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還原性”古詩詞教學的價值與策略

2019-11-01 01:46吳麗華
江蘇教育 2019年17期
關鍵詞:古詩詞價值策略

【摘 要】古詩詞是經典的漢語言,具有升格學生古典文化素養的價值。當前古詩詞教學存在學習目的功利化、教學方法模式化、鞏固形式簡單化的現象,還原性古詩詞教學或可恢復古詩詞的教學價值。教師可以通過知人論世還原古詩詞的背景,淺吟低唱還原古詩詞的音韻,品詞析境還原古詩詞的意蘊,促使古詩詞教學理性回歸,讓學生在習得語言文字的過程中享受美感,得到熏陶。

【關鍵詞】還原性教學;古詩詞;價值;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65-0031-04

【作者簡介】吳麗華,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教師發展中心(江蘇南通,226300)培訓管理部研訓員,一級教師。

一、古詩詞教學升格學生的“古典文化教養”

德國教育家雅斯貝爾斯倡導“古典教育”。在他看來,古典教育之于人類,具有永恒的價值;只有古典教育,才能提升一個人的“古典文化教養”。否則,一代代人的教養就有降格的危險。

當前,增強文化認同感與自信心,已然成為匯心聚力共筑中國夢的重要途徑。而增強文化認同感與自信心,有賴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古典教育,尤其是古典詩詞教學。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小學教學應重視古典詩詞在教材中的價值。因為它蘊藏著豐富的傳統文化,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文化母乳,是古典教育的好教材。

品讀古詩詞、學習古詩詞,就是嘗試和久遠而凝練的漢語言文化對接、共鳴。在教育思想多元化的今天,國學教育悄然復興,并逐漸成為一種頗具活力的思潮。聚焦古典詩詞,播下國學的種子,可以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彰顯傳統與現代融合的獨特魅力,讓學生在習得民族語言文字的過程中享受美感,得到熏陶。

二、以“還原性教學”領略古詩詞的精妙

統編語文教材也關注了古詩詞?!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古詩詞教學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強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規定了小學三個學段必須背誦的優秀詩文數目:第一學段50篇,第二學段50篇,第三學段60篇,并在“附錄一”中列出了小學階段推薦背誦的75篇古詩詞。古詩詞是通往民族傳統文化的窗口,要想達到“窺一斑而見全豹”的教學效果,需要我們靜心審視古詩詞課堂教學的現狀。

四川師范大學的一份《小學古詩詞教學調查現狀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古詩詞的學習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教師和學生以及學生家長的重視,但在日常課堂教學中,學習目的功利化、教學方法模式化、鞏固形式簡單化等原因,讓古詩詞教學日漸偏離了正常的軌道。摳字詞、解詩意、明中心,機械的教學使原本文脈貫通、渾然一體的古詩詞變得支離破碎、枯燥乏味。傾盆大雨式的背誦,信口開河式的問答,填鴨注入式的串講,囫圇吞棗式的翻譯,使學生對古詩學習的興趣隨著年級的升高逐漸減弱。反思古詩詞課堂教學現狀中存在的種種不足,讓我們更堅定地開展還原性古詩詞教學。這是對民族經典文學作品的一種尊重,是對學生學習情趣的一種呵護,更是對古詩詞教學理性化的回歸。

三、以“全息還原”實現心靈抵達的古詩詞教學策略

(一)還原“大背景”:知人論世,達到“人情”相通

“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泵献犹岢爸苏撌馈?。了解詩人的人生經歷和所處的時代背景,對于理解古詩詞這種獨特的文學作品有很大的裨益。

古詩詞與學生之間存在著不容忽視的距離。一方面是時間的距離。詩,作為中國古代較早的文學樣式,起于先秦,盛于唐宋。詞,興起于隋唐,盛于宋。統編語文教材中收錄的古詩詞大多是唐宋時期的,這就需要學生穿越千年了解古詩詞的時代背景。另一方面是心理的距離。這些古詩詞的創作者,有身處高位的宰相,有隱居田園的賢士,有天真無邪的孩童,有垂垂暮年的老者,有駐守邊疆的將士,有滿腹經綸的學者。他們的人生閱歷與小學生的生活經驗有著天壤之別??缭骄眠h的時空理解古典詩詞,需要教者遵循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還原古詩詞的“大背景”。

1.捕捉“情感波”,貼近詩人還原“心電圖”。

中國文學史上所出現的古典詩詞,如浩瀚星河,似遍地繁花。統編語文教材中所選錄的僅僅是其中的一顆星、一朵花。要從一顆星感受星河的璀璨,從一朵花感受花海的芳香,教者的引領作用就顯得尤其重要。胸懷全景,教師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匠心獨運。

