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兩方篆文銘端硯

2019-12-30 01:35瑞霖
東方收藏 2019年12期
關鍵詞:端硯小篆吳昌碩

瑞霖

所謂篆文,是大篆、小篆的統稱。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以及秦統一前的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本文將要展示的兩方端硯上的銘文屬于小篆。小篆也稱“秦篆”,是秦統一六國后,秦始皇命令秦相李斯在春秋戰國時代秦國篆書的基礎上,統一六國文字,整理制定的秦代標準的書體,是一種規范化的官方文書通用字體。由于是官書,小篆運用于隆重的場合,如記功刻石、叔量詔版、兵虎符之類。標準小篆的體式排列整齊,行筆圓轉流暢,線條勻稱修長,呈現出莊嚴端正的風格,給人以精妙圓潤的美感。小篆也是大篆到隸書、楷書之間的過渡?,F代漢字就是小篆演變而來,它已有近2200年的歷史,依然出現在我們今天的許多場合,尤其是書法作品和藝術設計中。

本文把這兩方端硯相提并賞,是因為它倆有許多共同之處。一是材質都屬上乘端石,二是銘文都用小篆書體,三是銘文作者都是蘇南人,一在武進,一在常熟,可謂鄰里鄉親,四是勒銘者均為當代文化名人,且都工于篆書。第一方為孫星衍銘長方端硯(圖1),清代,長18.5、寬11、厚3厘米。硯制規整,四圓角,面有門字邊,內起棱線。邊框上部刻兩夔龍,頭向中間圓球。硯堂平展,硯池稍寬,背平。硯色紫紅,石質極為細潤。雕工講究,線條挺拔,紋飾古雅。四邊墻直下,均陰刻有銘文。前、左、右三邊為小篆:前邊“文章夕研”,右邊“朝磨兮字煥露光”,左邊“為發兮方質端秉”。后邊側楷書“乾隆甲寅秋月星衍”,下鈐方章內陰文“孫”。所刻銘文字體韻致與孫星衍留世書法相同,圓潤勻稱,端正秀美,顯現刀功。按孫星衍生平推算,此處“甲寅”應為1794年,乾隆五十九年,孫星衍41歲。銘文把研讀、作文、磨墨、寫字相連相承,說良硯磨墨,運筆書寫,字煥霞光,華彩俊美;下筆成文,方正質樸,端秉圓政。

孫星衍(1753-1818),字淵如,又字伯淵、伯如,季述等,江蘇陽湖(今常州武進區)人,清代著名的經學家、藏書家、目錄學家、書法家。幼有異稟,過目成誦。少年時與楊芳燦、洪亮吉、黃景仁以文學見長,袁枚稱其為奇才。乾隆五十二年(1787)孫星衍34歲時,殿試榜眼,授翰林院編修,充三通館校理、刑部主事。乾隆五十九年(1794)升刑部郎中,乾隆六十年授山東兗沂曹濟道,次年補山東督糧道。嘉慶十二年(1807)任山東布政使。孫為官清廉,有政聲。嘉慶十六年(1811)在任山東布政使時稱病請假回鄉,三年后客居揚州,參與??度莆摹?。嘉慶二十一年(1816)主持南京鐘山書院。先后主講泰州安定書院、紹興書院,杭州詁經精舍書院,樂育英才。嘉慶二十三年(1818)病逝,享年66歲。據有關史書記載,孫星衍博極群書,勤于著述。性嗜聚書,聞人藏有善本、秘本,借抄無虛日。金石文字拓本,古鼎彝書畫,無不考其源委。家有藏書樓“平津館”“問字堂”“孫氏祠堂”“廉石居”等,貯書極富,以??本珜徱姺Q,編撰有《孫氏家藏書目》,分外編3卷,內編4卷?!读硬貢洝?卷,《平津館鑒藏書籍記》3卷,續編1卷,補遺1卷??小秾O氏祠堂書目》7卷。金石學代表作《寰宇訪碑錄》12卷,全書依時代著錄,周秦至元代石刻8000余種,每件石刻均注明撰人、書人、書體。還刻有《岱南閣叢書》16種128卷,主要收集自著文集和校訂的《古文尚書》《孫子》和地理、刑律方面的古籍?!镀浇蝠^叢書》10集32種,主要為輯校的諸子、醫學、歷史等方面的古籍,選擇精嚴,??本珜?。著述宏富,有《尚書近古文注疏》39卷、《周易集解》10卷、《考注春秋別典》15卷、《爾雅廣雅訓詁韻編》5卷、《孔子集語》17卷、《晏子春秋音義》2卷、《金石萃編》20卷、《史記天官書考證》10卷、《明堂考》3卷、《續古文苑》20卷、《詩文集》25卷、《平津館文稿》《芳茂山人詩錄》《倉頡篇》等。孫星衍還是清代著名書法家,以篆、隸最工,直追秦漢。尤其篆書精妙圓潤、工穩遒勁,所舉硯上銘文可見一斑。據說其書篆時毛筆剪去筆尖,以達到萬毫平鋪的效果,故篆書字體顯得更加瘦硬工整。其書法作品頗多,傳世墨跡有《七言聯》《八音聯》等。孫亦工篆刻。

