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成帝延陵名位補證

2019-12-27 02:17焦南峰
考古與文物 2019年4期
關鍵詞:帝陵陵園西漢

焦南峰

(哈佛大學燕京學社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

一、先賢的著錄及研究

有關漢成帝延陵的名位,從東漢班固的《漢書》到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以至于唐宋元明的各類歷史文獻或有簡略記載,時至清代,陜西巡撫畢沅曾在封土南側立“漢成帝延陵”正名石碑1通。

20世紀以來,利用現代科學研究方法對漢成帝延陵名位進行研究的有:

1.1906年至1910年,日本學者足立喜六應聘于陜西高等學堂。期間,對西安及其附近的歷史遺跡進行了實地考察,并進行了測繪[1]。

2.1940~1944年,以王子云為首的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曾對咸陽原上的西漢帝陵做過考察,實地踏查了包括漢成帝延陵在內的各個陵區地面遺跡保存情況。認為:延陵“乃漢陵中規模最闊大者”,并繪制“延康渭義四陵距離長安里程圖”[2](圖一)。

圖一 延康渭義四陵距離長安里程圖(引自《漢代陵墓圖考》81頁)

3.1977年,西北大學教授李建超對成國渠進行了研究考證,勾勒出“成國渠流經咸陽原圖”及《附錄:西漢諸皇帝陵的辨證》,認為:“西漢諸陵的位置自西向東應是茂陵、平陵、延陵、康陵、渭陵、義陵、安陵、長陵和陽陵?!盵3]

4.1980年,陜西省考古研究所杜葆仁根據《水經注·渭水》條的有關記載,在《考古與文物》創刊號發表《西漢諸陵位置考》,認為:“成國渠經平陵南,‘又東經成帝延陵南’,與今咸陽市西北周陵公社郭旗寨一大冢的位置正相符,是成帝劉驁的延陵?!盵4]

5.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劉慶柱、李毓芳率隊進行了深入的西漢帝陵調查研究工作,認為:“延陵位于今咸陽市秦都區周陵鄉嚴家窯村(嚴家窯應為“延家窯”之訛)。陵墓封土底部和頂部平面均為方形,底部邊長173米,頂部邊長51米,封土高31米。陵頂中央塌陷一坑,深3米,可能是由于墓室被盜后陷落所致?!盵5]

6.1999年秋,王建新帶領西北大學考古專業的師生對包括延陵在內的西漢后四陵進行了實地勘察;發表了《西漢后四陵名位考察》一文[6],認為“1號陵(即延陵)是后四陵中最西的一座。陵園平面近方形,四面各有門闕,現東、南、西三面的門闕夯土堆在地面上仍存。封土居于陵園中心,東側呈明顯的二層臺,其他三側呈斜面。封土頂部中央、南側和西側均有下陷,其中南側下陷非常嚴重?!?/p>

7.21世紀初,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西漢帝陵進行了較大規模的調查和勘探,考古勘探成果刊載于《陜西咸陽市西漢成帝延陵調查記》和《西漢帝陵鉆探調查報告》之中[7]。

二、新的考古成果

調查勘探確認延陵陵區西與漢昭帝平陵陪葬墓區相接,東北與嚴家溝戰國秦陵交接,部分疊壓在秦陵園上。陵區由陵園與陪葬墓區兩大部分組成,陵園居中,陪葬墓主要分布在陵區南部、東南部。其范圍東西約4.5、南北約4千米,總面積約18平方千米。

勘探發現延陵陵園為東西向不規則長方形,四側園墻均不在一條水平線上,都可分為2或3段?;謴脱恿炅陥@主體邊長應為北園墻1820、西園墻1534、南園墻1820、東園墻1531米。

