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象與重生:遲子建作品在日譯介與評說

2020-01-20 05:33韓聃
當代文壇 2020年5期
關鍵詞:譯介遲子建日本

韓聃

摘要:日本學界對遲子建作品的研究,著力于探尋作家生活經歷給予創作的影響,揭示作品中呈現的生命意象與作家生活場域間的內在關聯性。遲子建的小說,更新了日本學界對中國東北的認識。面向作品中的“神秘性”,與西方“觀看”的淺表化或“玄而未解”相對,在日本受“泛靈”思想、“植物美學”世界觀的影響,對作品有著不同于本土與西方的審美期待——遇見穿越“神秘”所見的想象與重生的世界,是對遲子建作品的另一種理解。

關鍵詞:遲子建;日本;譯介;審美期待

來自中國領土最北端、黑龍江省漠河縣北極村的作家遲子建三次榮獲魯迅文學獎。她的小說已被譯介成多國語言面向海外傳播,法國是譯介最多的國家,其次是日本。雖然作品在英語世界的譯介不算少,但在海外少有對作品的集中研究,出現了“熱譯”與“冷評”共存的局面。①與之相對,日譯者對遲子建小說的關注持續近十年的時間。本文將對遲子建作品在日譯介情況加以介紹,展現作品在被他國接受過程中不同于本土與西方世界的評價與審美期待。

一 ?久違的新鮮與趣味:遲子建小說 ? 在日譯介概況

(一)譯介出版載體

中國作家作品的譯介與發行在日本主要是通過期刊和書籍兩個載體來實現。1980年,一批東京都立大學中國文學研究科的學者們創辦讀書會、定期翻譯探討新時期中國文學作品,之后起意創辦《中國現代小說》季刊,與專門出版中國書籍的蒼蒼社合作出版譯介大量中國當代作家作品。②遲子建8部作品譯介收錄其中,包括短篇小說:《親親土豆》《逝川》《清水洗塵》《花瓣飯》《一匹馬和兩個人》,中篇小說:《原始風景》《芳草在沼澤中》以及散文《我們來看雪》。

日譯單行本發行的作品共計5部。包括有長篇小說《偽滿洲國》《額爾古納河右岸》;中篇小說《第三地晚餐》收錄在《中國同時代小說珍藏》(『コレクション中國同時代小説』);短篇小說《霧月牛欄》收錄在《同時代中國文學:神秘在中國》(『同時代の中國文學 :ミステリー イン チャイナ』);《親親土豆》于1995年創作發表,翌年即被翻譯,是遲子建作品中最早被譯介到日本,且以單行本出版發行次數最多,收錄在『中國現代文學短編集』(《中國現代文學短篇集》)中。

(二)日譯者與選譯的視角

遲子建的中、短篇小說于2000年前后被集中譯介到日本。譯介中國作家作品的在日群體通常是大學里面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的學者,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是《中國現代小說》《中國現代文學》雜志刊行會的會員,定期舉辦研討會,選譯中國當代作家作品。慶應義塾大學的竹內良雄教授與土屋肇枝教授譯介遲子建作品最多,從早期的散文《朋友來看雪》到《額爾古納河右岸》這一長篇小說。獲獎作品《清水洗塵》的日譯者栗山千香子是日本中央大學法學系教授,日本現代文學翻譯會成員,《中國現代文學》雜志的主要譯介者,翻譯了史鐵生、遲子建等作家作品,為日本讀者了解中國當代文學起到了積極作用。長篇小說《偽滿洲國》的譯者孫秀萍是記者出身,創作過《鄧小平傳》,曾與作家會面商榷過作品的譯介問題。金子和子③畢業于東京外國語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有過在北京生活的經歷,最早將《親親土豆》介紹給了日本的讀者。

譯者選譯作品時有著自己的選擇與判斷。以短篇小說《親親土豆》為例,雖不是獲獎作品,但翌年即被翻譯,是遲子建最早被譯介到日本的短篇小說。金子和子在譯后記中曾寫道:

翻看中國現代小說雜志,內容以反映都市生活居多。即便有反映農村生活的作品,也多是反映市場經濟進入農村,與農村固有思想相碰撞,改革開放的各種現象。初讀《親親土豆》,沒有這種感覺,書名透出農民本然的生活狀態,那份對心靈的禮贊,讓我感受到了久違的新鮮感,于是嘗試翻譯這個作品。④

在《花瓣飯》的譯后記中寫道:

