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鋼琴表演藝術中審美素養能力提升

2020-01-19 08:09
黑河學院學報 2020年6期
關鍵詞:表演藝術演奏者彈奏

丁 亮

(淮南師范學院 音樂學院,安徽 淮南 232000)

鋼琴表演是人的藝術,也是美的藝術。作家創作出作品,作品再經由演奏者彈奏,再到觀眾欣賞,每個環節都有“人”的主觀審美因素,因此,最終審美效果也會千差萬別。審美素養指人所具備的審美經驗、審美情趣、審美能力及審美理想等各種因素的總和。種種差別導致個體產生不一致的美的接受過程與欣賞能力,從而又轉化為不一致的審美鑒別能力和創造能力。美的審視素養需要階段性的訓練與培養,高度的審美能力需要長期的努力與自覺性的追求,要想形成個體獨具特色的審美能力還需將自我認識進一步拔高,體現出廣闊的認知與淵博的文化素養。

一、文藝作品的審美層次

文藝作品的審美素養具有系統性的三個層次,評判一個作品可根據三種審美層次進行。一是指文藝作品的形式美,包括其韻律、節奏、文字、結構等外在表現形式。文藝作品的形式是讀者或觀眾作出接觸到的審美因素,能激發讀者或觀眾的想象力,喚起某種記憶或藝術形象,從而生發某種意義內容。二是指文藝作品的具體內容。文藝作品本身經作者編排、編寫,包含了一定形象體系和歷史內容,再通過客觀的生活內容和作者主觀的解釋,文藝作品內容就具有了一種審美因素,是一種人格美、情操美、理性美的詮釋。三是指文藝作品的象征性,其中意象和意境是重要審美因素,需要讀者或觀眾把握作品一定的歷史內容才能夠逐漸領悟并欣賞的審美因素[1]。

二、鋼琴表演審美藝術表現形式

鋼琴表演的藝術審美表現主要通過鋼琴表演中的審美意象完成。審美意象是指作家經過主觀審美感知與體驗,篩選反映客觀世界物質生活,融匯主觀思想、感情、愿望與理想,經過藝術創作形成的意象[2]。意象是一種極富主觀情緒的物質產品,經過某種媒介或藝術語言表現出來,就會成為藝術作品的藝術形象。鋼琴表演藝術形式中審美意象的展現是借助感官世界完成的,是一種感性認識。

(一)鋼琴表演藝術審美意象的完成機制

“移情”是文學上的一種修辭手法,在鋼琴表演藝術中同樣適用,因為人類的情感發生與轉移本質上是相同的?!耙魄椤笔侵v,將人的主觀情感轉移到(依附于)客觀的事物上,與此同時又反過來被客觀事物所蘊含的情感所感染,產生一種主觀情緒[3]?!耙魄椤钡挠⑽氖恰癊mpathy(同情)”,也就是說“物”與“我”之間能夠形成一種共鳴,兩相碰撞、交流、磨合而形成情感的集中噴發。優秀的鋼琴表演之所以能夠有打動人心的力量,是“移情”起了重要作用。在鋼琴表演中,“移情”在作品、演奏者、觀眾三者中輪轉。

1.作品

樂曲經由作曲家主客觀統一性的創作。作曲家從復雜的客觀世界中篩選原生態的“美”“丑”事物,通過了解、熟識及認識等感性、理性活動,獲得了獨特的審美體驗與感受,繼而產生創作的欲望,再將創作欲望轉化為樂思,最后通過具有形式美的塑型過程就是樂曲產生過程。在此之中,作曲家將主觀思想、理念及情感轉移(依附)到具有形式美的樂曲上,就是作品思想內容能夠形成的主要原因。

