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炎創作分期及文化身份的政治歸屬

2019-12-16 05:56劉元璐
詞學 2019年1期
關鍵詞:文化身份

孫 虹 劉元璐

內容提要 文章厘清並駁疑了前此張炎創作分期中的一期、二期、三期、四期的説法,提出新的三期分法;始於舊都臨安傾覆,以張炎兩次北遊大都的時間爲界限,以浙東、浙西之遊的空間爲畛域。第一期主要是政治逃亡避難,第二期主要是隱居守節避亂,第三期主要在吳地爲南山豹隱,保持晚節。張炎一生未曾屈志新朝,其《山中白雲詞》、《詞源》都是在民族淪亡後,求存華夏文明一脈的故國文獻。因此,張炎是「宋詞的光輝結束者」而非元詞人。

關鍵詞 張炎 創作分期 文化身份 政治歸屬

關於張炎創作分期,學界看法有多種,主要有一期、二期、三期、四期的説法。關於張炎屬宋屬元的身份歸屬,僅從時間看,張炎在元時間長;臨安傾覆,張炎二十九歲,南宋正式滅亡,張炎三十二歲。張炎七十四歲或稍前逝世,失去家國長達四十多年。但他作爲前朝遺民不受元聘,一生處於流亡避亂,隱居避世的狀態。以身世之感抒寫亡國之悲是其詞作的主旋律。孫望、常國武《宋代文學史》,程千帆、吳新雷《兩宋文學史》的觀點頗具代表性;「在《山中白雲》中,比較有價值的,是那些在抒發身世之感的同時,寄託了亡國之痛的詞篇?!埂惨弧场冈凇渡街邪纂叀费Y,主要內容仍是身世之感、亡國之痛。‥‥‥‥他這種思想感情,也往往見於詠物諸作?!埂捕骋虼?,一般認爲張炎是宋朝遺民詞人,但也存在爭議。如洛地等學者認爲張炎是元詞人,「一部分寫金元詞史的人都將張炎納入元代加以論述」〔三〕。筆者已有專文駁疑了張炎北遊一年説、十年説、十一年説,提出並證明了張炎兩次北遊大都的觀點〔四〕,張炎創作分期及身份歸屬也因之出現進一步探討的空間。

一 創作分期及思想內容衍變詮辨

關於張炎的創作分期,有周篤文、謝桃坊、郭預衡等學者的兩期説,吳則虞、楊海明先生的三期説,陶爾夫、劉敬圻、邱鳴皋先生的四期説〔五〕,另有洛地先生《張炎是宋詞人還是元詞人》一文按龔本編年分爲一期(八個階段)。除一期説外,各種分法都涉及不同時期詞作思想內容乃至藝術風格的變化。下面先厘清主要分期法及對張炎不同時期詞作思想演變的闡述,並對此進行相關辨析。

(一)分期及思想述略。

其一,兩期説。周篤文以宋亡分界;「玉田的前半生是在貴族家庭裏度過的,悠閑而又富有藝術趣味的生活,給他早期的作品染上了華美與歡愉的色彩。‥‥‥‥宋亡以後,他家道中落,貧難自薦,曾北赴燕京謀官,失意南歸,潦倒而終。後期的貧困生涯給他的作品打下了淒黯的印記?!埂擦彻A衡的兩期分法首次以宋亡爲分期起點,「從內容上看,他前期的創作正逢宋亡不久,『故所作往往蒼涼激楚,即景抒情,備寫身世盛衰之感』(《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較多故國之思,但也和王沂孫一樣多通過曲折含蓄的側筆加以寄託。‥‥‥‥後期詞以寫景詠物和感慨自己『離群索居』的生活爲主要內容,雖有一定的社會意義,但變得更加微弱?!埂财摺持x桃坊兩期分法基於張炎北遊燕薊十一年的觀點,也以宋亡爲起點,以至元二十八年(一二九一)北遊南歸爲界,認爲前期詞約三十首,「以現實性強和具有藝術特色見著」;後期詞「因離群索居、生活枯寂,致使內容逐漸貧乏,現實性也逐漸減弱,而在藝術上卻更精純了?!埂舶恕硟善谡h的分界起點各不相同,但一致認爲南宋滅亡使張炎前期詞作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後期詞作思想性減弱。

其二,三期説。吳則虞先生主張劃分爲三個時期;「二十九歲時臨安攻破以前是一個時期,自此到四十四歲由北南返又是一個時期,南返以後到死,是最後一個時期。他現存的作品則主要是屬於後兩個時期,張炎詞的主要內容,是抒寫亡國之痛的哀怨?!埂簿拧硹詈C鲙煼制谂c吳則虞基本相同,但時間更爲具體;前期(一二七六年臨安城破以前)的詞「反映了他藝術造詣甚高而思想內涵實薄的創作風貌」〔一〇〕。中期詞(一二七六—一二九一年)可稱張炎詞中現實感較強的時期。後期詞(一二九一年後)「由於復國無望便增添了內心的空虛感;而飄泊無著的生涯,又助長了他心理的陰暗,他欲以求得自我解脫、甚至是自我麻醉的『隱逸』、『超曠』思想大爲抬頭?!埂惨灰弧橙谡h時間分界雖然相同,但吳先生認爲後兩期詞作數量多,現實性強,楊先生則認爲第三期詞作的思想性明顯弱化。