延陵陵園共設5門,東、南、西、北正對帝陵封土處各設一門外,東南外凸部分西墻上也設一門。延陵陵園圍墻之外有內外兩重壕溝環繞。

延陵陵園以4條帝陵神道為界線大致可分為6個區域:中心為帝陵陵園、西部皇后陵園、東南部建筑遺址區、東北部建筑遺址區、西北部祔葬墓區和破壞嚴重的西南區域。

帝陵陵園平面為南北向長方形,園墻四面正對封土處辟四門,現仍可見三出門闕遺址。帝陵封土位于陵園中部偏南,覆斗形。帝陵墓葬形制為四條墓道的“亞”字形豎穴土壙墓,封土四面正中各發現一條斜坡墓道,平面呈梯形,東墓道最長、最寬。帝陵園內共發現3座外藏坑,K1、K2分布在東墓道與東門闕中軸線的南北兩側,K3位于在北墓道與北門闕中軸線東側。

皇后陵園位于延陵陵園西部,平面呈南北向長方形,四周有夯墻圍繞,陵園南部有一道東西向隔墻將陵園分隔為兩部分。后陵封土坐落在北部正中,南部發現有建筑遺址。封土呈覆斗形,墓穴亦為四條墓道的“亞”字形,封土四面正中各發現一條斜坡墓道。以南墓道最長。

延陵陵園內的袝葬墓大多分布在西北部,共勘探出墓葬19座,東西向排列,共4排。其中現存封土的13座、發現夯筑墓園園墻的13座、發現以壕溝環繞成墓園的6座。所有墓葬均為“甲字形”,坐北面南。

除帝陵陵園內發現3座外藏坑外,帝陵外側周圍還發現17座外藏坑。南側外藏坑為南北向,西側、東側外藏坑為東西向。外藏坑多由斜坡道和坑體兩部分組成,斜坡道全部位于靠近帝陵陵園一端。

延陵陵園內共發現14處建筑遺址,主要分布在陵園的東南部和東北部。1號建筑遺址平面呈南北向長方形,為獨立院落結構,遺址內有三組建筑。2號建筑遺址平面呈南北向長方形,似是以居室為主的院落型結構。3號建筑遺址平面正方形,中心發現一正方形大型夯土基址。遺址布局規整,四面對稱。8號建筑遺址平面為南北向長方形,該遺址規模巨大、結構復雜,似可分為四進院落、兩個功能區。9號建筑遺址由圍墻、門址、巷道、居室建筑組成,平面略呈正方形,為大型封閉式院落。10號建筑遺址由圍墻、巷道、居室建筑等組成,平面呈方形,亦為大型封閉式院落。9、10兩座建筑房屋眾多、結構復雜,似可分為若干區、組,似有形制、規模的等級差異。

延陵陵區勘探發現較多的道路遺跡,其中構成陵園主要交通系統的道路有:由帝陵陵園四門延伸到相應的延陵外陵園四門之間的“神道”,環繞帝陵陵園的帝陵“徼道”、環繞后陵陵園的后陵“徼道”,以及由延陵外陵園四門(司馬門)向外延伸,連接與外部交通的東、南、西、北四條“司馬門道”等等。

延陵陵園外調查、勘探共發現陪葬墓36座,大都沿司馬門道兩側分布,其中南司馬門道兩側最集中,這些墓葬大多存有覆斗形和圓丘形封土。墓葬規模大小不一,墓道以南向、東向者居多?;蛴心箞@、門闕和零星夯土基址等遺跡。

勘探調查采集到的文物標本有:瓦當、筒瓦、板瓦、鋪地磚、空心磚、排水管道、草拌泥墻皮等建筑材料以及陶質的生活器皿如燈、罐、甑等殘片。其中數量較多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空心磚和隸書“□庫”封泥對遺址性質的判定有導向性價值[8]。

三、補證

根據此次大遺址考古工作的新成果,結合歷史文獻和前述學者研究成果梳理漢成帝延陵的時代、等級、名位如下:

1.墓葬形制

鉆探發現,漢成帝延陵帝陵、后陵東、南、西、北均有一條墓道,也就是說墓葬形制均為“亞”字形。其墓室規模雖未能勘探清楚,但從四條墓道的頂端可以測量出延陵帝陵墓穴東西全長168、南北全長153米;延陵后陵墓穴東西全長104、南北全長112米。

