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薇》:融思政入課堂的一次探索

2019-11-07 07:59魏霞
教育教學論壇 2019年36期
關鍵詞:采薇思政元素語文課堂

魏霞

摘要:《大學語文》如何將思想政治元素融入人文要素,文章以新生開學第一堂語文課的實踐進行探索:提-煉好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以學生為主體,精心設計問題和任務,改革教學手段,有效引領和驅動學生,讓語文課堂效益更高。

關鍵詞:語文課堂;《采薇》;思政元素;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36-0042-02

《大學語文》課“很大”,因為它是人文素質教育的核心課程,有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豐富而獨特的資源;其歷久彌新,積淀著厚重思想與智慧的經典篇章,發揮著審美教育功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理想人格及豐富情懷,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這門課有著發揚載道傳統、融思想政治入教學的基礎及天然優勢,有利于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統一。但現實是,這門課“很小”,目前在許多院校,《大學語文》的課時越來越少,有的每周只安排2節。如何實現教學效益最大化,本文以《采薇》一課教學為例,進行一次融思想政治教育入課堂的有益探索。

一、明確課程目標。找好課程思政的落腳點與途徑

首先,提煉和設定本門課的兩個中心目標:一是傳承文化。通過讓學生體會文學之美,體悟古今人物的高尚人格、高潔情操,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受感染,有共鳴,能認同,增強文化自信,產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之情,有責任,能擔當。二是健全人格。通過什么樣的路徑實現責任和擔當,一個人需要精神成長,和諧發展,才能形成健全人格;具有審美的批判意識、人文的思辨精神,有開闊的視野才有兼容并包的胸懷,這是大國氣象所需要的、實現中國夢所必需的品質。教師以此為指引進行教學設計,以課堂為主戰場,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將育人落到實處。

二、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構建立體化課堂

(一)精心設計隋境、問題與任務,嘗試量化標準

首先,從學情分析人手,聯系實際,緊扣當下,設置任務和問題。我院屬高職學校,《大學語文》是各專業大一新生入學就接觸到的人文課,恰恰是任課教師接過高中教師的接力棒,繼續擔當起呵護學生精神成長重任的契機,可以算作大學生涯中成長的第一課。學生離家求學,入校后經過兩周軍訓,開課后第一節語文課就是《詩經·采薇》(我們使用的教材為孫昕光的《大學語文》第三版,由山東師范大學孫昕光教授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被評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任課教師以此為基礎,設計了“思鄉”和“保家衛國”的話題。

為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按慣例會安排每節語文課前3分鐘演講,話題是教師根據本課內容提前設計的。本課教師提出三個問題:“離家來求學,出家門時父母或親人對你說了什么?你說了什么?求學三年離校時,你可能會對當初來校時的自己說什么?”因為有話可說,大部分學生談得真實感人。有人因感念父母之恩、思鄉情切,還流下了眼淚。一位同學說三年之后,希望能對今天的自己說“我來了,我看到了,我征服了”,引起大家的共鳴。大家一個接一個地表達這三年自己要讓父母放心,實現心中理想的愿望。教師利用這個話題,自然過渡到課文中的情境:同樣離家,是為抵抗外族入侵,保家衛國,《采薇》是如何表現的?如果你是本文作者,會傳達什么樣的思想和情感?

這樣的導入,讓遙遠年代的《采薇》煥發出無窮的魅力。文章所傳達的育人元素顯得可親,更有吸引力和說服力。

這樣的課前演講和情境與問題設計,如何能做到貼近教學,而不是隨意和隨機的?教研組嘗試量化要求,比如每個專題會設置課前演講話題,利于課文引入;教師每課至少提三個問題(問題在教研室教師集體備課時,大家各抒己見研討過),引領學生更好思考;課堂至少由學生在提前熟悉文本、做過預習的基礎上,提出三個問題,希望借此讓課堂更有啟發,教學更有效率。

(二)通過嘗試主題化教學和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理性科學的精神、思辨習慣及批判性思維

1.主題一——“戰爭與戰爭中的人”。引導學生以時代和社會為坐標,穿越回那時那人那景,引發出幾個小主題:

對生命的感慨與超越——價值觀的選擇?!恫赊薄分锌梢娚庾R出現,借“薇”的生長變化,體現時間與生命的關系,借楊柳和自然氣象“雨雪”烘托戰爭與境遇中的心情。但轉入戰爭場面時,詩句一改哀婉頹唐:雄壯的軍威顯示出慷慨的英雄氣質;“四弦一聲如裂帛”,將所有的哀嘆換作昂揚高亢,升華出壯美,打破哀愁與平庸,體現了主人公的價值選擇,即保家衛國超越平庸茍活。這一點正因主人公自然的生命意識流露,烘托出價值選擇的高尚。由此,“當死則死,則死比泰山尤重;不當死而死,則無益于事,比鴻毛尤輕。生死之際。不可不接之于道”的育人主題,就凸顯出來。

柔情與豪情——文學中的審美,現實中人性的多向度??蓪ⅰ秾④娰x采薇》、《與妻書》兩篇文章與《采薇》做平行比較。戴文瀾與林覺民兩位革命志士的鐵漢柔情,臨終遺言遺書中體現出的對妻子和孩子的繾綣之情,魯迅先生所說“憐子如何不丈夫”,指出戰爭體裁不能只表現英雄神性,英雄也有平凡的一面,這是人性的豐滿。文學中的審美不能超然現實中人性的真實。

2.主題二——《采薇》之美。接前面詩中由平凡的生命感嘆道戰爭昂揚,提醒學生注意詩的節奏轉換,讓學生提出問題,尋找“疊章復唱”的妙處。

教師也展示以《采薇》為題的多種表現樣式:如當代歌手HITA演唱的古風歌曲《采薇》,周迅在電影《畫皮》行軍途中所唱的《采薇》,歌劇《孔子》所唱的《采薇》及舞蹈等多種改編形式,讓學生體會《詩經·采薇》所體現的漢語之美。

學生發現,本詩結構與現代歌曲結構有很明顯的相似性。教師讓學生采用現代歌曲的曲調為《詩經·采薇》配樂演唱。嘗試中,一位喜歡周杰倫的學生試著用《青花瓷》和《菊花臺》的曲調配唱《采薇》,發現《詩經·采薇》四字一句,與流行歌曲長句子配樂不可能和諧,由此體會到節奏與字數之間的關系,長句與短句在表現力度上的差別,培養了語感,有助于寫作時把握文氣與節奏。

3.主題三——《詩經·采薇》戰爭場面體現出的軍威。通過周代戰爭隊形、裝備等知識的介紹,引導學生對“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象弭魚服”的正確理解,學生自然而然體會出將帥同心、戮力殺敵的軍威。

另外,還可以引入詩中“薇”的生長與所寫時間的關系:“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通過理解,“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讓學生分析判斷、養成探究的學習風氣。

三、構建立體化學習體系。拓展和延伸課堂

課堂時間有限,可以將語文學習豐富的資源拓展和延伸到課堂之外。如課前充分利用云課堂及數字資源,布置預習內容,了解學生的預習情況,用大數據統計學生的出勤率,將學生對字詞的初步理解放在課前學,并要求學生在熟悉文本的基礎上在互動區提出問題。

課后作業會要求學生進一步拓展所學知識。比如,一些實踐性作業:讓學生用比興的手法,寫一篇小詩或一段文字;網上查閱歷代評家對本詩的評論;檢索《詩經》中的戰爭詩,將人物形象包括服飾甚至語氣等描寫出來,勾勒出周代的戰爭圖景;以“薇”為源頭,探討《詩經》中的植物或蔬菜種類及其在詩中的作用;等等。

融思想政治元素入課堂,不是簡單的一加一,而是在“潤物細無聲”和潛移默化中實現。這需要更精心的設計和更有效的實施,需要一點一滴的養成。不論隱性課堂還是顯性課堂,都需要整個人文環境的構建,包括課堂里的點綴物、環境的整潔度、師生的精神氣質、校風等,這是一項系統工程。

猜你喜歡
采薇思政元素語文課堂
采薇采薇 下
采薇采薇 中
采薇采薇 上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經濟學》教學探索
妖藤
讓語文課堂之樹根深葉茂花嫣然
讓快樂走進語文課堂
構建開放的語文課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