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的條件性探究

2019-10-21 16:36裴景旺
新生代·上半月 2019年8期
關鍵詞:藝術作品定義條件

【摘要】:我們生活接觸的所有概念及事物,沒有哪樣可以把藝術定義進去,反而或多或少會成為藝術的一個條件。所以我們做的不是藝術,是在做藝術的條件。藝術家應該被稱為藝術條件家,藝術作品應該被稱為藝術條件作品,這樣藝術就不會離我們太遠了。繪畫、詩歌、舞蹈等藝術領域,涉及這些領域的人被稱為藝術家,藝術包容性太強,渾水摸魚的人也大有所在。所謂的藝術家,其實都是在為藝術這個概念提供條件,沒有哪個人或者作品可以概述藝術,真正的藝術尚未到來,真正的藝術家也尚未到來。

【關鍵詞】:藝術 條件

1、藝術的模糊性

精神產物可以是藝術,但并不是所有的精神產物都是藝術 娛樂方式可以是藝術,但并不是所有的娛樂方式都是藝術 歷史紀實可以是藝術,但并不是所有的歷史紀實都是藝術 表現主義可以是藝術,但并不是所有的表現主義都是藝術 個性語言可以是藝術,但并不是所有的個性語言都是藝術 創新可以是藝術,但并不是所有的創新都是藝術......藝術沒有一個確切的概念,當然什么是真正的繪畫藝術作品我們也沒有概念,但是在審閱藝術作品時卻私自帶有準則的進行判斷,含糊不清的進行描述。

現當下繪畫中,一張作品要從語言、題材、內容、形式、材料、技法等多種方面進行考慮,也就給藝術作品定下了條框規則,最終制造出來的就像應付考試,只要熟練掌握這套規則,便可以在“藝術家”的世界里有一席之地??催_·芬奇的《蒙娜麗莎》時會留下深刻印象,看一個四歲男孩畫標準的裸體姑娘時也會留下深刻印象,這兩種印象程度相仿,你若判定哪個是真正的藝術作品時,就需要把所謂的藝術規則摻入其中,這時面前的藝術作品也就失去了意義,擺在面前的只是兩張顏料堆積的亞麻布。我們不能給藝術一個確切的定義,因為真正的藝術根本就不曾存在過。福爾克爾特(folgeldt)在談論藝術作品的道德問題時,坦然的說我們不應該對藝術提出道德要求。他還舉例說:“如果我們接受應該對藝術作品提出道德要求,那么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與歌德的《威廉·邁斯特》就不符合優秀藝術作品的定義了?!彼囆g包含了道德和非道德,延伸出去,藝術可以包含人類所有的文明,真正的藝術就應該滿足藝術史上的任何一個條件,而不是用某一個條件來定義藝術。米開朗基羅、達芬奇、米勒等人的作品,具有歷史價值與創新價值,他們或記錄、或延續、或拓展了某個領域或者觀念,但是反過來,這恰恰不能作為藝術的概念。他們作品或者觀念的存在,只是為繪畫藝術提供了一個非常大的條件,并不能代表全部。

2、藝術的包容性

藝術是一個無限集,可以容納任何東西,也可以把任何東西剔除,與之外的任何一個領域,終將會發生碰撞。

西方早期的基督教藝術,繪畫內容基本都是在描繪圣經,在基督教的影響下,群眾認為描繪圣經的內容并且宣揚基督教的才是藝術。13世紀左右,文藝復興出現,宗教題材被擴大,人文精神開始蔓延,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人不再單純描繪圣經,轉而面向了大眾,而且繪畫的造型透視極為準確,這個時期描繪人性崇高的價值并且造型透視精準的才被認為是藝術。繼文藝復興之后的矯飾主義不滿足于文藝復興的古典風氣,在藝術中增添了很多負面內容,這些內容也逐漸的被大眾所接受,并認為這也屬于藝術。17世紀到18世紀的巴洛克藝術以華麗著稱,藝術不再嚴肅沉重,意大利、荷蘭、法國、西班牙等地區的巴洛克各有特色,但是都與宮廷有關,裝飾性、華麗性、律動感成為當時的繪畫藝術標準。18世紀新古典主義出現,歷史重新被提煉出來,并轉化藝術的風格,一洗巴洛克的浮夸,對美學的追求變成了理性嚴謹,深邃的背景中凸顯出主要人物的風格被大眾所喜愛。19世紀30年代浪漫主義到達了巔峰,光線不再單一,反而朦朧不定,畫面充滿詩意,對人性的挖掘使人產生聯想。到了19世紀40年代取而代之的是寫實主義,人們把目光轉向了身邊的生活瑣事和風景,以逼近自然為主要的表達方式。19世紀中葉,印象派把古典完全拋開了,極力的追求光線與色彩以達到視覺上的滿足,逐漸的也被大眾所接受,成為重要的繪畫風格。20世紀之后,野獸派、立體派、抽象主義、超現實主義、抽象表現主義、波譜藝術、行為藝術等接踵而出,都在追求創新,大眾的接受能力更強了,任何一種繪畫形式都可被接受甚至被推崇。

這么多派別和主義都曾被稱作為真正的藝術,是藝術的含義在不停的改變還是這些只是促成真正藝術到來的一個條件呢?我想真正的藝術尚未到來,來的只是條件,我們是在為真正的藝術做條件。

3、藝術的延伸性

“藝術作品”,要么在取悅他人,要么在表達自己。在欣賞所謂的藝術作品時,你就是那個被取悅的人,可能你很開心,感覺自己被那張作品完全吸引了。換到其他物體上,被一只特別萌的貓咪吸引,你不能講這只貓就是某人的藝術作品,那是一個切實存在的生命,當然你也可以私自把這只貓定義為藝術作品,這是極不負責任的表現。更何況,現在所謂的很多藝術作品,大眾根本沒什么感覺,甚至索然無味,但是“藝術家”講的多了,特別是地位高的人認為這是很好的藝術作品,大眾也就隨聲附和了,大眾的思想總是會被心中的上層人物所左右。我們沒法用別人的感受給別人的作品下定義,也不能私自用自己的感覺給藝術下定義。

“藝術”就像樹根,不斷伸出須根進行試探,哪個地方水分充足,其他人就會蜂擁而至,但須根總會變成老的樹根。藝術就是具有這種無限的延伸性,延伸出來的都是條件,終點處才是真藝術。我們的目光有限,不能看到終點處,或許根本就沒有終點,所以我們不能停留在延伸的過程中妄下斷論。托爾斯泰用食物作為例子:我們在研究食物時,誰也不會想到用吃食物所得的樂趣來確定食物的定義,每個人都明白,我們味覺的滿足不能作為定義食物價值的依據。同樣的,藝術帶給我們各種各樣的感覺,因而我們不能用這些感覺反過來定義藝術,況且我們只有很少的感覺。

【參考文獻】:

【1】托爾斯泰.托爾斯泰論文集[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01.

【2】蔣勛.寫給大家的西方美術史[M].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2004.02.

作者簡介;裴景旺(1995.03.03),男,漢,山東省濰坊市青州市 學歷: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

猜你喜歡
藝術作品定義條件
以愛之名,定義成長
有限制條件的組合應用題
有限制條件的排列應用題
定義“風格”
五彩繽紛的藝術作品
何晉渭藝術作品
張杰藝術作品
陶瓷藝術作品
為什么夏天的雨最多
“虎虎生威”的隱含條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