從勘探的“亞”字形墓葬形制來看,漢成帝延陵的帝陵、后陵為帝王級別的陵墓應無異議。

初步統計秦王陵、王后陵、秦始皇陵及西漢帝陵、后陵墓穴形制及數據列表如下(表一、二)[9]:

根據兩表可以看出秦漢帝王陵墓穴整體東西長與南北長的數據有一個宏觀的演變軌跡:從戰國晚期諸位秦王陵到西漢中期的漢景帝陽陵、漢武帝茂陵其數據比例圖是東西向長方形,即東西長遠大于南北長;從西漢中期偏晚的漢昭帝平陵、漢宣帝杜陵到西漢晚期的渭、延、義、康四陵,其數據比例圖變化為接近正方形,即南北長與東西長逐漸接近,最終似乎有超過的趨勢。而漢成帝延陵帝陵與后陵的數據比例已經接近和達到正方形,顯示出西漢晚期的特征。

表三 關中地區已知秦、漢帝王陵封土規模統計表(單位:米)

表四 關中地區已知秦、漢帝王陵后陵封土規模統計表(單位:米)

2.封土

初步統計秦王陵、王后陵、秦始皇陵及西漢帝陵、后陵現存封土數據列表如下(表三、四):

漢成帝延陵帝陵封土形狀為覆斗形,現存封土邊長152~156、高26~27米。與“不封不樹”的周人陵墓比較,其結果不言而喻。與從戰國晚期到統一秦陵墓封土正在經過一個探索、變化、定型發展過程中的秦陵[10]相比:延陵帝陵封土、除了遠遠小于“千古一帝”秦始皇帝陵封土外,比咸陽周陵鎮戰國秦陵園的南陵、咸陽嚴家溝戰國秦陵園的南陵封土邊長大近50米,高約一倍。與“現高2.0~4.0米,表面呈魚脊狀”的芷陽秦東陵M1、M2兩座“亞”字形大墓殘存封土[11]更是不可比擬。其數據規模最接近的則是除漢武帝茂陵和漢平帝康陵帝陵之外的多座西漢帝陵。

延陵后陵封土現存形狀亦為覆斗形,底部略呈正方形,邊長約87米,頂部平面略呈方形,邊長約23~25、高約21.45米。與秦東陵一號陵園后陵、咸陽周陵鎮秦陵園后陵數據顯然不符,又遠遠小于除漢惠帝安陵后陵之外的其它西漢早、中期皇后陵,而與西漢晚期的渭、義、康三陵的后陵規模最為接近。

此外,漢成帝延陵帝陵居中,后陵位于其西側偏北,與周陵鎮戰國秦陵園“南、北陵位于內圍墻之內的南北向軸線上”“兩座封土中心間距221.5米,邊緣間距146.0米”[12]的布局、與“內陵園將南、北二陵界圍其中,兩陵位于一條南北軸線之上?!薄氨绷攴馔聊暇嗄狭攴馔?75米”的嚴家溝戰國秦陵園布局大相徑庭,而與“帝陵居中”,亦即坐落于陵園的東西、南北兩條軸線交匯之處,后陵位于其側的西漢帝、后陵墓分布位置基本吻合[13]。

小結:從漢成帝延陵帝陵、后陵現存封土來看,顯非周代遺存,亦非秦人之遺跡,極有可能是西漢之陵墓。

3.陵園

初步統計秦王陵、王后陵、秦始皇陵及西漢帝陵、后陵陵園數據列表如下(表五~七):

漢成帝延陵陵園平面形制總體呈為東西向長方形,主體部分東西長1820、南北寬1530米。與前揭“關中地區已知秦、漢帝王陵外陵園統計表”中的秦漢陵墓資料對比,延陵外陵園的形制、規模與西漢中期的漢景帝陽陵、漢武帝茂陵,特別是和西漢晚期的漢元帝渭陵、漢哀帝義陵非常接近;而與時處戰國晚期的周陵鎮秦陵園、嚴家溝秦陵園及戰國晚期始建,統一秦倉促下馬的秦始皇陵的南北向長方形布局有著明顯的時代差異;時代為戰國晚期的秦東陵一號陵園雖為東西向,但沒有夯土園墻,僅有圍溝的現象顯示出其較漢成帝延陵更早的陵園形制特征;至于漢高祖長陵、漢平帝康陵與延陵的區別則可以用漢室初定、陵制待定和王莽改制來解釋(延陵不規則的問題將另行討論,此不贅述)。