2.演奏者

鋼琴表演中演奏者以自己的方式演奏樂曲的過程體現了“移情”機制。一場具有審美意義的鋼琴表演與鋼琴家的個性演繹關系密切。鋼琴家以自己的社會認識和人生體驗為依據,以樂曲為腳本,以樂曲作家的生平及創作背景為輔助,去理解樂曲含義,從而進行演奏的過程中已經粘合了鋼琴家個人主觀思想及情感。鋼琴家只有將自己完全融入音樂,深刻理解樂曲內涵,才可能彈奏出藝術性與審美性十分高的樂曲。

3.觀眾

觀眾是鋼琴表演藝術中最后的受益人。觀眾發生“移情”效果的深淺是鋼琴表演是否具有審美意義的直接反映。能夠直擊心靈、感人肺腑的音樂,其內涵一定是與觀眾的生活體驗有極高共鳴性的審美體驗想通、相似,觀眾才能將自己的主觀情感依附、投射到鋼琴表演中,進行自我審視性質的審美。

(二) 鋼琴表演藝術中審美意象的特點

1.意蘊性

審美意象是意蘊深刻的意象,是情緒化了的意象。審美意象往往蘊藏著作曲家、演奏家精心設置過的抽象含義,是濃縮了的思想情感的載體。在鋼琴表演中,觀眾看到的表演形式、場景組合、音樂節奏等都是審美意象的體現。這些表演形式、場景組合和音樂節奏都富有一種文化意義,是鋼琴表演藝術審美不可分割的部分[4]。

2.畫面性

審美意象的直接作用就是形成具有特定審美意義的畫面。在鋼琴表演中,音符不再是簡單的符號相加,而變成具有主觀情感的意象組合。觀眾在聆聽音樂過程中,能自然而然地在腦海中勾勒出一種畫面圖像,從而使讓原本抽象的音符化作具有美感的想象和感受。這就是鋼琴表演藝術中審美意象的畫面性,是幫助觀眾及演奏者欣賞樂曲審美內涵的工具之一,是觀眾及演奏者將審美體驗由感受形式美上升到理解樂曲思想內涵的重要推手之一[5]。

3.同一性與非同一性

同一性是指不同的演奏者在演奏同一首樂曲時所傳達的音樂內涵相同。這是因為,所有的演奏者都經過自身的體驗,感受到了樂曲所傳達出的同一音樂內涵。這種音樂內涵由于音樂作品的審美意象具有穩定性,因為不會發生改變。非同一性是指不同的演奏者在演奏同一首樂曲所傳達的音樂內涵,又具有差異性。這是因為演奏者在理解和分析音樂內容時由于個人閱歷、個性差異、文化學識、心理特點、所處階層等因素的影響而產生不同的結果。鋼琴表演的藝術性始終是同一性和非同一性并存的,二者并沒有高下之分。

(三) 鋼琴表演藝術中審美意象的成因

1.作品認知及藝術認知

鋼琴表演藝術中審美意象的成因與藝術認知程度分不開。藝術認知程度的第一層是演奏者進行作品認知。鋼琴演奏者在準備表演前的很長時間需要對作品進行認知。認知內容一是認識作曲家,了解作曲家的創作過程,創作背景及創作目的;二是識別樂譜,演奏者需要對樂譜進行仔細研究與鉆研,根據樂譜揣摩作曲家創作意圖及力求傳達的思想內涵;三是演奏者需要整合舞臺彈奏效果,在不斷練習中思考怎樣將樂曲思想內涵經由自己的演繹完美地傳達出來[6]。藝術認知的第二層是藝術審美認知。藝術認知是建立在研究情感、生理、心理與心靈之間關系基礎上的一種認知。需要演奏者對什么是藝術?什么是高雅藝術?藝術與美學的關系是什么?音樂如何展現具有審美意義的藝術性?諸如此類的問題進行思考,擁有完善的一套審美藝術體系,從而對自己的鋼琴表演提供雄厚的理論支持。不同的作品認知及藝術認知會形成不一致的審美意象[7]。

