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其實而無其名:蜀漢史官兼職設置*

2020-02-10 22:02楊小平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20年3期
關鍵詞:陳壽史官蜀漢

楊小平,李 艷

(西華師范大學 文學院,四川 南充 617009)

三國時期史官制度爭議最多的當屬蜀漢政權。夏仁波《蜀“國不置史,注記無官”質疑》[1]86-87對蜀漢史官制度提出疑問。胡曉明、張世宏《“蜀無史官”之議述評》[2]114-117對“蜀漢史官制度”作了簡單的梳理,提出判斷“蜀漢置史官與否”應注意的地方。杜鑫《三國史官制度》[3]24-27、苑全亮《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史官制度》[4]4-5對三國史官制度作了較為全面的梳理,并涉及“蜀漢史官制度”。前人著作中亦有提及,《初學記》言:“后三國分方,魏吳各有史官,蜀無其職?!盵5]503《隋書·經籍志》載:“及三國鼎峙,魏氏及吳,并有史官?!盵6]957歸納起來,對蜀漢史官制度的看法主要有三種:“置史官”說(以劉知幾等為代表),“不置史官”說(以李安溪、錢儀吉等為代表),“無記注官”說(以劉咸炘等為代表)?!笆駶h政權史官”的設置情況究竟如何?現我們不揣淺陋,談談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尚請方家正之。

一、蜀漢史官之爭

(一)源起

“蜀漢史官制度”之爭起源于《三國志·蜀書》,《蜀書》中相互齟齬的說法引發了后代學者對這一問題的探討。其中有關文字如下:

《三國志·蜀書·后主傳》:“景耀元年,姜維還成都。史官言景星見,于是大赦,改年?!盵7]899就此而言,蜀漢似乎是有史官的。但《后主傳》中又言:“又國不置史,注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諸葛亮雖達于為政,凡此之類,猶有未周焉?!盵7]902明言蜀漢不置史官,因而蜀漢歷史大事多有遺漏。后世對此爭論不休。

(二)主要觀點辨析

關于蜀漢史官設置問題的主要觀點有三:“置史官”說,“不置史官”說,“無記注官”說。這三種觀點有其合理性,但亦有值得探討的地方,具體分析如下:

持“置史官”說的學者主要有梁章鉅等人。梁章鉅《三國志旁證》言:“按:志中于后主景耀元年,明載‘史官言景星見,于是大赦元年’,此蜀有史官之顯證?!盵8]404認為這是蜀漢有史官的顯著證據。劉知幾《史通·曲筆》指出:“陳氏《國志·劉后主傳》云:‘蜀無史職,故災祥靡聞?!更S氣見于秭歸,群烏墜于江水,成都言有景星出,益州言無宰相氣,若史官不置,此事從何而書?”[9]143即《三國志·蜀書》中“成都景星”“秭歸黃氣”“群烏墜江”等事件的記載表明蜀漢是置史官的?!度龂尽な駮は戎鱾鳌芬啻_載:“夏六月,黃氣見自秭歸十余里中,廣數十丈?!盵7]890可見劉氏之言亦非沒有道理?!包S氣”,《漢語大詞典》釋義之一為“黃色云氣”,并解釋說“古代迷信以為天子之氣”“古代迷信以為祥瑞之氣”。[10] 987《三國志·蜀書·費祎傳》:“后十四年夏,還成都,成都望氣者云都邑無宰相位,故冬復北屯漢壽?!盵7]1062“成都望氣者”中的“氣”與“黃氣”類似,指“紫氣、氣運”,與運道有關。

蜀漢置東觀郎、秘書郎,分掌圖書事務,點校缺漏,核對正誤,編修歷史。劉知幾《史通》又言:“案《蜀志》稱王崇補東觀,許蓋掌禮儀。又郤正為秘書郎,廣求益部書籍,斯則典校無闕,屬辭有所矣。而陳壽評云‘蜀不置史官’者,得非厚誣諸葛乎?”[9]222杜佑《通典》亦言:“后漢圖書在東觀,桓帝延熹二年,始置秘書監一人,掌典圖書、古今文字,考合同異,屬太常?!盵11]155劉氏指出蜀漢在東觀設置專門的管理官員,并置秘書郎等專修圖書,因而陳壽說蜀漢不置史官的言論是不實的?!度龂韭毠俦怼贰皷|觀令”條下注:“《后漢書·馬嚴傳》:‘東觀為老氏藏室?!ⅲ豪献訛橹率?,四方所記文書,皆歸于柱下,言東觀多經籍?!盵12]156即東觀為圖書儲藏之所,并設置相關管理官員?!稌x書·職官志》載:“漢東京圖籍在東觀,故使名儒著作東觀,有其名,尚未有官。魏明帝太和中,詔置著作郎,于此始有其官,隸中書省?!盵13]735魏明帝時期設著作郎一職,專司東觀圖書事務?!度A陽國志》卷十一載:“少弟崇,字幼遠,學業淵博,雅性洪粹,蜀時東觀郎?!盵14]180王崇亦曾擔任東觀秘書郎?!皷|觀”用于存放圖書經籍,藏書種類全、數量多、覆蓋面廣,大約在漢明帝時期成為修史的固定場所,此后又發展出了管理此處的官職。魏明帝時期置著作郎專司東觀圖籍之事,“東觀郎”主要掌管圖書,核定正誤。除“東觀郎”之外,還有其他與史官有關的官職。如常璩在《華陽國志》卷七中指出:“但光好指擿利病,大長秋南陽許慈普記,光祿來敏,舉措不慎,失勢事者指當世美名,不及特進太常廣漢鐔承、光祿勛河東裴雋也?!盵14]95