表五 關中地區已知秦、漢帝王陵外陵園統計表[14](單位:米)

表六 關中地區已知秦、漢帝王陵王陵、帝陵內陵園統計表[15](單位:米)

表七 關中地區已知秦、漢帝王陵王后、帝后內陵園統計表[16](單位:米)

漢成帝帝陵陵園為南北向長方形,南北長517.7、東西寬約403米。從平面形制分析,延陵帝陵陵園雖與周陵鎮秦陵內陵園、嚴家溝秦陵內陵園及秦始皇陵內陵園均為南北向長方形,但秦陵內陵園的長寬之比約等于或大于2 : 1,延陵帝陵陵園的長寬之比則為5 : 4,其間具有著狹長形與寬短形的顯著區別。就帝陵陵園長寬之比而言,延陵帝陵陵園與帝陵陵園平面為正方形,長寬之比為1 : 1的漢景帝陽陵、漢武帝茂陵、漢元帝渭陵、漢哀帝義陵較之上述各秦陵數據接近,而與西漢晚期、長寬之比為9 : 8的漢平帝康陵帝陵陵園差距最小。這一比較結果似乎暗示延陵的營建時代應為西漢晚期。

有秦一代,除過個別與王別葬的王太后外,后陵與王陵均同處于一座陵園之內,從未見到有相對獨立的后陵陵園;至少從漢景帝陽陵始,西漢帝陵的后陵都有與帝陵同處于一座外陵園之內的獨立陵園。漢成帝延陵陵園內發現有獨立于帝陵的后陵陵園,平面為南北向長方形,南北長231.2、東西寬163.2米。

小結:根據漢成帝延陵外陵園、帝陵陵園、后陵陵園的平面布局與戰國晚期以來諸秦王陵、帝陵和西漢諸陵的形制比較可知,漢成帝延陵陵園的平面形制具有晚于秦、西漢早期和西漢中期的西漢晚期的時代特征。

4.歷史文獻

《漢書·成帝紀》載: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春,“以渭城延陵亭部為初陵”。

酈道元《水經注》渭水條載:“成國渠,其瀆上承汧水于陳倉東,東逕郿及武功槐里縣北,又東逕漢武帝茂陵南,陵之西北一里,即李夫人冢,冢形三成,世謂之英陵。故渠又東逕茂陵縣故城南,故渠又東逕龍泉北,今人謂之溫泉,非也。渠北坂即龍淵廟。故渠又東逕姜原北,渠北有漢昭帝陵,東南去長安七十里。又東逕平陵縣故城南,故渠之南有竇氏泉,北有徘徊廟。又東逕漢大將軍魏其侯竇嬰冢南,又東逕成帝延陵南,陵之東北五里,即平帝康陵坂也。故逕渠又東逕渭陵南,又東逕哀帝義陵南,又東逕惠帝安陵南,陵北有安陵縣故城,惠帝置,王莽之嘉平也。渠側有杜郵亭。又東逕渭城北,又東逕長陵南,故渠又東逕漢丞相周勃冢南,冢北有亞夫冢,故渠東南謂之周氏曲,又東南逕漢景帝陽陵南,又東南注于渭,今無水?!?/p>

根據上述文獻可以列出成國渠由西向東流經咸陽原西漢諸陵次序如下:

茂陵─→平陵─→延陵─→康陵─→渭陵─→義陵─→安陵─→長陵─→陽陵

西北大學教授李建超曾根據《水經注》勾勒出“成國渠流經咸陽原圖”[17],圖中其結果與上述分析一致,與杜葆仁、劉慶柱等的研究成果吻合[18]??梢姖h成帝延陵位于漢武帝茂陵、漢昭帝平陵以西,漢平帝康陵、漢元帝渭陵、漢哀帝義陵以東應無問題。

小結:根據歷史文獻考證,咸陽原上由西向東的第三座陵墓,即西接漢昭帝平陵,東臨漢元帝渭陵、漢哀帝義陵,東北與漢平帝康陵相望的位于今陜西省咸陽市西周陵街道辦事處嚴家溝、馬家窯村一帶的這座陵墓就是西漢漢成帝延陵。

5.疊壓關系

勘探發現漢成帝延陵陵園疊壓在嚴家溝戰國秦陵園之下,兩者有著明顯的早晚疊壓打破關系。漢成帝延陵的外陵園東墻、東圍溝的北段、中段以及延陵外陵園東南突出部分的北墻、北圍溝分別打破了嚴家溝戰國秦陵園的外陵園西圍墻、西圍溝及南圍墻、南圍溝;漢成帝延陵帝陵陵園的南園墻西段及南門闕西闕臺則直接夯筑建造在大型戰國晚期秦墓M267的墓道之上[19]。也就是說,我們正在討論的這座陵墓無疑晚于戰國晚期的嚴家溝秦陵園。

6.陵園的特殊形制

目前已知戰國晚期秦王陵、西漢帝陵外陵園的平面形制,雖然有著從南北向長方形到東西向長方形,再到南北向長方形的演變過渡(表五);但其有一個恒定不變的規律,就是均為矩形。

而勘探發現漢成帝延陵陵園平面形制雖總體為東西向長方形,但其西北角內收,東南角外凸,呈現出與前述所有秦漢帝王陵不同的特殊差異。

這種特殊差異出現的原因在于:

(1)漢成帝延陵的東側原有戰國晚期秦王陵園一座,近三百年前的秦王陵雖已破敗不堪,但遍地的瓦礫、殘斷的墻垣、特別是依然高聳的陵冢迫使漢成帝延陵陵園的東垣墻向西退避三舍。

(2)漢成帝延陵西北側有時代略早的先帝~漢昭帝平陵的陪葬墓若干。陪葬墓的級別雖然和皇帝不能比擬,然在“以孝治天下”的年代,先帝陵的總體格局是絕對不能破壞的,延陵的西北角也不得不忍痛割愛。

“因天性,據真土,處勢高敞,旁近祖考”[20]使漢成帝最初選陵址于咸陽原西漢陵區、其父漢元帝渭陵的西南(今址);東側原有的戰國晚期秦王陵園和西北側時代略早的先帝~漢昭帝平陵的陪葬墓制約了延陵既定的東西向長方形平面形制、造就了“西北缺,東南補”大致對稱的特殊形制和漢成帝“始營初陵,其制約小,天下莫不稱賢明”[21]階段性美譽;“竇將軍竹園在延陵陵廟之南,”“恐犯蹈之,故言作陵不便”[22]的歷史謊言,和“樂霸陵曲亭南”[23]的個人喜好成為漢成帝在長安城以東的新豐縣戲鄉步昌亭附近重建壽陵~昌陵的理論根據;而昌陵工程量巨大造成的“國家罷敝,府藏空虛”[24],“卒徒蒙辜、死者連屬、百姓罷極,天下匱竭”[25],最終導致了昌陵的中途廢棄和延陵的重新啟用。也就是說,漢成帝延陵特殊的營陵歷史及其奇特的平面形制是我們最終蓋棺論定延陵名位的最后一枚棺釘。