2.心理特征

審美標準是指人們審美過程中總是自覺不自覺地運用某種尺度去衡量審美對象。由于審美主體的生活經驗、審美趣味的不同,審美最終結果也會產生差異。其中,心理特征是審美標準發生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心理特征包括性格特點、氣質特征、興趣愛好、心理狀態等因素,鋼琴表演中演奏者及觀眾的審美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心理特征的左右。如著名鋼琴家理查德·克萊德曼。理查德·克萊德曼從小便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且受到父親的影響,理查德·克萊德曼4歲就已經愛上了鋼琴。其作品風格也大多偏向于古典與優雅,受眾遍布全球。

3.聽覺能力

鋼琴表演藝術實現的直接因素是聽覺能力。審美意象的形成需要通過人體聽覺器官傳輸完成。聲音是傳達鋼琴表演藝術的重要媒介,觀眾通過聲音識別音符,產生聯想與想象。但音樂的內涵是看不到也摸不到的,需要觀眾用心感受,細細品味。單純的聽是不能實現審美欣賞的。觀眾往往剛開始時,還處于識別音符、培養樂感的過程。漸漸地,這種感覺會由淺入深,直到聽覺將人的所有感官都充分調動起來,這時音樂才成為“音樂”,具備感染人心的力量。除觀眾需要借助聽覺能力欣賞審美意象之外,演奏者同樣需要。鋼琴演奏者借助聽覺感知音符、分析把握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及思想感情。但演奏者更為重要的是進行“內心聽覺”的聯系?!皟刃穆犛X”是指不借助鋼琴、樂譜等實體物質,演奏者內心對樂曲的節奏進行感受,在內心彈奏的過程[8]?!皟刃穆犛X”的要求更高,需要演奏者在一定的藝術認知基礎上,展開樂曲的彈奏練習。在反復的“內心聽覺”練習中,更深層次地掌握樂曲的思想情感并形成演奏者的自我認知,從而更好地促成審美意象的形成。

4.演奏風格

不同演奏者的不同演奏風格影響著審美意象的表達。演奏風格在廣義上包含了地域、民族、宗派、時代、個人等風格,是演奏者在彈奏中傳達出各異的審美意象的重要影響因素。鋼琴演奏者要處理好原審美意象的內涵與個體演奏風格之間的關系,在表演中要注意保留原作曲家的藝術風格,盡量還原樂曲原有的審美意象,不隨意發揮也不死板僵硬。

三、鋼琴表演藝術中審美素養能力提升

(一)將表演藝術形式上升到美學范疇

鋼琴表演藝術是典型的內在美和外在美相結合的表演藝術形式,具有極強的創造活力及藝術生命力[9]。在鋼琴表演中,演奏者要對表演藝術的美學形式進行思考。從美學方面考慮,美有外在美和內在美。美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一個人對待工作的態度是春蠶到死、蠟炬成灰,這也是一種“美”——愛崗敬業的職業美德。對于鋼琴表演家來說,首先,鋼琴表演要上升到“美”的高度,與表演者的個人氣質、服裝、談吐及精神狀態有關;其次,鋼琴表演的“美”還與舞臺場景布置、燈光效果、鋼琴品質等客觀因素相關;最后,最重要的影響因素還是音樂演奏的效果好與壞。