第二方為趙古泥銘隨形端硯(圖2),清代,長15.5、寬11.5、厚2厘米。硯隨形,近橢圓。硯額中間下挖兩個蟲蛀樣硯池。池左下邊浮雕一蜘蛛,向右下方爬動,黃色石眼為蛛體,顯得十分醒目。再看上面硯池,仿如一只大蜘蛛,兩只并排,一虛一實,一大一小,一凹一凸,相映成趣。邊側留黃褐色石皮,高低不平,自然隨意。背平,陰刻篆書“含豪構思,如蠶吐絲”,落款陰文楷書“甲辰冬古泥銘”。此處甲辰為1904年,光緒三十年,趙古泥30歲。銘文雖然只有短短八字小篆和6字小楷落款,卻布局有度,排列整齊,字體秀雅,意蘊豐富。古字豪通毫。大意是說,面對良硯,手握毛筆,運思構想,靈感涌現,下筆猶如春蠶吐絲,精品迭出。

趙古泥(1834-1933),江蘇常熟人,初名鴻,字石農,號慧僧。后因喜愛封泥古樸趣味,改號“古泥”。晚年號石道人。因為對吳昌碩(別號缶廬)的崇拜,室名“拜缶廬”。古泥幼年失母,只讀三年私塾,就到藥店學徒。他曾奔姑蘇寒山寺,要求削發為僧,未被接納,只得返回其父藥肆工作。古泥業余時間奮發習書練刻,每天半夜即起臨池苦練,并奉同鄉、吳昌碩弟子李鐘為師,得其指引,乃窺門徑。吳昌碩觀其作品,十分贊許,遂授以刻印要訣,并勸其辭去藥店工作,介紹到吳在常熟朋友、收藏家沈石友家中學藝。在沈家三年中,古泥專心讀書誦詩,學書習畫,鑒別古物,大補印外之功。古泥善刻硯銘,據說石友每得好硯,即制詩畫,由吳昌碩題寫,古泥鐫刻硯上,金石之氣浩蕩。古泥為沈石友所藏一百多方端硯刻銘,拓成《沈氏硯林》四卷,被藝林視為珍品。古泥一生治印萬鈕以上。他講究篆刻章法,一印在手,反復起稿,直至舒適妥貼。他的作品,大氣磅礴,有的氣度雍容,有的雄渾奔放,能夠師法吳昌碩而別出心裁,自成面目,成為吳昌碩最杰出的弟子之一。古泥還善刻碑,有過人的臂力腕力,所刻牙、銅、金、玉,同樣有石章意趣,銅印、玉印尤佳。從其學者有鄧散木、周梅谷、汪大鐵等,養子鄧散木尤得其真傳,成為清末民初著名篆刻家、書法家。古泥書法以顏體見長,蒼老樸厚,與同里翁同龢晚年所書如出一手。古泥也偶作畫。其著作有《趙古泥印存》《泥道人印存》《拜缶廬印存》《泥道人詩草》等。

猜你喜歡
端硯小篆吳昌碩
端硯:潤色先生 文房珍寶
端硯,古老產業的傳承與重生
傳承端硯文化,發展文化產業
用勁刻
小篆香
吳昌碩真跡換“真跡”
吳昌碩真跡換“真跡”
吳昌碩真跡換“真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