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漢字認讀與文化符號意識培養

2019-11-14 11:30趙應子
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 2019年24期
關鍵詞:文化符號意識培養課堂教學

趙應子

【摘 要】世界上各個民族的文字都凝結著一定的文化信息,而漢字中蘊涵的文化信息是其他文字無法比擬的。本文對漢字認讀與文化符號意識培養的關系進行分析,并列舉一些課堂教學的案例作為經驗事實,認為應該著力通過多樣化方式強化漢字認讀教學中的文化符號意識培養。

【關鍵詞】漢字認讀;文化符號;意識培養;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H36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4-0288-01

一、漢字符號與文化符號意識形成的關系

作為記錄中華文化的載體與媒介,漢字一直是維系文化傳承的重要形式。漢字是形、音、義“三位一體”的圖形符號。從漢朝到現在,不管歷朝各地如何讀音,漢字的構形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在宋代印刷術發達以后,漢字的字形基本固定下來,成為中華文化的基因,是維系民族文化凝聚力之最恒久、最深刻、最強大的力量。

據有關材料,中國文化符號最具代表性的分別是:漢語(漢字)、孔子、書法、長城、五星紅旗、中醫、毛澤東、故宮、鄧小平、兵馬俑、莫高窟等。我們生活在一個符號化的世界中,并通過符號及其系統來傳承文化。與此同時,人是文化的人,文化是人的文化,而文化最基本的要素就是符號,符號是人的生命活動的文化表達?!叭藢ξ幕淖R別是通過符號來進行的,文化與文明的產生都依賴于符號,正是由于人有著使用符號的能力,文化才可能存在,文化是符號的母體,符號是文化各種形式之間的溝通工具?!?/p>

文化符號的本質是能夠承載、表述、傳達、儲存某種文化信息和理念的媒介。德國哲學家恩斯特·卡西爾強調:“神話、語言、藝術和科學等各種符號形式,是人自身創造的真正的中介,借助于這些中介,人類才能使自身和世界分離開來,而正是由于這種分離,人類才使得自身與世界緊密地聯結起來?!憋@然,卡西爾已經將符號作為了人的存在本身,人所創造的一切都被視為符號的具體化。不僅如此,他還指出,“符號化的思維和符號化的行為是人類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類文化的全部發展都依賴于這些條件”。從符號角度來理解人和人的社會、文化,其實就是要表明人的主體性,符號賦予世界以意義,人所處的世界就是人化的世界。

正是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才形成了一些典型的文化符號元素,讓我們逐漸感受到了文化符號的內涵,樹立了文化符號意識。這種意識影響著我們的思維和行動,乃至對很多經濟社會活動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如何通過漢字認讀強化文化符號意識

漢字認讀是學習漢字的重要環節,是形成文化符號意識的基礎過程。漢字作為漢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既是漢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本身又是一種文化現象,漢字中蘊藏著漢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文化習俗等多方面的內容,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漢字是漢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所以說,學習漢字,研究漢字,還可以同時獲得漢民族的歷史文化知識。在研究歷史的時候,在研究古代的語言的時候,往往都要借助漢字,分析漢字,研究漢字,把漢字作為聯系古今的橋梁。

一是通過漢字認讀強化形象化符號意識。漢字中很多是對事物形象的直接刻畫,比如,“山”、“水”“日”、“月”等字,就是對自然存在的直接刻畫;又比如,“仁”、“信”等字,則直接通過符號組合體現倫理或者道德方面的某種含義。

二是通過漢字認讀強化抽象概念理解。很多漢字形象化地展示了抽象概念,通過認讀能夠強化對這些抽象概念的理解。比如,漢字中的“德”字,本身是一個抽象概念,但是通過雙人旁和“直”與“心”的組合,形象地體現了“德”字的內涵,就是對人與人坦誠相待的形象化刻畫。

三是通過漢字認讀強化對自然社會的正確認知。很多漢字就是自然和社會現象的直接表達。例如,對“元”、“本”、“陰”、“陽”等漢字的認讀,能夠讓學生理解生命的最初動能,以及生命運動的規律等。

三、漢字認讀與文化符號意識培養的一些教學經驗

漢字自身所攜帶的豐富內涵可以通過漢字教學在幫助學生掌握音形義的同時,能夠增強漢字教學的文化底蘊并以此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但是,在目前的漢字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師的漢字文化意識跟不上,教學評價刻板單一,教學方法機械、落后等問題,使得漢字教學缺少對文化符號意蘊的解讀。要解決文化符號意識缺失的問題,就要提高對文化符號作用的認識,逐步提高教師的文化符號意識,制訂出多方位的漢字教學評價體系,運用據理識字的漢字教學方法。

一是尊重教師和學生的文化主體地位。傳統教育過分注重傳授知識、傳承文化,教育以課堂、教師和教材為中心,教師的角色只是一個傳遞者,對課程缺乏自我理解、分析和變革,傳道授業解惑只做到了其中的第一方面,相應地學生變成了知識的“容器”。所謂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并不是主次不分,而是要充分發揮兩個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具有主體性的人。簡單來說,就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使他們形以自己的個性去理解、去創新、去合作。

尊重往往是打開師生關系大門的一把鑰匙,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往往會發現開明善于融入學生的老師往往更受歡迎,學生因此也更喜歡上這一節課。就拿我自己來說,小學時的語文教師在教古詩詞時總是先讓同學們自己閱讀后進行想象,再進行提問,無論回答是否貼和詩意他都會鼓勵,然后再用語言營造特定的意境讓我們感受理解詩的大意,雖然小孩子或許感受不到什么詩意,但是這種意境想象的方法一直影響著我的學習。這實際上是一種文化意識的培養,在這個過程中師生的互尊互助促使了師生關系的良性循環。

二是多途徑豐富課堂內涵。大數據為課堂內容的豐富增添了色彩,也為漢字教學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臺階。大數據系統與語文教育的對接,使得漢字教學更為生動立體,以往的課堂展示只能由教師一人展示,具有很強的局限性;大數據可以運用數據庫中各種資源進行整合,找出不同角度不同方法的最優資源作為教學輔助手段豐富課堂。

一些好的節目例如《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等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漢字認讀、書寫和理解能力。聽寫大會所聽寫詞匯在漢字上的突出表現在筆順清晰、詞義明確、內容豐富等方面,節目中不論是對漢字的解釋還是對成語的闡發,都能讓觀眾了解每一個漢字發展和演變的過程,掌握每一個成語所涉及的典故和出處,有效地傳播了傳統文化知識。此外,對于從事漢字教學的教師來說也有重大意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嘗試聽寫方式變革,使學生在聽寫中收益,從而促進他們漢字的學習。

猜你喜歡
文化符號意識培養課堂教學
且行且思,讓批注式閱讀融入課堂教學
把“三個倡導”融入課堂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