其三,四期説。陶爾夫、劉敬圻先生劃分爲四個時期。第一時期分在一二七六年臨安淪陷以前,「詞中雖也通過對昔日結伴吟遊的懷念而微微透出今昔盛衰之感,但整體上卻缺少南宋已危如累卵那樣一個時代的氣息」〔一二〕。第二時期是從一二七六年到一二九〇年秋北遊之前。元軍攻陷都城臨安、張氏家破人亡是張炎詞風變化的轉捩點,「亡國之音與身世之感交織在一起」〔一三〕。第三時期從一二九〇年秋北行到一二九一年自大都歸杭,張炎詞風再次發生轉變?!高@一時期的作品便明顯地向辛棄疾開創的愛國豪放詞風傾斜,並與之相互滲透?!埂惨凰摹骋欢乓荒昴蠚w以後是他創作的第四時期,也是詞風的第三次變化。此期詞作占張炎今存三〇二首詞作的百分之九十,「其主要內容,仍然是故國之思與黍離之悲;身世飄零與悲今悼昔;歌詠河山與隱遁林泉;珍重友情,懷人題贈?!埂惨晃濉城聒Q皋雖然分爲前後兩期,但前期作品「或不保留,或不入集,大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散失」〔一六〕,集中作品都在後期,分爲四個階段,故亦歸爲四期;第一期(十年隱居)爲亡國失家的悲情詞,第二期(大都之行)爲蒼涼悲壯的健筆詞,第三期(漫遊吳越)爲清空騷雅的漫遊詞,第四期(歸隱西湖)爲氣清骨淡的隱逸詞〔一七〕。前種四分法是把三分法中的北行南歸詞獨立分期,詞風逐漸向愛國豪放詞風傾斜,認爲第四期詞作數量占全集百分之九十,內容以抒寫亡國哀思爲主調;後者則以陶氏四分法第二期爲起點,而把第四期再細分爲兩期,認爲前二期的思想性明顯強於後二期。這種分法,實際上是延續郭預衡不列入宋亡之前的詞作,又首次把北游南歸之後分爲漫遊吳越與歸隱西湖兩個時期。

其四,一期(八個階段)説。洛地認爲龔翔麟八卷本《山中白雲詞》基本按寫作年代編次;「卷一;一二九〇—一二九三,張炎北上元京城大都(今北京〉次年南歸,遊越(今浙江紹興),歸杭州,復東遊越、甬(今寧波)。卷二;一二九四—一二九八,在甬。卷三;一二九九,在甬,遊甬、臺(州)等地,卷四;一二九九—一三〇〇初,歸杭,出遊吳中(今蘇州及蘇州地區)、澄江(今江蘇江陰)、義興等地。卷五;在吳中、澄江、義興、毗陵(今江蘇武進)等地。卷六;—一三〇〇初—一三〇五,在吳中,同上卷各地。卷七;一三〇六—一三〇九,歸杭,復遊吳。卷八;一三一〇—一三一四,歸杭,復寓吳。據錢良祐爲《詞源》所作之跋,知一三一五年張炎復歸杭,作有《臺城路》詞?!埂惨话恕尺@是分期諸説中唯一以至元二十七年(一二九〇)爲分期起始,認爲張炎「做了四十多年元王朝的子民,並無抗節之志」,「他『以藝北遊』企求『遇』於『新朝』並不令人意外」〔一九〕。因此,洛地認爲張炎是「元詞人」而非「宋詞人」,雖然此説反響寥寥,但也有論者認爲此説「力圖糾正這一學術界積非成是的錯誤,可惜未能引起人們應有的關注?!埂捕枴?/p>

(二)分期及各期思想演變甄辨。

上述創作分期方法推進了張炎研究,也確實辨明了不少似是而非的問題,除一期分法較爲極端外,其餘各種分期法,不僅對張炎不同階段詞作的思想內容作出辨析,而且都強調抒寫亡國之痛是其宋亡之後詞作顯而易見的主題,這些觀點使張炎研究顯示出動態發展趨向。但是,張炎創作分期出現如此之大的分歧不能不説是詞史特例,理應有可以推敲斟酌之處。這裏不妨對上述諸説加以辨析揚棄,以期對張炎創作做出更爲合理的分期。