統編語文二下的《絕句》色調明艷,筆力輕快,一反詩人杜甫沉郁頓挫的風格。其中的奧秘便與這“門泊東吳萬里船”相關。教學可以以此為切入點,在掃清理解障礙后,引導學生走進詩中春意融融的畫卷。草堂周圍鳥聲婉轉,綠柳垂絲,詩人置身其中,心曠神怡。這時,教師可以適時補充介紹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杜甫寫《絕句》這首詩時,已是晚年。在這之前,他經歷了長達八年的戰亂。詩人背井離鄉,來到了成都,目睹戰亂給天下百姓帶來的苦痛和災難?,F在,詩人看到門前停泊著從東吳來的船只,想到交通恢復了,終于可以回到自己的家鄉。戰亂平定了,老百姓又可以過上安定的日子。他非常高興,提筆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絕句》?!焙唵蔚娜詢烧Z,卻能夠快速讓學生對詩歌的理解變得豐厚起來,由景中讀出淡淡的喜悅,真正走進詩人心中。這恰好與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相印證。

2.拼集“生活史”,貼近詩歌還原“場景圖”。

統編語文教材的課文后常常附有“資料袋”或是“閱讀鏈接”,這對于學生了解寫作背景、或是專題延伸對比閱讀有很大的幫助。而統編教材中古詩詞的呈現形式基本為詩配畫,旁標注釋。要填補教材中詩歌的空缺信息,除了依賴教師不斷豐厚自身的文化底蘊外,更需要教師懂得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年段特點,循序漸進,引領學生學會搜集、整理與所學古詩詞相關的資料。

搜集資料看似簡單,但在古詩詞教學中往往容易流于形式。資料搜集要富有實效,首先需要教師明確搜集任務,細化學習要求。例如:教學統編語文五上《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預學時可以要求學生“搜集一兩句對孟浩然的評價語;向同學推薦一篇孟浩然的代表詩作;閱讀安旗先生寫的《李白傳》中‘李孟談詩章節”。根據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他們對詩人李白并不陌生,因此搜集資料的側重點應為孟浩然。讀孟浩然的詩作,聽歷代名人對孟浩然的評價,會讓學生對孟浩然在文學藝術上所取得的成就形成具體生動的印象。所以,同時代的李白才會這樣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懂得李孟之間的關聯,知曉其時代背景,學生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才會有選擇地進行整理,而不是機械抄寫,照本宣科。

(二)還原“音韻美”:淺吟低唱,達致“樂律”相和

《尚書·虞書》中講“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抖Y記·樂記》中講“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器從之?!痹缙?,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后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古詩詞的發展歷史賦予其獨特的音韻之美。

小古文課程開創者朱文君老師在小古文教學研究中,常常喜歡在課堂上帶領學生抑揚頓挫地誦讀,字正腔圓地吟唱。正是這樣一種貼近兒童的學習形式,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古詩詞與小古文有許多異曲同工之處,古詩詞的課堂教學,也應該重視誦讀的訓練方式。遵循古詩詞的文體特點,選擇恰當的誦讀方式,可以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在潛移默化中發展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1.吟,為古詩詞教學吹來古風古韻。

詩與吟是緊密相連的?!掇o?!分袑ⅰ耙鳌苯忉尀椤耙髟?、作詩”。吟,就是通過誦讀的抑揚、節奏、語調、音色,淋漓盡致地表現詩作的神韻。傳統的私塾先生在教授學生習得語言的過程中,就非常推崇吟詠的方式?!皩㈩^仰起,搖著,向后面拗過去,拗過去”,壽鏡吾先生吟詠的樣子在魯迅先生筆下栩栩如生。指導學生吟詩,可以讓學生的心沉靜下來,入情入境,感受詩中的古風古韻。

例如:教學統編語文四上七言絕句《游園不值》時,教師可以先通過指導學生平仄朗讀,引導學生初步體驗音韻,強調關于“平聲之美”,讀出平聲的綿延之感。接著點撥“入聲之奇”,入聲字短促有力,含頓挫之意,進而教給學生朗讀技法歌訣“一二聲平三四仄,入聲歸仄很奇特。平聲吟長仄聲短,韻字平仄皆回緩”。然后,教師在平聲字上面標注了小短橫“—”,在仄聲字上面標注了小豎線“│”。最后,教師示范朗讀,點燃學生練習誦讀的熱情?;貧w傳統的吟詩方式,讓古詩詞帶給學生深刻的心靈觸動。

