadrant組,但術中出血量顯著少于Quadrant組,術后住院時間亦顯著短于Quadrant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與術前比較,兩組患者末次隨訪時的腰痛、腿痛VAS評分和ODI指數均顯著減輕,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MED組末次隨訪時的腰痛VAS評分顯著低于Quadrant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隨訪期間,MED組2例椎間融合器位置欠佳,未達骨性融合;Quadrant組有3例未達骨性融合,但均未引起臨床癥狀,故未作特殊處理。兩組均未出現椎弓根釘棒斷裂、松動現象,組間椎間融合率對比,MED組為95.24%(40/42),Quadrant組為93.33%(42/4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x2=2.169,P>0.05)。

表2 兩組腰椎管狹窄癥患者的圍手術期比較

表3 兩組腰椎管狹窄癥患者的療效比較

注:與組內術前比較,*P<0.05

3 討論

TLIF手術是治療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經典手術方案,其減壓效果好,但開放手術切口長,對椎旁肌需廣泛剝離并長時間牽拉,以便于術中減壓融合和置入螺釘等操作。但此舉對椎旁肌造成較大程度損傷,易引起術后椎旁肌萎縮、脂肪樣變,甚至殘留頑固性腰背痛等并發癥。目前,在經皮置釘技術基礎上,微創TLIF手術一般借助于兩種技術得以實現:MED技術和可擴張通道技術。較多文獻表明,上述兩種術式均可取得較好的療效[2-5]。但目前,關于MED與Quadrant通道下的兩種微創TLIF手術比較,尚少見相關報道。

本研究中,兩組腿痛VAS評分、ODI指數和椎間融合等效果并無顯著性差異(P>0.05,表3),說明兩種術式的椎管減壓、植骨融合效果較為相近;但末次隨訪時,MED組的腰痛VAS評分更低(P<0.05,表3)。且在圍手術期對比中,MED組雖然手術時間較長,但術中出血量更少,且術后住院時間也更短(P<0.05,表2),均體現出了該術式的微創優勢。我們分析其原因,與兩種術式的特點有關。①手術時間方面:MED系統為固定通道,在多節段手術中,需更換手術節段,且常需調整通道方向來增加操作范圍,無形中延長了手術時間;而與之相比,Quadrant通道不但術中安裝方便,且可在肉眼直視下進行手術,其立體感較強,也更接近于傳統手術,術中還可隨時調整視野寬度,更有利于減壓操作[6]。因此,在手術時間方面,Quadrant通道組有了顯著縮短。②創傷方面:MED技術的一項優勢是切口小,術中軟組織的剝離較少,且切除的骨性結構也較少,其創傷性明顯小于Quadrant通道手術。因此,MED技術所開展的TLIF手術出血量更少,且在術后康復方面,患者住院時間也有顯著縮短。③腰痛方面:鑒于MED術中無需過多剝離椎旁肌,這一點優勢較Quadrant通道更為明顯,因此患者術后的殘留腰痛癥狀更輕,VAS評分也顯著低于后者。另外,尚有學者認為,由于MED是通過成像系統和顯示器開展工作,更有利于示范手術和教學工作的開展[7]。但實際上,臨床上更多學者傾向于使用Quadrant通道系統,由于可直視下手術,其操作習慣與傳統術式更為接近,學習掌握的難度也明顯降低,更利于普及使用。因此在臨床治療中,應綜合考慮術者的操作習慣、患者身體條件等多種因素,酌情選擇合理的手術方案。

猜你喜歡
植骨椎間術式
脊柱椎間孔鏡治療在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價值
改良Miccoli術式治療甲狀腺腫瘤療效觀察
MED術式治療老年腰椎間盤突出合并椎管狹窄的中長期隨訪
椎管減壓并椎間植骨融合內固定治療腰椎滑脫癥的療效分析
改良Lothrop術式額竇引流通道的影像學研究
經皮對側椎間孔入路全脊柱內鏡椎間盤切除治療游離型腰椎間盤突出癥
多孔鉭棒聯合植骨治療成年股骨頭壞死的臨床研究
上瞼下垂矯正術術式選擇分析
腰椎附件結構性骨塊植骨內固定治療腰椎滑脫癥療效觀察
單側和雙側內固定聯合髓核摘除椎間融合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效果比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