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陸軍裝備建設的思考

2019-12-09 11:23張天鵬劉鐵林姜相爭
裝甲兵工程學院學報 2019年3期
關鍵詞:陸軍裝備體系

張天鵬, 劉鐵林, 姜相爭,3, 李 燦

(1. 陸軍工程大學石家莊校區裝備指揮與管理系, 河北 石家莊 050003;2. 32107部隊, 內蒙古 阿爾山 137805; 3. 32142部隊, 河北 保定 071000)

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創新體系的建立,我軍注定擺脫“追隨式發展”思路,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發展道路?!霸O計裝備就是設計未來戰爭”[1],只有立足于新時代新要求,大膽擺脫既有條框限制,超前進行作戰概念和武器裝備概念的探索創新,才能謀取軍事技術競爭優勢,最終贏得戰爭話語權。目前軍隊編制體制調整進入深水區,陸軍擔負的使命任務也發生了根本轉變:過去是分區劃片防衛作戰,現在是全域機動作戰;過去是有什么裝備打什么仗,現在是有能力做到打什么仗,建造什么裝備。在這一歷史背景下,陸軍裝備該如何建設就成為迫切需要研究的問題。

1 新時代陸軍裝備建設面臨的新課題

習主席在2014年裝備會議上就裝備建設戰略發展提出了七個堅持:“要堅持作戰需求的根本牽引,堅持體系建設思想,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堅持質量至上,堅持實戰化運用,堅持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堅持人才隊伍建設優先?!痹谏钊雽W習和理解習主席關于裝備建設戰略指導要求的前提下,筆者對陸軍裝備建設在新時代下面臨的新課題進行分析研究。

1.1 陸軍裝備體系頂層設計要求多樣化作戰需求的綜合牽引

滿足作戰需求是裝備建設的目的,也是裝備建設規劃的依據和裝備建設成效的評判依據。作戰需求不明確,裝備建設頂層設計的牽引力就不夠強,就無法有效指導裝備建設,就會影響作戰能力的形成。

陸軍裝備體系建設,應以新時代軍事戰略方針為統攬,按照“機動作戰、立體攻防”的戰略要求,以陸軍使命任務為牽引,匹配陸軍轉型,聚焦適應作戰模式變化,全面提升體系作戰能力,為建設一支“精干合成、靈敏多能、精確高效”的精準陸軍提供強有力支撐。陸軍裝備體系建設要著眼保持和強化可靠、持續、穩定、優勢的威懾與實戰能力,從頂層設計布局,確保實現多能懾戰[2]。

1.2 作戰效能整體躍升要求裝備建設堅持信息主導、網聚能力

隨著武器裝備的迅猛發展,裝備的主要性能趨于“極限化”,單靠提升武器個體的機械性能來增加作戰效能的做法已經收效甚微,只有在更高維度上進行體系化的深度挖掘和融合才能實現武器裝備效能的整體躍升。

現代戰爭已經不再是傳統的武器系統平臺間的對抗,而是以網絡大數據和人工智能[3-4]為發展趨勢的體系對抗,制勝機理是“信息主導、體系支撐、策略優先、多維對抗、精兵作戰、聯合制勝”[5]。以信息和網絡為主導的作戰空間對抗體系除了傳統的客體地理空間體系,還包括網絡電磁空間體系和主體認識思維空間體系,對抗體系中包含能量流、物質流、信息流與智慧流4要素[6]。因此,裝備建設要從系統對抗、分散集成的思路向基于信息系統作戰的體系對抗、綜合集成的思路轉變。

1.3 陸軍裝備超前跨越發展要求自主創新、技術破局

歷史上每次軍事變革都發端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奠基于武器裝備的發展,成熟于新的作戰方式的確立,鞏固于軍隊組織結構的調整,升華于軍事文化的轉型。陸軍當前支撐性裝備技術和概念已經接近發展極限,迫切需要尋求新的工程技術和概念技術作為引領和支撐,催生全新的陸軍裝備體系形態。有研究[4]指出:到2030年前,科技領域將相繼取得重大突破,大數據、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都將不斷為戰斗力的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就是要緊跟世界軍事科技發展方向,超前謀劃布局,加快前進步伐。當前,各軍事強國都在大力研發新一代陸軍武器裝備,加強陸軍武器裝備的尖端化建設,以期實現武器裝備的“非對稱、非線性和非接觸”,達到最大程度地消耗敵人和保全自己。努力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加大對信息系統、精確打擊、動力傳動、高效毀傷、綜合保障、無人作戰、智能決策等重點領域關鍵技術攻關力度,才能使陸軍在未來戰爭中立于不敗之地[7]。

1.4 聯合作戰、協同制勝要求陸軍裝備體系高度融合

正在進行的部隊編制體制改革是軍隊體制機制的根本性變化,構建平戰一體、常態運行、專司主營、精于高效的戰略戰役指揮體系正是為了適應聯合作戰的要求。因此,要打破各種小體系間的技術、觀念、制度上的壁壘,構建出橫向互聯、縱向互通,高度融合、內聚力強的一體化作戰體系和裝備體系,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聯合作戰,提高作戰效能。