2.唱,為古詩詞教學增添新趣新味。

詞最初稱為“曲詞”或者“曲子詞”,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原本就是用來唱的。據南宋俞文豹《吹劍續錄》載,蘇東坡曾問幕士“我詞比柳詞何如?”幕士對曰“柳郎中詞,只好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幕士從歌唱的角度分析柳永與蘇東坡詞風的差別,令眾人絕倒。古詩詞特有的音律美讓它與音樂密不可分,所以便有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古詩詞配樂吟誦。

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朱國忠執教統編語文一下《小池》時,課堂上帶領學生先聽詩的古韻唱腔,喚醒學生的好奇心。接著,大膽引入南通地方戲劇童子戲唱《小池》,形象的視聽感受,讓詩與戲的完美組合深深地烙在學生心中。最后,朱老師將“小艇”和“荷葉”“白蓮”搬進課堂,學生在課堂情境中演唱這首詩。別具一格的呈現形式,為古詩詞的課堂教學吹來了一股清新的風。

(三)還原“意蘊美”:品詞析境,達致“滋味”相傳

古詩詞語言凝練,短短數十個字,卻內涵廣遠,意境微妙,令人回味無窮。要想品得詩詞的“真滋味”,需要將課堂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不能越俎代庖,以一元解讀取代多元品讀,更不能把渾然一體的詩詞分割得支離破碎,以內容講解代替感悟品味。只有讓學生在教師啟發下進行聯想想象、品析思考,才能實現與古詩詞的對話,走進詩人的世界、詩詞的意境。

1.抓住詩“眼”,虛實相生解意境。

漢語言文字是有溫度的,古詩詞中的漢語言更是經過了創作者的千錘百煉。有時一個字,便足以令整首詩熠熠生輝。統編語文六上的《宿建德江》,寥寥數語,卻又意蘊悠長。一個“愁”字,便似詩的“眼睛”,流露出詩人的心緒。通讀全詩,引領學生想象月夜的景象,江中小舟,夜宿他鄉,無邊曠野中煙霧迷蒙,孤獨與凄涼之感油然而生。詩人旅居之“愁”一下子擊中了學生的心靈。隨著想象的不斷深入,學生與詩人的心一起飛回家鄉,想起往昔種種幸福與美好的情景,反而與眼前之景形成強烈的反差,再次感受“愁”之深切。接著,與學生一起品味詩中“月”的意象。從李白到杜甫,從張九齡到王安石,自古以來就有“月是故鄉明”的情愫。細品詩中“近”字,既是因“江清”月與人顯得“接近”,更是因此刻的月是詩人的陪伴者、是知音,唯有這月才解得詩人之“愁”,所以顯得那么“親近”。大膽想象,虛與實兩種理解交相輝映,詩的意境躍然于心。

2.對比聯想,深入淺出品意蘊。

一首優秀的詩詞,既能以氣韻見勝,又能以境界見勝。有時看似平淡的詩行,卻氣韻飛揚,境界闊大。例如:統編語文二下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詩中后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對仗工整,讀來朗朗上口。教學中創設生活情境:“畫荷葉時,給你一支綠色的水彩筆夠不夠?為什么?”“我準備一捆紅色的油畫棒,有的鮮亮有的深暗,請你為荷花著色,你會先選哪一支?為什么?”學生聯系自身的繪畫經驗,深入品味荷葉荷花的色彩之美。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對比賞析“‘小荷才露尖尖角……同是寫荷,有什么不同之處”;“‘紅杏枝頭春意鬧,杏的‘紅讓你感受到了什么?那荷花的紅呢?”

宋人張載說“于無疑處有疑,方是進矣”。同類詩句的對比思考,引領學生的思維不斷走向深入。在密密層層的荷葉中,學生感受到畫面的壯闊,氣象的宏大。從陽光照耀下紅艷奪目的荷花中,學生品味出夏天的熱烈,送別的深情。

【參考文獻】

[1]王子居.發現唐詩之美[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4.

[2]楊莉聲.新課標視野下的小學高段古詩教學的現狀與對策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4.

[3]施蟄存.唐詩百話[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4.

猜你喜歡
古詩詞價值策略
藏在地圖里的古詩詞
我愛古詩詞
本期主題:蓮
猜詩詞
一粒米的價值
“給”的價值
Passage Four
小黑羊的價值
放大你的價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