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在多大程度上放棄了隱私?

2019-12-27 09:29田晴
新媒體研究 2019年20期
關鍵詞:新浪微博隱私微信

田晴

摘 ?要 ?通過微信和新浪微博隱私條款的對比,分析人們同意放棄部分隱私的原因,勾勒出人們如何被畫像的情形。由此描繪了一幅在大數據時代提供的新語境中,各種信息被順理成章地“眾目睽睽”的圖景。

關鍵詞 ?隱私;微信;新浪微博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20-0067-02

人民網曾就百度CEO李彥宏有關數據隱私的一番話發表過觀點。在2018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李彥宏的一段話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李彥宏談道:“我想中國人可以更加開放,對隱私問題沒有那么敏感,如果他們愿意用隱私交換便捷性,很多情況下他們是愿意的,那我們就可以用數據去做一些事情?!睅拙湓捯唤泜鞑?,便引起極大關注。有贊成的聲音,也有“怒懟”的——“誰說的!”在聽到認為自己會拿隱私交換便利的說法后,人們強烈地感覺到隱私被侵犯。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能在多大程度上拒絕公開隱私?多大程度上保護自己的隱私呢?

鑒于此研究目的,本文選取了新浪公司的新浪微博和騰訊公司的微信所發布的《用戶隱私條款》作為研究對象。

一是因為兩個軟件同屬社交軟件,都是以社交為基點而開發的其他功能,這樣使得二者在隱私條款的設置上具有可比性。

二是因為兩個軟件都擁有億量級的用戶,在用戶規模即覆蓋面上的表現非常出眾。根據《2018微博用戶發展報告》,截至2018年第四季度,微博月活用戶到達4億多?!段⑿艛祿蟾妗穭t顯示,每月有10多億用戶活躍在微信平臺上。

三是因為,微信和微博都是進行商業運作的軟件,都有盈利目的,都有商業操作。這讓二者對用戶隱私處理的表現更加具有觀察價值。

1 ?使用微信微博,我們“同意”了什么

本文選取用戶注冊微信時需閱讀并同意的條款《微信隱私保護指引》和注冊新浪微博時的《微博個人信息保護政策(修訂版》兩個文本進行分析。

經過對《微信隱私保護指引》中的“1.我們收集的信息”和《微博個人信息保護政策(修訂版》中的“1.我們如何收集和使用您的個人信息”兩個條款的分析發現,兩者所收集的信息并無太大差異,呈現出基本相同的收集狀態。根據條款所列,二者所可能收集到的信息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幾類:一是個人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別、生日、手機號、郵箱、住址;二是個人身份信息,如身份證等相關身份證明;三是個人位置信息;四是網絡身份標識信息,包括賬號、密碼、密保、IP地址等;五是通訊錄;六是上網點擊、搜索以及軟件使用記錄;七是設備信息,包括型號、操作系統類型等在內的描述個人常用設備基本情況的信息。另外,二者均會存儲用戶上傳的視頻、評論和互動信息。

不同的是,因為微信還提供支付功能,而微博并未附帶此項功能。所以如果使用了微信的支付功能,微信還會收集銀行卡的相關信息以及支付記錄。

這樣看下來,簡單地說,當打開這些軟件時,我們就會被這樣畫像:一個叫大明的男人,38歲,手機號158-8888-8888,他用一部大哥大666手機,于2019年6月20日12:00在互聯網大廈登錄了微信或者微博,點擊了#選美大賽#話題。他經常會點擊含有選美內容的資訊。他的通訊錄里有小美、小麗和小方……

這些聽上去,我們不會主動選擇分享的信息,卻在事無巨細、悄無聲息地傳遞著。

2 ?我們為什么會“同意”——隱私是一種非獨立存在

對于隱私權的保護,現在已經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保護隱私,意味著文明,意味著進步。但隱私不是單獨存在的,這涉及多重因素的變量。

2.1 ?大大增加了的 “同意”的可能性

人們在注冊微信或微博時,往往需要閱讀隱私保護政策。但由于協定內容特別長,種類多、條目多,加上特定術語的使用,用戶在欠缺法律知識的情況下很容易自動放棄閱讀。而且用戶通常不只需下載一款應用軟件,多次下載以后亦未必有耐心逐字逐句地閱覽。更重要的是,如果不同意收集個人信息,軟件則會直接閃退,用戶無法使用相關功能時總會覺得很不方便。對“私”不那么敏感,所有的注冊條款基本不看,一直勾選同意就成了最簡單也最省事的做法。

