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大境界:感性與理性的交融

2019-12-19 02:01曹津源
創新作文·初中版 2019年12期
關鍵詞:土坯氣度蘇州人

曹津源

綜合運用描述、抒情、議論等表達手法,接地氣的感性表達與人生哲理的深刻揭示相交融,這是使散文呈現高遠境界、引發讀者共鳴的妙招?!杜f土》就是這樣一篇借事明理、托物抒情的佳作。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欣賞——

【美文引路】

舊 土

寧新路

父親把一堵舊墻拆了,和成泥巴,打成土坯,砌房子,抹墻皮。舊墻的土看上去很老了,老得發黃,老得有點兒像姜黃色了,老人們說是唐朝的,甚至說是秦朝的,反正是久遠的過去留下來的墻。這墻的土跟地里的土不一樣,太陳舊了。

我擔心老成這般樣子的舊土,打成土坯,砌成墻,抹成墻皮,用不了多長時間,墻會像枯木一樣,漸漸松散、倒掉。我勸父親不要用這樣的泥土砌墻、蓋房,父親一點兒也沒理我的話,不但把那堵很長的大墻拆了,而且還把墻底下的土也挖出來和成了泥。我對父親的做法很生氣,我埋怨父親,你用這么陳舊的泥土蓋房子,心里到底有沒有兒孫,你是不是打算你住幾年,就不管兒孫了?父親說,泥土有什么老不老的,泥土從來不會老;再老的泥土,見了水,和成泥,就是新泥;打成土坯,土坯就是新的;砌成墻,墻就是新的;蓋成房子,房子就是新的,放心住吧……果然,這老墻的土,和成泥很耐用,打成土坯很硬實,砌成墻很敦實,抹上墻很細膩。

父親的選擇是對的,用舊土和泥巴砌成的墻,比地里挖的新土有黏度,耐風耐雨耐曬,三十多年過去了,房子結結實實,院墻穩穩當當。父親在這房子里住了二十多年,離去十年多了,如今他的孫子住著,墻皮舊了,墻體還是好好的,粉刷了幾次,還如新房似的。

由此,我對舊土有了新的認識,我感到泥土是一個神奇、有生命而永遠不死的物質。

一塊荒蕪千萬年的土地,看上去死寂、靜靜地沉睡在那里,甚至不長一草一木,你以為它早已死去了,其實不然,如若潑上一瓢水,這喝了水的土,不管是黃土、紅土、黑土,立刻就會變得靈動起來,像睡醒了似的,黃土變得更黃,紅土變得更紅,黑土變得更黑——泥土活了。

這喝了水,被水喚醒了的舊土,你不動它,恍若永遠在水中,它是醒的;你若動它,它便會越來越有靈性。一旦被捏、揉、攪、捶、打過,泥就全醒了,倘若捏、揉、攪、捶、打的時間更長,泥就會越鮮亮、越精神、越黏,甚至會靈氣十足。這時候的泥,好似有了筋有了骨,有了柔軟輕盈的生命,打成土坯也好,燒成磚瓦陶瓷也好,就看你想讓它成為什么,它就會讓它的生命縮放出千姿百態的形狀。

一片毫無生機的土地,能給你的觸發是枯澀的,你想象不出來這片寂寞的舊土,會長出什么來。它會長出金黃色的莊稼、香甜的蘋果、參天的大樹,變成碧波蕩漾的林海嗎?不需要你投入滿地黃金,不需要你苦苦膜拜,只要你給它水,讓它喝足了醒來,你撒下的種子,就會長出你要的東西。黃土高原荒涼,是泥土討厭那個地方嗎?江南綠樹成蔭,是泥土偏愛那個地方嗎?不論是黃土還是紅土,它們等待的都不是荒蕪,而是喚醒它們的水。舊土永遠在等待種子和雨水。

