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墮距視角下移民社區文化適應問題及對策探析

2019-11-23 07:28王思堯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9期
關鍵詞:社區文化價值觀念差距

【摘 要】 本文從文化墮距視角出發,通過對移民社區文化現狀進行分析,為移民更好適應城鎮生活提出合理化建議:提供特色社區服務,增進社區居民文化交流;開展就業培訓,樹立新型就業觀;落實配套設施建設,保障移民權益。

【關鍵詞】 文化墮距;社區文化;差距;價值觀念;對策

一、問題的提出

自十八大以來,國務院對城鎮化布局進行了總體部署,我國城鎮化腳步不斷加快。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城市邊緣出現大量的移民社區。然而,移民在搬入城市社區后,成為城市社區安置居民,身份發生了轉變,面臨著城市中的“局外人”身份和城市社會“陌生人”的雙重尷尬,兼具著流動人口和弱勢群體的雙重屬性,對城市社區文化缺乏歸屬感和認同感,成為城市中的特殊人群,引發一系列問題,引起了學界的普遍關注。

我國許多學者對移民搬遷問題進行了探析。研究角度多元化,為移民搬遷提供了全方位的理論支持。但是,在目前的研究中,對于移民社區移民的文化適應研究較少。社區文化是指通行于一個社區范圍之內的特定的文化現象, 包括社區內人們的價值觀、消費觀、行為習慣、生活習慣、生活方式、地方語言和特色等。能否認同社區文化,直接關系到移民社區治理效果的好壞,文化適應對于移民轉變角色,增加歸屬感和認同感,適應城鎮生活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通過深入剖析遷移人口在城市社區文化適應方面的困境,把部分已成為邊緣群體和“隱形人”遷移群體納入到研究范圍之中,對于改善移民生活環境,提高生活質量,達成搬遷目的有重要意義。鑒于此,本文從文化角度入手,總結出移民社區文化適應情況現狀,并進行初步探討和分析。

二、新型移民社區文化現狀

美國社會學家W.F.奧格本在1923年出版的《社會變遷》一書中首先提出“文化墮距”概念,他認為,社會發生變遷時,從整體來看,文化是穩定的,但是從文化內部來看,各部分變化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變化快,有的變化慢。每一部分對于整體都承擔不同的功能,若各部分變化速度差距過大,就會發生文化墮距現象。奧格本將文化劃分為三種類型: 物質性文化、制度性文化以及精神性文化。一般來說,物質性文化和制度性文化會先于精神性文化發生轉變,精神性文化比如觀念、風俗、習慣等的變化最為滯后。

研究發現,移民社區物質性文化和制度性文化得到了較好解決,建檔立卡戶和避災戶搬進了城鎮社區,完成了身份上和社保上市民化的轉變。但是精神性文化適應與之相比存在差距,搬遷戶在社區文化層面并沒有很好地融入,原有傳統農村社區文化與現代城市文化相互碰撞,使得安置區居民在價值觀,消費觀,就業觀,休閑方式等方面與傳統城鎮居民相互沖擊,融合,又互有區別。

1、移民與遷入地城鎮社區在傳統生活方式上的差異導致了價值觀的沖突

由于傳統農村文化的封閉性,移民搬遷前生活區域主要在村子里,家家戶戶世代居住在一起,是一個小型的熟人社會,村民間依靠血緣、地緣、親緣來維系,鄰里熟識,互動頻繁,關系密切,是富有人情味的傳統社區,面對的對象主要是土地,接觸的新事物較為局限。城市社區則隨著社會變遷,互動方式的轉變,社交范圍變得廣闊,以業緣趣緣維系,脫離地緣限制,同一個社區的居民互動并不頻繁,社區居民之間關系淡漠。但是,城市社區中價值觀是多元的,開放的,自然會對保守的,單一的傳統社區居民價值觀造成沖擊。一方面,接觸更多的新事物,不斷提高生活品質,對于權益與義務認識加深,民主意識喚醒,政治參與度不斷提升。但另一方面,也感受到了城市社區中人情淡漠,社區住戶之間互動性減弱。同時,由于城市社區價值取向魚龍混雜,移民價值觀趨向于多樣化。有些人變得唯利是圖, 在人際交往中更看重利益的得失。

2、移民搬遷前后在公共品供給和需求上的差異導致了大額消費與基本生活資料失序的沖突

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結構、社會發展狀況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使得移民搬遷前后對公共品需求存在著天然差異, 我國在城鎮地區和農村地區分別實行不同的公共品供給和管理機制也導致城鎮和農村在公共品供給上的差距明顯。移民一方面接受來自城市社區消費觀念的影響,認為“有房有車”才算步入小康,小區內停放著許多車輛,車位使用率很高。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許多居民拖欠繳納物業費,認為水、電、買菜錢很貴,生活成本上漲。一邊大額消費,另一邊計較著物質生活必要支出。原因在于,搬入城市后,社交范圍擴大,刺激了對于車輛的需求,買車也就提上了日程。而在農村時,家家戶戶自己種菜,種什么吃什么,完全沒有買菜的必要性,水費、電費也不需要自己承擔,生活花銷很少。忽然搬到城市社區,物業費、水費、電費、煤氣費、菜費忽然變成了生活必要支出的一部分,移民對于繳納基本物質資料的費用呈現抗拒心理,導致移民社區管理困難,基礎費用呈現失序狀態。

