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類活動影響下的濱海濕地時空演化特征分析—–以鹽城、杭州灣南岸及象山港濕地為例

2020-01-09 02:30李加林黃日鵬劉瑞清王麗佳周子靖
寧波大學學報(理工版) 2020年1期
關鍵詞:杭州灣環境質量濱海

李加林, 童 晨, 黃日鵬, 田 鵬, 劉瑞清, 王麗佳, 周子靖

人類活動影響下的濱海濕地時空演化特征分析—–以鹽城、杭州灣南岸及象山港濕地為例

李加林1,2, 童 晨2, 黃日鵬2, 田 鵬2, 劉瑞清2, 王麗佳2, 周子靖2

(1.寧波大學 東海研究院, 浙江 寧波 315211; 2.寧波大學 中歐旅游與文化學院, 浙江 寧波 315211)

濱海濕地是自然界最具保護價值的生態系統之一, 加強對人類活動干擾下的濱海濕地演化研究是實現濱海濕地綜合管理的前提. 基于1990、2000、2008、2017年鹽城、杭州灣南岸及象山港濕地的土地利用數據, 對濱海濕地的時空演化特征和環境質量特征進行分析. 結果表明: (1)除1990~2000年象山港自然濕地增加了60.54km2以外, 27年間3個研究區自然濕地面積持續減少, 人工濕地面積和非濕地面積持續增加; (2)人類活動對濱海濕地的影響強度為杭州灣南岸濕地>象山港濕地>鹽城濕地, 相比于1990~2000年與2000~2008年階段, 3個研究區人類圍墾活動的強度在2008~2017年階段有所下降; (3)濕地環境質量從優到劣依次為鹽城濕地、杭州灣南岸濕地、象山港濕地, 3個研究區濕地環境質量的總體水平均呈下降趨勢.

人類活動; 濱海濕地; 演化特征; 環境質量

本文將海洋動力條件、沿岸輸沙及徑流來水各異的完全開敞型(鹽城濕地)、開敞型(杭州灣南岸濕地)和半開敞型(象山港濕地)濱海濕地作為研究對象, 比較不同開敞類型濱海濕地時空演變特征, 揭示其在人類活動影響下的不同演化規律和環境質量特征, 以期為濱海濕地的開發和保護提供科學合理的參考.

1 研究區概況

2 研究數據與研究方法

2.1 數據來源與處理

本文以地理空間數據云(http://www.gscloud.cn/)提供的鹽城濕地、杭州灣南岸濕地、象山港濕地3個研究區域1990、2000、2008、2017年份4個時期冬季的16景Landsat TM/OLI遙感影像為數據源, 軌道號分別是118-39、118-40、119-37、120-36, 分辨率均為30m. 基于ENVI 5.2軟件對原始遙感影像進行預處理, 通過設置多個控制點, 采用雙線性內插進行重采樣, 對各年影像進行幾何精校正, 使用Seamless Mosaic功能, 采用直方圖匹配的勻色方法, 獲得研究區完整的遙感影像. 從2017年4景研究區影像中分別提取鹽城、杭州灣南岸、象山港濕地的海岸線, 以海岸線為中心向左右各做10km緩沖區作為研究區范圍. 其中, 由于鹽城濕地海岸線過長, 故對其緩沖區中無用區域進行了刪減, 之后將已獲得的研究區范圍作為掩膜, 對遙感影像進行柵格提取, 最終獲得研究區影像. 此外, 本文還參考了研究區的行政區劃圖、土地利用圖、海岸帶調查報告等各類輔助數據.

2.2 研究區濕地與非濕地土地分類

本文基于濕地的形成特點, 參考《濕地公約》分類系統以及濕地水文、植被和濕地開發與利用等特征[17-18], 構建了研究區土地分類系統, 見表1.

表1 研究區土地分類系統

根據分類系統, 建立起主要地物類型解譯標志, 選擇訓練區, 采用最大似然法進行監督分類, 獲得濕地地物的初步分類. 在監督分類的基礎上, 通過目視判讀對分類結果進行檢查與修改, 最終獲取鹽城濕地、杭州灣南岸濕地、象山港濕地的土地分類數據.