7.采集文物

此次漢成帝延陵的調查、勘探工作雖然未能根據原計劃進行局部的驗證發掘,沒有發掘出土文物,但調查、勘探過程中采集有較多的遺物。

(1)此次調查、勘探發現的數量最多的筒瓦、板瓦、瓦當等,其時代可以較為明確地分為兩個時段。早的應為戰國晚期,其筒瓦、板瓦多為外繩紋、內麻點紋,瓦當有葵紋和云紋;晚的時代為西漢晚期,其筒瓦、板瓦多為外繩紋、內布紋,瓦當有云紋和“長生無極”“長樂未央”等。從現場調查情況來看,戰國晚期的筒瓦、板瓦、瓦當等多分布在遺址的東北部,亦即嚴家溝戰國秦陵附近,而西漢晚期的筒瓦、板瓦和瓦當則多見于遺址的西部和東南部,也就是是漢成帝延陵陵園的范圍附近。

(2)遺址南部、特別是3號建筑遺址附近發現大量“四神”空心磚殘件。這些空心磚與漢景帝陽陵、漢武帝茂陵發現的空心磚具有極大的相似性和較明確的繼承關系[26]。

(3)2號建筑遺址中部探孔提取封泥殘塊“正面平面戳印二字,為隸書‘□庫’”,時代為西漢中晚期應無異議。

因此從以上墓葬形制、封土、陵園、歷史文獻、疊壓打破關系和采集文物等六個方面分析考證,今陜西省咸陽市周陵街道辦事處嚴家溝、馬家窯村一帶的這座大型陵墓應該就是西漢晚期漢成帝的延陵。

四、余言

1.漢成帝延陵的考古調查、勘探雖然沒有發現璽印、等其它文字資料,但從目前掌握的墓葬形制、封土、陵園、歷史文獻、疊壓打破關系和采集文物等方面分析,加之其“西北缺、東南補”的特殊陵園布局的指向性[27],我們認為漢成帝延陵的名位無可置疑。

2.除漢成帝延陵以外,截至目前已經確認名位的西漢帝陵有三座。

根據出土文字資料直接確認的:

漢高祖長陵:1982年石興邦、馬建熙、孫德潤調查長陵,在“長陵陵園西墻發現下水道的地方采集”到“長陵西當”;“在陪葬區西邊,第1、2號墓和第3號墓之間略西處,發現五、六個,保存較完整”的“長陵東當”[28]。

漢景帝陽陵:1999年到2001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漢陽陵考古隊在發掘陽陵邑時,發掘出土多枚“陽陵涇置”“陽陵涇鄉”等文字瓦當及數以千計的“陽陵令印”“陽陵丞印”等封泥[29]。

根據其它考古資料確認的:

漢武帝茂陵:除了歷史文獻外,堆積有大量石刻的霍去病墓和出土大量“陽信家”珍貴遺物的“一號無名冢一號坑”的發掘也指正了漢武帝茂陵[30]。

3.在漢高祖長陵、漢景帝陽陵、漢武帝茂陵和漢成帝延陵4座帝陵名位已經確認的基礎上,根據歷史文獻和多年來的考古工作成果,可以斷定:咸陽原西漢九座帝陵由東向西依次為陽陵、長陵、安陵、義陵、渭陵、康陵、延陵、平陵和茂陵。這一結論與清代畢源的觀點有較大出入,與酈道元《水經注》的記載相一致,與考古學家杜葆仁、劉慶柱、李毓芳及岳起、劉衛鵬的調查、勘探、研究成果吻合。

4.包括咸陽原西漢九陵在內的西漢十一陵名位的確認,為我們提供了十一個精準的“點”和一條精準的“線”,使我們在未來的研究過程中能夠準確地把握和運用此前發現的所有西漢帝陵考古資料,能夠循序漸進地把一條精準的“線”強化為一段西漢帝陵形制發展、演變的“信史”。

注釋

[1]足立喜六.長安史跡研究:漢代的陵墓(第5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2]王子云.漢代陵墓圖考[M].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2007.

[3]李建超.成國渠及沿線歷史地理初探[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7(4).

[4]杜葆仁.西漢諸陵位置考[J].考古與文物,1980(1).

