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堆溝港鎮的歷史變遷與灌河半島新區開發

2019-12-19 02:09韓翠林
江蘇地方志 2019年5期
關鍵詞:鹽場鹽業

◎韓翠林

(中共灌南縣委黨史辦,江蘇灌南222500)

提 要:灌河被譽為“蘇北的黃浦江”,是蘇北最大的天然潮汐河流,鹽河和淮河入海的主通道,也是連云港港的重要疏港航道,經濟腹地覆蓋灌河流域8000平方公里的4市10縣,灌河入??诘亩褱细凼墙K省為數不多的具備建設大型深水泊位的理想港址之一。民國初年,在張謇發展蘇北淮南鹽場農業近代化和組織移民從事“廢灶復墾”運動的影響下,堆溝成為“濟南鹽場”公署所在地,淮北海鹽的集散中心。2009年江蘇沿海開發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后,堆溝港鎮所在的“灌河半島新區”成為灌南縣沿海開發的主戰場,深入推進灌河開發,開啟海河經濟新時代。

在 北 緯33°5 9'~34°27'、東 經119°07'~119°48'之間的黃海之濱,有一個西寬東窄、狀如一把金鑰匙的縣級地理版圖,與這個版圖相對應的是連云港市的南大門——灌南縣;在這把鑰匙的頂部,也就是灌河和新沂河的入海交匯處,有一個近海水深、常年不凍的天然良港——堆溝港,現為堆溝港鎮。

堆溝港鎮位于灌南縣城東北部。東臨黃海、南依灌河、北枕新沂河、西接縣城副中心田樓鎮,三面環水、一面朝陸,是蘇北堆溝港、陳家港、燕尾港三港“金三角”的中心區。據考證,距今2000 年前,這里還是茫茫大海。自1128 年黃河南徙奪淮后的數百年間,黃河上游帶來大量泥沙在這里不斷淤積,加上海面波動式下降和灌河潮汐海流的搬動,使其地勢逐步增高,但每當雨季來臨時,到處還是一片汪洋。直到1855 年黃河北徙后這里才真正成陸。由于長年累月受海水浸漬,大量鹽分被土體吸收,致使土壤含鹽量增加,形成了大面積的鹽堿灘,除了一片連著一片的蘆葦和叢生于沼澤之中的鹽蒿、米草等,農作物無法生長,可謂荒涼偏僻、人煙罕見。只有水中游弋的魚蝦和空中飛翔的鳥兒,給這里帶來溫馨和靈動感。

19 世紀中葉,內地人潘開吉、潘開元、韓通之、張寶風、曹學仁、魏享學、張享貴、吳二浦等人為躲避頻繁的戰亂和天災,先后來此落腳為生。這八家人中,吳二浦夫婦僅生有兩女,沒有子嗣。因封建社會重男輕女觀念嚴重,吳家就被戲稱為半戶人家,這就是流行于當地“七家半”的傳說。追溯歷史,“七家半”就是這里最早的住戶了。他們選擇高地筑廬搭舍,以魚蝦蟹及蒿草籽為食,開始了艱難的墾荒生涯。經過日復一日的努力,鹽灘上有了可以生長莊稼的塊塊熟地,田埂上長出了油油的花草,廬舍上冒出了裊裊炊煙,家里頭也經常飛出朗朗的笑聲……沉睡數百年的海灘被喚醒了,而且變得越發生機盎然。于是更多的內地人陸續遷徙而來,到清光緒年間(1875~1908),這里的住戶已增至幾十家,海邊的村落就這樣逐漸形成。