2.3 土地利用動態度

土地利用動態度能夠較為直觀地反映出土地利用類型變化的程度與速度, 是描述土地利用變化的重要工具[19]. 其公式如下:

式中:0為監測開始時某類用地類型的面積;S為監測結束時該類用地類型的面積;為監測過程的時間;為這類土地利用類型在監測時段內的土地利用動態度, 表征該地類土地利用變化的速率.

2.4 濕地環境質量評價

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存在于同一濕地區域, 其所占比重不同, 并根據自身所占權重對濕地環境的質量做出不同的貢獻. 借鑒土地利用強度分級標準[20], 對研究區的各等級濕地比重進行評價, 形成一個在1~5之間連續分布的綜合指數, 其值反映了某一區域的濕地環境質量,數值越小, 其濕地環境質量越優, 見表2. 具體算法如下:

式中:為區域濕地環境質量量化指標;Z為第級土地分級指數;S為第級土地面積百分比.

表2 土地分級與濕地環境質量賦值

3 結果分析

3.1 濱海濕地土地利用時空變化特征分析

鹽城濕地在研究期內土地利用時空格局發生較大變化. 由表3可知, 鹽城濕地的土地利用變化主要表現為自然濕地面積減少, 人工濕地與非濕地面積增加. 1990~2017年間, 自然濕地面積減少了963.47km2, 土地利用動態度為-1.12%, 說明人類對濱海濕地的改造利用程度越來越深, 超出了濱海濕地自然淤長的速度. 自然濕地中光灘面積減少了661.66km2, 平均土地利用動態度為-0.97%, 互花米草、蘆葦、堿蓬3類鹽生植被土地類型面積分別變化了165.04、-239.35、-227.5km2. 與自然濕地逐漸萎縮不同, 人工濕地面積在3個時間段內均有增加, 27年間累計增加了527.64km2, 土地利用動態度為4.12%. 其中, 魚塘面積增加顯著, 共增加了751.53km2, 土地利用動態度也達到了25.66%; 而鹽田面積則不斷萎縮, 27年間減少了223.89km2. 非濕地面積也由原先的983.26km2增加至1311.47km2, 累計增加328.21km2, 土地利用動態度為1.24%. 其中耕地由870.30km2增加至1148.07km2, 共計增加了277.77km2.

結合圖2可知, 光灘在鹽城濕地中占比最高, 為84.10%, 主要分布在海岸帶的中南部, 并且在南部的東臺市近海區域形成了大面積的輻射沙脊. 隨著人類活動不斷增強, 以及互花米草等的快速擴張, 光灘在中部地區減少明顯. 蘆葦地、堿蓬地最初大量緊密分布在鹽城濕地的中部與南部, 但隨著時間推移, 兩類鹽生植被土地類型面積驟縮, 2017年絕大部分都處在射陽縣南部. 27年間互花米草帶在射陽縣、大豐區、東臺市海岸帶迅速擴張, 由1990年的6.14km2增長至2017年的171.18km2, 增加十分顯著. 人工濕地在南部、北部均有分布, 北部的響水縣、濱??h分布有大面積的鹽田, 但呈現出不斷萎縮的趨勢, 其中濱??h的鹽田在2017年基本消失, 主要是轉化為魚塘. 中部和南部的射陽縣、大豐區、東臺市分布有較多的魚塘, 并且有明顯增加趨勢. 研究區中耕地、干塘、建設用地等非濕地也廣泛分布于中南部, 其中耕地在射陽縣和大豐區擴張明顯, 大部分由自然濕地轉化而來. 總體來看, 鹽城濕地中自然濕地分布呈現由北到南逐漸增加的趨勢, 但是總的分布面積不斷減少. 人工濕地中有較大面積的鹽田轉化為魚塘, 使得魚塘分布面積逐步超過并遠大于鹽田面積. 非濕地中3種類型面積均呈現增加趨勢, 主要由自然濕地轉化而來, 其分布范圍也向南北和海岸線方向不斷擴散.