首先,上述分期起點不同。概括言之可以類歸三種,較多學者從宋亡前分期,有周篤文、謝桃坊、吳則虞、楊海明、陶爾夫。也有學者從宋亡後分期,如郭預衡、邱鳴皋(對宋亡前詞存而不論)。僅有洛地以北游大都爲起點。分期起點不同帶來兩個問題。一是「宋亡前」的分期起點實際上是作品付之闕如的虛擬假設。吳熊和考定《山中白雲詞》「無宋亡前作」〔二一〕,所説「宋亡」是指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攻破臨安的時間節點。以「宋亡前」爲分期起點的學者所舉證者主要是《南浦·春水》,在張炎詞集中,此詞列有「正本」「別本」,列入張炎詞集正本者確然作於宋亡之後,即張惠言所謂「或晚年取少作改之,托意遂別」〔二二〕。這是因爲「正本」詞作的意旨是遺民族群認同的情感歸依,這一命意的提升,使《南浦》無法再歸於宋亡之前,並且,孤證不足以標立分期。二是洛地以北游大都即至元二十七年(一二九〇)爲起點,無法反映張炎詞的全貌,前引謝桃坊考得至元二十八年(一二九一)之前詞作約三十首,今考此階段詞作至少還能增加二十首,占詞集總數的六分之一,顯然不能忽略不計。而且,洛地以龔本編年作爲各階段的依據也無法採信,張氏手批已經屢摘龔本編年之誤。如卷次之誤,張氏手批《瑣窗寒·王碧山又號中仙》;「此及第二卷《洞仙歌》皆王中仙亡後作。中仙於山陰與玉田泛舟,第二卷有《湘月》一調。其卒當在己亥以後,編於此,誤也?!埂捕呈峙赌咎m花慢·歸隱湖山,書寄陸處梅》;「當在甲寅之後,年蓋七十矣,次此非也?!埂捕摹橙缇韮染幣胖`。手批《解連環·孤雁》;「此蓋在都時自寓之作。

‥‥‥‥當次在前,編者之誤?!埂捕濉呈峙毒_羅香·紅葉》;「此是都下之作,誤次於此?!埂捕硡切芎驼J爲龔本僅第一卷編年較爲可靠,是存陶本之舊;「此卷編年意味甚爲明顯,頗堪注意。‥‥‥‥《山中白雲詞》出於明初陶南村手鈔,朱彝尊厘爲八卷,上述編年詞或猶存原本之舊?!埂捕摺骋虼?,三種分期中,以「宋亡後」作爲分期起點最爲正確。

其次,上述分期標準的不確定性。除周篤文、郭預衡外,各種分期都以北遊大都(又有北上庚寅年與南歸辛卯年的區別)爲基點或起點,可見北遊在張炎創作分期中所占位置的重要,今考張炎曾兩次北遊,正可分別作爲前兩期的基點。以北遊爲分期標準還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各家或基於一年説或十年(十一年)説,不免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各行其道。二是分期標準時間長短嚴重失衡。如陶爾夫等人所分的第四期,吳則虞等人所分的第三期,都從張炎北遊(或北遊歸來)之後統爲一個時期,時間長達三十多年,而陶爾夫等人又把張炎北上南歸分爲第三期,時間不足半年。進而論之,這不僅是時間失衡,也暗示出張炎北游南歸之後,思想藝術不再有任何變化。由此可見,邱鳴皋把北游南歸之後分爲漫遊吳越、歸隱西湖兩個時段,顯然是試圖破解這一「迷局」。而張炎延祐二年(一三一五)歸居杭州,距離去世不到五年,可以確定的詞作僅有兩首;《木蘭花慢·歸隱湖山,書寄陸處梅》《臺城路·歸杭》,也不足以形成獨立的創作分期。

再次,張炎詞作思想性論爭。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是謝桃坊的「與宋季忠義之士如文天祥、林景熙、謝枋得、謝翱、鄭思肖等的愛國主義思想比較起來是黯淡得多」〔二八〕。陶爾夫則強調了張炎詞作與愛國豪放詞的本質趨同;「由於傳統詞學思想與審美傾向的局限,加之他原本是一個『承平公子』出身的專業詞人,而不可能像文天祥那樣處於政治決策或統兵作戰的地位,所以他的詞風雖然有所轉變,但卻不能激憤昂揚,高聲怒號,而只能在陰暗的一隅默默舔舐自己的心靈創傷。他這一時期的詞,向豪放詞風傾斜是極其有限的,但其深層的心理趨向卻與愛國豪放詞相一致?!埂捕拧彻P者則認爲,宋季典雅派詞人受當時政治氣候影響,都會因裹挾時代風雲之氣而向愛國豪放詞傾斜,張炎也不例外。難能可貴的是,張炎對家國忠愛不僅是特殊時期的表達,而且是終其一生的訴求?;洞?,張炎雖然是典雅派詞人,但《山中白雲詞》以孤憤之氣排遣怨悱,確實與愛國豪放詞本質相通。以《滿江紅》最爲顯證;「壯志已荒圯上履,正音恐是溝中木?!骨熬溆脧埩紡统饋K最終成爲開國帝王師的故事,後句悲憫前朝文明儀禮已成斷於溝中之枯木。詞中還有「書尚在,憐魚腹」,是採用陳涉、吳廣揭竿而起故事。另如《壺中天·夜渡古黃河》《淒涼犯·北遊道中寄懷》等詞被公認爲有高曠雄闊、激宕排奡之境。