聯合作戰效能取決于諸軍兵種裝備系統間的融合程度。目前,隨著我軍信息化建設向基于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聚焦,支撐體系作戰能力的核心不是單平臺武器系統的性能提升,而是體系的融合度。所謂融合度,是指體系中各個元素相互融合,“把五個指頭攥成一個拳頭”,實現“1+1>>2”的效果。從全軍裝備體系建設角度看,要做到陸軍裝備體系與其他軍種裝備體系、全軍共用裝備體系的有效融合;從陸軍裝備體系內部角度看,要確保各類信息系統裝備、作戰裝備和保障裝備在各指揮層級之間及內部均實現互聯互通互操作,實現戰場信息的實時獲取、高質量智能輔助決策的快速形成、作戰命令的迅速下發和作戰結果的及時反饋,從而實現信息傳遞迅速、指揮精準高效的目的[8]。

2 當前陸軍裝備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

裝備建設經過近70年的艱苦探索和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核武器和掌握空間技術的大國。但與此同時,裝備建設存在的問題也非常突出,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

2.1 裝備建設需求生成機制有待日臻完善

裝備建設的需求牽引和技術推動的結合問題是陸軍裝備建設的短板弱項,裝備需求生成機制不夠健全完善是問題的主要原因。從宏觀層面來看,缺乏有效的需求生成機制,需求大都是由各軍兵種根據自身作戰需要提出的,沒有考慮聯合作戰的需要,導致“煙囪式”發展;從方法層面來看,缺乏需求生成、驗證與確認等需求分析的技術、方法和手段,而美軍在需求生成過程中已經形成了諸如面向對象、面向數據、面向控制等方法[9];從應用層面來看,沒有高效的需求生成系統,而美軍在2003年就已經成功開發了聯合能力集成與開發系統(Joint Capability Integration and Devolopment System,JCIDS)[10],有效地解決了需求與國防戰略和軍隊建設不適應的問題??傊?,裝備體系的需求生成機制不完善,需求牽引缺乏力度,與世界先進國家以及我軍武器裝備建設的實際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2.2 信息資源規劃必須規慮揣度

信息資源“重建設、輕規劃;重擁有、輕利用”的現象非常明顯。各軍種間、軍地間建設了眾多不同的應用系統和技術平臺,數據信息龐大繁雜,不同應用和系統之間無法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形成了大量難以全面流動的“信息孤島”,信息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軍網發展較緩,尚未形成成熟的全軍統一互聯互通的集成性信息資源網絡平臺。

具體說來,信息資源規劃各自為政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2個方面:1)總體籌劃不足,存在著重復開發、盲目跟進、虎頭蛇尾的現象,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2)系統開發標準和規范不統一,系統間難以實現互聯互通,無法實現信息共享。這些問題不僅不利于陸軍裝備建設信息化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還會因重復建設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嚴重影響和制約陸軍裝備建設信息化的進程。

2.3 核心技術手段亟需“破繭成蝶”

目前應用于我軍主戰裝備的芯片、操作系統等核心技術由美國等軍事強國所把持;相關的標準也是由美國等國制定;開發平臺同樣多由美國等國的公司開發[11]。例如:當前研究前沿和熱點的人工智能技術,美軍稱其無人戰機已經可以與飛行員駕駛的戰機進行空戰,而我軍的無人技術完全是在學習美國,仿制美國,軍用化水平很低,而且只停留在戰術層面,距離實戰更是相去甚遠。

新一代陸軍裝備體系的本質特征是信息化,因為我國缺乏自己的核心技術和標準,所以從裝備研制、裝備試驗和部隊應用多個層面缺乏信息化技術體系的支撐,各方面發展都受制于人,無法實現自主可控和安全可控,無法保證陸軍裝備體系建設的持續發展[12]。

2.4 陸軍武器裝備型號需要“精兵簡政”

目前,全軍裝備普遍存在同一類型裝備型號過多,裝備器件通用程度低,裝備設計定型缺乏統一的標準,系列化程度低,保障難度極大等問題[13]。

通用程度低必然給換件維修造成困難,會大大降低戰場維修保障效率。新型裝備由于硬件技術改進、設計缺陷彌補、軟件更新等原因,加改裝不可避免,但是由于缺乏統一的標準和對應的培訓,導致加改裝效率大大降低。例如:某旅下屬2個營的某型雷達裝備屬同一型號同一批次產品,由于無培訓、無教材、無標準,維修保障人員對加改裝部分不了解,加改裝后軟硬件差別明顯,嚴重影響了維修保障任務的完成。再例如:同一型號的裝備在戰區信息系統裝備綜合集成和集團軍信息系統裝備綜合集成2種不同體制下,硬件類型和軟件版本等方面都出現了不兼容的情況,不僅給操作使用帶來障礙,而且增大了裝備保障的難度[14]。

