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全風險信號詞的注意瞬脫效應

2019-10-21 05:04王雪玲關薦李文瑞
心理技術與應用 2019年6期

王雪玲 關薦 李文瑞

摘 要 安全風險信號詞的快速識別能夠警示危險信息。在注意資源競爭時,安全風險信號詞能否被優先捕獲暫不明晰。因此,采用2(T2目標類型:安全風險信號詞,中性詞)×3(時間間隔:232ms,348ms,464ms)的實驗設計,使用快速序列視覺呈現范式(RSVP)考察被試在認知資源有限條件下安全風險信號詞是否存在注意瞬脫現象。結果發現:(1)與T2目標為中性詞相比,安全風險信號詞的識別正確率更高;(2)T2目標的識別正確率隨時間間隔的增加而提高;(3)在時間間隔為232ms時,出現注意瞬脫效應且在安全風險信號詞和中性詞上差異不顯著,但隨著時間間隔的增加,安全風險信號詞的識別正確率顯著高于中性詞并存在顯著差異。因此,安全風險信號詞對注意瞬脫效應具有削弱作用。

關鍵詞 注意瞬脫;RSVP范式;安全風險信號詞

分類號 B842.5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9.06.003

1 引言

安全風險信號標志作為生產和生活場所中一種常見的標識,能夠起到傳遞和警示危險信息的作用,是安全防范的一種重要手段(胡祎程, 周曉宏, 王亮, 2012), 在交通、生產、娛樂等場所中被廣泛使用。依據國家標準(GB 2894-2008),安全標志由安全色、圖形符號和文字構成。安全風險信號詞作為安全標志中文字的組成部分,用于警示危險信息,吸引個體注意。

注意瞬脫是指人腦在加工刺激流時需要識別兩個目標,在對前一目標(T1)正確識別之后的200~500毫秒內對后一目標(T2)的識別正確率顯著降低,表現為注意在時間動態上的一種功能盲現象(李肖, 2013)。通常多采用快速序列視覺呈現范式(RSVP)研究注意瞬脫現象,RSVP范式則是通過將刺激呈現時間迫近極限的方式,要求被試在快速呈現的刺激中辨認出先后出現的兩個目標刺激,能夠為理解注意在刺激流中的時間特征提供依據。

目前,注意瞬脫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影響因素的探討,而情緒信息對于注意瞬脫的影響則是研究者關注的焦點。研究發現,情緒刺激能夠捕獲注意,弱化注意瞬脫效應(De Martino et al., 2009)。此外,在體育領域,注意瞬脫能力是衡量運動員快速視覺處理能力的重要指標?,F階段,國內對于足球、散打運動等主要以視覺通道獲取對手信息的運動中的注意瞬脫效應展開了大量研究,為選拔優秀運動員和教練員提供了理論依據(李永瑞, 張厚璨, 2004; 王小春, 周成林, 2010; 王樹明, 2016)。注意瞬脫作為一種重要的認知能力測查技術(段海軍, 2011),在安全工程領域也具有重要價值。Rogers等人(2000)認為個體對于外界信息的處理是一個多階段過程,對于安全標志信息的加工和處理過程可分為注意、識別、判斷、行為四個階段。注意作為處理安全風險信息的第一階段,在注意資源存在競爭時,安全風險信號詞獲得優先加工則能夠提示人們有效規避危險。

與風險相關的負性信息會產生注意偏向(Rozin & Royzman, 2001), 這種偏向會削弱注意瞬脫效應。Trippe等人(2007)在T2目標為情緒刺激的注意瞬脫實驗中發現,當T2為負性情緒刺激時,被試對T2的正確報告率顯著高于T2為中性刺激的情況。段海軍(2011)使用中性面孔為T1目標,面孔表情為T2目標,考察了面孔表情的注意瞬脫效應。結果顯示,當T2面孔表情為憤怒情緒而非中性情緒刺激時,注意瞬脫效應受到削減。張環等人(2015)則發現在認知資源有限條件下,當T2目標為威脅刺激時,個體的注意瞬脫效應有所減弱。這些現象說明情緒刺激或情緒都能夠促進軀體的自主反射,進而獲得優先加工。安全標志中的安全風險信號詞作為一種能誘發情緒反應的刺激,是否存在注意瞬脫效應,目前尚未展開充分研究。

