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凡的世界》里的水土情結

2019-11-26 10:52魏亞麗
文學教育 2019年34期
關鍵詞:平凡的世界土地生命

魏亞麗

禍福相依而生死相隨此等信仰是人類站在生命的至高點進行的宏觀抽象哲思,與此異曲同工對于微觀具象方面物與境的描述同樣也不可勝數。這里,水與土的相生相長、相克相依成了表現生活的極佳選材,作者恰如其分地于平凡的世界中透視出了不凡的恢弘空間和廣闊的人生境界。

一.水文明

一個民族的水文化,是這個民族在長期利用和管理水資源以求得生存與發展的實踐中基于對周圍自然環境的認知與調適而創造出來的一種文化現象?!豆茏印に亍分姓f:“人,水也,男女精氣合而水流形?!?水)凝蹇而為人,而九竅五濾出焉?!试凰吆我??萬物之本原,諸生之宗室也?!彼鳛樯囊劳?,自人類思維之初便具有了圣潔的桂冠,眾生往往不由地折服于水的神秘。關于水,人類總有說不完的傳奇故事。在西方宗教文化中,水與造物主的完美結合悄然間已將敬畏之情植入人類靈魂深處。在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水至高無上的地位無可厚非,似乎除了上帝之外,已很難發現能與之媲美的外物。較于黃金的貴重來說,水固然平凡;然而,它卻與每個人,與每一種但凡平凡的抑或不凡的生活結下了理不清、割不斷的情緣。在平凡的世界里,作者以水為根基自然地建構出生命存在的多樣場景。

1.雙水村與水

雙水村里的哭咽河——男人啜泣的眼淚水,嗚咽著涌入東拉河并不寬闊的胸懷?;臎龆汃さ狞S土高原上,在風塵趾高氣揚、耀武揚威的夾縫里,羸弱的河身掙扎著拼命地贏取伸展腰肢的空間,正如那片土地上艱難求存的生靈付出血淚代價以延續脆弱的生命。原西縣旁的原西河、黃原城邊的黃原河都在奮力地奏著生命的旋律。作者營造的這個黃土高原讓我們感受到了荒蕪之外的生機,映襯出荒原上的生命存活的熱切渴望。生靈竭力地攀住這些僅有的“生命的常青藤”以求生之不息,執著地將苦難的生活繼續下去。

荒原的地理環境注定了當地的發展史就是與水的抗爭史。聚焦1975 年的黃土高原,定格記憶,“旱災已經成為全省性的現象”,雙水村這彈丸之地又豈能幸免?“嚴重的旱情使雙水村沉浸在一片悲哀之中”。發源于黃河的北方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根基的,即崇奉中和、仁義之德。桎梏于接受的第一意念,我們極易依據這種文化表象得出與事實背道而馳的結論。不可否認的是儒道對黃河流域文明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黃土人對溫雅儒風的追求也是一如既往的;然而,并不能說明受這種文明熏陶下的民眾甘于妥協而怯于抗爭。當“東拉河和哭咽河像兩條死蛇一般躺在溝道里”,雙水村的百姓難道情愿等著喪命嗎?危險迫在眉睫,“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強烈的求生欲促使村民集體冒險,并肩作戰,不再計較個體的利益得失,“為他們絕望的雙水村拼命了!”不得不贊嘆“雙水人民是英雄漢”。求而不得,來之則難消受,水神向來喜歡開人類的玩笑。決堤的大水瞬間將人們得水的興奮沖刷得蹤跡全無,壩垮了,命沒了……水是有靈性的,有時卻有些血腥,生命并不是總能在其中悠游自若??偸窃诟冻鰺o果甚或繼之以慘痛代價而決定放棄的當兒,希望才姍姍而來,那么,這樣得來的希望具有多大的意義?千辛萬苦得到的能不能平衡因之而失去的?它所帶來的快感能否消弭付出時產生的悲苦?“哭咽河和東拉河已經起了水,混黃的山水嗚咽著從大大小小的溝道里奔騰下來,給這個葬禮加添了極其濃重的悲痛氣氛”“雷聲、雨聲、水流聲和人們的哭聲攪混在一起”對水完全交待了糾結的生命,自此都不再為人世間的悲喜所動,這樣能否權作犧牲有償?萬幸的是水神只是偶爾失職。災禍與苦難無可逃避,但生活并不是被它們所充斥,而是多呈現出不算快樂但也并不是痛苦的曖昧狀態。雙水村民就在平平淡淡中延續著生命,這似乎又回歸了文化的本源,尋根于儒家經典的中庸之道。

