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小學生音樂律動能力探討

2020-02-04 07:41徐春燕
銀幕內外 2020年9期
關鍵詞:律動教學音樂教學小學音樂

徐春燕

摘要:當前,對于小學音樂學科教學來講,如何提升學生的律動能力受到了很多一線音樂教師們的關注。因此,本文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并結合當前小學音樂教學中律動教學的現狀出發,探索提升小學生音樂律動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音樂;音樂教學;律動教學

一、律動教學中的音樂要素體會

(一)律動中體會音樂的速度與情緒

通常而言,奔放、熱烈、活潑的樂曲,速度較快,比如《跳繩》,則可通過迅速搖晃自己的手表現出跳繩;優美、抒情的樂曲,速度則是中速,比如《小步舞曲》,則可按照正常行走的速度進行樂曲表現。在小學低段的音樂教學中,慢速通常是將搖籃曲作為體裁,音樂教師可引導學生對媽媽哼唱的輕柔搖籃曲進行學習,引導學生對樂曲表現的動作進行體會。而對于有快有慢的樂曲,如《木偶步態舞》,在學習時,如果學生只是坐在座位上欣賞,許多學生就會走神,此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按照音樂的旋律動起來,按照音樂的速度走一走,并創編出木偶的動作,在學生逐漸適應后,就能有效體會到樂曲產生的速率變換了。

(二)律動中體會音樂的節奏與節拍

傳統教學中,通常會使用劃拍對音樂的節拍進行感受與體會,但是,該方法通常比較機械化,尤其是低段的學生,在劃拍子的時候,通常很容易出現走神現象,從而使學生唱出的歌曲比較僵化,音樂也缺乏流暢感,且毫無生命力。為了改變該現象,教師可通過身體律動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節拍,比如,學生感受到三個拍子時,則通過拍手、拍身體的其他部分、拍身邊的物體等進行表現。在小學低段的音樂教材中,也有較多變拍子的音樂,比如《早上好》,屬于二拍與三拍變換的歌曲,此時,音樂教師可指導學生對二拍、三拍的舞步跳出來,促使學生更準確地掌握重難點,即變拍子,然后,音樂教師可指導學生積極想象,根據舞步的變化,對滿足音樂旋律的動作進行創編,從而使學生更好地體會到音樂的節奏及其節拍。

(三)律動中體會音樂高低音的變化

音樂的技能訓練通常與音樂作品具有直接關系,技術的訓練只是學生學習音樂的手段,而不是音樂教學目標,學生的樂感培養及其領悟力提高是視唱練耳的主要目標。小學音樂的傳統化教學中,音樂教師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體會高低音的變化,通常會讓學生反復聽,不僅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累,而且教學效果不明顯。因此,音樂教師可運用律動游戲,指導學生對音高低的變化進行感受,引導學生通過手或身體對音高產生的變化進行體會。當音變高的時候,學生則可站起來,當變得更高,則可試著踮起腳,而音變低的時候,則可坐下,變得更低時,則可蹲下,通過游戲的方法,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音高低的感受,不自覺中體會音高低的變化。

二、小學低段音樂課堂律動教學策略

(一)以律動創設情境

教育心理學明確指出:對于小學低段的學生而言,注意力通常只能持續10~15分鐘,注意力不持久、不穩定,好動、好玩、好奇通常是該年齡段學生的主要特征。在音樂課教學中,教師需根據課程內容,構建音樂歌曲和學生現實生活的橋梁,并將深入情境的律動當作學習音樂的體驗,從而使學生步入音樂學習的情境。例如,歌曲《洗手絹》進行教學時,音樂教師可引入勞動情境,讓小學生模仿生活中見到的洗手絹的情境,回想與體驗,讓學生通過交流與總結洗手絹的過程,比如不斷搓揉、挽起衣袖、掛在衣架上晾曬、揮手擦汗等等,以勞動情境再現,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學生能在不知不覺當中,將生活體驗滲透到音樂歌曲的學習當中,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在音樂律動當中逐漸學會歌曲,并感受到“曲

義”。根據學生心理特點,調動學生生活經驗,并通過情境律動的創設,促使學生掌握歌曲。

(二)以律動把握節奏

教育論指出:多感官協同、直觀形象的活動,不僅能突破小學生的認知,還是實現抽象建模的捷徑。小學低段的音樂教學中,節奏不僅是音樂的靈魂,還是音樂的教學靈魂。對于人而言,生來就是有節奏感的,律動教學,需引導學生通過身體動作對節拍與節奏進行感受,實現音樂的表現,這通常是一種重要教學法。因此,在音樂課堂的教學中,教師可按照節奏的特點,設計相對簡單且形象的律動,比如四分音符如走路、八分音符如跑步、前十六與后十六的音符如奔跑的駿馬。之后,根據歌曲的教學需要,通過節奏,指導學生通過游戲模仿,做律動。以這種方式,學生的身心就會不自覺融入音樂的節拍、節奏、旋律,不論是對于音樂的節奏把控,還是對感知力的提升,都具有顯著的效果??傊?,通過節奏特點,不僅可以使學生找到現實生活當中的律動原型,還能構建律動與節奏的聯系,從而使學生準確把握音樂歌曲的節奏。

(三)以律動理解歌詞

新課標明確指出,音樂教育屬于美育的主要手段,需將審美教育作為核心,并貫穿在整個音樂的教學中,潛移默化對小學生的情操進行陶冶。小學音樂的教學中,通常是學生學習唱歌、歌詞記憶、詞義感悟,然后接受美育熏陶循序漸進的一個過程。而在教學中,音樂教師能夠按照歌詞進行動作設計,不僅有助于學生記憶歌詞,還能通過律動加深學生對歌詞詞義的理解,從而使學生實現情操的陶冶。

(四)以律動感受文化

小學低段的音樂教材當中通常包含許多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歌曲,教師可通過教學,使學生領略民族文化。在教學時,教師可按照不同民族的風土民情、特色、文化特征進行動作的設計,使學生充分感悟每個民族的“民族風”。根據各民族的歌曲,以具備民族特征的表演,通常對學生體會各民族的音樂韻味及文化特征有著顯著的效果。

三、結論

綜上所述,小學低段的音樂教學中,教師需積極轉變教學手段,將律動融入,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還能使學生在學習中更專心聆聽音樂,理解音樂,從而使小學生的音樂鑒賞力得到有效提高。

參考文獻:

[1] 李捷,楊春林.“聯覺”為小學音樂課開啟另一扇門[J].北方音樂,2020.

[2] 陳小雪.用體態律動打造小學音樂互動課堂[J].北方音樂,2020.

[3] 陳彥霖.小學音樂欣賞課審美體驗教學研究[J].西南大學,2020.

猜你喜歡
律動教學音樂教學小學音樂
談小學音樂課堂教學
幼兒舞蹈教育中的律動教學探究
初中音樂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究
淺談新課程背景下多媒體在高中音樂教學中的應用
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策略
開啟學生智慧,構建快樂課堂
音樂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淺析
如何走出小學音樂教學的困境
素質教育背景下音樂欣賞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中等專業學校音樂欣賞教學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