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慮冷鏈物流斷鏈的農產品運輸對策研究

2019-12-18 01:34呂自玉
新營銷 2019年14期
關鍵詞:斷鏈冷鏈保鮮

□ 呂自玉

(重慶交通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重慶 400074)

一、引言

近年來,農產品流通等扶持政策持續推進,冷鏈物流助力農業農村經濟轉型升級效果顯著,但是,冷鏈流通損耗嚴重,冷鏈“斷鏈”現象仍很突出,尤其受新冠疫情影響下跨境生鮮農產品的運輸。其主要原因表現為冷鏈設施設備不足,農產品保鮮運輸和監管難以實現等。對此,農業農村部出臺的《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指引》再次強調補上“三農”領域短板,建設貯藏保鮮、冷鏈配送等設備投資服務,提高冷鏈物流服務質量和效率[1]。據中物冷鏈委數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我國冷藏車市場保有量為21.27萬臺,較上年增長3.27萬臺,同比增長18.16%[2]。盡管冷鏈運輸比重呈逐年增長的態勢,不過運配環節尚不具備標準化規?;?,農產品冷鏈物流的配送質量和效率也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因此,如何改善農產品冷鏈運輸現有狀況,有效應對農產品冷鏈斷鏈的痛點亟待解決。

二、農產品運輸冷鏈斷鏈原因

(一)冷鏈運輸基礎設施薄弱

我國冷鏈基礎設施結構性矛盾突出,分布區域方面,我國冷鏈基礎設施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華東、華北及華南地區,且冷藏配置網點沿海多于內陸,城市多于農村,往往農產品產地保鮮不足,無法實現預冷使得產地斷鏈[3]。運輸設備方面,市場上中小型冷鏈承運企業多于龍頭企業,其冷鏈運輸設備陳舊,冷藏車、冷藏集裝箱等設備體量少,大多數采用“常溫車+泡沫箱”的方式進行農產品運輸保鮮。運輸通道方面,覆蓋面小,基礎建設不夠完善,現階段仍以公路運輸為主,采用多式聯運的方式較少,運輸環節過多,運輸過程斷鏈,造成農產品的鮮度嚴重損耗。

(二)農產品冷鏈運輸成本居高不下

農產品具有易腐性、季節性,運輸途中易損耗,據統計,我國每年冷鏈物流運輸損耗損失總額已經超過750億元。因此,農產品冷鏈往往對物流服務水平要求較高,屬于重資產業態,專線物流運輸體系等設施建設需要投入很高的資金,建設門檻較高,中小型冷鏈承運企業沒有能力介入,投資不足,最終導致冷鏈斷鏈。其中,一方面,冷藏運輸保鮮設備,過路費、燃油費、承運人員費、車輛維護費等高額投入使得承運企業負擔過大,同時運輸環節過多也使得冷鏈設施增加,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冷藏車輛選擇不當,運輸體量與冷藏車容量不匹配,無法滿載,利用率不高,降本增效難以實現。

(三)承運企業上下游信息不對稱

由于冷鏈物流系統運營復雜,現實中很難有一個承運企業完全從農產品產地運輸到銷地,尤其像進出口農產品的跨境運輸,往往由不同的承運企業完成。但冷鏈承運企業獨立性強,利益很難平衡,上下游承運企業合作過程中很容易面臨保鮮水平差異、作業銜接不暢、監管與追溯困難等具體的運作問題[4],因此上下游承運商協同承運時為了自身利益,通常隱瞞自身的保鮮能力,而在實際運輸過程中承運人為了節約保鮮成本,違規操作,如經常關閉冷機,諸如此類的道德風險行為造成農產品不可修復的鮮度損傷,進而造成冷鏈斷鏈。

(四)第三方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滯后

冷鏈物流運輸市場上第三方物流承運企業多以中小型企業為主,實力弱,經營規模小,其業務受到影響,很難發展起來。首先,冷鏈物流運輸的企業較少,目前冷鏈承運企業多由普通貨運企業轉變而來,對冷鏈物流的專業技能理解不夠,缺乏對相關承運人的技能培訓及管理,專業人才較少。其次,第三方農產品冷鏈承運企業往往不具備完整的服務體系,同時政府及龍頭企業缺乏對第三方農產品冷鏈物流企業的整合與規劃,路徑網絡優化不足,尤其是農產品運配的“最先一公里”與“最后一公里”的保鮮不當造成冷鏈斷鏈。

