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學地理課程發展趨勢漫談

2019-11-14 11:30楊曉東
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 2019年24期
關鍵詞:中學地理發展趨勢課程

楊曉東

【摘 要】隨著中學地理教育在實際生活、國民經濟、國民素質,國家未來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研究中學地理課程發展趨勢對有效實施中學地理教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關鍵詞】中學地理;課程;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4-0285-02

一、中學地理課程向生活化方向發展

中學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地理課程要提供給學生與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側重基礎性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增強學生的生存能力”,地理課程要“培養會科學生活的公民”是國家地理課程發展的最終目標之一,是提高全民生活質量,提高全民生活幸福指數的基礎性教育,也是人類自身生存發展的需求課程。

中學地理課程發展要求學生從地理課程中學會分析各種地理現象,懂得各種地理背景下的不同的生活形式,科學對待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下所形成的人文地理現象。地理課程生活化方向發展還體現在學生通過地理課程學習進一步科學化生活。

比如在七年級上冊部分課程要求,根據“經緯度”的學習,指導學生生活中正確使用時間、時刻,懂得世界不同時區的時間差,為自己、他人的出行提供便利;懂得經緯網的定位功能,地理位置的唯一性,了解到生活中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的輪船,在遼闊天空中翱翔的飛機都是利用經緯網來確定位置的。根據“地圖”的學習,指導學生生活中對各種地圖的正確使用:政區圖、交通圖、地形圖、氣候圖、水文圖、工業圖、農業圖等等,根據需要合理選擇適當的比例尺;根據“海陸變遷”知識:懂得當地的板塊位置及板塊的運動特點,做好應急防范御案,位于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的四川等尤其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天氣與氣候”更是根據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天氣現象入手,聯系天氣對我們的影響;“人口與人種”緊密聯系生活,人口增長,人口問題(吃飯、就業、住房、上學、環境、社會秩序等)都是現實生活學生必須經歷和熟知的,現在和未來都必須面對的?!罢Z言、聚落”體現在交流方式和居住地上,這部分來源于現實生活,對于“聚落”學生完全可以用現實實例說明聚落特點及其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可見中學地理課程在:正確使用時間、正確判斷方向、合理運用地圖、根據氣候和天氣情況科學安排生活、語言表達、人口問題、交通問題、就業問題、環境問題、聚落特色、氣象與地質災害的預防、工、農業區位的選擇等方方面面都有了充分體現。我們在中學地理課程實施過程中一定要以“生活地理”為重點,有效幫助學生總結生活經驗,解決生活問題,提高適應社會和生活的能力,繼而創造美好的生活。

二、中學地理課程向研究性發展

中學地理課程根本的基本理念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為宗旨,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得到掌握的同時,更要把探究能力和探究態度的培養作為重點;中學地理課程提出要因地制宜,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科學分析、論證,指導學生在自主性探究的過程中掌握和利用各個層次的地理知識,同時獲得廣泛的地理研究性學習的經驗,繼而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具有開放性、社會性、實踐性、綜合性和應用性,初中地理研究性課程體現在,充分結合地理課程,根據自己的生活區域在地理位置、地形、天氣、氣候、住房、道路、交通、工業、農業、商貿、金融、文教、環境、旅游、就業等進行調查與研究;高中地理研究性課程體現在,對區域某方面的存在、發生、發展、治理進行深入研究,可以提出論證、合理化建議,解決措施,如:垃圾處理、人口老齡化、區域發展規劃、產業轉型等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實施研究。所以在中學地理課程設置中研究性特點越來越明顯,尤其在高中地理課程中表現得更加顯著。

在湘教版高中課程“必修一”部分,在每一節的課堂和課后都有

明顯的研究性課程的設置。

比如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節“地球的宇宙環境”——“觀察月相”課后研究性課程設置如下:

1.選擇觀察場地——自我、小組探究

2.了解當地每天月亮出沒的大體時間(也可由老師提供),在不影響正常休息的前提下,逐日制定觀察計劃——自我、小組探究

3.逐日逐次觀察并記錄月亮在天空的方位、地平高度和亮度凸出方向繪制觀察是的月相草圖,并記錄下次觀察的農歷日期、時間及其他情況——自我、小組探究

4.將你觀察記錄整理成表格形式,向全部同學展示——全班探究

5.與同學一起交流在活動中你感到最容易和最困難的地方,以及你的驚奇發現——總體總結提高

這樣的研究性課程設置給了學生研究性學習很好的模板,能激勵學生提出疑問,鼓勵學生自我,學生之間進行學習和交流,各抒己見,百家爭鳴。讓學生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理論和地理研究方法對地理信息進行分析、綜合;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獲取地理信息,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方案,與教師或同學合作,開展調查和研究,做出評價,提出解決問題的相應對策。

在湘教版高中課程必修一部分第三章“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第一節“自然地理要素變化與環境變遷”課后研究性課程設置:調查當地的一家工礦企業(如造紙廠、電鍍廠、水泥廠、鋼鐵廠等)。分析其工業“三廢”(廢水、廢氣、廢渣)的排放情況,討論該企業對環境的影響程度。有效地把課堂研究性課程向校外延伸,強化學生“研究意識”,清晰地要求學習者要形成“發現問題(自我探究)——提出問題(自我質疑)——解決問題(合作探究)——發現新問題(知識再生成)。激勵學生把研究性課程帶出課堂,走向社會。學會關注身邊有關地理重大問題,了解社會有關部門對問題的見解,積極參與問題研究,提出自己的見解和建議,并與他人交流等。

中學地理課程的研究性充分體現了現代中學地理教育特征:創造性、發展性、實踐性、綜合性、實效性,對促進學生終身發展和區域科學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三、中學地理課程向環境化發展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生態環境觀是當前的一大熱點,也是地理教育中要貫徹的思想原則。因此地理課程中要體現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追求,使學生樹立只有一個地球的意識,地球是各個要素相互聯系的整體,與之相應的也是全球性的問題,每個公民應該樹立這種意識;使學生形成尊重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在城市開發建設和保護環境之間應該要保持平衡。使學生形成環境道德,環境的保護需需要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人。使學生形成資源道德的意識,有限的資源是人類發展的基礎,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應減少浪費,加強保護。

參考文獻

[1]劉艷.近8年地理高考能力考查的變化——以全國卷Ⅰ地理部分為例[J].地理教育,2010年03期.

[2]王民,何亞瓊.英國《地理教師手冊》介紹及簡評[J].地理教育,2010年03期.

[3]楊亭,陳詩越.論地理教學中學生低碳意識的培養[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年15期.

猜你喜歡
中學地理發展趨勢課程
《無機化學》課程教學改革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
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對中學地理課程改革的幾點認識
提高中學地理課堂教學效率的策略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