表3 鹽城研究區土地利用面積構成及其變化

圖2 鹽城濕地4個年份土地利用類型

由表4可知, 杭州灣南岸濕地的土地利用變化主要表現為自然濕地面積減少, 人工濕地大幅增加, 非濕地面積保持相對穩定. 自然濕地面積由最初的444.15km2減少至2017年的231.37km2, 在3個階段中則分別減少了23.05、67.27、122.46km2, 這說明人類對杭州灣南岸濕地的開發利用強度越來越大, 逐漸改變了濕地的原生利用類型. 自然濕地中光灘減少了348.00km2, 互花米草地面積增加了135.22km2. 與自然濕地不同, 人工濕地面積大幅增加, 1990年時人工濕地面積僅為55.09km2, 其后逐漸增加, 27年間累計增加了180.97km2, 土地利用動態度達到了12.17%. 其中, 魚塘面積增加122.10km2, 是人工濕地的主要增加類型; 水域面積增加了49.52km2; 鹽田面積增加量較小, 27年內僅增加了9.35km2. 非濕地面積27年間累計增加93.60km2, 其中耕地從1990年的360.73km2增長至2017年的378.82km2, 而建設用地從1990年的70.01km2增長至2017年的161.36km2, 土地利用動態度達到4.83%, 變化速率較高. 此外, 杭州灣南岸研究區圍填?;顒虞^為強烈, 泥沙在外圍淤積形成新的陸地, 研究區內陸地面積增加61.79 km2, 年均增加2.29km2, 而增加的陸地主要轉化為互花米草地、建設用地和魚塘等用地類型.

表4 杭州灣南岸研究區土地利用面積構成及其變化

由圖3可知, 1990~2017年間杭州灣南岸海岸帶土地利用空間格局變化顯著. 1990年杭州灣南岸自然濕地面積占各地類(不包括海域)總面積的45.94%, 而在2017年時自然濕地面積僅占22.49%, 人工濕地和非濕地類型面積達到了22.95%和54.56%, 遠超過了自然濕地的分布面積. 1990年時, 研究區中光灘面積占自然濕地的99.29%, 主要分布于陸地凸處的庵東鎮和新浦鎮,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 光灘面積明顯減少, 主要原因是向魚塘和互花米草地轉移了大量面積. 1990年時互花米草地面積僅有3.14km2, 但在2017年時已廣泛分布于杭州灣南岸各海岸段. 人工濕地中, 魚塘面積在1990年時為40.80km2, 主要分布在庵東、新浦兩鎮, 2017年時魚塘面積為162.90km2, 除了原先兩鎮之外, 泗門鎮、觀海衛鎮也有大量的魚塘分布. 研究區鹽田所占面積相對較小, 2017年時鹽田面積為9.35km2, 且僅分布于龍山鎮. 杭州灣南岸水網密布, 且新建了不少積水塘, 水域的面積也從1990年的14.29km2增長至2017年的63.81km2, 在空間上也逐步向海岸線延伸. 林地、耕地與建設用地等非濕地廣泛分布于研究區中部和南部, 大量魚塘以及林地轉化為耕地和建設用地, 導致了這兩種土地類型的增加.

圖3 杭州灣南岸濕地4個年份土地利用類型

從時間尺度上看(表5), 象山港濕地的土地利用變化主要表現為自然濕地面積有所增加, 人工濕地大幅增加, 非濕地面積保持相對穩定. 從1990~2017年自然濕地面積由原先的41.82km2增加至67.51km2, 增加了25.69km2, 土地利用動態度為2.28%, 是3個研究區中唯一一個自然濕地面積在27年內增加的區域. 其中光灘面積增加了17.32 km2, 鹽生植被土地面積增加了8.37km2. 由于港灣內水動力弱, 入灣河流攜帶泥沙淤積作用強于海洋水動力對海岸的侵蝕作用, 使得潮灘面積不斷擴大, 加之人類活動對自然濕地干預相對較小, 故自然濕地面積得以增加. 1990~2000年、2000~2008年、2008~2017年3個時間段內人工濕地面積分別增加了48.50、39.51、18.49km2, 土地利用動態度達到10.88%, 變化明顯. 其中, 鹽田面積增加最為顯著, 27年內增長了53.24km2. 非濕地面積由原先的1766.59km2減少至1702.37km2, 共減少了64.22km2, 土地利用動態度為-0.13%, 變化程度較小. 其中建設用地從1990年的34.39km2增長至2017年的205.55km2, 土地利用動態度為18.43%, 增長較為顯著. 由于象山港半封閉海灣較弱的海洋動力條件, 使得象山港成為3個研究區中泥沙最易淤積的地區, 27年內新增陸地67.97km2, 年均新增2.52km2.

