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式傳播視域下的南京大屠殺公祭儀式對國家認同的建構

2020-02-04 07:41付俊妮
銀幕內外 2020年9期
關鍵詞:死難者南京大屠殺儀式

摘要:本文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為研究對象,用201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80周年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電視直播作樣本,以電視媒介的符號系統當研究工具,運用內容分析法、符號學分析法及文本分析法研究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儀式的電視直播如何建構國家認同。

關鍵詞:儀式傳播;傳播的儀式觀;國家認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儀式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是中國政府設立的紀念日,以國家公祭的方式,祭奠在南京大屠殺中死亡的30萬生靈。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決議的通過,使得對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的紀念上升為國家層面,表明了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2014年12月13日,中國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出席首個國家公祭日。2017年12月13日,是我國第四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也是南京大屠殺80周年紀念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了此次公祭儀式。南京大屠殺80周年國家公祭儀式在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進行了直播,時長達34分鐘。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的設立,是以中國國家名義進行正式紀念與公祭,它促使人類歷史記憶長久保持喚醒狀態,而避免出現哪怕是片刻的忘卻和麻木,共同以史為鑒、開創未來,一起維護世界和平及正義良知,促進共同發展和時代進步。與此同時,也是為了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中國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戰爭罪行,牢記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

一、“儀式傳播”和“國家認同”的概念

(一)儀式傳播含義

美國傳播學者詹姆斯·W·凱瑞提出了傳播的儀式觀這個概念。他認為傳播觀念可以被劃分成兩種,即傳播的傳遞觀和儀式觀,后者強調傳播本身就是儀式和神話。凱瑞認為儀式本身就是傳播信仰與意義的媒介。一方面,一是具有群體傳播性,儀式本身是用創造特定氛圍、程序及符號的方式對情感、信仰等在群體內部進行傳播,以達到增強觀念及身份認同的目的;另一方面,儀式具有大眾傳播性,電視等大眾媒介及新媒體對儀式內容的傳播打破時空限制的同時也創造了宏偉的儀式化場域。

美國傳播學者羅森布爾在其著作《Ritual Communication》提到了儀式傳播的概念,儀式傳播包括“作為傳播現象的儀式”及“作為儀式現象的傳播”。前者指的是包括如宗教禮儀、婚禮等的具有傳播特性的正式儀式活動和包括見面握手、說謝謝等的非正式儀式;后者指的是大眾傳播活動的儀式化。宗教的、世俗的儀式都具有象征意義,因而它們具有傳播特性,是一種強有效的傳播機制;同時傳播活動也可以儀式化,比如大眾媒介報道的媒介事件等。

國內學者樊水科指出,將儀式傳播等同于傳播的儀式觀是對凱瑞觀點的誤讀。二者雖然存在重合部分,但還是有著明顯的分別。傳播的儀式觀強調儀式作用下的傳播活動超過其本身的內涵,是傳播活動表現出儀式化的特點,并以傳播媒介為中心。與傳播的儀式觀不同的是,儀式傳播強調以儀式為中心的傳播。

(二)國家認同含義

1.國家認同定義

在國際社會中,一個國家只有得到本國國民和國際社會的認同才能得以存在。因此國內外對國家認同的研究也主要有兩種范式:國際層面的國家認同和國內層面的國家認同。

建構主義國際關系學派是從國際層面對國家認同的形成和變化進行分析的。他們認為國家認同是一種國際社會的政治構建,是一個民族國家的合法性逐步得到認同的過程,即在不斷變化的國際環境和國家力量對比此消彼長的情況下確立適當的國家地位和自我身份,進而明確其利益,決定其對外政策和行為。

國內層面的國家認同研究認為國家作為一種想象的共同體,是一種政治、歷史、文化、族群等多種因素復合的共同體,而這些因素及其它們之間紛繁復雜的關系也影響著國家認同的建構。

2.建構國家認同的一般途徑

(1)認同建構的前提:“自我”

想要建構國家認同感,首先解決的問題應該是“我們是誰”。認同的前提是要確定認同的對象,及人民應該忠誠于哪個政治共同體。

(2)認同建構的基礎:“他者”