為了防止海水侵蝕已開墾的土地,人們筑起一道道攔海小堆、開挖了一條條排水溝渠,這些縱橫交錯的“堆”和“溝”,成了約定俗成的地名。 “堆溝港鎮”作為政區建置,始于1960 年3 月成立的堆溝人民公社,1983 年堆溝人民公社改為堆溝鎮,1987 年2 月經省政府批準成立堆溝港鎮,鎮名由此誕生。2000 年6 月九隊鄉劃歸堆溝港鎮,鎮域面積首次擴大。2013 年3 月根據江蘇省政府《關于調整灌南縣部分鎮行政區劃的批復》,灌南縣撤銷堆溝港鎮、五隊鄉,將原堆溝港鎮和五隊鄉所轄區域合并,設立新的堆溝港鎮。行政區劃調整后,堆溝港鎮行政區域面積155.48 平方公里,轄27 個村委會、4個居委會,人口8.6 萬人?,F在的堆溝港鎮是國家沿海發展重點鎮、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江蘇省美麗鄉村建設示范鄉鎮、省衛生鄉鎮,蘇北重點中心鎮,連云港市綜合實力十強鎮等,她猶如一顆靚麗的明珠,鑲嵌在蘇北的黃海之濱。

歷史上,堆溝與燕尾、陳港三地平分秋色。堆溝港緊靠灌河入???,素有“洪水走廊”之稱,為當地發展海鹽業提供了極好的機遇。境內鹽業開發早已有之,但規模不大。民國初年,政府為增加財政收入,大力興辦海鹽業,特別是在清末民初實業家張謇關于發展蘇北淮南鹽場農業近代化和組織移民從事“廢灶復墾”運動的影響下,許多人積極參與進來,有的甚至舉家遷徙,不惜投入萬貫巨資,購買沿海大量荒灘堿地,雇用鹽工開鑿鹵池、鋪設鹽灘,開辦鹽場,其中最先由官方直接主辦、后由官方倡導商人接辦的濟南鹽場(建于清光緒三十三年即1907 年,因為接濟淮南地區鹽業銷售,取名“濟南場”,場治初設于海州板浦鎮,是江蘇省淮北鹽區灌河兩岸的灌東鹽場和灌西鹽場共同使用的歷史稱謂)為最大,作為政府管理機構的濟南鹽場公署就設在堆溝。從光緒三十四年(1908)開始,濟南鹽場先后建成大德、大阜、大有晉、大源、裕通、慶日新、公濟7 大鹽業公司,設在堆溝的就有大德、大阜、大有晉3 大公司,其鹽區包括現徐圩新區及灌西鹽場和陳家港北部到大蟒牛一帶的大部分地方,其中大德有鹽圩20 條、鋪灘168 份,占地數千公頃,創七大公司初期建設規模之最。

鹽業的積聚發展,對交通運輸業提出了要求。早在唐朝初期,古海州的經濟就已比較繁榮。南至淮楚、北達齊魯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橫貫其間的有牛墩河、東門河、六里河、義澤河、項沖河(龍溝河)、武障河6 條較大的東西走向河流,其中灌南境內的武障河、項沖河、義澤河西受南、北六塘河及柴米河之水東流匯進灌河入海,南北交通運輸已不能適應經濟發展需要,當時漕糧的轉運和食鹽的運銷,成為亟待解決的大事。武則天垂拱四年(688),從泗州漣水縣向北開鑿了一條通達海州的官河(又名漕河),經漣水入海州境,在大伊山以東向北至磨行口(今灌云縣大柴市)向西北沿海岸至新壩,在新壩與漣河交匯后,向北經海州西門接臨洪河入海。官河的開鑿帶來了交通上的便利,推動了海州地區鹽業的發展。到了北宋時期,淮北鹽業已具一定規模,宋天禧元年(1017),海州有板浦、惠澤、洛要3 個鹽場,每年要運銷食鹽47.7 萬余石,這些食鹽大部分由鹽商以木帆船由官河運出,所以官河已經成為北宋時期淮北鹽運的一條重要航道。由于海潮長期沖刷,航道淤積嚴重,經常不能行舟,致使鹽運阻滯。為保證鹽運暢通,元、明時期雖有疏浚,但都沒有徹底解決問題。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重加開浚,用以轉運淮北鹽內銷,因名“鹽河”或“運鹽河”。清嘉慶九年(1804),鹽河又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疏浚,保證了鹽河的通航能力和排澇能量。從1918年疏浚上接淮陰楊莊、下通海州板浦的鹽河起,堆溝便成了淮北海鹽的集散中心。7 大公司所生產的海鹽全部用駁船運抵堆溝港,然后由各地商船運往山東、安徽及江南等地區,大小運鹽船只在灌河、鹽河中往來穿梭,每天不下百只,每年運銷海鹽有數千萬擔之多;船民們以船為家,每當夜幕降臨時,船上燈火如天上星星一樣,與岸上人家的燈火交相輝映,許多鹽船聚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流動的“水上”村莊。鹽務鼎盛之際,滬、浙、閩、蘇、魯、皖等10多個省市客商紛至沓來,駐足經商;英、美、日、俄等諸國商船此去彼來、絡繹不絕,就連頻繁停泊于大連、青島、煙臺的泰生、瑞祥、華生號貨輪也都經常出入于此裝卸貨物……鹽務的開辦,為堆溝人民提供了就業場所,也興盛了堆溝商業。到1938 年,堆溝的商業已頗具規模,人口最多時達數萬人,且各種膚色外國人都有。為方便生活,商家和各個公司院內及住宅區全都安上了自來水,鹽場還自辦發電,職工大多用上了電,鹽場機關裝有電話,進行辦公或對外聯絡等。