綜上,張炎創作可以劃分爲新三期。第一期;德祐二年(一二七六)—至元二十六年(一二八九),初次北遊及南歸後往來杭州與浙江以東地區,以山陰爲久客之地。此階段因祖父張濡、父親張樞被殺的重大政治變故以及兄弟逃亡的慘痛經歷〔三〇〕,主要表達未肯屈志異族統治的心志以及對抗新朝的民族情感。第二期;至元二十七年(一二九〇)—大德三年(一二九九),再次北遊及南歸後往來於杭州與浙江以東地區,較長時間客隱四明。此階段激烈對抗的民族情緒雖然不再顯化,但身世之感、亡國之痛仍是詞中最重要主題。第三期;大德四年(一三〇〇)—至治元年(一三二一),往來杭州及蘇州爲中心的浙西地區,屢以蘇州爲隱居之地,最終歸隱杭州。此階段雖然貧賤但不移其志,忠君愛國,晚節彌堅。張炎南歸遊浙東十年之後的浙西之遊較爲固定的投依對象是族叔張楧〔三一〕,並與張楧友人袁易、陸文圭叔侄、陸垕、仇遠等著名文人交往,他們提供了較爲寬鬆的創作環境與一定的經濟補給。仇遠《送張叔夏游金陵》有真實寫照;「移宮換羽周郎顧,詠月吟風太白遊。床上無金猶好客,尊中有酒可消愁?!棺宰?;

「吟風詠月,出太白墓銘,范傳正作?!箽W陽修《贈王介甫》又有「翰林風月三千首」之句,可見西遊階段還是張炎創作的旺盛期,以張炎浙西之遊單列一個時期,時空感更爲明確。至延祐二年(一三一五),張炎年近七十仍然景況落寞,雖説歸居杭州,卻累然無安棲之所。正如前引吳則虞所總結,此時詞作仍保持了始終眷懷故國的現實性〔三二〕。

新分期法,始於臨安傾覆,以兩次北遊大都的時間爲界限,以浙東、浙西的空間爲畛域。第一期主要是政治逃亡避難,第二期主要是隱居守節避亂,第三期主要是在吳地爲南山豹隱霧藏,隱居以避世亂,保持晚節。

二 文化身份的政治歸屬

張炎屬於「宋詞人」還是「元詞人」這一問題的實質在於,不僅從張炎在宋在元的時間長度看,應該歸屬「元詞人」,更爲本質的是張炎研究中還有一種隱在傾向,就是張炎倘若北遊曾經求官,無論成功與否,都可以視爲「元詞人」,只有從未求官,作爲新朝逸民,或可定位「宋詞人」。因此,從根本上説,張炎文化身份的政治歸屬,還是由北遊時間及目的衍生的問題。正如謝桃坊所論;「北游是張炎生平的一件大事,關係著對其詞與其政治品格的評價,是研究這位大詞人的一個最令人感到困惑的問題?!埂踩尺@一問題的爭論由來已久,諸家莫衷一是,議論紛起,辨析如下。

(一)屬宋抑或屬元的文化身份。

張炎屬於宋詞人還是元詞人,也就是文化身份的政治歸屬,是自宋朝以來隱在的命題。舒岳祥有「北游燕薊,上公車,登承明有日」〔三四〕,戴表元有「嘗以藝北遊,不遇失意,亟亟南歸;愈不遇」〔三五〕,加上清代龔翔麟由版本??倍▕Z的北遊十年説,近現代以來研究中所謂「身份歸屬」問題,在更普遍的意義上,其實是對其北遊目的即在大都求官與否的追問。雖然對此有王昶被挾北行説,江昱北上寫經説,研究者或新持一説,如郭鋒最近提出的北上尋妻説,但求官不遇説的影響還是最爲廣泛。持此觀點者認爲,張炎只要有求官意向,無論「遇」與「不遇」,都是「變節」。胡適、周篤文、郭預衡、洛地、胡雲翼、劉大傑、夏承燾等學者有相關議論。如胡適認爲;「(張炎)是一個不遇的趙孟頫,而不是鄭思肖一流人?!埂踩澈呉碚h張炎「準備向新王朝屈膝的,雖然他事實上並沒有做新王朝的官」〔三七〕。夏承燾也持此論,其論詞絶句評張炎詞;「金經學寫淚偷彈,春雪詞成寄恨難。墮地無香更誰怨,自家原不作花看?!箙菬o聞解釋説;「張炎於宋亡後嘗入燕京,求官不得,爲元廷寫過金字經,失意而歸。他的詞集《山中白雲》有《探春·雪霽》詞,寫道;『才放些晴意,早瘦了、梅花一半。也知不作花看,東風何事吹散?!贿@大概是他求官不遇的怨恨之辭。張炎借東風吹落梅花,怨它不把梅花當花看,這首詩卻指出;你不能怨東風,因爲你自己也不把自己當花看?!埂踩恕持x桃坊以「拒絶賜官」略爲張炎翻案;「北遊到元代的大都被迫參加了書寫金字藏經之役,至元二十七年庚寅(一二九〇年,據龔翔麟原刻本),張炎拒絶了朝廷的賜官,毅然回到江南,飄泊於吳越之間?!埂踩拧?/p>