3、搬遷前后就業環境的改變導致就業觀念既多元又保守

從需要層次理論來看,當人們一定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后, 在外部條件變化的刺激下,原來不明顯或被壓抑的更高層次的需求就會被激發出來, 移民很可能會由于就業環境和方式的改變而產生更高層次的需求。受非農產業工資率高于農業, 城市勞動報酬高于農村的影響,許多農村移民受比較利益的驅動,在搬遷后也會選擇從務農轉為務工、經商。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滿足, 則會出現移民返遷,社區秩序失序等狀況。搬遷前,耕種土地和養殖是主要的工作方式。農業生產自給自足的特點也使得移民能較自由地安排自己的生產活動,面臨的競爭小, 生活相對安定。搬遷后,失去了土地,新社區的職業結構以工商業和服務業為主,職業種類多, 就業方式增加,移民收入來源多樣,在同一社區內居民職業結構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但另一方面,移民受制于農村價值規范和知識技能的限制,很難在城市安身立命,就業過程中的“門檻”現象橫在移民面前。雖然就業方式增多,但大部分移民往往會選擇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付出大量的勞動,得到的報酬比較少,嚴重形成了勞動方面的“剪刀差”。同時,受到農村生活方式的影響,許多移民也難以挖掘自身潛力,很難沖破桎梏,無法尋求新的發展機遇。另外,移民在身份認同和比較中會產生失落感,社會保障水平低造成的自卑感、人際交往困難促使的孤獨感以及主動融入社區能力不夠造成的落寞感,導致他們在找工作的時缺乏競爭力,邊緣化,難以融入城市生活。因此對于移民就業問題,除了政府和社會應做出努力外,也應該從“公民教育”方面教化移民,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講“愚”、“窮”、“弱”、“私”是中國農村面臨的困境,去除這四個通病,需要很長的路要走,移民依舊受制于舊的文化習慣和價值觀的影響,需要全方位改造其就業觀。

4、城市生活方式與鄉村生活方式之間的沖突

移民在生活方式上異于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日常生活是鄉村生活方式在城市生活中的延續。雖然硬件設施與城市居民無異,但是在生活方式表現截然不同。人際關系方面,城市屬于陌生人社會,農村屬于熟人社會,所以移民社區居民在見到周圍鄰居時,會扯著嗓子打招呼,這一現象在整村搬遷或集體搬遷的社區中尤為普遍。在休閑活動的安排上,麻將和閑聊是主要休閑方式。每到下午,社區居民紛紛外出,尋找“牌友”?;蛘呷宄扇?,搬上小凳,聚在單元樓下一小片空地上,開始閑聊。[1]除此之外,很少有休閑娛樂活動,也很難組織移民去參加社區活動。在居住方式上,城市居民一般核心家庭較多,但是農村移民一般以主干家庭為主,特別講究同堂居住,家族觀念和宗族觀念較濃厚。在沖突處理方面,城市居民有沖突會尋求法律的幫助;爭吵卻是許多移民處理沖突的重要方式,這也是他們形成自己生活圈范圍的重要手段。這些行為方式,延續著鄉村生活的樣態,源于社區居民長久以來的生活習慣,顯然與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不同,并不符合城市社區規范,需要長時間的磨合與引導。

三、促進社區文化適應的對策

文化墮距理論認為,文化各部分變化速度如果差距過大,就會發生文化墮距現象,甚至出現社會失范或社會解組,不利于移民身份順利轉變,也對社區治理形成阻礙,因此,應在深入分析移民社區文化適應問題的基礎之上,探尋解決方法。

整體來看,移民在搬入城市社區后,不管是從生活方式上,生產方式,思想觀念來說,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城市社區文化的沖擊,有相應的改變。但同時,因為長久以來居住在農村,已經形成了獨特的農村生活習慣,這是無法一朝一夕有所改變的,即使搬到了城市,仍然保留著原有的習慣,并沒有完成市民角色上的轉換。這就使得移民社區展現出既不同于傳統農村社區,又與城市社區存在差異的獨有特性??梢钥闯?,移民在社區文化適應上并不順利,許多移民甚至對城市生活產生不滿,希望再次回到農村去生活。作為社區治理主體之一的居民,長期對社區生活的不滿意將會導致移民對社區沒有歸屬感和認同感,動搖了社區治理基礎,不利于社區的治理,也不利于更好融入城市社區的生活。因此,采取措施來更好地使移民完成角色轉變,適應社區文化,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1、提供特色社區服務,增進社區居民文化交流

