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戰略下彝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研究

2019-10-18 09:24吉則爾夫鄭祥江
江蘇農業科學 2019年15期
關鍵詞:勞動力轉移農村勞動力鄉村振興戰略

吉則爾夫 鄭祥江

摘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7個重大國家戰略之一,標志著黨中央把新時代“三農”問題提升到了更高、更重要的層次?;卩l村振興戰略大背景,分析目前我國彝族地區(下文稱彝區)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性和存在問題,認為人力資本要素不足、城鎮化相對遲緩和制度供給不足等是阻礙彝區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原因,并據此提出有利于彝區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途徑,包括成立勞務機構、增加農村教育投入、鼓勵彝區大學生和農民工回鄉創業、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等,為有效解決彝區勞動力有效轉移,更好地推進民族地區脫貧提供改革借鑒。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彝區;農村勞動力;勞動力轉移;途徑

中圖分類號: F323.6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9)15-0023-03

2018年2月,習近平同志赴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視察時,針對彝族地區(以下簡稱彝區)脫貧攻堅工作講話中提到:“加強對村民的實用技術和職業技能培訓,讓大家掌握一技之長,能夠通過發展生產和外出務工穩定增加收入”[1]。同時在十九大報告中也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照“二十字”總方針(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2]。

彝區是指彝族人與其他民族共同聚居的民族自治地方,主要包括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和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及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等地區。據2010年全國第6次人口普查可知,在56個民族中,彝族人口總數排名第7,約為871萬人。雖然彝區農村勞動力豐富,但具有勞動力文化程度低、就業空間小、以無序轉移為主、轉移率低、轉移成本高以及收入低等特征[3],使得大部分彝區的農民收入水平沒有達到國家的最低收入水平而成為國家級貧困地區。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實施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戰略非常艱難,需要各級政府及企業給予足夠重視。

彝區由于地理條件、教育、民族風俗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發展程度差異等方面所具有特殊性,在現代化進程中存在很多問題,特別是彝區農村勞動力轉移不充分的問題特別嚴重[4]。新時代,在彝區實現鄉村振興,最關鍵的是處理好彝區勞動力轉移的問題,這對彝區農民致富、提升農民文化素養、發展彝區農業農村現代化以及民族團結、國家統一起著重要的作用。

目前,國外對農村勞動力流動理論的研究成果比較突出,包括哈里斯-托達羅模型、劉易斯的二元結構模型、費景漢-拉尼斯模型等[5],隨著這些理論的出現,國內農村勞動力的問題也引起廣大研究者關注,并且作了大量的研究,而關于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的研究較少,如張淑芳對四川藏區的勞動力進行研究[6],俞燕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少數民族角度研究勞動力轉移就業[7],張圖雅等從女性角度研究蒙古地區勞動力轉移問題[8]等。但對深度貧困的彝區農村勞動力的研究少之又少,主要集中在農村勞動力轉移對彝區經濟發展的影響方面。

本研究根據當前情況,描述彝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存在的問題,并分析阻礙彝區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原因,最后針對性地提出彝區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途徑建議。

1 彝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存在的問題

1.1 彝區缺乏有效的農村勞動力轉移機制,轉移成本高

一方面,彝區交通等基礎設施薄弱,相關部門無法深入基層認真調查研究,了解農村勞動力的基本構成狀況,對彝區沒有規劃實施有效的農村勞動力力轉移開發途徑。雖然部分地區有相關的勞動力轉移政策,但沒有明確的努力方向、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及管理措施等,從而沒有實現彝區農村勞動力的有序轉移。

另一方面,彝區相關部門缺乏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創新機制,且沒有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另外在彝區工作的基層干部均年老且文化程度極低,在農村勞動力轉移開發過程中,沒有能力為鄉村老百姓探索農村勞動力持續轉移的新途徑。當前,有少部分轉移的農民工都是以自主轉移為主,引領轉移為輔,使得轉移成本較高。