綜上所述,風險信號詞是傳遞風險信息的重要載體(Hellier, Wright, Edworthy, & Newstead,2010),當人們的注意資源存在競爭時,安全風險信號詞能否優先進入視覺短時記憶有待進一步證實。同時,注意容量的有限性決定了個體需要從大量刺激信息中選擇重要的信息進行加工。一般來說,短時間內極有可能發生危險事件,在這一過程中,如果個體能從快速呈現的大量信息中注意到安全風險信號詞,將能有效避免傷害。以往對于安全標志有效性的評價大多采用主觀評價的方法,即采用李克特量表對安全標志預示的風險性進行主觀評定。主觀測評的方法雖然能夠表明安全標識的有效性,但不能明確安全標志的具體加工過程。而對于安全標志中安全風險信號詞具體加工過程的探究能夠為有效設置安全標志提供依據?;谝陨峡紤],本研究采用RSVP范式探討了安全風險信號詞對注意瞬脫的影響。我們假設:當T1目標為中性詞,T2目標為安全風險信號詞時,注意瞬脫效應減弱。

2 實驗方法

2.1 被試

選取54名在校大學生,其中男生26名,女生28名,平均年齡為19歲,視力或矯正視力正常,無色盲、色弱、精神疾病史,之前未參與過類似實驗。

2.2 實驗材料與儀器

研究采用的詞匯材料包括:安全風險信號詞和中性詞。安全風險信號詞選擇基于Yu等人(2004)的研究中所使用的詞語,共10個。中性詞選自漢語情感詞系統(王一牛, 周立明, 羅躍嘉, 2008),初步篩選出愉悅度在4.00~6.00及喚醒度在3.00~6.00之間的詞匯進行評定,最終篩選出120個中性詞匯,其中10個作為T2目標,剩余為T1目標及干擾刺激。對安全風險信號詞和中性詞的喚醒度和愉悅度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在喚醒度上差異不顯著,在愉悅度上差異顯著(見表1)。詞匯字體為Courier New,字號為34號。

采用E-prime 2.0編寫實驗程序及收集數據,實驗刺激呈現在17寸電腦屏幕上(分辨率為1024×768,刷新率60Hz),要求被試眼睛與屏幕正中保持水平距離60cm。

2.3 實驗設計

采用2(T2目標:安全風險信號詞,中性詞)×3(時間間隔: 232ms,348ms,464ms)的被試內實驗設計。因變量為T1目標正確識別條件下T2目標的正確率。

2.4 實驗程序

實驗程序使用經典快速序列視覺呈現(RSVP)范式,一個試次中包含14張干擾刺激詞匯及2張目標刺激詞匯,共16張圖片,干擾刺激不重復出現。實驗流程如圖1所示,首先,屏幕中央會出現一個紅色的“+”注視點,呈現時間為 500ms,緊接著會快速呈現一連串刺激,每個刺激呈現時間為116ms,刺激間無時間間隔。其中,T1目標會隨機出現在前6個位置,T2目標出現在T1目標后的232ms、348ms、464ms(Lag2,Lag3,Lag4)處。所有刺激呈現結束后,要求被試回答兩個問題:(1)口頭報告看到的紅色詞語(2)是否看到詞語X?實驗包括練習部分的10個試次和正式實驗部分的60個試次,各實驗條件混合隨機呈現。實驗中所有詞匯出現的順序及被試的按鍵反應都進行平衡,并且所有試次都會隨機出現。

3 結果

3.1 描述性統計結果

如表2所示,與T2目標為中性詞相比,即使時間間隔不斷變化,安全風險信號詞的識別正確率更高。此外,與Lag2相比,時間間隔為Lag3和Lag4時,對目標的識別正確率有所提高。這說明T1與T2目標在時間間隔為Lag2時,即200ms左右時,出現注意瞬脫現象。

3.2 T2目標類型和時間間隔的差異性檢驗

對T1正確報告情況下T2的正確率進行2 (T2目標:安全風險信號詞,中性詞)×3 (時間間隔: 232ms,348m,464ms)的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結果如表3所示。

結果表明:T2目標類型的主效應顯著,F(1,53)=50.83,p<0.001,η2=0.49,這說明當T2目標不同時,T2目標的識別正確率存在顯著差異。進一步的事后檢驗發現:與T2目標為中性詞時相比,安全風險信號詞的識別正確率更高。時間間隔的主效應顯著,F (2,106)=240.58,p<0.001,η2=0.82。這說明在不同時間間隔的條件下,T2的識別正確率存在顯著差異。進一步的事后檢驗結果發現:隨著時間間隔的增大,T2的識別正確率逐漸提高。T2目標類型和時間間隔交互作用顯著,F(2,106)=7.30,p<0.01,η2=0.12,簡單效應分析結果如圖2所示,在目標T1和T2之間的時間間隔為Lag2時,不同類型的T2目標識別正確率差異不顯著( p>0.05);在目標T1和T2之間的時間間隔為Lag3和Lag4時,不同類型的T2目標的識別正確率差異顯著( p<0.001)。即在Lag3和Lag4位置時,T2目標為安全風險信號詞時的識別正確率均顯著高于T2目標為中性詞。