被迫北遊説也有一定影響,此説首見王昶《書張叔夏年譜後》;「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伯顔入臨安,以帝?及后妃宗室去,及已卯,宋亡。其時王公大臣子孫,必挾以北行。‥‥‥‥叔夏自以勳臣世裔,不屑屈志新朝‥‥‥‥舒岳祥謂『登承明有日』,乃爲叔夏解嘲,殊非實録?!埂菜末枴硡莿t虞、沈祖棻、孫望等學者都持相似看法。吳則虞説;「一則張炎本人除了被迫寫經而外,並沒有向元代統治者獻媚投靠,匆匆而來,匆匆而去;二則元代統治者又認爲他既是名將的子孫,不會忘掉故國舊君而死心塌地的爲新朝賣力?!埂菜囊弧成蜃鏃痹u《滿庭芳·小春》;「考之集中作詞年月,蓋以至元二十七年庚寅九月北上,翌年辛卯即歸,而其詞眷懷故國,始終如一,則北遊當是被迫成行,有所不得已,故得間即南旋?!阂恢Α粌删?,蓋暗指新朝招隱,無非市恩,一枝之借,非己所欲受也?!埂菜亩硨O望等人的觀點則較爲折衷;「從他北行途中、在大都期間以及後來所寫詞篇中流露的情緒來看,似乎被迫成行的可能性較大。‥‥‥‥他之所以亟亟南歸,恐怕是由於客觀上『不遇』,主觀上也盼望歸隱等復雜因素所促成?!埂菜娜?/p>

清初以來,也有學者憑藉讀詞直覺比擬張炎爲鄭思肖。毛扆跋石村書屋《玉田集》譽爲「自是所南一流,未可以元人辱之」〔四四〕。周之琦評其詞曰;「故國人家滄桑録,老淚禁他鄭所南?!勾蠖嗾J同張炎是宋朝最後一位詞人。如蓮僧題江昱《山中白雲疏證》;「晚派鄱陽策異勳,清空騷雅兩平分。趙家天破無完壘,日暮傷心作殿軍?!怪x桃坊、程千帆的觀點更加明確;「可以認爲張炎是宋代最後一位詞人,也是宋詞的光輝結束者?!埂菜奈濉场笍堁椎某霈F,擴大了姜夔的影響,不愧爲宋詞三百年發展的最後殿軍?!埂菜牧?/p>

今已考得張炎一生兩次北遊,皆於次年匆匆南歸,所以北上求官未遇的觀點在來去匆匆的北遊行程中實爲推測之辭。元朝是張炎的家國讎仇(六世祖張俊墳塚被掘發,祖父張濡、父親張樞遇害),他恥於求官。舒序「登承明有日」,戴序「不遇失意」皆是友人善意模糊真相的掩飾之辭。由此可以明確張炎「宋詞人」身份歸屬。鄭思肖是由宋入元忠愛故國的道德標竿,明朝王行《題周草窗畫像卷》曰;「宋運既徂,吳有三山鄭所南先生,杭有弁陽周草窗先生,皆以無所職守,而志節不屈著稱。‥‥‥‥二先生姿韻雖殊,要皆介然特立,足以增亡國之光者矣?!埂菜钠摺硰堁滓酂o前朝職守,未受新朝聘任,從入元之後的政治態度、文化堅守看,張炎始終葆有民族氣節,正可與鄭所南、周草窗鼎足而三。毛扆、周之琦所評,良有以也。

(二)宋朝故老遺黎的自我定位。

張炎研究中,對其文化身份的定位,向來缺失一個重要環節;這就是不僅要重視宋朝以來的外界評説,更要聽觀張炎言行,關注其自身的政治取向。以下兩點可以看出張炎的自我認證。