[5]a.劉慶柱,李毓芳.西漢諸陵調查與研究[C]// 文物資料叢刊,1982(6).b.劉慶柱,李毓芳.西漢十一陵:成帝延陵(第9章)[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

[6]王建新.西漢后四陵名位考察[C]// 古代文明(第2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7]a.劉衛鵬,岳起.陜西咸陽市西漢成帝延陵調查記[J].華夏考古,2009(1).b.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西漢帝陵鉆探調查報告: 成帝延陵(第2章)[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8]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西漢成帝延陵考古勘探調查簡報[J].考古與文物,2019(4).

[9]表內數據出自:a.陜西省考古研究所,臨潼縣文管會.秦東陵第一號陵園勘查記[J].考古與文物,1987(4).b.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秦陵工作站.秦東陵第四號陵園調查鉆探簡報[J].考古與文物,1993(3).c.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咸陽“周王陵”考古調查、勘探簡報[J].考古與文物,2011(1).d.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西安東郊“韓森?!笨脊耪{查簡報[J].考古與文物,2015(2).e.焦南峰.秦陵的形制特點及演變[C]// 梓里集:西北大學考古專業七七級畢業三十周年紀念文集.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2:165-168.f.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漢武帝茂陵考古調查、勘探簡報[J].考古與文物,2011(2).g.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漢元帝渭陵考古調查、勘探簡報[J].考古,2013(11).h.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漢哀帝義陵考古調查、勘探簡報[J].考古與文物,2012(5).i.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漢平帝康陵考古調查、勘探簡報[J].考古,2014(6).j.楊武站,等.永受嘉?!兾鞴糯弁趿昴筟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6:86-87.其它資料現存于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漢陵考古隊。諸表中王陵、王后陵、帝陵、后陵均根據筆者的觀點表述。后續諸表均同。

2017年10月草于波士頓百老匯街407A

2019年6月4日定稿于西安白鹿原櫻桃谷

[10]焦南峰.秦陵的形制特點及其演變[C]// 一統天下:秦始皇的永恒國度.香港:香港歷史博物館,2012.

[11]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等.秦東陵第一號陵園勘查記[J].考古與文物,1987(4).

[12]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咸陽“周王陵”考古調查、勘探簡報[J].考古與文物,2011(1).

[13]焦南峰,等.咸陽嚴家溝陵園時代及墓主考辯[C]// 慶賀徐光冀先生八十華誕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

[14]本表中,韓森寨秦陵因破壞嚴重,未發現陵園,故未列。

[15]本表中,秦東陵一號陵園、四號陵園、漢高祖長陵、漢惠帝安陵、漢文帝霸陵未發現內陵園,韓森寨秦陵因破壞嚴重,未發現內陵園,故未列入。

[16]本表中,漢景帝陽陵以前的秦陵及西漢帝陵或王后合一、帝后合一,或未發現,故均未列入。

[17]同[3].

[18]同[4].

[19]同[8].

[20]班固.漢書:陳湯傳(第70卷)[M].上海:中華書局,1962.

[21]班固.漢書:劉向傳(第36卷)[M].上海:中華書局,1962.

[22]張澍.三輔舊事[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23]同[21].

[24]同[21].

[25]班固.漢書:成帝紀(第10卷)[M].上海:中華書局,1962.

[26]a.王志杰,朱捷元.漢茂陵及其陪葬冢附近新發現的重要文物[J].文物,1976(7).b.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漢陽陵“德陽廟”遺址發掘簡報[J].待刊.

[27]同[8].

[28]石興邦,馬建熙,孫德潤.長陵建制及其有關問題——漢劉邦長陵勘察記存[J].考古與文物,1984(2).

[29]漢陽陵博物苑.漢陽陵博物苑[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30]咸陽地區文管會,茂陵博物館.陜西茂陵一號無名家一號從葬坑的發掘[J].文物,1982(9).

猜你喜歡
帝陵陵園西漢
維權解難題,英烈歸陵園
走馬樓西漢簡所見赦令初探
一幅西漢伏羲女媧圖像
電影中的帝陵
帝陵寶藏
西漢
西漢玉器的鑒定
走進陵園(外一首)
秦始皇帝陵青銅水禽坑
西夏帝陵建筑揭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