移民社區成立之后,親情關系和宗族關系淡化,鄰里之間難以在短期內建立起穩定的社會支持網絡,[2]因此應充分發揮發揮社區的作用,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區活動,來加強社區居民之間的有效互動,促使社區居民熟識,建立起社會支持網絡。社會支持網絡的建立有利于穩固社區治理基礎,增加居民的社區認同感。但是,開展的社區活動應該符合移民社區的特質,對其有吸引力。結合移民背景,開展符合其文化特質的社區活動。與此同時,社區應在活動中要引導移民來適應城市規范,認識到基礎設施和公共用地的公眾性,使之在行為規范上符合市民標準??赏ㄟ^社區黑板報的方式,宣傳社區文化,通過社區文化教育, 促進人們對不同文化特別是對社區中不同群體文化的正確理解, 相互借鑒, 克服自身文化的缺陷, 謀求文化上的融合,[3]來使移民正確認識社區文化上的沖突與矛盾,保留和弘揚鄉村文化中的勤儉樸實等良好作風,吸納城市新鮮元素,塑造良好價值觀,養成正確消費觀,重建迎接美好生活的信心。

2、開展就業培訓,樹立新型就業觀

對于政府部門來說,交“鑰匙”是扶貧搬遷工作的最后一步,很少關注移民后續的社區適應和融合,造成移民“搬得出”,卻“穩不住”。移民搬入城市社區,雖然就業方式增多,但是工作觀和就業觀卻沒有發生改變,加上自身能力限制,移民在尋求就業機會時缺乏競爭性,很難找到好工作。因此,在社區范圍內開展就業培訓是必要手段,這需要政府和社區的共同努力。首先,應借助政府的力量,普及基礎教育,開展基礎培訓。其次,有針對性地對移民進行實用技術培訓,提升職業技能。最后,應引導移民樹立新型就業觀,權衡好經濟收入,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三者的關系,通過工作來獲得經濟收入,同時發掘自身潛力,實現個人價值。工作是促使移民盡快扎根的有效方式,也是“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根本舉措。對于社區來說,應該做好本社區的摸底工作,對于移民的個人能力,身份背景做到心中有數,才能有的放矢地安排培訓內容。對于政府,應重視移民社區文化適應,這樣才能免于沖突的爆發,最終達到搬遷的目的。

3.落實配套設施建設,保障移民權益

不斷完善移民服務體系和安置點基礎配套設施是提高移民社會適應的基本要求。政府移民搬遷工作機構應對移民進行脫貧保障,在移民補償、搬遷、安置等工作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為本,深入調查移民群體,了解這部分群體的所需所想,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充分考慮移民自身發展的需求,[4]切實解決移民關心的問題,形成移民權益保障的長效機制且保證相關移民了解扶貧措施,享受脫貧舉措。此外,移民應當與當地城鎮居民一樣共同享有同等的社會保障政策。聯合社會組織,共建移民安置工程,尋求社會力量,為政府難以解決或無力解決的問題提供強有力的支持。移民只有真正享有各項社會保障權益,才能對陌生的城市形成認同,才能完成真正意義上的市民身份轉變,從而增加對社區的歸屬感。

四、結語

“文化是民族之魂”,和諧的、普遍認可的社區文化是促使社區居民相互認同的關鍵驅動力。采取措施來加強移民對于社區文化的適應,加快社區融合的腳步,有利于移民安心舒適的生活,也有利于社區治理和社會穩定,最終達到移民搬遷脫貧致富的計劃目標。

【參考文獻】

[1] 呂璟,潘知常.再造居民——社會空間視角下拆遷安置房社區失地農民問題研究[J].南京社會科學,2018.4.

[2] 劉輝,劉晶晶. 創新移民社區管理模式探討[J].人民長江,2016.

[3] 于存海.論生態移民中的非制度化社區整合策略[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5.03.

[4] 楊江民.新型城鎮化移民社區文化現狀考量及啟示[J].成都工業學院學報, 20卷.2.

[5] 彭潔.山區生態移民安置點選址的反思與建議——以陜南移民搬遷為例[J].改革與戰略,2012.12.

[6] 何得桂,黨國英.西部山區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執行偏差研究——基于陜南的實地調查[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5.06.

[7] 張國棟.移民搬遷調查分析——基于陜南移民搬遷調查報告[J].調研世界,2013.10.

[8] 劉舒昕,李松柏.陜南避災扶貧移民生存現狀的滿意度研究——以鎮安縣云蓋寺鎮移民安置點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15.01.

[9] 王躍敏,李建權.從“文化墮距”理論看城中村村民的社會化: 以太原市城中村改造為例[J].理論探索,2009(3).

【作者簡介】

王思堯(1995.8—)女,漢族,陜西大荔人,就讀于西北大學哲學學院,研究方向:社區發展.

猜你喜歡
社區文化價值觀念差距
寧夏生態移民社區文化建設的問題探究
論中國哲學經世致用傳統
甘南藏區“和諧”社區文化構建
互聯網在城市社區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思考
電影《老炮兒》的價值困頓
淺談高雅藝術對大學生的重要影響
混血家庭的悲劇
課桌和電腦的差距好大
幻想和現實差距太大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