圖2 不同實驗條件下T1正確報告情況下T2的識別正確率

4 分析與討論

4.1 注意瞬脫效應的時間特點

當兩個目標之間的時間間隔不同時,個體對目標的識別正確率也有所不同。在Lag2位置時,注意瞬脫效應出現,即兩目標之間的時間間隔在200ms左右可能是注意瞬脫產生的重要時刻,這與前人研究一致(夏瑞雪, 武文佼, 楊冀東, 馬潤, 2016)。此外,隨著T1目標和T2目標之間時間間隔的增加,不論是安全風險信號刺激還是中性刺激,被試在正確報告T1目標條件下T2目標的識別正確率都在逐漸提高,這也表明充足的加工時間是影響注意資源分配的重要因素。

依據注意瞬脫的理論解釋,注意系統對刺激的連續加工存在時間維度上的資源瓶頸。具體來說,在RSVP任務下由于T1目標與T2目標之間的時間間隔較短且中樞系統資源有限,先出現的T1目標會在注意資源分配中獲得優先加工,而隨后出現的T2目標,只有當加工處理完T1目標后才能得到加工,識別正確率顯著下降(張明, 王凌云, 2009; Martens & Wyble, 2010)。因此,在時間間隔為200ms左右時,注意瞬脫效應不受T2目標類型的影響,具體表現為對T2目標的識別正確率最差。但隨著時間間隔的加大,被試對T1目標已經進行了充分加工,此時,T2也能進入中樞系統得到進一步的加工。即隨著時間間隔的增加,對T1目標正確識別條件下T2目標的識別正確率也逐漸提高,具體表現為在Lag2位置的識別正確率最低,在Lag4位置的識別正確率最高。

4.2 安全風險信號詞對注意瞬脫的削弱作用

與T2目標為中性詞相比,在T1目標正確識別條件下安全風險信號詞的識別正確率更高。這說明安全風險信號詞能夠表現出對注意瞬脫的對抗效應,即安全風險信號詞可以削弱個體的注意瞬脫效應。同時,也說明安全標志中的安全風險信號詞在注意資源不足條件下,也能起到警示作用。這可能是由于當T2目標為安全風險信號詞時,會傳遞出一種危險信息,個體會自動將這種危險信息內化為警覺信息,迅速占用大量的注意資源,從而導致對注意瞬脫效應的削減(Mchugo, Olatunj & Zald, 2013)。表明在一定程度上,人對威脅刺激(如安全風險信號詞)存在注意的優先加工,并表現出個體認知適應的靈活性。與此同時,也說明安全風險信號詞能夠引起一定的情緒反應,增加人們對場景的危險感知。

綜上所述,安全風險信號詞作為一種威脅刺激,容易引起與情緒刺激相類似的反應。目前,在安全工程管理領域,人機交互系統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因的可靠性,人因失誤的發生被認為是一種人類正常的生理心理現象(段海軍, 2011)。如果存在注意資源競爭,能否優先注意到安全風險信號詞將對人們迅速應對風險及避免傷害具有重要作用。在理想情況下,安全風險信號詞有助于提示個體快速注意到危險刺激。在本研究中我們發現,雖然相比于中性詞,安全風險信號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削弱注意瞬脫效應,但這種削弱作用并不強。這可能是由于在現實生活中安全風險信號詞數量較少且使用頻率過高,人們已經對一些安全風險信號詞產生習慣化(馬慶國, 尚倩, 金晶, 2014;袁京鵬, 2009;Anderson et al., 2016),這種習慣化是無意識的,通常會造成兩種加工方式(Anderson et al., 2016):如果人們在未來的生活中看到的安全風險信號詞與某種心理模式相匹配時,就會產生習慣化過程,對于安全風險信號詞的關注也會減少,這時就會依賴自己的心理模式來選擇對刺激加工;如果出現的安全風險信號刺激與心理模式不匹配時,就會產生一種反習慣化的敏感過程,進而給予安全風險信號更多的關注??傊?,本研究揭示了個體在時間維度上對于安全風險信號詞的注意分配特點及安全風險信號詞對注意瞬脫的調節作用。同時也提示安全標志的設計者在優化安全標志時,更要關注安全風險信號詞的設計。未來可以考慮從安全風險信號詞出發,適當地增加一些風險信號詞的種類、改變風險信號詞的顏色、大小、字體等屬性,讓使用者產生反習慣化心理過程,進而提高安全標志的有效性。

5 結論

當T2為安全風險信號詞時,注意瞬脫效應有所削弱。說明人對安全風險信號詞的注意加工優先于中性詞, 安全風險信號詞對注意瞬脫有調節作用。

參考文獻

段海軍 (2011). 面孔認知加工中的注意瞬脫效應: 基于表情和熟悉性的考察. 博士學位論文, 陜西師范大學.