表5 象山港研究區土地利用面積構成及其變化

由圖4可知, 1990~2017年間, 象山港海岸帶土地利用空間格局相對其余2個濱海濕地變化較小. 相比研究區面積, 象山港自然濕地面積較小, 其主要類型為光灘, 2017年占自然濕地面積的83.54%, 主要分布于西滬港、鐵港、黃墩港、莼湖鎮及周邊. 1990年時互花米草地面積較小, 為2.74 km2, 2017年時西滬港已有明顯的互花米草覆蓋, 此時互花米草地面積為11.11km2. 2017年時象山港內人工濕地面積為142.74km2, 各類人工濕地所占面積相對較小, 多分布于海岸附近, 但其在27年間的面積變化仍然比較明顯. 魚塘分布較為分散, 只有北侖區有較大面積的集中魚塘. 研究區內鹽田所占面積很少, 主要分布于北侖區的梅山島南部. 象山港沿岸地區水網較少, 水域面積相對較小, 但是分布區域十分廣泛. 研究區中林地、耕地與建設用地等非濕地為主要地類, 由于象山港周邊地形以低山為主, 因此林地環象山港廣泛分布. 建設用地面積變化較大, 北侖區、寧??h和象山縣區域內均有大面積耕地和林地轉化為建設用地. 而耕地主要分布在沿海低地, 并隨著林地的轉移而逐漸擴展.

圖4 象山港濕地4個年份土地利用類型

3.2 研究區濕地動態度綜合對比

鹽城濕地、杭州灣南岸濕地、象山港濕地在研究區面積、濕地面積上有較大的差距, 但可以通過對比自然濕地、人工濕地的土地利用動態度來研究3個區域的濕地演變方向與速度. 生態關鍵區域是維護區域生態系統功能、結構和良性運營的重要生態空間. 而在濱海濕地中, 最為重要的生態空間就是鹽生植被覆蓋區和光灘, 對生態關鍵區的分析有助于把握3個研究區濱海濕地的演變情況.

自然濕地受到人工圍墾與海涂淤長的雙重影響, 當其面積持續增加時, 對該地的生態系統良性運轉有重要意義. 1990~2017年各濕地演變動態度見表6. 3個研究區中, 鹽城與杭州灣南岸的自然濕地面積持續下降, 但下降模式有所區別: 鹽城濕地在3個時段濕地動態度分別為-1.18%、-1.51%、-1.13%, 說明鹽城自然濕地的圍墾速度高于灘涂淤長速度, 且3個時間段內鹽城自然濕地面積減少的速度比較接近; 而杭州灣南岸地區自然濕地的動態度在3個階段分別為-0.52%、-2.00%、-3.85%, 自然濕地動態度在2008~2017年遠高于1990~2000年, 表明該地區人類活動更加頻繁, 導致自然濕地面積減少愈發快速. 象山港區域的自然濕地面積在27年內有所增加, 其土地利用動態度絕對值逐漸下降, 說明2000年后象山港的濱海自然濕地變化較小. 人工濕地的土地利用動態度可以表征該地區人類圍墾等活動的強度. 3個研究區各階段的人工濕地都處于增加的狀態, 1990~2017年鹽城、杭州灣南岸、象山港人工濕地土地利用動態度分別為 4.12%、12.17%、10.88%, 這表明人類圍墾活動的強度為杭州灣南岸濕地>象山港濕地>鹽城濕地. 但是也應看到3個研究區人工濕地的面積在2008~2017階段相比于前2個階段增長速度都有所下降, 這表明各研究區內人工圍墾活動強度都有所下降, 這可能與國家制定的濕地和海洋保護政策有關.