遲子建小說的主題通常與政治無關,作品雖是在寫文革,但饒有興味。端午節這天,在房檐上插艾蒿,媽媽在孩子手腕上系五彩線,那是孩子眼中文革初夏的傍晚……⑤

較之中國1990年代中后期被譯介到日本的作品——展現新中國風貌的都市生活,反映農村經濟改革動向。洋溢在作家筆端的新鮮與意趣成為遲子建作品被日譯的理由。

二 ?生活的場域與自我的世界:遲子建 作品在日研究視閾

日本學界提倡文本細讀與版本考證相結合的研究范式研讀他國文學作品。著力于探尋作家生活經歷給予創作的影響,揭示作品中呈現的生命意象與作家生活場域間的內在關聯性。

(一)記憶的書寫:從北極村到北極村

《北極村童話》是遲子建初入文壇的奠基之作。北極村地處中國北部邊境,極盡寒冷,是作家出生的地方,也是作家夢開始的地方。川俁優、竹內良雄等學者通過細讀《北極村的童話》《向著白夜旅行》等作品后,試圖勾畫出作家創作的心靈地圖。川俁優和竹內良雄均猜測,因北極村是作家母親的娘家,很可能是遲子建的出生地。北極村最初成為作家無法選擇的被動的寄居地,《北極村童話》里有如下場景:

媽媽走了,還有姐姐和弟弟。我真想哭。媽媽真狠,把我一人留在這了。瞧她站在甲板上向我招手,還不時抬起胳膊蹭眼睛。她哭了。

狠心的媽媽,我恨你?、?/p>

在兄弟姐妹中,媽媽只將她一人寄養在外婆家。在這段近乎真實的描寫中,可以想象作家當時的心情。被寄養這件事對她而言具有重要意義,在未能確認母親是否真正不愛自己之前,先阻斷了與母親之間的親情,應該在心里想著“只有自己被母親嫌棄啊”。只是她把自己的感情投擲給了外祖母以及眼前的大自然。⑦外婆家里那高大的木刻楞房子,廣闊的菜園,可愛的動植物和隱忍、善良的親人們,這一切成為療愈孤寂心靈的良藥,帶給作家以創作的原動力,開始以此為起點書寫自己的生命體驗。以上種種,是竹內良雄細讀《北極村童話》后依據作家自傳《遲子建影記》和散文集《動物們》《北方的鹽》等作品進行的一種推斷。

北極村雖然給予作家以最初的創作靈感,但要成為卓爾不群、具有鮮明自我特征的作家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作品描述了一個“精神漫游者”與中年男子馬孔多靈魂的旅行,他們一路向北,朝著白夜的方向奔走,踏過欺騙、謀殺、交易、死亡,最終在黑暗中得見光明的故事。作品由兩封信開頭,其中一封是讀者的批評信,另一封是被邀約去旅行的邀請函??梢娮骷矣ㄟ^旅行來緩解精神壓力。當她走進觀賞白夜的地方,依稀又看到了似曾相識的木刻楞房屋和菜園,那正是北極村。北極村是作家生活的場域,在那里蘊含著遲子建作品中的多個生命意象。馬孔多的靈魂被安放在途中與作家相遇的每一個人中,文中“我”與馬孔多的對話,實際上是作家面向自我的談話。馬孔多也許是殺妻兇手,“我”慶幸能從與之同行的死亡的陰霾中逃離,奔向了白夜的光芒,這正是遲子建確認自己作為作家得以重生的心靈寫照。

日本學者判定《向著白夜旅行》是作家“直面內心孤寂、在自我世界中照見他者、以尋求再生意義的”的一次創作,奔向白夜的旅程是一次精神的朝圣之旅,也是作家再生的旅途。該作品發表于1993年,此后遲子建成為國家一級作家,開始了專業作家的創作生涯。1998年創作的《觀彗記》,在結構上與《向著白夜旅行》近似,里面再次出現故鄉的北極村與白夜現象。只是,這次同行的旅伴不再是一個飄忽不定的魂靈,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拍攝白夜現象的攝影師。土屋肇枝在作品中洞見遲子建成為作家所經歷的成長與蛻變的心路旅程。竹內良雄評價遲子建是“敘情世俗生活的天才”而不是一個“思想作品化”的類型作家。

(二)東北女性作家群的書寫:從喪失的意識到再生的“力”