2.孫少安與水

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伴隨而至的便是不同生命個體締結出的網絡,糾葛的人事充實了單調乏味的時空。孫少安作為典型的北方男人,“有信心把別人干不了的活干得出奇的好”,北方文化孕育下的韌性與陽剛是我們對其最直觀的評價。然而潛藏在這靈魂深處的女性般陰柔細膩絕不容忽視,這種個性決定了他以后的愛情走向。作為發小的女伴可以聽從心聲,不因生活經歷、學識地位、貧富所得等方面的差距而放棄對愛人的追求,送出求愛信表明愛意。這種做法在新中國建立后的二十多年的時代確實算不得新鮮,但就農村思想層面而言,確是女子的大膽之舉。若不是后來事情的突變,丈夫因婚姻的不幸而遭遇車禍,不難想象的是潤葉將一直活在婚姻的假相下,將單身進行到底,與現實強硬地對抗下去。面對執著的愛的呼喚,無動于衷,耽于現實要求下的門當戶對,少安更愿意在常態的軌跡中生活,不越雷池一步。盡管“他是多么地熱愛和留戀她”,但他卻思前想后,“一個滿身汗臭的泥腿把子,怎么可能和一個公家的女教師一起生活呢”,終要“找一個能吃苦的農村姑娘,和他一起創立家業”。僅是命運的刀刃就能將相愛的兩方阻隔天地的兩端嗎?這場愛情悲劇背后的真正操控力是什么?不進行任何嘗試,僅憑自我的固有意念就將一切可能性否決,就像容器中的水最終會委身于預設的框架。文化根性相似,然而在生活中積累的不同經驗導致的意識分支現象也許更能道出悲劇的真諦。

3.孫少平與水

流水的湯湯不息,一概蕩去生命中污穢不堪而想要舍棄的抑或美妙動人而想要珍藏卻不得不舍棄的記憶。自古以來,水便成為中國人情感的寄托。潤葉的纏綿情意在東拉河的天地中蕩漾,少平的第一次愛情創傷也需要由滋養的水才能愈合。原西河悄無聲息地流向蒼茫的遠方,沖淡青春歲月里必然經歷的疼痛,人們從那里汲取自我療救的精神力量并繼續追尋著自我價值的實現。然而,平靜的水也會在瞬間便換了副容顏,狂怒的架勢無從招架,攜走生命和希望。文本中關于少平不計前嫌地救出陷于洪水的跛女子這段看似不經意的穿插,不僅為后來跛女子對救命恩人的大膽示愛等情節埋下伏筆,也使主人公形象更加完美,生活遭遇使少平更深刻地認識了人際關系以及對生命的深深敬重。這位平凡的農村青年身上散發著不可掩蓋的光芒,平民英雄的形象由此無聲無息地樹立起來。

雨總是浪漫的幻化,雨中的邂逅總可能牽扯出一段刻骨銘心的情感。雨水纏纏,情意綿綿,朦朦朧朧的雨簾將個體阻隔在自我的狹小空間里??稍谝欢ǔ潭壬?,雨中諸物在此不再有待遇上的差別,平等地享用上天的恩德,彼此都是這個大環境下的一個組成元素,是集體中的個體。普通的工匠與搶眼的大學生相逢雨幕街頭,偶然中也是情節的必然,這本身就是作者浪漫情思的體現。處于兩個社會階層的個體將如何處理彼此的關系以及將走向怎樣的結局?這類疑問是促使讀者不斷深入文本并觀照自身的動力,如何面對通向幸福的朝圣路上出現的艱難險阻是作者與讀者在文本的展現中所共同探求的。作者與讀者,作者與文本,文本與讀者,讀者與讀者的互動正是文學作品力求實現的。不同的主客觀因素會導致不同的結局設想;實際上作者在描繪這一場景的當兒,已經預設了不完美的結局——“相遇在這秋雨綿綿的黃原街頭”秋雨相逢,愁情隨終。隨著情節的繼續,曉霞這一形象最終竟要喪命或許是作者也難以把握的。物質世界里,少平不及曉霞;然而,精神世界里,少平的博大與富足正是曉霞從內心深處贊賞佩服的;物質上的缺憾被精神上的充裕所消弭,雙方的地位暫時得以持平。然而,絕對平衡只是人類追求的一種狀態,是只可能存在于理想情境下的,那么這種超脫世俗的愛戀注定只能因其中一方生命的終結而保全了愛的至真至純,如同梁?;前汶m凄慘但完美而寶貴。