表6 1990~2017年各濕地演變動態度 %

由各濕地生態關鍵區面積演變情況(表7)可知, 27年間鹽城濕地、杭州灣南岸濕地與象山港濕地生態關鍵區面積變化顯著. 受人工圍墾與植被生長擴張雙重影響, 導致不同區域鹽生植被面積表現出不同的變化趨勢. 鹽城濕地在27年內鹽生植被土地面積大量減少, 由653.52km2減少至351.71 km2, 27年內減少了301.81km2. 杭州灣南岸濕地鹽生植被土地有大面積的增長, 由1990年的3.14 km2增長至2017年的138.36km2, 年均增加5.01 km2. 象山港濕地鹽生植被面積經歷了先增后減的過程, 27年增加了8.37km2. 光灘一方面會因為海涂自然淤積而擴張, 另一方面也可能因為海洋動力的侵蝕、鹽生植被的擴張、人類活動的侵占等原因縮小. 鹽城濕地光灘面積在1990~2017年持續減少, 由2522.26km2降低至1860.60 km2, 這是由于鹽城濕地地區強海洋動力下泥沙不易淤積, 海涂增長緩慢, 而互花米草向光灘擴張比較顯著造成的. 杭州灣南岸在人類圍墾等開發活動直接侵占的影響下, 光灘面積持續下降, 由1990年的441.01km2降低至2017年的93.01km2. 不同于其他2個區域, 象山港濕地光灘面積有所增加, 由39.08km2增加至56.40km2, 年均增長1.64%, 表明象山港地區海涂淤積作用比海岸侵蝕作用更強.

表7 1990~2017年各濕地生態關鍵區面積演變km2

3.3 研究區濕地環境質量評價

研究區1990、2000、2008、2017年濕地環境質量指數變化見表8.

表8 研究區不同年份濕地環境質量指數變化

由表8可知, 3個研究區環境質量差距較大, 且從1990~2017年, 濕地環境質量都有所下降. 鹽城濕地是濕地面積最大的區域, 也是濕地環境質量最好的區域, 在27年內濕地環境質量從原先的2.39演變至2.74. 杭州灣南岸濕地環境質量居于第2位, 4個年份濕地環境質量指數分別是3.06、3.05、3.14、3.33, 隨著時間推移, 濕地環境質量整體呈下降趨勢. 在1990~2000年, 象山港濕地由原先的3.86下降至3.66, 是3個研究區中唯一濕地環境質量有過好轉的區域, 但在2000~2017年濕地環境質量指數又開始上升, 在2017年濕地環境質量指數為3.90, 達到歷史最差. 由于濕地環境質量指數取決于各土地類型的面積百分比和對應的土地分類等級, 而分類等級較為固定, 因此得出的結果主要與濕地的面積所占比重密切相關. 鹽城濕地中自然濕地所占比重雖不斷下降, 但一直維持在48%以上, 人工濕地和非濕地所占比重不斷增加, 但人工濕地在2017年也僅為22.13%, 非濕地比重也一直維持在30%以下, 土地分類等級數值最高的建設用地面積最高僅為1.56%, 因此鹽城濕地的環境質量指數雖不斷增加, 但在3個研究區中處于最好水平. 杭州灣南岸濕地自然濕地占比由45.94%下降為22.49%, 人工濕地和非濕地占比不斷增加, 非濕地所占比重維持在48%以上, 特別是等級為4和5的耕地和林地所占比重很高, 導致了杭州灣南岸濕地的環境質量較差. 象山港濕地相較于杭州灣南岸濕地, 自然濕地占比不足6%, 等級數值較高的非濕地占比達89%以上, 造成了象山港濕地環境質量指數最高, 環境質量最差. 總的來看, 由于人類活動的不斷加強, 為了彌補土地資源的不足, 加大了對自然濕地的圍墾, 使得自然濕地向人工濕地和非濕地類型轉移, 并由此帶來了濕地環境質量的下降. 特別是杭州灣南岸濕地和象山港濕地位于人類活動的集中區, 高強度的土地利用必然導致較低的環境質量.

4 結論

利用土地利用動態度、濕地環境質量指數等指標, 對1990、2000、2008和2017年鹽城濕地、杭州灣南岸濕地和象山港濕地的時空演化特征和環境質量變化進行分析, 研究發現:

(1)研究區土地利用時間演化方面, 1990~2017年間, 3個研究區土地利用時空格局發生較大變化. 鹽城濕地的自然濕地面積減少963.47km2, 人工濕地與非濕地面積分別增加527.64和328.21km2, 魚塘和耕地面積增加最為顯著. 杭州灣南岸濕地自然濕地面積持續減少, 人工濕地大幅增加, 非濕地面積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 象山港濕地的土地利用變化主要表現為自然濕地面積少量增加, 鹽田、水域等人工濕地面積大幅增加, 除建設用地增加171.16km2以外, 非濕地面積總體保持相對穩定.

