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能N+注入誘變選育弱后酸化保加利亞乳桿菌

2019-12-24 09:36那治國唐敬思王紅梅軒詩濤
中國釀造 2019年12期
關鍵詞:致死率保加利亞青霉素

那治國,唐敬思,王紅梅,錢 鐳,軒詩濤

(1.黑龍江東方學院 食品與環境工程學部,黑龍江 哈爾濱 150066;2.黑龍江東方學院 總務處,黑龍江 哈爾濱 150066)

酸奶作為最主要的發酵乳制品,因其具有特殊的風味和豐富的營養與保健價值,深受消費者的青睞[1]。近年來,我國酸奶的市場規模逐年上升,2017年銷售額已達1 220億元,首次超越牛奶,且每年仍以2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長,是最具發展潛力的乳制品之一[2]。然而,由于酸奶是經保加利亞乳桿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和嗜熱鏈球菌(Strep tococcus thermophilus)共同發酵而制得的活菌型產品,在正常發酵結束后的貯藏、運輸和消費過程中,酸奶的pH值會繼續下降,出現后酸化現象,使產品酸味過重和感官質量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酸奶產業的發展[3-4]。

目前,控制酸奶后酸化的主要方法有添加天然防腐劑、抑制劑等外源物,調整球桿菌比例,改善工藝水平,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采用基因工程和人工誘變育種技術等[5-8]。其中,添加外源物、調整球桿菌比例、改善工藝水平等措施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后酸化現象,但酸奶的特有風味和質量將大大降低[8-11]。徹底解決酸奶后酸化問題的關鍵是獲得低溫、低pH值條件下產酸弱的菌株,雖然基因工程技術在菌種的改良上具有顯著效果,但由于合成乳酸的基因非常復雜,目前尚不是很清楚,因此,該方法很難實現[12-13]。而誘變育種尤其是離子注入誘變技術,因其具有育種速度快、操作簡單及高效、高定向性、損傷輕、突變譜廣等特點,因而在優良菌種的選育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14-15],然而,關于N+注入誘變技術在弱后酸化酸奶發酵菌種選育中的應用鮮有報道。另外,由于德氏乳桿菌(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保加利亞亞種是酸奶后期發酵的優勢菌群,耐酸性較強,是導致后酸化的主要菌種[16-17],因此,選育弱后酸化的保加利亞乳桿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可有效解決酸奶的后酸化問題。

本研究以保加利亞乳桿菌(Lactobacillusbulgaricus)DL1為出發菌株,采用低能N+注入誘變技術,并用青霉素處理,選育低pH值條件下產酸弱的菌株,以求有效解決酸奶后酸化問題。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與試劑

1.1.1 菌株與培養基

保加利亞乳桿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DL1:本實驗室篩選保藏;MRS液(固)培養基(pH值6.2):北京奧博星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脫脂乳培養基:12%還原脫脂乳(雀巢),95 ℃滅菌10 min。

1.1.2 生化試劑

青霉素(純度99%):武漢易泰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其他試劑均為國產分析純。

1.2 儀器與設備

Model-1型多功能等離子體浸沒離子注入裝置: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120UV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韓國美卡希斯有限公司;S210-B型酸度計:梅特勒-托利多國際貿易(上海)有限公司;CL-32L型自動高壓滅菌器:日本ALP公司;TGL-16型臺式高速冷凍離心機:湘儀離心機儀器有限公司。

1.3 方法

1.3.1 保加利亞乳桿菌DL1生長曲線的繪制

菌種活化:將實驗室保存的保加利亞乳桿菌DL1接種于MRS液體培養基中,37 ℃、140 r/min條件下培養,按照3%(V/V)的接種量每24 h傳代一次,共傳代三次。

生長曲線的繪制:將活化后的保加利亞乳桿菌DL1接種于MRS液體培養基中,37 ℃、140 r/min條件下培養14 h。按2%(V/V)的接種量轉接到MRS液體培養基中,裝液量為30 mL/250 mL,37 ℃、140 r/min條件下搖床振蕩培養,每隔2 h取出5 mL發酵液,適當稀釋后測定其在波長600 nm處的吸光度值,繪制保加利亞乳桿菌DL1的生長曲線。

1.3.2 低能N+注入誘變處理

菌膜的制備:將活化后的保加利亞乳桿菌DL1接種于于MRS液體培養基中,37 ℃、140 r/min條件培養10~12 h,制成細胞濃度約為1×108CFU/mL的菌懸液。取0.2 mL菌懸液涂布于無菌小培養皿內,無菌室下自然風干,鏡檢,菌體無重疊后進行N+注入。

N+注入誘變處理[14]:將菌膜置于N+注入機中,在真空度為0.6 Pa,注入能量為25 keV,注入劑量為0~2.5×1015ions/cm2的條件下進行氮離子注入,同時以真空為對照。誘變后用1mL無菌生理鹽水洗脫小培養皿中的菌體,得到誘變后的菌懸液。菌懸液經梯度稀釋、涂布培養后按平板菌落計數法[17]進行菌落計數,并計算不同注入劑量菌株的致死率,繪制致死率曲線,從中選取最佳注入劑量。致死率計算公式如下:

1.3.3 青霉素處理

參照HOFHERR L A等[18]的方法。將N+注入處理后的菌株制備成菌懸液,接種于MRS液體培養基中,37℃、140 r/min條件下培養12 h后,25 ℃條件下10 000×g離心10 min,收集菌體,懸浮于pH 4.3、含有2.0 mg/mL青霉素的MRS液體培養基中,42 ℃條件下分別處理1 h、2 h、3 h、4 h、5 h。處理后,離心收集菌體,制備菌懸液,并采用平板菌落計數法進行菌落計數,以未經青霉素處理的為對照,計算致死率,其計算公式如下:

1.3.4 弱后酸化菌株的篩選

將青霉素處理后制備的菌懸液涂布于MRS固體培養基上,37 ℃培養48 h,挑選菌落分布均勻,且菌落數在100~300個之間的平板,通過平板印影法分別接種到pH值為4.3和4.8的MRS固體培養基中,用保鮮膜密封,37 ℃培養。選取在pH 4.8條件下生長,而在pH 4.3條件下不長或生長緩慢的菌落為目標菌株,并以出發菌株為對照,進行脫脂乳發酵及貯藏產酸實驗,比較其在貯藏過程中pH值的變化。

1.3.5 菌株脫脂乳發酵產酸及后酸化驗證

將初步篩選出的突變菌株傳代2次,制作發酵劑。以出發菌株DL1為對照,接種于脫脂乳培養基中,在42 ℃條件下發酵8 h,每隔2 h測定pH值,觀察其發酵產酸情況。待pH值至4.6時取出,于4 ℃冷藏12 h后置于25 ℃條件下保藏72 h,每隔12 h測定pH值,繪制72 h的pH值變化曲線,觀察其貯藏過程中的酸度變化情況,篩選25 ℃保藏期間產酸慢的菌株。

1.3.6 遺傳穩定性實驗

將篩選出的突變菌株在MRS培養基中連續傳8代,分別將第3代和第8代的菌株以2%(V/V)的接種量接種于脫脂乳培養基中,42 ℃條件下發酵,待pH值達4.6后,4 ℃冷卻,25 ℃保藏72 h,每隔12 h測定pH值,以出發菌株DL1為對照,觀察突變菌株遺傳穩定性。

2 結果與分析

2.1 保加利亞乳桿菌DL1的生長曲線

誘變處理時,一般要求出發菌株應處于菌體生長狀態同步、易于變異、重復性較好的對數生長期??疾毂<永麃喨闂U菌DL1的生長曲線,確定其對數生長期,結果見圖1。

圖1 保加利亞乳桿菌DL1的生長曲線Fig.1 Growth curve of Lactobacillus bulgaricus DL1

由圖1可知,保加利亞乳桿菌DL1在MRS培養基中啟動較快,延遲期較短,4 h后進入快速生長的對數生長期,12 h后菌種生長趨于平穩,因此,確定保加利亞乳桿菌DL1的對數生長期為4~12 h。另外,為了增加可能變異的細胞數,需保證出發菌株具有一定的細胞濃度,因此,選擇對數生長的中后期菌株進行誘變處理,即培養時間為10~12 h。

2.2 N+注入劑量對保加利亞乳桿菌DL1致死率的影響

圖2 不同氮離子注入劑量下保加利亞乳桿菌DL1的致死率曲線Fig.2 Lethality rate curve of Lactobacillus bulgaricus DL1 under different nitrogen ion implantation dose

由圖2可知,在注入能量為25 keV,N+注入劑量為0~1.0×1015ions/cm2條件下,隨著注入劑量的增大,保加利亞乳桿菌DL1的致死率迅速升高,而N+注入劑量在1.0~1.5×1015ions/cm2之間時,致死率隨N+注入劑量的升高出現小幅度的降低,而后隨著N+注入劑量的進一步升高致死率顯著上升,致死率曲線呈現典型的“馬鞍型”[14]。這主要是由于N+注入劑量較低時僅會損傷細胞表面,而隨著N+注入劑量的增加,細胞膜上沉積離子的能量和質量可能會對細胞骨架造成破壞,并間接誘導核仁的損傷,導致細胞死亡,致死率迅速上升,當N+注入劑量進一步上升達到一定數量后,細胞的自我修復功能被激活,致死率有所降低,當N+注入劑量增加到引起的細胞復雜損傷超過細胞修復能力時,菌株致死率再次升高[19]。由于最佳的N+注入劑量應該在致死率曲線波谷區域,故確定保加利亞乳桿菌DL1的最佳N+注入劑量為1.5×1015ions/cm2。