4.黃土高原與水

水本是無色的,正如生命之初的純白,生命的河岸盡顯一年四季變幻的風景,河水也不免被歲月著色?!俺醮航鈨龅脑骱印黄瑴嘃S”,河灘上展現的是大自然的盎然生機;“初春藍色的黃原河”被現代化的燈光裝飾的身影妖綽;同城礦區的黑水河兩岸是“周圍農人們的菜地和一些楊柳樹……在五月的陽光下,青枝綠葉油光鮮亮”流經黃土高原的河呈現出土的原色,再漸變為與城市色調相稱的藍,又成了煤礦中滲出的地下水的烏黑,三種色彩的轉換,三個空間的遷移;最本真的黃——摻雜了人味的藍——徹底變身的黑,自然——不太自然的城市——太不自然的礦區,蒙太奇手法的運用,三種人類生存狀況的對比,正體現了作者潛在的價值取向和精神歸宿。對未被現代文明沾染的原初文明的向往,對古民白心這般境界的追求,是作者心靈深處傳統情感的凝結。雖然文本中不乏對現代財富帶來的生活變化進行褒義述說,但古樸文明與傳統情感則是土生土長的黃土人脫不掉的銀項圈。

二.土地

水是生命之源,土則是生命之基。水與土的共生共存構成了人類漫長的發展史和奮斗史。較于那些感嘆“我住到樓上離土地太遠了”的市民,農民與土地的聯系要更直接更深厚。他們將汗水、淚水,甚至血水都播灑在了這片熾熱的土地上;土地不再僅僅提供糧食這種原初品,而已經成為農人生命的一部分,寄托了生活的詩情與希望。農民之于土地正如魚之于水,只有被利用的土,才能稱為土地,才能成就其作為土的價值。農民陶醉于自己的那片土地中,任何的收獲都會帶給他們極大的歡悅甚或精神上的撼動,“有時簡直不是在勞動,而是在傾注一腔熱情……只要能切實地收獲,勞動者就會在土地上產生一種藝術創作的般熱情”。

1.黃土人與土地

從70年代中期對吃飽穿暖的追求到80年代中期中國經濟的大跨步發展,作者力圖表現的歷史理性意識通過對時代脈搏的把握表現出來,這種把握以黃土地與其養育的生靈之間的相依相存關系為主線。從1975年廣大農民為吃食發愁到80年代的第一個春天“中國社會開始大面積解凍”,從農業生產合作社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農業生產形式的轉變,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中國經濟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地“煥發出活力和生機”。在貧瘠的土地上生存何等艱難,黃土地人對這片熱土投注的感情必定加倍。破窯洞、小石頭和土圪垯都成為他們生活的例證,“失掉這些東西,多少日子他們都會感到心中空落落的”。對土地如情人般的愛戀,這種至真至純的土地情懷是初民精神在現代社會中的再現。中國領土面積遼闊而地形多變,這種天然的地理屏障在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往往增加了地區間溝通交流的難度,對于個體而言,甚至會產生兩世相隔之感。這種戀土情結是中國社會所特有的,不管歲月如何遷流,落葉歸根的傳統情感將永存于國人血脈中?!斑@黃土地上養育出來的人,盡管穿戴粗俗,文化粗淺,但驚人能人如同天上的星星一般稠密。在這個世界里,自有另一種復雜,另一種智慧,另一種哲學的深奧,另一種行為的偉大!這里既有不少呆憨魯莽之徒,也有許多了不起的天才。在這厚實的土壤上,既長出大量平凡的小草,也有不少棟梁之才——像毛澤東這樣的巨人,也是在這樣的土壤上生長起來的……”