(2)研究區土地利用空間演化方面, 鹽城濕地中自然濕地分布不斷減少, 但互花米草地向南北海岸帶擴張顯著. 人工濕地中, 北部響水縣、濱??h有較大面積的鹽田轉化為魚塘, 中部的魚塘分布面積也逐步擴大. 非濕地類型由于自然濕地的轉化也使其向南北和海岸線不斷擴展. 杭州灣南岸濕地中光灘向魚塘和互花米草地轉移較多, 導致面積減少明顯. 人工濕地中的魚塘和水域分布范圍也逐步擴大. 林地、耕地與建設用地等非濕地廣泛分布于研究區中部和南部, 并有總體增加趨勢. 象山港濕地相對變化較小, 其中以建設用地面積變化最大, 主要是北侖區、寧??h和象山縣區域內的耕地和林地向其轉化導致的.

(3)研究區土地利用動態變化方面, 鹽城濕地、杭州灣南岸濕地、象山港濕地的人工濕地面積土地利用動態度分別為4.12%、12.17%、10.88%, 這表明人類圍墾活動的強度為杭州灣南岸濕地>象山港濕地>鹽城濕地. 相比于1990~2000年與2000~ 2008年階段, 3個研究區人工濕地面積的增長速度在2008~2017年階段都有所下降, 這可能與國家濕地保護政策有關.

(4)研究區濕地環境質量方面, 由于3個研究區中自然濕地、人工濕地和非濕地面積所占比重的不同, 導致濕地環境質量從優到劣依次為鹽城濕地、杭州灣南岸濕地、象山港濕地. 濕地環境質量總體水平均呈下降趨勢, 主要是由于人類加強了對濕地資源的開發利用, 使得自然濕地向人工濕地和非濕地類型轉移, 自然濕地逐漸萎縮導致的.

通過對3種不同開敞類型的濱海濕地演化和環境質量的比較研究可以發現, 在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雙重影響下, 不同開敞類型的濕地演化會表現出不同的特征. 呈喇叭狀形態的象山港濕地(半開敞型)海洋動力較弱, 利于人類對濕地的開發利用, 這就導致了象山港濕地的土地利用動態變化十分顯著, 濕地環境質量也最差. 鹽城濕地作為完全開敞型濕地, 在相對較強的水沙動力條件和人類活動雙重影響下, 濕地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但較其他2種濕地類型來說變化最小. 杭州灣南岸濕地作為開敞型濕地則居于兩者之間. 總體而言, 較為封閉的開敞類型濱海濕地在較弱的海洋動力條件下更易受人類活動的影響, 導致濕地土地利用類型人工化更為顯著, 進而會導致較低的濕地環境質量.

[1] Kline J D, Swallow S K. The demand for local access to coastal recreation in southern New England[J]. Coastal Management, 1998, 26(3):177-190.

[2] Mulder J P M, Hommes S, Horstman E M. Implementation of coastal erosion management in the Netherlands[J].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2011, 54(12):888-897.

[3] 徐東霞, 章光新. 人類活動對中國濱海濕地的影響及其保護對策[J]. 濕地科學, 2007, 5(3):282-288.

[4] 郭岳, 徐清馨, 佟守正, 等. 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退化原因分析及生態修復[J]. 吉林林業科技, 2017, 46(5): 40-44.

[5] 李加林, 楊磊, 楊曉平. 人工地貌學研究進展[J]. 地理學報, 2015, 70(3):447-460.

[6] 李加林, 劉闖, 張殿發, 等. 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發生層質量演化的影響—–以杭州灣南岸濱海平原為例[J]. 地理學報, 2006, 61(4):378-388.

[7] 馮佰香, 李加林, 龔虹波, 等. 30年來象山港海岸帶土地開發利用強度時空變化研究[J]. 海洋通報, 2017, 36(3):250-259.

[8] 黃日鵬, 李加林, 段義斌, 等. 快速城鎮化對杭州灣南岸慈溪市土地利用及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影響[J]. 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2018, 16(5):105-113.