1.2 彝區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低,就業競爭能力弱

對第6次全國人口普查中漢族和彝族6歲及以上人口的受教育程度進行對比,結果(表1)可知,漢族未上學的人口為5 372.67萬人,僅占漢族總人口的4.71%,而彝族未上學的人口為111.43萬人,占彝族總人口的14.30%;大部分漢族人的文化程度為初中,占漢族人口的42.27%,而大部分彝族人的文化程度為小學,占彝族人口的53.78%。從整體來看,受教育程度為初中及以上漢族人口所占比重是彝族的2倍左右,而小學以下,彝族人口所占比重是漢族的2倍左右,說明彝區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程度低,就業競爭能力弱。研究表明,文化程度高、語言溝通能力強的農民轉移就業面廣,生存能力強,融入大城市生活的節奏快,更容易轉移[9]。而彝族地區教育落后,大部分農村勞動力都沒有讀過書,有些讀過書的也只是小學文憑??傊?,彝區勞動力文化程度普遍較低,語言溝通能力差,沒有辦法順利融入大城市中的各行各業,這嚴重阻礙了彝區農村勞動力的順利轉移。

1.3 彝區二、三產業發展薄弱,就業空間小

受自然條件、基礎設施、民族風俗等因素制約,大部分彝區沒有培育形成專屬于當地的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主要靠傳統農業為生。而且彝區產業發展極不均衡,第一產業比重遠遠大于第二、三產業。利用2016年《涼山彝族自治州統計年鑒》數據,對各行業勞動力就業分布情況進行分析發現,涼山彝族自治州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勞動力就業比例分別為59%、11%、30%,而全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分別為28%、29%、43%。很明顯,以涼山彝族自治州為代表的彝區二、三產業發展極其薄弱,使得農村勞動力在當地轉移的機會少之又少。因此,彝區除了行政機關部門和事業單位以外,幾乎沒有其他行業可吸納就業人員,再加上彝區人口多,就業競爭大,要求高,從而使農村勞動力無法在當地的非農行業就業。

1.4 彝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受就業歧視嚴重

就業歧視主要體現在戶籍制度和民族制度上,在沿海地區的一線城市,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歧視少數民族和農村戶籍的現象比較嚴重,一方面就業門檻限制,另一方面設置層次不齊的待遇,即就業歧視。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彝區農民工在平等基礎上自主擇業的權利,使其無法在沿海地區的大城市中穩定就業。

2 阻礙彝區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原因分析

2.1 人力資本是阻礙彝區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關鍵原因

國內外經濟學家對人力資本的定義不盡相同,但基本認為,人力資本主要包括個人的知識、技能、社會關系、健康、年齡等,這些對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起著關鍵作用。蔡新會通過理論和實證研究得出,勞動力遷移與勞動力的人力資本存在必然相互促進的互動聯系[10]。

依據2016年《涼山彝族自治州統計年鑒》可知,涼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涼山州)總人口為511萬人,非農業人口為70萬人,占總人口的13.7%,而農業人口為451萬,占總人口的88.3%,說明以涼山州為特例的彝區,農業人口占絕大部分,非農業人口占極少數,間接說明彝區農業勞動力豐富。胡琪等對上海農業人口發展的特征與方向研究表明,農業人口的文化程度明顯低于非農業人口,且農業勞動力的素質偏低[11]。因此,彝區農村勞動力的文化、技能、素質等人力資本欠缺影響了彝區農村勞動力的轉移。

2.2 教育落后是阻礙彝區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基礎原因

不少學者研究教育程度對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其中有些實證研究表明,文化、技能素質高的農村勞動力的平均年轉移率比文化、技能素質低的農村勞動力高,而文化、技能素質高低主要取決于受教育程度的高低。

根據2016年涼山州第3次全國農業普查對全州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受教育程度調查可知,未上過學的農業生產經營人員占20.7%,小學文憑占53.1%,初中文憑占22.1%,高中文憑占3.2%,而大專以上的僅占0.9%。很明顯可以看出,以涼山彝族自治州為代表的彝區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越低,農村勞動力的轉移率越低。而彝區山高地遠、基礎設施薄弱、教育普及程度低,使勞動力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2.3 城鎮化滯后是阻礙彝區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原因

從劉易斯的二元經濟模型中可知,農村勞動力主要的就業單位是城市的工業部門,而城市工業部門對農村勞動力容納能力與城鎮化程度緊密相連。城鎮化程度高,政府部門、事業單位和公司企業分工明確且強大,二、三產業發展快,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吸收能力強[12]。