“他者”是國家認同建構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沒有“他者”,“自我”也是不存在的。對自己國家的認同要以其他國家的存在為前提,只有通過與其他國家的比較才可以認識到自己國家的獨特屬性,從而獲得認同感。在國家認同的建構過程中,選擇的“他國”對象以及把“他國”塑造成何種形象尤其重要。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上,日本是作為“他者”形象存在的。

二、國家公祭儀式電視直播對國家認同的建構

“他者”和“自我”是認同建構的基礎,筆者將以2017年南京大屠殺80周年在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直播的長達34分鐘的電視視頻為樣本探究國家公祭儀式對于“他者”和“自我”形象的建構。

(1)國家認同建構的前提:中國“自我”形象塑造

1.言語文本對“自我”和平形象的塑造

解說詞中提到“習近平第二次參加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儀式表達的是中國人民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崇高愿望,宣誓的是中國人民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堅定立場”及“今天的中國是世界和平的堅決倡導者和有利捍衛者,中國人民將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在其發表的講話中也提到“為了避免歷史悲劇的重演,我們要為人類持久乃至永久和平作出不懈努力”及“中日兩國要從兩國人民根本利益出發,準確把握和平、友好、合作大方向,以史為鑒、面向未來,世代友好下去,共同為人類和平作出貢獻”。以上的言語文本通過對“和平”的號召傳遞了國家意識形態,刻畫了我國“和平大國”及積極構建人類民運共同體的國家形象。

2.電視畫面對“自我”身份符號的表現

國家領導人的影像是國家形象修辭的一個關鍵部分,是代表著國家的一種身份符號。影像對國家領導人的畫面顯現其實表達著他們所象征的主流意識形態,領導人在畫面里的“表演”十分重要,一場儀式活動所取得的效果一定程度上依賴于領導人的個人形象和人格魅力。

在此次南京大屠殺公祭儀式的電視直播畫面中,習近平總書記雖然沒有發表講話,但是整場直播對習近平進行了多達10次的近景和中景鏡頭呈現,且都是固定鏡頭,這彰顯了習近平作為國家形象代表人物的主體地位,是構建國家認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3.音樂符號對“自我”國家認同的強化

公祭儀式開始時,配合解放軍軍樂團的演奏,全場齊唱了國歌。國歌是國家尊嚴及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塑造國家認同的重要手段。國歌描述了我國景秀山河的壯美、民族精神與氣節并且記載著中華民族戰勝困難實現輝煌的歷史,同時也對中華民族的屈辱歷史進行追憶,強化了公民時間和空間意義上的國家認同。

(二)國家認同建構的基礎:日本“他者”形象的塑造

1.言語文本對日本狠毒的“他者”形象的塑造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的電視直播中,言語文本主要包括了解說詞、80名南京市青少年代表宣讀的《和平宣言》和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發表的講話。以上言語文本在對日本“他者”形象的塑造過程中主要是通過一系列名詞、動詞及形容詞體現的。

(1)名詞性主語是對句子中動作發出者身份進行定位的詞語。在2017年的國家公祭儀式上,以“日本侵略者”這一名次作主語的次數就高達9次,從中可以看出長久以來我國對日本“他者”的形象定位就是侵略者?!逗推叫浴分袑θ毡拘蜗蟮拿枋鍪恰扒秩A日寇”;國家代表人俞正聲發表的講話中也提到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字眼?!叭毡厩致哉摺?、“侵華日寇”及“日本軍國主義”都有著鮮明的貶義意味在里面。

(2)形容詞是用于描寫或修飾的詞語,從對日本“他者”形象描述的形容詞中體現了我國的情感表明。形容詞表述是對行動主體的形象進行具體修飾的詞語,我們可以從形容詞中看到“我國”對“日本”的一種情感表達。在此次國家公祭儀式中,解說詞中把日本形容為“慘絕人寰的”、“野蠻的”和“反人類的”。國家代表人俞正聲發表的講話中把日本塑造成“滅絕人性的”、“令人發指的”、“窮兇極惡的”和“十分黑暗”的“他者”形象。以上形容詞無一不體現著我國對日本的憎惡之情。