胡祎程, 周曉宏, 王亮 (2012). 工程項目現場安全標志有效性評價.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 22(8), 37.

李肖 (2013). 快速序列呈現范式下情緒刺激的加工機制. 碩士學位論文, 西南大學.

李永瑞, 張厚粲 (2004). 女子足球運動員注意瞬脫特征的實驗研究.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7(9), 1193-1195.

馬慶國, 尚倩, 金晶 (2014). 安全標志詞語的風險等級對注意效應的調節作用. 心理科學, 37(3), 704-709.

王一牛, 周立明, 羅躍嘉 (2008). 漢語情感詞系統的初步編制及評定.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2(8), 608-612.

王小春, 周成林 (2010). 女子散打運動員注意瞬脫特征及神經機制研究. 中國體育科技, 46(3), 76-81.

王樹明 (2016). 記憶負荷對運動員注意瞬脫影響的試驗研究. 天津體育學院學報, 31(2), 93-98.

夏瑞雪, 武文佼, 楊冀東, 馬潤 (2016). 消極情緒刺激和焦慮狀態對注意瞬脫的影響. 心理學探新, 36(1), 36-41.

袁京鵬 (2009). 安全標志有效性影響因素實證研究. 博士學位論文,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

張環, 周仁來 (2015). 考試焦慮者對威脅性刺激加工的注意瞬脫對抗效應. 中國特殊教育, (10), 68-75.

張明, 王凌云 (2009). 注意瞬脫的瓶頸理論. 心理科學進展, 17(1), 7-16.

Anderson,. B B., Jenkins, J. L., Vance, A., Kirwan, C. B., & Eargle, D.. (2016). Your memory is working against you: how eye tracking and memory explain habituation to security warnings.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92, 3-13.

De Martino B, Kalisch R, Rees G, et al. (2009). Enhanced processing of threat stimuli under limited attentional resources. Cerebral Cortex, 19(1), 127-133.

Hellier, E., Wright, D. B., Edworthy, J., & Newstead, S. E.. (2010). On the stability of the arousal strength of warning signal words.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14(6), 577-592.

Rogers, W. A., Lamson, N., & Rousseau, G. K.. (2000). Warning research: an integrative perspective. Human Factors: The Journal of the Human Factors and Ergonomics Society, 42(1), 102-139.

Rozin, P., & Royzman, E. B.. (2001). Negativity bias, negativity dominance, and contagion.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5(4), 296-320.

Martens, S., & Wyble, B.. (2010). the attentional blink: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a blind spot in perceptual awareness (review).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34(6), 947-957.

Mchugo, M., Olatunji, B. O., & Zald, D. H.. (2013). The emotional attentional blink: what we know so far.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7, 151.

Trippe, R. H., Hewig, J., Heydel, C., Hecht, H., & Miltner, W. H. R.. (2007). Attentional blink to emotional and threatening pictures in spider phobics: electrophysiology and behavior. Brain Research, 1148, 149-160.

Yu, R. F., Chan, A. H. S., & Salvendy, G.. (2004). Chinese perceptions of implied hazard for signal words and surround shapes. Human Factors & Ergonomics in Manufacturing & Service Industries, 14(1), 69-80.

Abstract ? ? Quick identification of safety warning signal words can alert dangerous information. It is not clear whether the safety warning signal words have a priority when there is a resource competition in attention. Current study conducted a 2 (T2 target type: safety warning signal words, neutral words)×3 (time interval: 232ms, 348ms, 464ms) within-subject design with 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 paradigm, and inspected attentional blink effect of safety warning signal words when the cognitive resource is limited.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to T2 targets were neutral, the accuracy rate of T2 recognition of safety risk signal words under T1 correct recognition condition was higher; The accuracy rate of T2 was improved when the time interval were enlarged; when the time interval was 232ms, the attentional blink effect appeared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afety warning signal words and the neutral words. However,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time interval, the recognition accuracy of the safety warning signal word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neutral words and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e concluded that safety warning signal words weakens the attention blink.

Key words: attentional blink;RSVP diagram;safety warning signal words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