那村邊一望無際的田野,是什么時候成為耕田的?地下挖出了秦朝的磚、漢朝的瓦,還有唐朝的鋤頭,那說明這片地耕種了幾千年了。幾千年來每年都春播秋收,它滋養了村里祖祖輩輩的人,還有那些牲口。耕種它的人,幾千年來從這地里“冒”出來,死了又被埋到這片地下。地被耕來耕去,人生生死死,這地幾千年來有可能一年也沒閑過,會老了嗎?我捧起這老田里的泥土,濕潤潤的,油黑黑的,孕育的小麥,正抽綠芽,哪像耕耘了幾千年的土地,簡直像年輕的母親,正散發著乳香呢!我堅信,只要給它水的滋養,給它足夠的肥料,這田地的舊土,就永遠是年輕的,永遠也不會老去。

每一捧舊土,都不可小看。每一捧舊土,無不經受了數億年的風雪雨霜,無不經受了數不清的踐踏和摧殘,見證、飽嘗和承載了死的悲慘、血淚與世間的殘酷。被屠刀,被魔鬼,被烈火,甚至被炮彈蹂躪過的泥土,喝過雨水,照樣會活,照樣會新,像新的泥土一樣。這就是舊土。舊土承載世間萬物,承受了天地間風、雨、水、電、雪的摧殘,承受了人和動物的一切暴行,包含和消融了發生在大地上的所有污垢、丑陋和罪惡。盡管它是負重和苦難的,但舊土不舊,舊土在一滴水的滋潤下,依然是生機勃勃的精靈。

我膜拜大地,敬仰舊土。

(選自《人民日報》)

【技法借鑒】

一、描述:新論之花綻放的土壤。作者落筆時,不惜用500多字記敘30年前父親拆舊墻挖底泥砌新墻的故事,但讀來并無拖沓、松散之感,這是因為這類“老土”故事在大力推進城鎮化的當下具有稀缺性和新鮮味,能激起讀者急欲往下閱讀、探究的心理;“父親”的堅信、執著與“我”的生氣、埋怨構成強烈的矛盾沖突,產生反襯作用;“耐用”“硬實”“敦實”“細膩”“結結實實”“穩穩當當”等描述性詞語強化了舊土的感性特征;“父親”樸素的“舊土不老”論引發“我”的理性思考——“泥土是一個神奇、有生命而永遠不死的物質”,使感性表達自然過渡到哲理闡述。所以,記敘父親砌新墻的故事是抒真情的前奏曲,是發新論的鋪墊石,不可或缺。

二、抒情:心靈之湖蕩起的漣漪。文中“舊土”具有豐富多樣的隱喻意義。例如文章說舊土“經受了數億年的風雪雨霜”,又說它“簡直像年輕的母親”,這令我們聯想到母愛的無私偉大,母親的堅韌寬容。作者的筆端總是蘸著深情,讓字里行間的情感漣漪漾入讀者心田。讀著“越鮮亮、越精神、越黏,甚至會靈氣十足”“有了筋有了骨,有了柔軟輕盈的生命”“正散發著乳香呢”“喝過雨水,照樣會活,照樣會新”“變成碧波蕩漾的林?!钡染渥?,我們一次次地被作者對舊土隱喻的贊美與頌揚之情叩擊著心靈。有了真情的發酵,有了感性與理性的交融,才能構成具有沖擊力的大境界。上述是間接抒情,結尾的“膜拜大地,敬仰舊土”,則是直抒胸臆、語短情長,成為文章大境界的“留白”讓讀者細品。

三、議論:生存之思閃亮的光源。文章后半部分以議論為主,由實到虛,借物明理。文中廣漠無垠的舊土不僅具有可視物質之“大”,更具有內在胸懷、精神世界之“大”——歷經磨難而不屈不撓,堅韌頑強,化險克難,負重前行,包容萬物,堅守本真,索取極少而樂于奉獻,永遠散發生命活力……文中對舊土的議論蘊含著多種象征義、隱喻義,如燭光照亮了讀者關乎生命的哲思之路。文章提到舊土承載過苦難、“污垢、丑陋和罪惡”,提及舊土“等待”種子、雨水、肥料,這令讀者聯想到當下土壤被污染破壞、人們濫用化肥、高爾夫球場占農田等亂象,體會傳承農耕文明的當代價值;還聯想到中華民族走過的艱難道路,進而聯想到在實現中國夢的復興之路上,龍的傳人怎樣弘揚艱苦奮斗的民族精神,怎樣呵護、滋潤祖國的大地,怎樣給“舊土”一滴清水、一顆良種、一縷春風……感性與理性如此交融,物質與精神如此諧和,正是散文追求的大格局、大境界。