3 陸軍裝備建設的幾點建議

3.1 要堅持作戰需求的根本牽引

堅持作戰需求的根本牽引,建立健全具有陸軍特色的作戰需求生成機制,增強裝備發展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前瞻性,是陸軍裝備建設需首要解決的問題。牽引武器裝備發展和體系構建的需求包括戰略需求、作戰需求與裝備需求3個層次。隨著戰爭制勝由多武器平臺間的協同對抗上升至陸、海、空、天、網、電全維度體系對抗,需求牽引的內涵更加廣泛,包括作戰思想的創新引領、作戰機理的變革引導、體系轉型的頂層建構、信息網絡的拓展要求、裝備系統的融合規范等。

從裝備層面來講,為了滿足打贏來自海上方向的信息化局部戰爭的迫切需求,需要大力提升偵察、指控等信息作戰裝備的聯合作戰能力;需要大力發展陸航空中突擊裝備、智能化直瞄打擊裝備、陸軍超視距精確打擊裝備,實現陸軍具備在整個戰場空間和多個維度,同步和持續開展作戰行動的能力;需要大力發展陸基輕型武器平臺和機動突擊平臺,實現陸軍快速部署和特種作戰力量的快速反應、及時存在和即時威懾,拓展多維陸戰空間和持續戰場生存時間[15]。

3.2 要堅持加強信息資源合理規劃

要將“信息主導、體系支撐、精兵作戰、聯合制勝”的觀念切實落實到裝備功能層面。要科學籌劃,確實研究深、研究實、研究出成果,集中人力、物力、財力開發需求迫切、緊跟世界軍事前沿的項目;要統一標準,對裝備信息的獲取、處理、傳輸、存儲、反饋等方面進行規范化、系統化的梳理規劃,構建優化的業務模型、系統功能和數據模型,建立裝備信息資源管理標準,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為信息資源的整合、流程的優化、數據環境的重塑打下基礎[16]。

3.3 要堅持重點突破人工智能技術

人工智能最主要的優點是快速反應、超大容量、無時空和體力限制。應用在軍事領域的人工智能技術主要有無人技術、裝備故障的自動診斷與排除、智能化輔助指揮決策和人工智能武器等。這些人工智能技術的核心是計算機編程,所有的作戰任務都可以通過程序來實現。由于人工智能具有與神經網絡相似的學習功能,通過數據挖掘和深度學習,計算機足以形成超越人類指揮經驗的智慧,并且可以在相當大程度上消除人在指揮中的認知偏差,可以想象,未來的作戰系統如果應用人工智能技術,對裝備發展建設,甚至對戰爭的戰略戰術都將產生革命性的影響。

3.4 要堅持實現裝備的通用化、多功能化

通用化就是給陸軍裝備體系瘦身,方便使用和維修。陸軍裝備種類繁多,這給論證、生產、使用、維修等許多環節都增加了難度,需要加快裝備功能要素的整合,進一步優化體系結構、精干型譜系列。

多功能化則可以大幅提高保障效率。以美軍為例:美軍的整體自裝卸車集運輸、儲存、裝卸等功能于一身,不僅使裝備種類大大減少,而且使保障效能極大提高;美空軍開展的“多功能飛機保障系統”研究擬將飛機維修保障中的供電、空調、液壓、制氮、照明等功能集于一體,使原需多種地面保障裝備提供的功能集中在一套裝備上,極大地提高了地面保障裝備的可部署能力。美軍的做法非常值得學習和借鑒,我陸軍裝備在裝備論證階段應該把多功能化作為發展的方向。

3.5 要堅持保障裝備與作戰的緊密結合

本節雖然不是針對陸軍裝備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出的建議,但卻是美軍正在重點研究的內容,因此也作為建議提出來。美軍認為,未來戰爭中,要充分發揮作戰裝備的作戰效能,就必須重視發展與之協調、匹配的各種保障裝備,使保障裝備的整體保障能力與部隊作戰能力相適應。一是在未來武器裝備的研制過程中通盤考慮戰時的裝備保障問題;二是將某些后勤裝備與作戰裝備設計在一起,使其成為作戰裝備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美軍將高技術運用于復雜、尖端武器系統上,研制出了武器系統的自我控制、自我防護、維護裝置,這種運用先進的電子計算技術、傳感技術、微電子技術研制的自檢裝備是裝備的有機組成部分,其運用原理和功能與其他修理裝備是完全相同的,不同點是其成為裝備系統的一部分,與裝備本身的結合更緊密。例如:美軍的嵌入式故障診斷設備,就是把以計算機芯片為基礎的診斷設備嵌入到裝備系統或其部件內部。我軍的保障裝備與作戰活動結合并不緊密,在今后裝備建設上應該作為重要的環節予以考慮。

猜你喜歡
陸軍裝備體系
哪些裝備為太空之旅護航
這些精銳與裝備馳援瀘定
港警新裝備
TODGA-TBP-OK體系對Sr、Ba、Eu的萃取/反萃行為研究
新中國兵種巡禮(十四) 陸軍之翼
陸軍海戰第一連
“三個體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堅戰
波蘭陸軍NH-90通軍直升機
以色列陸軍開始組建無人機機隊
“曲線運動”知識體系和方法指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