東北女作家群的創作在日本備受矚目,包括蕭紅、梅娘、張抗抗和遲子建。在日設有研究作家蕭紅的??妒捈t研究》,梅娘在1944年發表的作品集《蟹》在日榮獲大東亞文學獎,張抗抗的短篇小說《夏》被收錄在加藤幸子、辻康吾主編的《中國女流文學選》(『キビとゴマ中國女流文學選』)中,日方對東北女作家群的整體評價是:

二戰時期,蕭紅和梅娘是因反抗封建家族舊有習俗與權威,正視自我存在而步入文壇。社會主義新時期,東北女作家們是通過文學來表達自我的獨立意識。遲子建的創作具有自我意識,在作品中又呈現出有別于北京、上海大都市生活的景象,從而建構了另外一個自我的世界。⑧

在蕭紅的《家族以外的人》,遲子建的《北極村童話》《偽滿洲國》等作品中都可洞悉作家曾被寄養、與家人疏離的生活體驗。川俁優將不同時期的東北女作家放置一處進行比較研究的基點是:蕭紅、梅娘與遲子建都在童年有過因與家庭關系斷裂而產生的不安情緒,這在她們的作品中反復出現。在孤獨的生命體驗中孕育自我重生的力量,這成為東北女性作家群的藝術自覺。

后藤巖內分析了長篇小說《偽滿洲國》中的五位少女形象。新京小學教師王亭業的女兒——王宛云,其父被日軍逮捕送入了哈爾濱的731部隊;性格開朗、善于交際、用肉體和青春換取奢靡生活的謝子蘭;被日軍強行逮捕、雜貨店老板的女兒——祝梅;哈爾濱妓院“錦繡樓”的妓女四喜;奉天洗衣店家的女兒——李小梅。王宛云失去父親,在逆境中成長,具有堅韌與冷靜的性格;謝子蘭奔放狂妄、愛好文藝、戀慕和自己父親同齡的男人;祝梅失去父親,在得不到關愛的環境中成長,在任由國家、政治與成人世界的擺布中采取了放蕩不羈的反抗態度;四喜本是純樸的姑娘,為了生計不得已為之的人生境遇令人同情;李小梅十七歲與奉天典當行家的吉來成婚,面對暴力,敢于反抗……⑨后藤巖內注意到,這些少女群像具有共通性:在不得不接受命運安排的同時,以理性思考來面對現實人生,內心飽受創傷,卻也不放棄生之為人的權利與自由——那是愛與恨的權利、是奔向心中美好生活的自由。遲子建將自身性格部分投影在對少女形象的塑造上。日本學者注重結合作家生活經歷來闡釋作品文本的意義。

除此以外,對作品中人物形象進行還原是其另一研究視閾?!秱螡M洲國》里的謝子蘭和俄羅斯少女柳芭結為好友,以此為契機,柳芭的外婆教授謝子蘭聲樂。謝子蘭這一人物的原型據推斷可能是活躍在中國1930、40年代的著名歌手、電影演員李香蘭。李香蘭生于1920年,本名山口淑子,祖籍日本佐賀縣。1906年舉家遷到中國東北,父親是南滿洲鐵道公司的漢語教員,因父親工作關系于1933年搬家到沈陽。曾結識流亡的俄羅斯少女柳芭,在柳芭的推薦下和俄國音樂劇歌手霍度雷索夫太太學習聲樂,開始了藝人的歌唱生涯。后藤巖奈通過『李香蘭 私の半生』(《李香蘭 我的半生》)等資料推斷,依據李香蘭和柳芭交往的軼事在作品中設立了謝子蘭和柳芭兩個人物。

日本學者關注中國當代女性文學體現在兩方面,首先是女性作家這一創作群體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個體的生活經歷;其二,是作品中創設的女性形象。在研究視野上,以遲子建為例,將其放置在東北女性作家群的整體考察中,鉤沉作家成長經歷對作品創作的影響關系。作品中反映出的中國女性的自我意識給日譯者以深刻印象。

三 ?通往“神秘”的想象與重生:遲子建作品在日的審美期待

褚云俠在《“神秘”極地的本土性與世界性——遲子建小說的海外傳播與接受》一文中提出“神秘”是理解遲子建小說及其海外傳播的一個關鍵詞。以傳播最廣泛、海外影響最大的《額爾古納河右岸》為例,作品中展現出的邊境少數民族的超自然現象與邊地體驗構成遲子建小說中的“神秘性”,吸引了西方譯者和讀者的目光。史詩般的鄂溫克族的神秘敘事是由薩滿和靈魂之鼓所構筑的神靈世界,遲子建小說里來自于自然的原初經驗,充滿靈性的動植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構成的神秘世界讓讀者充滿了好奇心。西方文化對神秘的尊崇使之對作品的閱讀停留在對邊境少數民族習俗的觀看,但因中西文化的差異阻礙對作品的深入理解。

