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綜合種養 稻田生金

2020-01-08 02:25曾詩淇
農產品市場周刊 2020年20期
關鍵詞:稻蝦種養水產品

曾詩淇

稻田養魚,在我國有著2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漢代時,在陜西和四川等農作區,已經普遍流行稻田養魚。浙江省青田縣 “稻漁共生系統”2005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也是我國第一個被授牌的農業文化遺產項目。

近年來,各地積極推進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截至2020年5月底,全國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到3800多萬畝,預計稻米產量將達到1900萬噸,水產品產量超過300萬噸,帶動農民增收超過650億元。產業發展穩定了糧食生產、改善了稻田土壤質量、促進了水產品穩產保供、提升了農業綜合效益。

稻花香里說豐年,魚躍人歡。9月2日,全國稻漁綜合種養發展提升現場會在四川省隆昌市召開。會議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穩糧增收、不與糧爭地這個根本原則,發揮好提質增效方面的優勢,處理好“稻”和“漁”、“糧”和“錢”、“土”和“水”、“一產”和“三產”、產業發展和科技支撐、積極推動和農民意愿等方面的關系,推進稻漁綜合種養產業規范高質量發展。

會議期間,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和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學會聯合發布了《中國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秷蟾妗泛w了2019年我國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發展規模、發展特點、政策扶持、產業未來發展趨勢預測及發展建議四方面內容。稻漁綜合種養產業走出了一條“穩糧增收、生態綠色、質量安全、三產融合”的發展之路。

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種養模式多樣

根據《報告》,2019年,全國稻漁綜合種養面積3476.23萬畝,同比增長14.26%。全國稻漁綜合種養水產品產量291.33萬噸,同比增加58.01萬噸,增長24.86%,產量占淡水養殖水產品產量由2018年的7.88%提高到2019年的9.67%。

在種養模式上,2019年,稻小龍蝦種養、稻魚種養、稻蟹種養、稻鰍種養、稻鱉種養、稻螺種養、稻蛙種養等7種主要種養模式面積、水產品產量總計分別為3427.96萬畝、286.17萬噸,占全國稻漁綜合種養總面積和水產品總產量的98.61%、98.57%。其中,稻小龍蝦種養面積、水產品產量分別為1658.15萬畝、177.25萬噸,稻魚種養模式(主要為鯉魚)面積、水產品產量分別為1439.41萬畝、85.69萬噸。兩種模式面積和產量分別占全國稻漁綜合種養總面積和水產品總產量的89.11%、90.26%,仍然占據絕對主導地位。

從區域上看,稻小龍蝦種養模式主要分布在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稻魚種養模式在全國廣泛分布,同時是山區、丘陵地區開展稻漁綜合種養的主要模式;稻蟹種養模式主要分布于我國三北地區以及江蘇、上海、天津等沿海省份;稻鰍種養模式在全國廣泛分布,其中湖北、安徽、湖南、廣西、陜西5省區產量占稻鰍種養模式產量的88.24%;稻鱉種養模式主要分布在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其中湖北、湖南、安徽、浙江、江西5省產量占稻鱉種養模式產量的97.28%;稻螺種養模式在廣西等地,僅廣西的產量就占稻螺種養模式產量的92.10%。稻蛙種養模式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四川、貴州等地,這4省產量占稻蛙種養模式產量的97.79%。

穩糧增效作用明顯 規范發展是主基調

《報告》指出,隨著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稻漁綜合種養在穩定水稻生產、促進糧食安全方面的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

一是開展種養生產的稻田水稻播種面積基本不減少、水稻單產相對穩定。根據浙江大學、湖北農業科學院等單位對稻蝦共作主產區連續多年跟蹤調查,稻蝦共作相比常規水稻單作的稻米產量持平或略增。

二是稻漁綜合種養促進了稻田環境和土壤質量的改善。由于稻漁互促作用,稻田化肥和農藥使用量普遍減少30%以上,稻田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同時,稻漁綜合種養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稻田土壤部分理化性狀,通過增加土壤有機質和養分含量等提升貧瘠土壤的肥力,促進水稻穩產。

三是農業綜合效益提升激發了農民種糧積極性,有效穩定了水稻播種面積。通過調查發現,通過增加水產品收益、提高稻米價格和減肥減藥降低生產成本等,稻漁綜合種養可實現畝均增效1500元以上,極大激發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一些拋荒撂荒田塊被重新開發利用,同時很多地方充分利用冷浸田、低洼田等開展生產,反而增加了當地水稻種植面積。如湖北省將200多萬畝低湖冷浸田用于發展稻蝦共作,監利縣、洪湖市、潛江市的水稻種植面積在近20年實現了穩步增長。

總體上看,2019年國家和各地對稻漁綜合種養產業仍然是以鼓勵發展為主,同時,規范發展一直是產業發展的主基調。

針對當前我國規模較大、技術模式相對成熟的稻漁綜合種養主導技術模式,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牽頭組織編制了稻漁綜合種養技術規范系列分標準。各地也圍繞本地區主要種養模式,積極開展技術模式的熟化和標準化,制定發布了一批地方標準。