(3)對于動詞的使用也彰顯著豐富的感情色彩。解說詞和國家代表人俞正聲的講話里運用“殺戮”、“屠殺”、“擄掠燒殺”和“蹂躪”等詞語對日本軍國主義犯下的罪行進行了表述。

2.音樂符號對日本“他者”形象的強化

音樂符號在對日本殘忍的“他者”形象塑造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的輔助作用。

在國家領導人俞正聲講話的過程中,儀式現場保持著莊重威嚴的氣氛,因此現場及電視直播過程中沒有添加任何背景音樂。在解說員進行解說的過程中配合了用了《安魂曲》作為背景音樂,該段通過音樂的輔助,再配合著解說員惋惜、悲憤的語調變化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國民的情緒。解說詞再配合上對南京城的航拍使人們仿佛就在南京大屠殺的現場,更好地置身于儀式氛圍中去。

80位南京市青少年代表在朗讀《和平宣言》時,以《龍華祭》、《神州頌》和《英雄》這三部交響樂作為背景音樂。通過低沉的音調,以樸實的音樂符號烘托了現場莊嚴肅穆的氛圍,表達了對大屠殺死難者的追思。強化了國民對日本“他者”的厭惡感和排斥感。

三、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電視直播的價值意義

(一)塑造集體記憶,深化歷史積淀

如涂爾干所言:“儀式是在集合群體之中產生的行為方式,它們必定要激發、維持或重塑群體中的某些心理狀態”。南京大屠殺公祭儀式展現出了高度規?;统绦蚧奶卣?,通過各種象征符號的互相組合產生了深刻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在儀式現場,下半旗致哀、全場齊唱國歌、拉響防空警報全場默哀、敬獻花圈等由群體參加的公祭活動,體現出共同體相互統一的力量。

在群體的參與過程中,公祭儀式本身所傳播的各種象征符號的隱喻持續引起群體情感的共鳴。這種共同的情感是持續的,不會隨著儀式的完成而結束。群體成員通過公祭儀式活動產生更加廣泛的集體認同感,這種由共同的情感所引發的行為反應使群體的規模持續擴大,從而不斷強化集體的記憶。

(二)維持政治秩序,凝聚社會共識

隨著社會的持續變遷,儀式作為主權國家捍衛權威性的重要方式,通過象征符號的互動,在周期性的不斷操演中使得國家這一抽象的概念具體化為真實的民族共同體。

2014年,中國以立法形式確立了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從法律上給予了南京大屠殺公祭儀式的合法性,使其成為政府主導下的國家公祭。這不僅是對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的緬懷,更是對外展示國家主權的好方式。

參考文獻:

[1] 國曉光.國歌塑造認同:超越政體類型學的國家認同建構——基于對121國國歌的政治學分析[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02).

[2] 邢彥輝,林如鵬.電視儀式傳播建構國家認同的符號機制[J].當代傳播,2019(01).

[3] 賈佳.喪葬儀式的儀式傳播解析[D].西北大學,2017.

[4] 周游.象征、認同與國家:近代中國的國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6.

[5] 夏林晨.電視儀式對國家認同的建構[D].蘇州大學,2016.

[6] 張方敏.儀式傳播場域論綱——對傳播儀式觀研究支點的探索[J].當代傳播,2015(05).

[7] 張淑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儀式化傳播研究[D].蘭州大學,2014.

[8] 邢彥輝.電視儀式傳播與國家認同研究[D].武漢大學,2013.

[9] 諶湘閩.詹姆斯·W.凱瑞傳播儀式觀研究[D].中南大學,2013.

[10] 劉建明.“傳播的儀式觀”與“儀式傳播”概念再辨析:與樊水科商榷[J].國際新聞界,2013(04).

[11] 王清清.電視儀式:電視人類學研究發展[ J].廣西民族研究,2010(01).

[12] 愛彌爾·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付俊妮(1997—),女,陜西寶雞人,新聞傳播學碩士,研究方向:新媒體與國際傳播。

猜你喜歡
死難者南京大屠殺儀式
儀式感
儀式感
流絢夏日
“我經歷的南京大屠殺”
南京大屠殺80周年誰的記憶與誰的哀慟
南京大屠殺審判從未終止
Talking strategies
南京大屠殺
江蘇泗洪:開展“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紀念活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