一是自擬陶潛「甲子不數義熙前」。元朝張孟浩説;「劉辰翁作《寶鼎現》詞,時爲大德元年,自題曰;『丁酉元夕』,亦義熙舊人只書甲子之意?!埂菜陌恕沉x熙,晉安帝年號,時宋武帝爲晉臣,鎮徐州。義熙舊人,指陶淵明?!端螘ぬ諠搨鳌?;「所著文章皆題其年月,義熙以前,則書晉氏年號。自永初以來,惟云甲子而已?!埂菜木拧硰堁自~極少用元代年號,王昶指出;「讀其詞小序,自《夜飛鵲》書大德外,其餘僅紀甲子,並未紀元,是乃師法柴桑,豈肯以承明爲志耶?」〔五〇〕《夜飛鵲》題序爲「大德乙巳中秋,會仇山村於溧陽」,張炎集中還有《風入松》書「至大庚戌七月」,二詞之外,其餘題序紀年皆用干支,達二十二首之多,有《臺城路·庚寅秋九月之北》《疏影·余於辛卯歲北歸》《西子妝慢·吳夢窗自製此曲‥‥‥‥甲午春,寓羅江》《湘月·戊子冬晚,與徐平野、王中仙曳舟溪上》《長亭怨·歲庚寅,會吳菊泉於燕薊》《春從天上來·己亥春,復回西湖》《高陽臺·慶樂園,即韓平原南園。戊寅歲過之》《聲聲慢·己亥歲,自臺回杭》《探春慢·己亥客闔閭》《新雁過妝樓·乙巳菊日,寓溧陽》《風入松·丙午閏元宵》《滿江紅·己酉春日》《臨江仙·甲寅秋,寓吳,作墨水仙爲處梅吟邊清玩》《漁歌子·庚戌春,自陽羨牧溪放舟過罨畫溪,作〈漁歌子〉十解》。顯然與陶潛、劉辰翁用意相同,是以前朝舊人自居。張炎詞中也經常流露景仰晉人的內心想法。如《聲聲慢·爲高菊墅賦》;「從教護香徑小,似東山、還似東籬。待去隱,怕如今、不是晉時?!箯埵鲜峙?;「淵明隱於晉未亡之日,故曰;『如今不是晉時?!弧埂参逡弧秤岜蓦呍u曰;「結句雖歸去淵明,東籬可採,已非復義熙甲子,言外慨然?!埂参宥炒祟愡€有如《木蘭花慢·爲越僧樵隱賦樵山》;「如何晉人去後,好林泉、都在夕陽中?!埂稙t瀟雨·泛江有懷袁通父、唐月心》;「又天涯、零落如此,掩閑門、得似晉人清?!埂讹L入松·岫雲》;「記得晉人歸去,御風飛過斜川?!褂岜蓦呏^其多用晉朝典故,是「追懷晉代,亦借古慨今也」〔五三〕。張炎自擬爲陶潛,還表現在化用陶潛歸隱詩文的頻率很高,如《歸去來兮辭》二十二次、《飲酒詩二十首》十二次。

二是對華夏雅樂正聲的自覺傳承。方孝孺《俞先生墓表》;「元既有江南,以豪侈粗戾變禮文之俗。未數十年,薰漬狃狎,骨化風成。而宋之遺習消滅盡矣!」〔五四〕張炎詞學理論《詞源》主張填詞按譜,協律諧音,原因在於「嗟古音之寥寥,慮雅詞之落落」〔五五〕,意在保存中原雅樂,推揚詞體回歸華夏文化的雅正之途。

當時詞壇的音樂狀態是大晟雅音雖然激越美聽,但紹續者寥寥。南宋賡和者如方千里、楊澤民之輩,已非音樂人之「依譜」,而是填詞者之「依句」,即遵奉「音之平仄」乃至「仄字中上去入三音」〔五六〕。至南宋後期大晟雅樂漸少賞音,張炎考述周美成《解語花·賦元夕》能中詞家調度之律,欣賞其音「抑揚高下,聲字相宣」(《意難忘》題序),自謂已是指不多屈的賞音者。更爲重要的是大晟雅樂與北宋滅亡相先後,隱然有亡國之音的嫌忌。正因爲如此,南渡之後,校訂舊樂舊譜成爲一時風氣。南宋藝術家們希望借助古樂校音訂譜,實現再創盛世新調的音樂夢想。