加強品牌創建 促進產業融合

《報告》顯示,2019年稻漁品牌不斷涌現,規?;?、產業化、區域化發展成為產業發展主攻方向,產業鏈進一步延伸,稻米和水產品加工業以及餐飲、旅游業快速發展,產業功能不斷拓展,“稻漁+文化”“稻漁+旅游”等業態亮點紛呈,稻漁綜合種養的融合發展水平和產業整體帶動能力不斷提升。

各地積極支持企業、合作社、行業協會等主體開展稻漁水產品和稻米品牌創建,提升稻漁產業整體影響力,全國知名品牌和具有地方特色、影響力較大的區域性品牌不斷涌現。如江蘇省的盱眙龍蝦、洪澤湖大閘蟹,湖北省的潛江龍蝦,安徽省的合肥龍蝦,湖南省的南縣小龍蝦,江西省的清水小龍蝦,遼寧省的盤錦河蟹,浙江省的德清甲魚、鯉魚等。湖南省郴州高山禾花魚、湘西辰溪稻花魚獲得了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

在稻米品牌方面,各地將“綠色、生態、優質、安全”的理念融入到產品包裝、設計和品牌宣傳中,有效提升了稻米價格。

此外,各地結合自身區位因素和資源狀況,積極推動發展適合當地的稻漁新業態經營方式,積極向二三產業延伸,實現全產業鏈融合發展。

貴州省依托從江侗鄉稻魚鴨系統,結合“加榜梯田”等旅游資源,構建了貴州山區“稻漁+文化+旅游”綜合體系;浙江省依托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將傳統農耕文化保護傳承和鄉村旅游相結合,賦予了傳統稻漁產業新的現代發展活力;遼寧省沈陽市打造“稻夢空間”“稻田畫”景觀獨特,品稻米、賞稻畫、釣河蟹,成為市民休閑觀光新去處;湖北省潛江市依托稻蝦種養和“潛江龍蝦”品牌,創新發展“蝦谷模式”,打通市、鎮、村三級物流服務體系,打造線上交易平臺、物流平臺、線下交易中心、冷鏈倉儲中心、配送中心,結合小龍蝦繁育、種養以及農旅休閑,形成了“產業+互聯網+ 流通+終端+服務”的全產業鏈融合發展新業態。

產業扶貧成效顯著

記者從《報告》中了解到,2019年是脫貧攻堅的關鍵之年,越來越多的稻田資源和水資源豐富的地區將稻漁綜合種養作為漁業產業扶貧、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通過政策扶持引導、技術指導示范,推廣稻漁綜合種養,促進農漁民脫貧致富,取得了顯著成效。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縣發展稻漁綜合種養面積7.5萬畝,建成稻田魚坑1.8萬個,稻漁產業覆蓋當地70%以上貧困戶,貧困人口每人每年因此增收1000元以上。

云南紅河創建了梯田稻漁連作模式,充分利用冬閑期間梯田資源,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全年推廣稻漁綜合種養面積12500畝以上,更多群眾因此增收。

近幾年,湖南省每年新增稻漁綜合種養產業扶貧項目面積50萬畝以上,有效帶動10萬以上貧困人口脫貧,如南縣,2019年全縣貧困戶發展稻蝦種養近2萬畝,有效帶動1.5萬貧困人口脫貧,基本達到一畝稻蝦助一人脫貧的效果。

在江西省環鄱陽湖區,特別是在都昌、余干、鄱陽等貧困縣建成10萬余畝稻蝦種養核心區,區內規模效益不斷提升,同時引導各類經營主體參與脫貧攻堅,推廣訂單幫扶、生產托管等方式,支持貧困戶加入新型漁業經營聯合體,推動龍頭企業和合作社與貧困戶建立緊密利益聯結,實現了貧困戶與現代漁業發展有機銜接和增收持續穩定。

另外,在內蒙古興安盟、湖南永順、黑龍江泰來,稻漁綜合種養都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報告》預計,中長期稻漁綜合種養面積仍將持續穩定增加。在產業發展質量上,規范發展的重要性愈加凸顯,伴隨技術模式的優化熟化,標準化程度將進一步提升;伴隨土地流轉和新型經營主體壯大,規?;?、區域化發展成為主流,產業鏈進一步延長,產業融合和新業態蓬勃發展,產業化發展進一步加快。

《報告》建議,應根據當前我國稻漁綜合種養發展形勢和要求,在科學制定產業規劃和政策,構建和完善產業標準體系,強化科技支撐引領,推動產業協調、融合發展四個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切實解決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瓶頸和問題,保障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猜你喜歡
稻蝦種養水產品
山西靈石:種養專業合作社助農增收
冰島2020年水產品捕撈量102.1萬噸
花椒樹下做文章 生態種養增收入
多數水產品價格小幅下跌
循環種養 帶富鄉鄰
鄱陽縣富大種養專業合作社
水產品批發市場價格行情
2019年第一季稻蝦行情報告新鮮出爐,致敬奮戰在一線的廣大蝦農們
發展稻蝦產業,重振魚米之鄉
南縣稻蝦產業富民強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