由2016年《四川統計年鑒》可知,四川省的城鎮化率為47.69%,而涼山州的城鎮化率為34.44%。很明顯可以看出,涼山州的城鎮化率比四川省低13.25百分點,說明以涼山州為代表的彝區城鎮化程度嚴重滯后,當地用人單位對農村勞動力的吸收能力有限,影響了彝區農村勞動力的有序轉移。

2.4 制度因素阻礙是彝區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間接原因

國家通過實施戶籍制度改革、土地“三權”分置以及城鄉融合發展等惠民政策,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但有些地方的農村勞動力轉移依然受到戶籍制度[13]、土地流轉制度[14]、民族制度[15]等制度因素影響。對于彝區來說,農村勞動力轉移受到阻礙的關鍵制度因素是民族制度。一方面,大中城市用人單位認為彝區農村勞動力的綜合能力差,把彝區農村勞動力拒之門外;另一方面,彝區農村勞動力到就業市場就業后,勞動權益得不到保障,嚴重打擊了彝區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積極性。因此,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政府應該加強管理勞動力市場就業歧視的現象,保護勞動者的勞動權益,同時農村勞動力也應積極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

3 彝區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途徑建議

當前,彝區是國家重點扶貧對象,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做好彝區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就業工作,對于彝區打好脫貧攻堅戰、實現小康生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3.1 成立勞務機構,使勞動力有序地轉移

鑒于彝區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勞動力自身特點,以四川省涼山州彝區為例,該地區農村勞務中介服務機構很少,農村勞動力多以自主轉移和無序轉移為主,穩定性差。因此,政府應大力支持彝區成立地方勞務機構,為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搭建優質平臺。(1)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在政府引領下,勞務機構聯系用人單位并簽訂勞動合同,給彝區勞動力提供更多的穩定工作崗位;(2)輸出優質勞動力。根據用人單位的需要,組織培訓閑散的農村勞動力,有序地為用人單位輸出優質的勞動力;(3)保證農民工與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通過組織雙方簽合同的形式,阻止農民工與用人單位互害,保證其關系持續健康發展;(4)靈活安排工作崗位。根據農村勞動力的家庭背景(勞動能力、年齡、性別、家庭負擔等)與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情況(工作時間、難易程度、距離等),靈活安排工作崗位,挺高勞動力轉移效率,減少成本。

總體來講,勞務機構對勞動力的流動有著極大的影響,政府應該支持成立勞務機構,并積極引導各地區農村勞動力有序、有目標地轉移。

3.2 增加農村教育投入,提升農民綜合能力

2018年2月,習近平同志赴涼山彝族自治州視察時提到:最重要的是教育必須跟上,決不能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說明彝區教育落后,須要高度重視。

3.2.1 組織全民彝漢“雙語”培訓,提升農民綜合能力 根據彝區的實際情況適時組織開展全民彝漢“雙語”培訓:(1)組織學習有關政策、法律法規(勞動法等)、精神文明等相關知識,加強農民的安全意識、自律意識、文明意識、大局意識等,提高農民的溝通能力,開拓農民的視野。(2)根據勞務市場的用工需求,對農民工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力就業能力,緩解就業壓力。(3)開展年度學習交流會,表彰鼓勵優秀農民工。圍繞農民工外出務工或創業等年度工作收獲和成就,組織優秀農民工談收獲、談感觸、談經驗,實現互動學習、互相鼓勵及共同進步,并給于一定的獎勵。這樣不僅能消除彝區農民工外出務工的語言溝通障礙,還提高了他們的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有利于促進農村勞動力的有序轉移。

3.2.2 大力推進農村義務教育,為實施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 教育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關鍵。然而少數民族地區或偏遠山區的農村教育極其薄弱,農村孩子無法得到公平教育的待遇,這不僅是農村貧困代繼相傳的重要因素,而且是鄉村發展落后的根基所在。因此,國家應高度重視農村教育,大力推進農村義務教育,加強農村教育的基礎設施建設,嚴格選拔農村教育的師資隊伍,培育一批又一批的農村科技人才,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