[9] 黃日鵬, 李加林, 楊磊, 等. 象山港海岸帶人工建設地貌強度指數及其空間格局演變特征[J]. 海洋學研究, 2018, 36(1):46-57.

[10] 方仁建, 沈永明, 時海東. 基于圍墾特征的海濱地區景觀格局變化研究—–以鹽城海岸為例[J]. 生態學報, 2015, 35(3):641-651.

[11] 張緒良, 張朝暉, 徐宗軍, 等. 萊州灣南岸濱海濕地的景觀格局變化及累積環境效應[J]. 生態學雜志, 2009, 28(12):2437-2443.

[13] 黃日鵬, 李加林, 葉夢姚, 等. 東南沿海景觀格局及其生態風險演化研究—–以寧波北侖區為例[J]. 浙江大學學報(理學版), 2017, 44(6):682-691.

[14] 何改麗, 李加林, 史小麗, 等. 杭州灣南岸城鄉建設用地時空演化特征分析[J].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 2018, 27(3):483-492.

[15] 寧修仁, 劉子琳, 蔡昱明. 象山港潮灘底棲微型藻類現存量和初級生產力[J]. 海洋學報(中文版), 1999, 21(3): 98-105.

[16] 黃秀清, 齊平, 秦渭華, 等. 象山港海洋生態環境評價方法研究[J]. 海洋學報, 2015, 37(8):63-75.

[17] 張健, 何祺勝, 崔同, 等. 基于遙感和GIS的江蘇濱海地區濕地信息提取及動態變化分析[J]. 長江科學院院報, 2017, 34(4):144-150.

[18] 牟曉杰, 劉興土, 閻百興, 等. 中國濱海濕地分類系統[J]. 濕地科學, 2015, 13(1):19-26.

[19] 劉紀遠, 劉明亮, 莊大方, 等. 中國近期土地利用變化的空間格局分析[J]. 中國科學(D輯: 地球科學), 2002, 32(12):1031-1040.

[20] 劉紀遠. 中國資源環境遙感宏觀調查與動態研究[M]. 北京: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6.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coastal wetlands affected by human activities: A case study of Yancheng City, south coast of Hangzhou Bay and Xiangshan Harbor wetlands

LI Jialin1,2, TONG Chen2, HUANG Ripeng2, TIAN Peng2, LIU Ruiqing2, WANG Lijia2, ZHOU Zijing2

( 1.Donghai Institute,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2.Sino-European Institute of Tourism and Culture,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

Coastal wetland is one of the most valuable ecosystems in nature. The 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coastal wetlands under the interference of human activities is the prerequisite for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coastal wetlands. Based on the land use data of Yancheng City, south coast of Hangzhou Bay and Xiangshan Harbor wetlands collected in 1990, 2000, 2008 and 2017,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coastal wetlands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Except that the natural wetland of Xiangshan Harbor increased by 60.54km2from 1990 to 2000, the natural wetland area of the three sampled areas continue to decrease over the past 27 years, and the area of constructed wetland and non-wetland increased constantly. (2) The intensity of human activities on coastal wetlands can be listed in the descending order as the south coast of Hangzhou Bay wetland > Xiangshan Harbor wetland > Yancheng wetland. Compared with the data collected covering 1990~2000 and 2000~2008, the intensity of human reclamation activity in three sampled areas declined in 2008~2017. (3) The wetl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Yancheng wetland, south coast of Hangzhou Bay wetland and Xiangshan Harbor wetland are gradually deteriorating. The overall level of wetl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the three study areas also shows a downward trend.

human activities; coastal wetlands;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environmental quality

K903; Q149

A

1001-5132(2020)01-0001-09

2019?09?10.

寧波大學學報(理工版)網址: http://journallg.nbu.edu.cn/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浙江兩化融合聯合基金(U1609203).

李加林(1973-), 男, 浙江臺州人, 博士/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海岸帶資源環境演化. E-mail: nbnj2001@163.com

(責任編輯 韓 超)

猜你喜歡
杭州灣環境質量濱海
論提升縣域環境質量的現狀及治理思路
濱海白首烏
無人機運用于杭州灣
濱海頂層公寓
杭州灣水域通航規律
杭州灣二岸民俗活動的異同
濱海,中國航天再出發
杭州灣灘涂粗養塘養殖南美白對蝦技術
新年“希望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