2.2 ?隱私權會隨著社會語境的變化而變化

隱私在某個文明中的界定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往往會隨著社會語境的改變而發生一些變化。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公共生活與私生活的間隔越來越模糊,隱私的外延也隨著有所收縮。

這種變化,大致有以下幾點原因:

1)微信、微博這樣的新媒體,為普通大眾提供了一個公開發聲的機會,讓他們的聲音得以在一個公開平臺上進行發布與傳播,在賦予了大眾話語權某種程度的實現的同時,也讓個人生活與公共生活部分地不易察覺地變成了不可分割的形態。

2)微信、微博這樣的社交媒介都在鼓勵人們以各種形式展示自己的學習、工作或者生活,通過引導人們分享更多私密性的東西,培養“曬”的習慣,不斷建立與用戶之間的黏性。注重分享個人生活的媒介文化不斷改變著人們的隱私觀念,讓人們越來越多地傾向于選擇自我暴露。

3)新技術的便捷性,讓隨時隨地的分享變得更加方便,再加上各種服務的綁定,讓大眾在一天內頻繁地打開社交軟件,而并不一定以社交為目的。這一切都在加速社交軟件慢慢演變成大眾生活的一部分的進程。

4)大數據技術形成的云式遠程追蹤,加上微信、微博后臺是某部大型計算機而不是具體某個人的想象,讓大眾被記錄的壓迫感消失了。而那些我們以為自己不會進行分享的信息,仍在每時每刻被分享著。

2.3 ?隱私總是與一定的關系掛鉤

不得不承認,隱私的范圍,總是隨著親疏關系的改變而有所變化。當關系愈來愈近或者都期待著更加親密時,總是伴隨著隱私范圍的相應縮小。

一檔愛奇藝綜藝節目《奇葩說》曾經討論過“該不該看伴侶手機”。正因為伴侶之間更加貼近的關系,才讓這個看上去如此侵犯隱私的行為——看手機,有了討論的合理性。人和具體的人之間如此,人和不易察覺其背后的人的物之間更是如此。隨著微信、微博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我們似乎更少地把微信和微博看作是第三方公司獨立商業運營的軟件,而更多地把其當作自我生活的一種工具。

毋庸置疑的是,在微信和微博中,我們更加傾向于毫無防備地主動分享私密信息。

3 ?我們還“同意”了什么——龐大的資本地圖讓我們變得更透明

在隱私協議中,多次提到“目前不會主動從集團外的第三方獲取你的個人信息?!钡Y本的運營,讓集團變得龐大,一個隱形的多角度大面積的互聯互通正在實現,越來越刻畫變得細致。

網絡安全專家施奈爾(Bruce Schneier)在《隱形帝國》一書中寫道:“臉書(facebook)只是根據按贊的動作,就可以推測一個人的種族、個性、性向、政治意識形態、感情狀態和藥物使用情形……行銷人員不斷地在尋找一些能代表某人即將花大錢的模式?!?/p>

4 ?結束語

吉隆·奧哈爾、奈杰爾·沙德博爾特在《咖啡機中的間諜》書中寫到的一句話很好的展示了現狀:“隱私問題之所以那么令人關注,是因為它提出了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有些人要保護隱私,而另一些人則要獲得信息,而他們各自都有很好的理由。不斷發展的技術將改變這兩類人之間的平衡”。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似乎讓市場朝著更加共享的方向前行。這里沒有攝像頭、也沒有錄音筆,一切都在新技術提供的新語境中順理成章地“眾目睽睽”。保護隱私和獲得信息便在這多重作用下交織行進著。

參考文獻

[1]吉隆·奧哈爾,奈杰爾·沙德博爾特.咖啡機中的間諜——個人隱私的終結[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

[2]吳飛,孔祥雯.智能連接時代個人隱私權的終結[J].現代傳播,2018(8):25-31.

[3]申琦.我國網站隱私保護政策研究:基于49家網站的內容分析[J].新聞大學,2015(4):43-50.

[4]王利明.隱私權概念的再界定[J].法學家,2012(1):108-120.

[5]李維嘉,杭敏.社交媒體中的隱私困境:隱私邊界與大數據隱憂[J].編輯之友,2019(1):55-60.

猜你喜歡
新浪微博隱私微信
微信
新浪微博熱點事件的輿論傳播與群體心理
數據安全事件頻發 “隱私”何處安放?
新形勢下個人信息隱私保護研究
新浪微博娛樂明星的社會網絡分析
室內窗簾裝飾性探析
淺議隱私權的邊界
社交媒體平臺醫患關系報道特點研究
微博的社會公信力現狀探究及其未來構建研究
微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