為加強沿海鹽務的稅務督察,國民政府于板鋪鎮設淮北鹽務管理局,同時在堆溝設立濟南鹽場公署稅務稽核所,收取7 大公司的鹽稅。1934 年,淮北鹽管部門撥出???,用輪船從江南運來青磚紅瓦,建成兩幢過道式大平房,由稽核所使用。堆溝港的繁榮可見一斑。

為裝運海鹽,堆溝港先后建成兩座碼頭。一座是鋼鐵平船式碼頭,建于鹽務初興之際,后因貨輪來往頻繁,碼頭屢經碰撞后漸漸失去效用,從鹽坨到碼頭鋪有軌道,裝運工人用軌車將鹽運到碼頭船上,省工又省時;另一座是1935 年濟南鹽場公署修建的5000 噸位的混凝土碼頭。據當時測定,堆溝碼頭水深可停泊5000~10000 噸位輪船。水路的繁忙,也催生了公路運輸的發展。各鹽務公司的載貨汽車基本能暢通無阻地開到上海。堆溝至板鋪、燕尾港每天都有客車通行,公路由沙石鋪就,兩淮鹽務還組織護路隊進行管護,這些簡易公路因開挖新沂河而廢棄。鹽務管理局曾計劃在堆溝建火車站,以便接通隴海鐵路,可惜時局和財力諸因素影響未能付諸實施,使堆溝港錯失了一次進一步發展的機遇。

堆溝港是蘇北沿海最大的海河轉運港口,取名于清末,昌盛于民國,歷史上素有海防及通商要埠之稱,被軍閥官僚和侵略者視為寶地。1939 年農歷一月十日凌晨,日本侵略軍第五師團二十一聯隊乘數十艘汽艇,在飛機的掩護下,先后于堆溝、陳家港等地登陸,溯灌河而上,當天就侵占了響水口和新安鎮,進而控制了灌河流域。就在日軍占據堆溝前夕,國民黨駐軍和沿海鹽商見勢不妙,丟下了苦心經營幾十年的鹽業望風而逃。日軍和漢奸輕而易舉地壟斷了堆溝的鹽業生產,他們收買了灌河口一帶國民黨雜牌軍及當地的一些地痞、流氓充當鹽警,控制和把持海鹽的生產和運銷。是年農歷七月十六日,沿海發生海嘯,肆虐的海水毀掉了許多房屋、農田和鹽灘,使堆溝鹽業雪上加霜、倍受重創。1945年8 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后,國民黨政府恢復了對堆溝的統治,并在堆溝設立了“海燕”鄉政府,加強對堆溝港的管控。從1946 年春到1948 年8 月,堆溝經歷了首次解放、再次解放和徹底解放三個階段,特別是前兩次,我軍從敵人手中奪得大量海鹽,并通過成立的堆溝運銷公司南運,供應根據地軍民,這讓堆溝人民深感欣慰。