在西方,雖曾有過眾神狂歡的時代,但在經歷了漫長的中世紀,希伯來文化的一神論信仰深深影響著西方人對自然的看待,自然萬物與人是平等的,同是被受造的對象,由上帝來掌管。東方世界里有著另一種全息的思想,即在世間一切物的個體,無不包含著一切物,任何一物都包含所有物的信息,在一片小小的樹葉中就會包蘊著一個大大的宇宙。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西方讀者只能止步于賞讀遲子建作品中的“讓人不厭倦的只有馴鹿、樹木、河流、月亮和清風”⑩。遲子建曾說過:“我對人生最初的認識,完全是從自然界一切變化感悟來的,從早衰的植物身上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也從另一個側面,看到了生命的淡定和從容,許多衰亡的植物,翌年春風吹又生,又恢復了勃勃生機?!?1這段話被國內研究遲子建的學者反復論證,似乎都注意到了作家所談論的面對生死的那份從容,正是故鄉的生息往復的自然帶給作家面對風云變化的生活以勇氣和力量。遲子建小說中流露出的參透世事的從容,對世俗生活中不盡人意之處的諒解與釋然被西方學者概括為是一種“優雅的錯亂”。12

相較于西方是“他者”的存在,日本是同屬于東方的“他者”。遲子建多次在作家研討會、海外演講等活動中與海內外讀者分享自己的創作體驗。如果說她將故鄉的薩滿文化和親見薩滿在“跳神”救人過程中經歷的一系列因緣果報的神秘經驗,那些充滿靈性的生命世界分享給聽眾,期許找尋“期待視野”下的潛在讀者群的話,那么,對于她的作品,日本讀者應該是在世界范圍內的,作為“他者”存在最廣泛的潛在讀者群。依據《古事記》《日本書紀》以及古代祭禮的遺跡乃至與其相關的神社考察,大概在五、六千年以前,日本人已有“萬物有靈”的思想。根據民俗學的調查表明,日本的阿伊努族就有為動物舉行“送靈”的儀式,將獲得的獵物的精靈送回“精靈世界”,企盼這些動物會重返人間,還會成為新的獵獲物,以維持人類的生存。這不禁讓人想到作家筆下的那群每年初冬從逝川下游哭著上岸的淚目魚。日本的原始宗教就是以自然精靈崇拜為主要內容,當時的日本人大概認為自然界的萬物背后,都有精靈。日月星辰,電閃雷鳴,山河湖泊,草木蟲獸,無不如此。作家記憶中揮之不去的,幻化在作品《霧月牛欄》里“因初見陽光而害怕自己的蹄子把陽光踩碎而縮著身子走路的?!?《北極村童話》里那條叫“傻子”的狗;《鴨如花》中“那些如花似玉的鴨子”,仿佛都有靈魂的存在。在遠古日本人的泛靈觀念里,常常把各種物作為神靈具體化的對象,在借助“擬人化”的想象里,用“以己度物”的思想方式認識所處的自然環境。

日譯者在譯介過程中有意考察作品中所呈現出的生命意象,川俁優最先注意到遲子建作品中“白夜”的象征意義,并思考作品中涉及到的有關“生”與“死”的問題。13作品中展現出的敬畏自然、生死輪回、“萬物有靈”的信仰觀念之于日譯者和日本讀者而言并非是“神秘”的體驗,作品在被解讀過程中,被賦予了神秘以外的新的意義。

作品中對植物的描寫俯拾即是,如在《霧月牛欄》中這樣描寫草,“干草在槽子里柔軟地起伏著”“草的柔韌性和純度之好”,柔軟而柔韌是作家對生命的詮釋。在西方的經典《圣經》里有對植物的描述:“至于世人,他的年日如草一樣。他發旺如野地的花,經風一吹,便歸無有;它的原處也不再認識它”,在深刻影響西方文明的基督教義中把人就近上帝的信心比喻成一顆芥菜種子,人在塵世的歸屬如同草木凋零,最終歸于泥土。在這里,植物成為人的生命景況的一種比喻。在日本自古就建構了以植物美學為基礎的文化形態,賦予植物以自我生命充實之美的另一重意義。