2.3 青霉素處理條件的確定

N+注入誘變處理后的菌液,經37 ℃培養10 h后,在pH 4.3、42 ℃條件下,經2.0 mg/mL青霉素處理不同時間的致死率見圖3。

由圖3可知,采用2.0 mg/mL的青霉素處理能選擇性地殺死在42 ℃、pH 4.3條下生長的保加利亞乳桿菌,從而達到濃縮低pH值條件下不生長菌株的目的[18]。另外,GORINI L等[20]研究表明,青霉素對細菌的致死率在50%左右時,對菌株的濃縮效果最好。因此,采用2.0 mg/mL青霉素對誘變后的菌株在42 ℃條件下處理2 h。

圖3 青霉素處理時間對誘變菌株致死率的影響Fig.3 Effect of penicillin treatment time on lethality rate of mutant strain

2.4 弱后酸化突變菌株的篩選

在“印影”平板上挑取在pH 4.8條件下生長,而在pH 4.3條件下不長或生長緩慢的菌落35個,分別接種于脫脂乳試管中,42 ℃條件下培養,觀察脫脂乳凝乳情況,直接淘汰不凝乳或凝乳較差的突變菌株26株。取凝乳效果較好的9株突變菌,分別標記為DL1-1~DL1-9,傳代2次,制作發酵劑,以出發菌株DL1為對照進行后酸化驗證試驗,比較貯藏過程中各管的pH值變化。最終篩選出在25 ℃下產酸緩慢的突變菌株DL1-3。

2.5 突變菌株DL1-3在脫脂乳中發酵產酸能力

圖4 42 ℃條件下菌株DL1及DL1-3在脫脂乳中的pH值變化Fig.4 pH change of strain DL1 and DL1-3 in skimmed milk at 42 ℃

由圖4可知,42 ℃條件下菌株DL1與DL1-3在脫脂乳培養基中發酵培養時,隨著培養時間的增加pH值均逐漸下降,酸度增加。其中,突變菌株DL1-3的pH值下降速度較出發菌株DL1緩慢,尤其是在0~4 h,而4 h后突變菌株DL1-3的產酸量與出發菌株DL1逐漸接近,發酵培養6 h時,突變菌株DL1-3的pH值降至4.56,與出發菌株DL1的pH值沒有顯著差異(P>0.05)。因此得出,42 ℃發酵12%脫脂乳時,雖然突變菌株DL1-3在前4 h產酸速度較慢,但4 h后產酸速度有所加快,6 h時與出發菌株DL1的產酸量差異較小。

2.6 突變菌株DL1-3發酵脫脂乳的后酸化性能

由圖5可知,菌株DL1-3與DL1發酵脫脂乳在25 ℃條件下貯藏時,隨貯藏時間的增加pH值均逐漸下降,但突變菌株DL1-3與出發菌株DL1相比,后酸化的程度在貯藏12 h后顯著降低(P<0.05)。其中,突變菌株DL1-3發酵脫脂乳在常溫(25 ℃)條件下放置24 h,pH值仍能維持在4.1左右,貯藏72 h時pH值下降0.78,此時,pH值的降低(后酸化)程度比出發菌株DL1降低了18.8%。

圖5 菌株DL1-3和DL1發酵脫脂乳在25 ℃條件下貯藏時的pH值變化Fig.5 pH Change of skimmed milk fermented by strain DL1-3 and DL1 during storage at 25 ℃

2.7 突變菌株DL1-3的遺傳穩定性

將突變菌株DL1-3在MRS培養基中連續傳代8次,考察突變菌株DL1-3第3代與第8代發酵脫脂乳的后酸化性能,結果見圖6。

圖6 突變菌株DL1-3第3代與第8代發酵脫脂乳在25 ℃條件下貯藏時pH值的變化Fig.6 pH change of skimmed milk fermented by the third and eighth generations of mutant strain DL1-3 during storage at 25 ℃

由圖6可知,突變菌株DL1-3第3代和第8代發酵脫脂乳在25 ℃條件下貯藏時,pH變化曲線沒有顯著差異(P>0.05)。結果表明,突變菌株DL1-3具有良好的穩定遺傳性能。

3 結論

采用低能N+注入技術,以保加利亞乳桿菌DL1為出發菌株,在最佳注入劑量(1.5×1015ions/cm2)的條件下進行誘變,并用2.0 mg/mL青霉素處理2 h,通過篩選獲得一株后酸化能力較弱的突變菌株DL1-3,其后酸化程度比出發菌株DL1降低18.8%,且在42 ℃條件下發酵脫脂乳的產酸能力與出發菌株DL1差異較小,同時具有良好的遺傳穩定性。

猜你喜歡
致死率保加利亞青霉素
低毒高效空倉煙霧殺蟲技術應用探究
“青霉素皮試”5誤區,你中招了么
臺灣致死率升至5.2%
豬青霉素過敏怎么辦
細菌為何能“吃”青霉素
月圓之夜車禍致死率高
青霉素的發明者—萊明
S. longicaudum X—7線蟲對草坪地下害蟲小云斑鰓金龜幼蟲的致病力
保加利亞的政治經濟發展趨勢
保加利亞轉軌20年評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