2.孫少安與土地

少安是個地地道道的農家子,然而一些非農人氣質已在他身上嶄露頭角。十三歲時明知無法繼續讀書,可依舊會堅持考試并以優異成績證明自己的能力,這種看似孩童逞強般的表現深層體現了他對實現個人價值的渴求。在農業生產合作化進程中,他作為生產隊長冒著被批判的風險私自擴大土地分配以滿足耕種需求;在所謂的離經叛道的“資本主義道路”上,嘗試干出一番事業;在隨后的中國經濟大潮里,他先于他人探得發展之路,通過個人的強大意志獲得了財富。這些已不再屬于純粹的農業活動了,他的行為與思想都接受了現代文明的影響,這個本應靠土為生的莊稼人最終以磚——異化的土走上了發家致富的路子,慢慢覺醒的個人意識使他成為經濟上的佼佼者。

3.孫少平與土地

雖然少平同哥哥一樣都生長于農村,但他的眼睛卻是向著“雙水村以外廣闊的大世界”的,“對于村里的事情,他決不像哥哥那樣熱心。對于他二爸跑爛鞋地‘鬧革命’,他在心里抱有一種嘲笑的態度;常諷刺他那‘心愛的空忙’。他自己身在村子,思想卻插上翅膀,在一個更為廣大的天地里恣意飛翔……”。這樣“一個已經意識到自己男性尊嚴”并“渴望獨立地尋找自己的生活”的人,在雙水村的狹小空間里遭受的壓抑和產生的苦惱可想而知;“一整天在山里掙命,肉體的熬苦使精神時常處于麻痹狀態——有時干脆把思維完全‘關閉’了”,“一個有文化有知識而愛思考的人,一旦失去了自己的精神生活,那痛苦是無法言語的”。強烈的自我抉擇意識驅遣著他遠離“一日三餐總不要自己操心……頭疼腦熱,也有親人的關懷和照料”的舒服生活;寧愿流落在他鄉異地,就算生活中的一切都失去保障,哪怕全靠自己一個人去對付冷酷而嚴峻的現實,他也要去外面闖蕩。這樣年輕的生命,這樣的意氣風發,為了實現夢想即使碰壁到頭破血流又有誰敢嘲笑和指責?的確,正如他曾經唱出的小曲——“一來我人年輕,二來我初出門,三來我認不得一個人,好像那孤雁落在鳳凰堆,展不開翅膀放不開身,叫親朋你們多承擔,擔承我們年輕人初出門……”

生命開花時,夢想與愛情同在荊棘中閃爍。與曉霞的愛情雖以殘缺告終,但是這段愛戀留下的溫馨與浪漫卻讓讀者欣然向往。雙方明知地位相差懸殊,可對他們而言,聽從心的指揮才更重要——人生太過短暫可又太過紛擾,太多誘惑與苦難擋住了通往幸福殿堂的路,很多珍貴的事物來不及把握就無聲無息地逝去了;那么,當你想要關心、愛護的那個人也同樣渴望給你以呵護和愛戀時,這該是何等的幸福!也許他們彼此深知結局不會完美,未到來的悲苦和已經收獲的幸福相比,孰的價值會更大?世界充滿假象,太多人抱怨生活不是因為有多么不幸反倒是因其太過幸福。人自是難以跳脫現實,可若被命運套牢,刻板地從不逾越命運圈,哪怕是挪動一步也不肯,那么,個人意志該從何實現?少平和曉霞同是不安于命運的個體,都被對方身上散發出的與命運抗爭的強烈個性所吸引,而這種個性正是他們自身所具有的——這是他們碰撞出愛情火花的始源。沒有什么可以達到完美無憾,最終曉霞生命的隕落,難道就只能被冠以“愛情悲劇”的名號嗎?難道作者的用意就是要故意扼殺這種超脫世俗的愛情苗種嗎? 難道作者將這場愛情的主角推向生命的深淵就是僅僅為了證明個人再怎么抗爭,個人意識再怎么覺醒,相對于命運而言也是脆弱、不堪一擊的嗎?該如何解釋曉霞的遇水身亡呢?是愛情的必然悲劇,是美麗的愛情扼殺了鮮活而蓬勃的生命嗎?或者換個立場講,生命的花朵瞬間凋謝至少屬于生命的可悲之處吧?從行文思路來看,作者的目的是高度贊揚個體追求生命意義的主動性。曉霞救助落水兒童,實則是對個體生命的巨大尊重。以己之命換他人之命,她已將生命切實平等化,這種平等甚至超越了自我的存在。由此可見,這場戀情潛在的話語結構,已不再是關于愛情的悲劇,而是以生命為主題的頌歌,盡顯著生命的可喜可敬可愛之處。再者,通過少平形象進一步分析這場戀情。真正的愛情是彼此“完全溶合在一起的共同斗爭”,曉霞實際上是少平在這個世界上的另一個化身,她的出現讓他更深刻地體會到自身的生命。文本中設計的夢遇外星人情節實際上是少平對生命解讀的心聲——戀人的生命逝去,可以由他的生命接替,“應該更珍惜自己的生命的每個時刻”,“精神上的消沉無異于自殺”。為生存而奮斗,繼續勇敢地面對生活,這樣的愛情將永存。如此看來,這場表面意義上的情感悲劇實際上是關于人類生命的無比頌揚。