(二)靈活運用樂理知識

樂理知識是打開音樂之門的鑰匙,掌握并熟練運用樂理知識應該是每一位鋼琴演奏者的必備技能。如果鋼琴演奏者沒有熟練掌握樂理知識,不懂彈奏技巧,將無法應對變化萬千的樂譜。鋼琴演奏者要錘煉自己的表演技能,提升個人審美素養能力,掌握樂理知識、懂得彈奏技巧就是基礎。在此基礎上,再靈活運用樂理知識,表演中跟隨樂曲的變化調整彈奏技巧就會輕松很多。例如,貝多芬的《獻給愛麗絲》是采用回旋曲式寫成,結構是ABACA形式。A為整首小品的疊部,B、C兩部分則為兩個插部。A部分有三個小樂句,共22小節(不計原樣再現的兩次);B部分為兩個小樂句,共15節;而C也可分為兩個小樂句,共22小節。全曲不計反復部分共103小節[10]。A部分的旋律聽起來幽雅、舒緩、沁人心脾,這一段清新樸實的旋律成了最受世人喜愛、最常聽到的樂段。彈奏時要注意:旋律從左手到右手要銜接得平滑無縫,讓旋律線條流暢均勻,聽起來柔和、順暢。B主題情緒歡快色彩明朗,描繪了女孩心靈的另一個側面,讓人感覺到端莊的同時又不失歡快活躍、爽朗而天真。彈奏時要注意嚴格的分句,句與句之間要有自然的呼吸和旋律線的上下行漸強、漸弱,32分音符的走句更是要起伏自如、光滑流暢。手腕要放松,協調力量的傳遞,手指下鍵動作快,指尖集中,音點清楚,觸鍵快而精致。C主題讓人感覺到氣氛的凝重,有一種驚惶不安的感覺,仿佛陷入了掙扎的沉思中。彈奏時注意左手的同音斷奏,要彈得均勻而富于彈性,音量不要超過右手的旋律。右手彈奏和弦時,重力支撐在高音的旋律音上,使旋律突出,線條清楚。C段的最后6小節是連接A主題的經過句,旋律充滿了夢幻色彩,彈奏時琶音要彈得輕、連、柔,下行半音階要精致、有顆粒性,與琶音形成一個完整的過渡句引進主題A。最后樂曲在歡樂明快的氣氛中結束。

(三)提高把握樂曲情感的能力

要提高審美能力,鋼琴演奏者還需提高對樂曲情感把握的能力。把握樂曲情感的能力包括把握創作情感和把握受眾情感兩種能力。把握創作情感要求鋼琴表演者對樂曲的創作背景及作家生活狀態、情感狀態、思維狀態等因素反復揣摩,在不斷地演繹嘗試中找尋最佳演繹方法[11]。如《獻給愛麗絲》是貝多芬1810年獻給他的戀人特蕾莎的曲子,樂曲形象單純,技巧簡單,主題淳樸親切,刻畫的是單純活潑、溫柔美麗的少女形象。把握受眾情感的能力是指演奏者要去研究樂曲在表演過程中觀眾的情緒變化,在不斷地觀察研究中把握觀眾的情感,找出觀眾與樂曲的情感共鳴點,在不斷強化練習中提升自己對音樂欣賞的能力。

四、結語

人類在追求美的路上從未停下腳步,美是千差萬別的生活具有意義的一個很重要元素。美是人類自覺的追求。鋼琴表演是一種藝術化的審美,優秀的鋼琴表演會有觸及觀眾心靈的力量,并且這種力量將可能長期留存在觀眾心里,成為支持觀眾生存、生活的核心力量源泉。鋼琴表演藝術中主要發生審美作用的就是“審美意象”。審美意象來源于生活,但卻是生活的高度濃縮品,內涵豐富,意蘊深厚。要提升鋼琴表演藝術的審美素養,還需繼續鉆研審美意象在鋼琴表演中的完成機制及價值意義。另外,世界、觀眾、作品、演奏者四者的關系研究也應成為重點(參考于艾布拉姆斯《燈與鏡》)。只有對鋼琴演奏的每一個環節關系研究有清晰的理論支持,才能避免盲目地摸索過程,快速成長。

猜你喜歡
表演藝術演奏者彈奏
楊麗萍表演藝術中心
肯尼迪表演藝術中心The REACH加建項目
手風琴作品的藝術表現
演奏心理對長號演奏的影響與建議
嗩吶演奏中的呼吸技巧及其訓練方式探討
彈奏四步曲,抒寫真感受——怎樣寫好讀后感
如何彈奏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中的賦格
1949年以來漢劇表演藝術資料述論
論琵琶演奏技巧與情感表達
二胡演奏者的合奏技能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