日本美學家今道友信在《東方的美學》一書中曾這樣談論對植物的認識,植物的生根發芽到開花結果,乃至最后落入塵土并非是生命的終結,不是“經風一吹,便歸無有”,而是看不到的,無限反復的“流血和拼死搏斗的壯烈與優雅之美”,14在東方文化的審美視閾下,植物具有一種重生的意象。駐足銀河,遙望七月禮鎮的那片花海,飄蕩在墳冢之上的土豆花的精靈就嵌入在小說人物里的前世與今生。正如戴錦華所言,在遲子建那里,死亡盡管是對生命與生者的重創和掠奪,但死亡從不是不可逾越、不可窺見的黑墻。15縱使在生命中出現過死亡的黑色,那黑色也不意味著絕望,而是可以讓自我生命的枝葉得以修復、生長的漫漫黑夜,日本審美意識的確立正是基于這樣一種植物的世界觀。正如作家認為死亡就是生命的另一種存在形式,穿越黑暗,靠近光亮,就像北極村的白夜,那里代表著生命的重生。

寄情于植物以外,感知自然中的光影與顏色也是日本民族文化的審美基調。光影代表著流動與變化,帶給人以想象;白色在日本古代象征著“清明之心的潔白”,代表著“罪惡與污垢中凈化了的清凈以及生命的躍動”。16在澄澈的流水,明亮耀眼的太陽光照下所形成的潔白,被喻為行過死蔭幽谷后重遇的生命亮光?;诖?,遲子建作品中北極村“白夜”的那道亮光,被賦予了生命重生的意象。從細部著眼,在動植物和自然的光影中去挖掘文本意象是日本學者研讀作品的一種范式,也成為日本讀者閱讀的一種審美習慣??梢哉f,文本中蘊含的意象是作家創作激情與讀者期待視野中的一次相遇,將二者緊密相連的,是要借助于想象。作家坦言《北極村童話》寫的幾乎是真人真事,而期待自己能像一個真正的小說家那樣用想象力去創造一個世界。栗山千香子在《清水洗塵》的譯后記中談到譯介該作品時的感受:

天灶的頭搭在澡盆上方,他能看見窗外的隆隆夜色,能看見這夜色中經久不息的星星。他感覺那星星已經穿過茫茫黑暗飛進他的窗口,落入澡盆中,就像課文中所學過的淡黃色的皂角花一樣散發著清香氣息,預備著為他除去一年的風塵。17

有關這段場景描寫,譯者將其視作一個北國少年與星空的童話故事,并評價說:“遲子建作品的魅力在于能將自我體驗、現實生活中的“鄉土”氣息與童話世界混融為一體”。題目“清水洗塵”被譯介為“年越しの風呂”,日文直譯是“跨年的澡堂”。(年越し:過年,辭舊歲迎新年;風呂:浴盆、澡堂、浴室)栗山千香子特意解釋道,日語中的“風呂”這個詞,能讓人感受到風和音律的美感,選用這個詞來譯介題目,是為了接近作家自身獨有的那份感性。

遲子建在《必要的喪失》一文中談道,荒涼、偏僻的不毛之地給想象力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今道友信在《東方的美學》一書中談到對想象力的認識,他認為:對特定的空間,對死亡,對愛,對生生不息的大自然,甚至超越其上的神靈世界所給予想象,是現代人正在失去的、極為寶貴的一種能力。對想象力的保護恰如遲子建所感受到的,抖落掉世俗所累,對過往“情有獨鐘”的懷舊和對未來的憧憬能讓人葆有想象的能力。對故鄉、童年的懷想,對未來的思考所構筑的文學世界向讀者敞開,并向讀者傳遞那份不曾失去的想象力,也許正是作家要踐行的創作理想。面對遲子建小說中的“神秘性”,與西方“觀看”的淺表化或“玄而未解”相對,來自日本譯介的“理解”或“情感共鳴”在東方美學的視閾下有著不同于西方的審美期待。

結 ?語

作為一個敘事學的概念,視角是一部作品或一個特定敘述文本看待外部世界和內心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它是作者和文本的心靈結合點。因此,敘述視角的選擇直接關系著文本的審美效果。書寫迥異于中原漢民族文化結構的大興安嶺以及黑龍江少數民族的邊地體驗成為遲子建走向世界的契機,而在日譯過程中,就其作品內容而言并沒有產生“陌生化”的效果。日本學者眼中所關注的“東北”是較之地域性這一自然屬性之外的政治屬性,如東北作家蕭紅筆下的“生死場”,張抗抗筆下的“東北農場”。