三、農產品運輸冷鏈斷鏈對策分析

(一)完善、健全農產品冷鏈物流標準

農產品本身具有易腐性,要保證運輸的產品盡可能達到產地采摘時的鮮度,首先要完善上游體系的標準化建設,建立產地冷庫。其次,農產品的運輸存在“斷點續傳”的方式,環節越多,越易斷鏈,此時需要規范冷鏈技術及設備的使用標準,增加農產品綠色通道,減少運輸環節,放寬對農產品運輸車輛的進城限制。同時,協調公路、鐵路、水路及航空等運輸方式,完善多式聯運政策,如南菜北運、中國-東盟的陸海新通道以及生鮮電商發展都對冷鏈多式聯運提出了強烈的現實需求。最終將農產品冷鏈運輸貫徹農產品冷鏈物流標準和服務體系,保障消費者食品安全,提高政府主管部門及行業協會等的高度重視,加強執行力度。對此,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關于深化改革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中提出了最嚴的監管、標準、處罰及問責,嚴格把控冷鏈流通質量,實現農產品冷鏈物流運輸的標準化和專業化。

(二)構建流通信息共享平臺、加強監督

構建信息集成服務平臺,加強監督,減少冷鏈斷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第一,建立農產品冷鏈物流服務平臺,形成第三方監控機制,實施“互聯網+”冷鏈物流,運用GPS、EDI及RFID技術對全程冷鏈運輸進行實時跟蹤、監控與追溯,更新冷藏運輸設備,包括遠程管理服務系統、報警系統、車道偏離系統及全程溫度監控系統等,實現政府與企業間,企業與企業間的信息共享。第二,提高承運人員的素質,以便監察承運企業為了節約保鮮運輸成本,關閉冷機組,造成“偽冷鏈”的現象。第三,通過集成服務信息平臺對上下游的承運企業信息進行整合,制定信譽等級系統,對承運企業進行打分,農產品供應商可根據該系統等級進行選擇滿意的承運企業,并進行路徑網絡優化。

(三)扶持第三方農產品冷鏈承運企業發展

由于無法實現全程冷鏈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農產品冷鏈運輸的成本較高,因此第三方農產品冷鏈物流承運企業很難發展起來對此。對此,提出相關扶持政策,可以通過大型企業投資,政府補貼等有效方式對第三方農產品冷鏈承運企業的保鮮運輸設備、保鮮監管設備等基礎設施進行投資。如政府可以出臺貼息、貸款等優惠政策,大型企業可以提供融資等合同,協調第三方農產品物流承運企業,對其進行保鮮激勵等方式來提高物流服務質量,減少冷鏈斷鏈的發生。此外,結合承運企業創新商業模式,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如農產品冷鏈共同配送,中央廚房+食材冷鏈配送等新的商業模式扶持第三方農產品冷鏈承運企業發展。

(四)引進與培養農產品冷鏈物流相關人才

整個物流行業中,目前冷鏈物流相關人才仍然缺失,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崔忠付在“2020中國自貿區(港)冷鏈產業峰會”中提到鼓勵引進冷鏈物流高端人才,對我國冷鏈物流不發達地區設立相關人才落戶渠道。此外,通過高校進行專業化地培養冷鏈物流管理人才,同時能夠在農產品冷鏈運輸前對承運人進行專業化技術培訓及道德素質培養等,強調全程冷鏈的重要性,減少因冷鏈斷鏈造成農產品的損失。

四、結束語

農產品冷鏈物流運輸的成功運作對保障農產品優質優價有著重要作用,因此本文根據現階段農產品冷鏈運輸的不足進行研究,分析冷鏈斷鏈的原因,通過健全冷鏈物流標準、構建信息共享平臺,加強監督、扶持農產品冷鏈3PL企業級培養冷鏈物流人才等解決方案進行改進,提升農產品冷鏈物流運輸企業的物流服務水平,減少農產品冷鏈運輸途中因斷鏈造成的損失。

猜你喜歡
斷鏈冷鏈保鮮
《保鮮與加工》編委會
“科技創新是人類發展進步的成果,沒有任何國家可以獨享,更不應該利用科技優勢打壓遏制別國發展”
要不要做冷鏈物流?
變頻一體機斷鏈保護在刮板輸送機中的應用分析
愛情保鮮術
如何保鮮一顆松茸?
冷鏈物流用復合蓄冷材料的研究
勁達電裝聯手開發冷鏈物流市場
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流動子女教育的斷鏈與銜接
綜采工作面運輸機斷鏈處理方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