【我仿我秀】

蘇州,蘇州

江蘇如東中學 花清芳

蘇州就在那里,長久而靜默地站立著,不卑不亢,不哀不矜。

蘇州離“王氣”太遠了,在六朝古都金陵面前,它似乎該屈下膝蓋了,但是它沒有。在北京城“內九外八皇城四”的闊綽與大氣面前,它難道不該跪倒嗎?但是它不肯。它甚至也從不為它那一點秀美的氣質而洋洋得意,它只是站著,長久地站著,一句話也不說。

陸文夫說,這種淡而不矜的性子,正好成就了蘇州的氣質。

蘇州人似乎從來不會自尋煩惱,他們從來不會應旁人的高大而折腰。吳王刻下的劍痕還在虎丘嘆息,蘇州人把西施的行跡一同收著。說實在的,會稽,既是報仇雪恨之都,那姑蘇呢?亡國亡君之城嗎?可是蘇州人不在乎,我甚至覺得,夫差恐怕從未向勾踐低頭。他們揮揮衣袖,卻感謝越國為他們送來了西子,給蘇州河添了別樣的風韻。許多人說,見了紫禁城方知什么是氣度,我不以為然。那是帝王的氣勢,遠稱不上“度”,蘇州這一份“含著”的心意,成就了它“放出”去的氣度。

這樣的氣度,是蘇州人用吳語小調一句句砌出的,是蘇舜欽、韋應物砌下的,是蘇州河邊的青磚黛瓦一片片砌下的。

正是有了這樣的氣度,蘇州從不向任何所謂的“王氣”低頭,從不嗟嘆,從不彷徨,長久而靜默地站立著。

當美國人熱烈擁抱他們200多年的輝煌時,蘇州卻早已那么站立了2000多年。2000多年啊——當蘇州河里舟楫來往的時候,威尼斯還是一片荒原!

可是蘇州人說了嗎?蘇州不說話,蘇州人也就陪著它一同沉默。他們只是默默地堅持在公共汽車上用吳語播音,默默地在周末奔向評彈,奔向虎丘和山塘。他們似乎不夠熱情,在有些人看來。倘若你在蘇州問路,他們只會笑笑,為你一指,便翩然遠去。他們不會告訴你,這個地方有了多少年歷史,蘇東坡是不是在這兒留下了足跡——他們并不認為這有什么的。乾隆爺賜的字,全部被他們收了起來。

他們不說話的,只是長久而靜默地佇立著。當吳王的劍揮舞到他們的頭顱上時,他們也不會曲下膝蓋;當萬千文士將筆墨和心一同投向蘇州時,他們也不會驕矜。

他們,和蘇州一起,恒久而靜默地站立。

不卑不亢,不哀不矜,這是蘇州人的氣度,也是蘇州的氣度。

蘇州,恒久而靜默地站立。

【點評】

歷史故事的詩意描述、致敬蘇州的深情傾吐和耐人尋味的新論闡發,帶領讀者進入蘇州城、進入蘇州人淡而不矜、“含”而不卑的大境界;觸及美國、威尼斯的文字,更是在順帶一筆中辟出大格局。作者開闊的閱讀視野、大氣老到的語言,引發讀者多重思考——由歷史到當代,由感性到理性,由“城”品到人格,由積淀到傳承……

猜你喜歡
土坯氣度蘇州人
土坯力學性能及受壓本構模型研究
“鮮”是蘇州人的執念
氣度
入靜止觀的蘇州人
張建霖
氣度影響你的高度
一本雜志和她的生活觀
書畫家要有胸襟氣度與人生境界
中國早期土坯建筑發展概述
新疆建筑工藝及建筑材料的起源——以土坯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