縱觀日本選譯中國當代作家作品有四個維度:首先,作家的獲獎作品;第二,在題材上多選取中短篇小說;第三,在內容上偏向于反映中國歷史事件、地域風情和文化品格的文學作品;第四,關注女性作家的創作。國內評論界寄希望于面向海外傳播的作品具有思想的深度與走向世界的恢弘氣魄,而日本學界認為閱讀中國當代作家作品是在“曲徑通幽處”了解鄰國生活與思想的有效手段,這是中國作家走向世界,有別于本土與西方的又一視角。

不被“神秘”所吸引,但卻并不阻礙對作家、對作品所給予的深刻理解。遲子建的小說、散文中蘊含著的——寒地植物的脆弱與草木的柔韌,高緯度的極寒天氣與人間依偎的融融暖意,故去靈魂與生者的對話,蒼涼與詩意,光亮與黑暗等諸如此類具有對比性的文本意象都深深地打動著日本的讀者。探尋作品蘊含的“暗示力”是日本民族對藝術評判的自覺,正是作品中相互對比的意象所構成的那種“暗示力”吸引了日本的潛在讀者群。

遲子建的小說,更新了日本學者對中國東北的認識。作家筆下,蕩滌在土豆花香里的那對鄉下夫妻的患難與共,那些被消融在自然與黑土間的生活細碎,灑落在苦澀生活中的溫暖與愛意……是對生命本身的審美觀照。今道友信對于植物美學觀給予這樣的解釋:“植物生命是以根干的不動性為前提的枝葉的變化”18這可說是理解遲子建作品的一個很好的比喻。

“作家自我生命的軌跡”不是外在的肉體生命,乃是內在精神成長的生命,就像北極村里的那些草木,它的枝葉隨風飄動,有各種變換的形式,但它的根永遠扎在那片廣袤、肥沃的黑土之中,那才是不變的根本,來自于作家柔韌與感性的內在生命。對于遲子建而言,書寫終究是從外而內的生命敘事。變動不居的表述之下是亙古不變的對故鄉、童年與大自然的深情厚愛,于簡單的事物中洞見深刻,在眾生亂象面前心懷憐憫,是穿越“神秘”所見的想象與重生的世界,亦是作家自己的世界!

注釋:

①12褚云俠:《“神秘”極地的本土性與世界性—遲子建小說的海外傳播與接受》,《當代作家評論》2018年第6期。

②張鵬飛:《中國當代小說在日本的譯介》,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第9頁。

③原名:金子わこ,在《與翻譯家的對話II》中被翻譯成金子和子。

④⑤[日]金子わこ:『じゃがいも』,鼎書房,第42頁,第211頁,筆者譯。

⑥遲子建:《北極村童話》,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頁。

⑦[日]竹內良雄:『遅子建 覚え書き:北極村から北極村』,『慶應義塾大學日吉紀要·中國研究』2008年第1號。

⑧[日]川俁優:『東北中國の女性作家と喪失の意識―再生への力―』,『明治學院大學教養センター紀要:カルチュール』2007年第1號。

⑨[日]后藤巖奈:『遅子建「偽満州國」に見る少女の形象』,『國際地域研究論集』2017年第8號。

⑩遲子建:《額爾古納河右岸》,《收獲》2005年第6期。

11遲子建:《寒冷的高緯度:我的夢開始的地方》,《小說評論》2002年第2期。

13參見川俁優:『遅子建における「白夜」の意味』,『明治書院論叢』2000年第1期,『遅子建における生と死』,『明治書院論叢』2003年第3期。

141618[日]今道友信:《東方的美學》,蔣寅等譯,三聯書店1981年版,第193頁,第179頁,第193頁。

15戴錦華:《極地之女》,《山花》1998年第1期。

17遲子建:《清水洗塵》,中國文聯出版社2001年版,第73頁。

(作者單位: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語言文學學院。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文化磨合與日本能樂范型理論建構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9BWW025;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中日文化融合與沖突:世阿彌能樂論對日本能劇的影響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7YJC752005;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項目“日本古典能劇‘唐事物素材考察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8JK0420)

責任編輯:劉小波

猜你喜歡
譯介遲子建日本
《三字經》裨治文的兩次譯介行為考察
探尋日本
東北有個遲子建
“新中國70年百種譯介圖書推薦目錄”發布
傳播學視域下《文心雕龍》的譯介模式與翻譯策略
名家寫夏天
遲子建:為何能長期保持高水準的創作?
日本神社
優雅詩性遲子建
日本混亂中迎接希拉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