南宋中晚期,至少存在兩支這樣的音樂流派;前有張炎曾祖張鎡録得行在譜子並加以整理〔五七〕,後有音樂家楊纘祖述漢魏而制紫霞琴譜(紫霞洞譜)〔五八〕。張鎡門客陸游、楊萬里、姜夔、孫惟信等都兼有詞人身份,傳於都下的醉中唱酬樂府詞,與行在譜子音樂系統多有瓜葛。而以門客姜夔,裔胄張樞、張炎最受沾溉。楊纘祖述漢魏而制琴譜,張炎記載與楊纘交遊唱和者有周草窗,施梅川,徐雪江,奚秋崖,李商隱,「每一聚首,必分題賦曲」〔五九〕。這兩派所進行的音樂互動,也見於張炎記載;「昔在先人侍側,聞楊守齋,毛敏仲,徐南溪諸公商榷音律?!埂擦枴硰堁讓懽鳌对~源》正是冀望保存不絶如縷的中原雅樂?!渡街邪纂呍~》也志在挽救走向衰亡的古音雅詞,所謂「音律所當參究,詞章先宜精思,俟語句妥溜,然後正之音譜,二者得兼,則可造極玄之域?!埂擦弧硰堁自~集詞論都是在民族危亡後,求存華夏文明之一脈的故國文獻,而調譜音樂則是其精髓。這些當然都可以視爲張炎對宋朝故老遺黎身份的自我認同。

〔一〕、〔四三〕孫望、常國武《宋代文學史》(下冊),人民文學出版社二〇〇一年,第三五九、第三五七頁。

〔二〕、〔四六〕程千帆、吳新雷《兩宋文學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一一年,第四四二頁、第四四三—四四四頁。

〔三〕許芳紅《近二十年張炎研究述評》,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二〇〇三年第二期,第七九頁。

〔四〕、〔三〇〕詞學界根據清人龔翔麟、江昱相關題序的??笔枳C,對於張炎北遊,先有十年説與一年説。兩種説法由《臺城路》、《疏影》題序的??倍▕Z所肇端。龔氏玉玲瓏閣本《臺城路》、《疏影》題序各有「庚辰秋九月之北」、「庚寅歲北歸」,龔翔麟由此判斷張炎於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庚辰(一二八〇)北遊,至元二十七年庚寅(一二九〇)由北歸南,此爲十年説。龔氏《山中白雲詞跋》;「若舒(岳祥)序所稱『北游燕薊』,蓋在少壯時,迨至元庚寅始返江南,而年已四十餘矣?!梗徬梓氲刃?渡街邪纂呍~》,清康熙中玉玲瓏閣刊本)。王昶、張惠言等人同意十年説。江昱疏證《臺城路》則曰;「曾心傳《題日觀葡萄》自序,以至元庚寅入京,玉田固同行之侶。此題『辰』字當是『寅』字之誤?!梗ㄖ熳嬷\《彊村叢書》第六冊,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九年,第五一八一頁)又按《疏影》題序;「別本『庚寅』作『辛卯』」(「別本」是張炎詞集的獨特現象,近百首詞作的題序、詞句乃至全詞都有較大差異,後人通過考證、箋釋,或有不同取捨),並比勘曾心傳等人北遊行跡,改定爲「辛卯」(同前書第五一九一頁),從而甄辨張炎於至元二十七年庚寅北遊,次年即辛卯歲歸南,此爲一年説。朱孝臧、許增、馮元君、胡適、吳則虞、吳熊和、楊海明、常國武、黃畬、劉榮平、郭鋒諸家都同意北遊時間爲一年。謝桃坊先生執中兩用,又有十一年説;「(張炎)於至元十七年庚辰(一二八〇)被元蒙統治者脅迫北上燕薊至大都‥‥‥‥至元二十八年辛卯(一二九一)二月以後北歸,前後在燕薊共十一年?!梗ㄖx桃坊《張炎詞集辨證》《文獻》一九八八年第三期,第四三頁)。筆者駁疑參見拙文《張炎北遊事蹟發覆》,《文學遺産》二〇一八年第二期,第一七九—一八二頁。

〔五〕、〔二〇〕參見張進德《二十世紀張炎詞研究述評》,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二〇〇二年第四期,第二一—二七頁。

〔六〕周篤文《宋詞》,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〇年,第一一四頁。

〔七〕郭預衡《中國文學史》,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八年,第二五四頁。

〔八〕、〔三九〕謝桃坊《張炎詞論略》,《文學遺産》一九八三年第四期,第八三頁。

〔九〕、〔三二〕、〔四一〕>吳則虞《山中白雲詞序言》,張炎著,吳則虞校輯《山中白雲詞》,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第四頁、第四頁、第三頁。

〔一〇〕、〔一一〕楊海明《張炎詞研究》,《楊海明詞學文集》(第一冊),江蘇大學出版社二〇一〇年,第二四一頁、第二四五頁。

〔一二〕、〔一三〕、〔一四〕、〔一五〕、〔二九〕陶爾夫、劉敬圻《南宋詞史》(下),北方文藝出版社二〇一四年,第三八七頁、第三八九頁、第三九一頁、第三九六頁、第三八七頁。

〔一六〕、〔一七〕參見邱鳴皋《張炎評傳》,呂慧鵑等編《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第三卷),山東教育出版社二〇〇九年,第五四九—五六一頁。