3.3 支持鼓勵彝區大學生和農民工回鄉創業,拓寬就地就業空間

創新創業是激發社會活力的重要途徑之一,為了打造發展新引擎、增強發展新動力、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國家出臺了很多有關創新創業的優惠政策,鼓勵人們利用自己的各種優勢發展創新創業。然而彝區條件落后,很多外地的企業老板或大學生不愿意到彝區發展,而本地區的大學生和農民工也無法承擔高額的創業成本,導致當地創業人員少、創業行業少、就業空間小。因此,政府或相關部門應大力支持鼓勵彝區大學生和農民工回鄉創業,如通過創辦農業合作社、專業種養殖、特色農產品、發展服務業和加工業等一系列形式,大力發展農業、農村生產力和服務業,從而滿足廣大人民群眾過上美好生活的強烈愿望。這樣既可以拓寬就地就業空間,吸納部分彝區農村勞動力就業,又可以增加農民收入,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3.4 結合彝區民族特色和自然優勢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旅游業,擴大就業市場

一方面,彝區地理條件獨特、民族風情濃,適合發展特色產業。政府要全面支持當地相關企業發展鄉村特色產業,融入彝族優質的傳統文化,在產品上展現出彝區的“特色”二字,并且嚴格管控好特色產品的質量問題,打造當地的品牌產業和產品。另一方面,彝區自然環境優美,而且民族風俗獨特,旅游資源相當豐富。當地政府應結合彝區民族特色和自然優勢發展旅游業,加強管理和投入,擴大就業市場,實現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降低勞動力轉移成本,提高農民收入,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下堅實的基礎。

3.5 確保各民族平等就業,消除城鄉二元戶籍制度

相關部門要確保不同民族就業平等,除了法律另有規定外,排查用人單位在招聘員工時是否出現就業民族歧視的現象,提倡56個民族團結一致,互幫互助,共同發展。同時消除城鄉二元戶籍制度,為城鄉發展一體化和鄉村振興創造有利條件,也給于農民工在城市就業發展的機會。這樣有利于彝區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促進農民增收。

參考文獻:

[1]記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四川涼山地區群眾并主持召開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座談會[EB/OL]. (2018-02-14)[2019-01-15]. 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214/c64094-29824406.html.

[2]馬玉榮. 如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專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研究員葉興慶[J]. 中國經濟報告,2017(11):15-19.

[3]里 昕,伏紹宏,張 霞. 民族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能力實證研究——以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為例[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34(9):111-117.

[4]王美英. 涼山彝族農民工城市適應性困境及解決路徑——基于涼山彝族成都務工者調查[J].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54-59.

[5]賀 斐. 國外政府推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經驗與啟示[J]. 農業經濟,2016(1):61-62,117.

[6]張淑芳. 四川藏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存在的問題[J]. 四川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1(2):62-64.

[7]俞 燕.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特征、問題及路徑——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少數民族為例[J]. 湖北農業科學,2013,52(19):4823-4826.

[8]張圖雅,楊 楊,楊方歌. 蒙古族農村女性勞動力轉移問題研究——以內蒙古興安盟科右中旗為例[J]. 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6(16):5-6.

[9]張 軍. 論職業教育與農村勞動力的轉移[J]. 職業技術教育,2010,31(28):65-70.

[10]蔡新會. 中國城市化過程中的鄉城勞動力遷移研究——根據人力資本投資的視角[D]. 上海:復旦大學,2004.

[11]胡 琪,賀滿林,樊佳佳. 城鄉一體化背景下上海農業人口發展的特征與方向[J]. 統計科學與實踐,2012(9):19-21.

[12]李亦楠,邱 紅. 新型城鎮化過程中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研究[J]. 人口學刊,2014,36(6):75-80.

[13]紀瑋瑋.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戶籍制度制約[J]. 經濟導刊,2011(8):12-13.

[14]谷素華. 農村土地流轉與勞動力轉移關系問題探析[J]. 商業時代,2014(21):33-34.

[15]吳 青. 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問題探討——基于縣域城鎮化的視角[J]. 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5(5):15-19.溫小林,孫德舉,莊義慶. 產業融合理論視角下的休閑農業產業發展——基于鎮江市休閑農業發展實踐與農業經濟增長關系量化分析[J]. 江蘇農業科學,2019,47(15):26-28.

猜你喜歡
勞動力轉移農村勞動力鄉村振興戰略
“黨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基層治理創新
淺談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認識和思考
淺談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城市化的問題
國外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的經驗及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