1949~1950 年,國家為根治淮河流域的水患,在蘇北開挖了一條人工排洪河道——新沂河,從堆溝穿鎮而過,和燕尾港、陳家港相比,堆溝港顯然冷落多了,直到20 世紀70 年代 ,“遠看茅草汪,近看一里荒。春天一片冒白堿,秋天一片水汪汪”仍是當時堆溝港鎮面貌的真實寫照。堆溝人民“靠海還得吃?!?,在經營兩個漁業捕撈公司的同時,辦起了堆溝鹽場,但年產只有2000 多噸。到了20 世紀末,堆溝鹽場基本停產并實現轉型發展。因鹽而盛的堆溝港走下神壇,昔日的繁華已風光不再,成了一個默默無聞的濱海漁村。特別是經歷了2000 年的行政區劃,使得1987 年版沿襲的堆溝港鎮最終成為歷史。

而伴隨著灌河開發的鏗鏘節拍和沿海開發戰略的穩步實施,位于灌河入海處的堆溝港鎮再一次進入人們視野。

關于灌河的開發,因鹽業運輸和雨季泄洪需要,早在嘉慶年間(1795~1820),清政府就加以勘察利用。從宣統三年(1911)水利學家胡雨人提出在灌河口建設大商埠,到1990 年國務院批準灌河港和港口發電廠列入通榆運河總體工程的80 年間,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灌河開發利用得到中央、省和灌河流域市縣及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但由于自然、經濟和技術等因素的限制,灌河開發的步伐十分緩慢。

灌河是灌南、響水兩縣的母親河。灌河作為蘇北最大的天然潮汐河流,是鹽河和淮河入海主通道,也是連云港港的重要疏港航道,水深9~11 米、最深達15 米,河寬350~900 米、最寬達1200 米,具有海河相通、河河相通、江河相通、河陸相通和腹地廣闊等獨特優勢和集疏運條件,被譽為“蘇北的黃浦江”,長年可通行3000 噸以上船舶,稍加疏??赏ㄐ腥f噸海輪,千噸級船舶可經過灌河達通榆河、鹽河、京杭大運河、淮河和長江,可與國內港口城市及臨海國家和地區直接通航,經濟腹地覆蓋灌河流域8000 平方公里的4 市10 縣,是江蘇省為數不多的具備建設大型深水泊位的理想港址之一。

2005 年1 月,灌南成功舉辦首屆“灌河發展論壇”,把灌河下游南臨灌河、北依新沂河的260 平方公里區域(轄長茂鎮、田樓鄉、五隊鄉和堆溝港鎮4個鄉鎮)規劃為“灌河半島經濟圈”,并按“6 +2”發展模塊進行產業空間布局。自2009 年6 月江蘇沿海開發上升至國家戰略層面以來,灌南縣委、縣政府為順應沿海開發戰略,將“灌河半島經濟圈”改為“灌河半島新區”,同時將灌河半島區域作為全縣沿海開發的主戰場,深入推進灌河開發,全力開啟海河經濟新時代。根據連云港市“一體兩翼”的總體構想、《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和灌河岸線成為江蘇沿海開發“三級一帶多節點”中重要節點的發展要求,按照“大交通支撐大物流、大港口牽引大產業、大產業帶動大城區、大農業實現大統籌、大生態保證大發展”的發展戰略,圍繞“黑色冶金、藍色造船、綠色化工和金色物流”的產業定位,專門聘請江蘇省社科院、河海大學和上海第九規劃設計院等單位,高標準完成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半島新區總體規劃、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產業發展規劃以及長茂、堆溝兩個新城區建設規劃,重點打造特種船舶產業園區、臨港大產業園區、化工產業園區、現代物流園區、循環經濟實驗區、生態農業示范區六大產業園區和長茂新區、堆溝港新城兩個濱海新城,這些規劃的啟動和實施,既為新區科學發展指明方向,也為堆溝港鎮的未來發展奠定了基礎。

猜你喜歡
鹽場鹽業
唐宋以來鹽業古官印輯考
淺談額吉淖爾鹽場的生產與運輸情況
浙江海寧市(古鹽官縣)的鹽業史料及相關遺存
戈壁“雪山”
趙啟三:從創造“金絲猴”到進軍鹽業新藍海,七旬“劍客”為實業鼓與呼
鹽場場長的“土地經”
改革
發改委批復31省鹽業體制改革方案
漫談我國的鹽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