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19-10-21 04:50鄭傳云
年輕人·上旬刊 2019年7期
關鍵詞:農民工子女兒童

鄭傳云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選擇外出打工,而他們的孩子就被迫離開父母,被扔給了老人監護和寄養,留守在當地讀書。于是在農村出現了一個特有的群落——留守兒童。這些孩子由于過早脫離了父母的關愛和教育,其生活、學習和心理都要經受前所未有的境遇,如學習差、性格缺陷、心理障礙等。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不僅關系到留守兒童自身的健康成長,也關系到農村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乃至影響我國教育的整體發展,關系到農村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關系到我國社會的發展進程。因此,教育這些留守兒童就成為了農村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新問題。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D669.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3872(2019)13-00104-01

1留守兒童的成因

1.1受父母經濟收入限制而留守

廣大農村經濟落后,留守兒童父母較低的經濟收入決定了其子女不能隨父母進城上學而不得不留守農村。在筆者家訪過程中,一位留守兒童的奶奶說:“現在只有我們奶孫三人在家,她們的父母都到廣州打工去了,一年就是放假期間孩子去看看父母,只靠家里種田收入是難以維持生計的?!惫P者問為什么不把孩子們接到城里上學時老奶奶的回答是,“城里開銷太大,難以承擔學費、生活費;現在,國家對農村實行‘三免一補的好政策,孩子還是在家讀書好”。

1.2城鄉義務教育分割的體制因素導致留守

主要表現為對農民工子女在流入地接受義務教育收取費用的不平等。調查發現,盡管教育部門規定,義務教育階段應給農民工子女“市民待遇”,農民工子女上學實行免費制度,但各地執行仍有差異。不少農民工表示,由丁子女學習基礎差,城市里的學校對民工子女收取的費用仍比城里孩子高許多,并且農民工在為子女選擇學校時沒有主動權,好學校進不去,差學校不愿去。部分孩子在隨家長流動到流入地后因費用問題而常選擇收費較低的民辦學校,一段時間后因對學校的教育和管理不滿意,只能把孩子送回戶籍地就讀,導致孩子留守。

1.3社會高離婚率導致兒童留守

當代社會中離婚率高居不下,父母離異導致留守的現象在留守兒童數量上占有一定的比例,筆者所在的貴州省興義市豬場坪鄉中心小學處于農村,這里的人結婚都比較早,結婚時心智還未成熟,因此有些父母經過相處就發現不合適。父母雙方要么直接拋棄孩子離開,要么離婚,一方走了,家里的經濟收入減少了一大半,另一方為了家里老小的生活,不得不離家到城里打工,只能把孩子拋在家里讓年過花甲的老人撫養、監護。

2留守兒童存在的心理問題

2.1人際交往障礙

敏感多疑,缺少朋友。大多數留守兒童父母長期外出,家里經濟條件較為落后,一般由爺爺奶奶撫養長大,隔代撫養的劣勢是祖輩受教育水平普遍較低,接觸的生活面與兒童的有很大不同,不利于兒童模仿學習人際交往方式,在人際交往中往往處于劣勢,并且表現為過度敏感、疑心較重,總是感覺被別人輕視和欺負,在與人交流之時常常充滿警惕和敵意,久而久之,導致出現人際交往障礙。

2.2怨恨.不滿情緒

怨恨父母,不滿社會。許多留守兒童認為家里窮,父母沒有能力,只能出去打工,對父母打工并不理解,認為父母不愛自己,因此產生了對于父母的怨恨之情,并且刻意與之疏遠,甚至在心底埋怨父母的無情。有些孩子在看到正常家庭的兒童生活較為富裕幸福之后,還會認為社會不公平,對社會產生不滿。

2.3行為反常

恐懼焦慮,行為叛逆。一般情況下,留守兒童父母長時間不在身邊,缺乏監護與教育,他們有很強烈的不安全感,這會導致他們道德品質較差,常有違規、違紀現象,并且叛逆行為時有發生;而他們又由于這些叛逆行為的發生而不被其他老師、同學所接納,甚至受到排斥和歧視,這更加深了他們的焦慮和不滿。

2.4人生觀、價值觀的偏移

缺少教育,價值觀偏移。在“打工潮”帶來的影響下,家長平時對子女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并不關心,由于長時間見不到孩子,家長更多的是給予孩子金錢方面的彌補,使得留守兒童的道德水平呈下降趨勢;并且給留守兒童帶來了初中畢業就可以外出打工賺錢的不良觀念,導致兒童對個人價值及人生理想,狹隘化、固化,難以樹立高遠的理想、宏大的抱負。

3改善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具體做法

3.1定期座談,確定聯系人

為了給留守兒童營造一個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學校成立了留守兒童工作組,每個留守兒童都分配了一個指導教師,指導教師時常關注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安全、心理健康等,使這些孩子能安心生活和學習,父母在外能安心務工。筆者所在的課題組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定期對留守兒童進行座談。摸清留守兒童的情況,讓留守兒童的父母,配合學校確定每位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隨時可以與監護人進行聯系,了解留守兒童在家的情況。

3.2完善“留守兒童”溝通體系

通過校信通、電話架起家校溝通的橋梁,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監督和管理。每學期除學校家長會外,至少組織一次“留守兒童”監護人集巾學習的活動,溝通家、校之間的聯系。學校領導、班主任老師以及邀請專家定期與“留守兒童”座談、為他們作報告,幫助留守兒童疏導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通過這樣的校內外結合的“留守兒童”溝通體系,可以做到對“留守兒童”的情況時時有底,確保了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3.3成立心理咨詢室

學校成立心理咨詢室,咨詢室由固定的老師負責,每周從周一至周五都有心理咨詢老師,及時地幫學生,尤其是留守兒童,疏導心理問題。教師要方法靈活,有耐心地勸導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教會學生樹立自信,克服困難,學會做一個自強自立的人。

猜你喜歡
農民工子女兒童
Tomb-sweeping Day
我國2.8億農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
正在上大學的成年子女是否屬于離婚案件中“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
留守兒童
六一兒童
公租房計劃中不能少了農民工等5則
教育子女陋習
“六·一”——我們過年啦!
捏脊治療兒童營養不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