〔一八〕、〔一九〕洛地《張炎是宋詞人還是元詞人》,《光明日報》,一九八三年四月五日第三版。

〔二一〕吳熊和《論詞絶句一百首·張炎》,《詞學》第十六輯(二〇〇六年)第二五八頁。

〔二二〕、〔二三〕、〔二四〕、〔二五〕、〔二六〕、〔五一〕馬興榮輯《張惠言手批〈山中白雲詞〉》,《詞學》第十五輯(二〇〇四年),第二七九—二八七頁。

〔二七〕吳熊和《樂府補題跋》,《吳熊和詞學論集》,杭州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第一二四頁。

〔二八〕、〔四五〕謝桃坊《宋詞辨》,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第二八二頁、第二八八頁。

〔三一〕參見邱鳴皋《關於張炎的考索》,《文學遺産》一九八四年第一期,第九三—九六頁。

〔三三〕謝桃坊《張炎詞集辨證》,《文獻》一九八八年第三期,第三二頁。

〔三四〕舒岳祥《〈山中白雲詞〉序》,龔翔麟等??渡街邪纂呍~》,康熙中玉玲瓏閣刊本。

〔三五〕戴表元《送張叔夏西游序》,龔翔麟等??渡街邪纂呍~》。

〔三六〕胡適選注,劉石導讀《詞選》,中華書局二〇〇七年,第三二四頁。

〔三七〕胡雲翼選注《宋詞選》,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第四五〇頁。

〔三八〕夏承燾撰,吳無聞注《瞿髯論詞絶句》,中華書局一九七九年,第五一頁。

〔四〇〕、〔五〇〕王昶《書張叔夏年譜後》,《春融堂集》,上海文化出版社二〇一三年,第七八四頁、第七八四頁。

〔四二〕沈祖棻《宋詞賞析》,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第一八九頁。

〔四四〕毛扆《〈玉田集〉跋》,石村書屋本《玉田集》,今藏國家圖書館。

〔四七〕鄭思肖著,陳??敌|c《鄭思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第三四八頁。王行《題鄭所南行録後》又曰;「蓋先生,亡國一太學生耳,非有官守言責,而享祿位之崇也?!雇蠒?,第三四七頁。

〔四八〕《歷代詩餘·詞話》引張孟浩語,沈辰垣等編《歷代詩餘》(下冊),上海書店一九八五年,第一三九七頁。

〔四九〕沈約《宋書》(第八冊),中華書局一九七四年,第二二八九頁。

〔五二〕、〔五三〕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一一年,第四五一頁、第四五六頁。

〔五四〕方孝儒著,徐光大點?!斗叫⑷寮罚ㄏ聝裕?,浙江古籍出版社二〇一三年,第八二四頁。

〔五五〕、〔五九〕、〔六〇〕、〔六一〕張炎《〈詞源〉序》,唐圭璋《詞話叢編》(第一冊),中華書局一九八六年,第二五五頁、第二六七頁、第二五五頁、第二六五頁。

〔五六〕《四庫全書〈和清真詞〉提要》,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下冊),中華書局一九六五年,第一八一一頁。

〔五七〕朱熹記載;「漢卿云;『張鎡約齋亦是張家好子弟?!花E‥‥‥曰;『人聽他在行在録得譜子。大凡壓入音律,只以首尾二字,章首一字是某調,章尾只以某調終之,如關雎「關」字合作無射調,結尾亦著作無射聲應之;葛覃「葛」字合作黃鐘調,結尾亦著作黃鍾聲應之;如「七月流火」三章皆「七」字起,「七」字則是清聲調,末亦以清聲調結之;如「五月斯螽動股」,「二之日鑿冰衝衝」,「五」字「二」字皆是濁聲,黃鍾調,末以濁聲結之?!弧估杈傅戮?,王星賢點?!吨熳诱Z類》(第六冊),中華書局一九八六年,第二三四三—二三四四頁。

〔五八〕紫霞琴譜又稱紫霞洞譜,與簫笛等應有關聯。周密《齊東野語》(卷一〇);「《混成集》,修內司所刊本,巨帙百餘,古今歌詞之譜靡不備具。只大曲一類凡數百解,他可知矣。然有譜無詞者居半,《霓裳》一曲,共三十六段。嘗聞紫霞翁云;幼日隨其祖郡王曲宴禁中,太后令內人歌之。凡用三十人,每番十人,奏音極高妙。翁一日自品象管,作數聲,真有駐雲落木之意,要非人間曲也?!怪苊堋洱R東野語》,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第一八七頁。

猜你喜歡
文化身份
特定歷史時期外籍譯者戴乃迭之文化身份
保羅·馬爾登《莫伊沙礫》中的文化身份重建
從迷茫到認同到超越
《女勇士》中鬼的意象分析
在文化改寫中建構第三空間
游移人群的生存空間與身份認同
黃玉雪小說《華女阿五》的文化范式
當代少數民族文學文化身份的特性
從領導形象看20世紀50—70年代民族小說的文化身份認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