4.孫氏兄弟的比較

孫氏兄弟同在一種環境背景的浸染下成長起來,而兩個人卻走在不同的人生路上——哥哥選擇在農村這片天地中施展自己的非凡才華,弟弟則一心向往外面更廣闊的天地?!拔覀兂錾碛谪毨У霓r民家庭——永遠不要鄙薄我們的出身,它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將一生受用不盡;但我們一定又要從我們出身的局限中解脫出來,從意識上徹底背叛農民的狹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義”的確,弟弟身體里雖然流淌的是農民的血液,但他很大程度上已不再屬于農村社會。

少安以磚窯賺取財富,這種工業經濟活動也依舊沒有擺脫土地的束縛。歸根結底,仍然是依靠土地,他的生活才得以出現巨大轉機。從哥哥妥協于命運的這點看來,弟弟則更具有土地般強大的負重力和忍耐力,像土撥鼠一樣悄無聲息地為生命打造適宜的生存環境,“對苦難有一種驕傲感”。他渴望獨立地生活、思考,“帶著一種悲壯的激情,在一條最為艱難的道路上進行人生的搏斗”,那是土地才有的無法估量的再生力在支撐著他。水與土的區別在于,前者總可以圓滑地在瓶頸或任何器皿、框架中求生,而后者則是決絕地堅守著屬于自己的穩定性,要倔強地非要生長出些什么才可以。

然而,需要正視的一點是,少平最后選擇留在礦區,在那里找尋歸宿。難道煤就不是土壤的另一種變形了嗎?他深入土地腹部,難道這不恰恰證明了他與土地的更親密接觸嗎?少平最終拒絕金秀,而回到了惠英嫂那里,因為那里有老婆,有孩子,有錢花,有飯吃,有世俗的溫暖??梢?,少平最終依舊沒有逃脫命運的手掌心,就像精通七七四十九的悟空再怎么神通廣大也難以翻出如來的五指山。如此比較,兩兄弟似乎又魂歸一體了,兩人的文化根性依舊亙古不變,這便是水與土的相依相存性。然而,也正如少平預言的那樣,“現在正當年輕氣盛,他為什么不去實現他的夢想呢?哪怕他闖蕩一回,碰得頭破血流再回到雙水村來,他也可以對自己的人生聊以自慰了”,結果也許并不是少平看重的,因為他一路坎坎坷坷走來的風景足以充實他的生命。如果僅從他最終的歸宿這一點就將他與苦難艱難地抗爭行為抹去,這著實與作者的本意背道而馳。

三.總結

注重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中國特有的濃重的風氣在作品中凸顯,水與土地塑造的這個平凡世界往往因一些偶然因素和必然命運的共同作用而終見生命的不凡與可貴。生生死死,是是非非,土壤水源,一切都會有終結,萬物也都要有歸宿,最有價值的是在找尋到所謂的歸宿之前發現世界的斑斕與美妙。作品字里行間滲透著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對水和土地的信仰,生于黃土高原又長眠于此的路遙深深地用心于并無形中傳承、發揚著中國的古老文明。

猜你喜歡
平凡的世界土地生命
我愛這土地
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鐵骨柔情——論《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的形象
《平凡的世界》之魅力評析
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平凡的世界》(雙語加油站●跟我學)
《平凡的世界》里的4代人
分土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