蜀置“東觀秘書郎”,其承接校書郎而來,“魏晉以來,三署郎沒有了,郎署解散了,校書郎一下子失去了組織。新設的秘書寺以考校古今圖書為職事,從‘郎’的名稱看,秘書郎最有可能取代校書郎去從事校書工作?!盵15]93由此可見,校書郎的主要職責為校書,東觀郎主要職能在很大程度上亦為校書?!度龂韭毠俦怼吩凇懊貢伞睏l載:“掌中外三閣經書,覆校殘缺,正定脫誤?!盵12]159其主要職責在于掌管書籍,補充訂正脫落和錯誤,并沒有記載國家歷史的內容。偶爾有秘書郎編纂史書,但這都是個人之事,并非職責所在。這也是秘書郎與史官實際上存在的不同。

上文論及三國時期蜀漢政權設“東觀秘書郎”,東觀秘書郎的主要職責是管理圖書,而不是修史,也就是說東觀秘書郎并不是專門的史官。就此而言,“蜀漢置史官”似乎沒有那么有說服力。也正如持“不置史官”說的學者所指出的那樣,如果蜀漢是置史官的,那么《后主傳》結尾提到的“史官不置”又該作何解釋呢?《魏書·李彪列傳》言:“孔明在蜀,不以史官留意,是以久而受譏?!盵16]1397諸葛亮因未在蜀漢置史官而備受非議,可見蜀漢時期未有史官?!度龂炯狻肪砣?“凡此類猶有未周焉”下注:“李安溪曰‘不置史官’?!盵17]751錢儀吉指出:“如果有史官而遭亂湮滅,當云‘舊史失傳’,不當云‘史官不置’也?!盵17]751錢氏從書寫角度論證三國時期蜀漢政權不置史官,其理由為:如果三國時期是置史官的,那么陳壽應載“舊史失傳”,以證明三國時期蜀漢政權曾經有過史官,只是在后來的發展過程中湮滅了,而不是寫“史官不置”,“史官不置”表明蜀漢本來就沒有史官,不存在消亡之說。但這一說法似乎也不能全然解釋蜀漢史官有關問題。蜀漢若不置史官,《后主傳》中又有“史官景星見”之語;另外,還有諸多與蜀漢有關的史學著作,如王崇《蜀史》,譙周《蜀本紀》,陳術《益部耆舊雜記》,王隱《蜀記》,陳壽《益部耆舊傳》,孫盛《蜀世譜》,習鑿齒《漢晉春秋》,常璩《華陽國志》等,如果三國時期蜀漢政權不置史官,那么這些又該作何解釋呢?但這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即這些史書多為私人修史,而非官方修史,不能作為三國時期蜀漢政權有史官的證據,私人修史和官方修史不同,其原因在于官方修史其實就代表一種正統和權威,因而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蜀漢政權不置史官。一個正統政權可以廣羅天下人才,吸引天下間有良史之才的人,聚集全國上下優秀人才,形成中堅力量,民間一般不能也沒有實力與朝廷抗衡,因而其史書編撰的質量一般不如官方修撰的好,因而,有官方修撰的史書一般私修史書就較少。曹魏和東吳政權設置專門的史官記載本國歷史,屬于官方修史,因而私人修史的情況較少,私人修史的著作也較少。蜀漢政權就不一樣,它不置史官,想要修史書的人都可以參與這項活動,大家均屬于個人,史書質量的高低多依賴于個人史學素養的高低與材料占有的多少,民間人士可以,朝廷當中歷官與其他官員也可以,這些參與修史的人又以歷官修史為常,因為他們有修史的傳統。

“置史官”說與“不置史官”說二者存在矛盾,說服力都不太強?;诖?,劉咸炘等人又提出了“無記注官”說,即蜀漢沒有記注官而只有歷官,主要負責記載天象,尤其是比較特異的天象,負責記載歷史事件的史官缺而不置。劉氏于《三國志知意》言:“陳氏所言無官者,乃記注之史。黃氣、群鳥,不必史官所言,蓋蜀本多術數之學,至奏景星見者,乃占天之史官,許慈、王崇、郤正則掌書之官,皆非記注之史?!盵18]347-348劉氏認為《三國志·蜀書》記載的秭歸黃氣、群鳥等異象是負責記載天象的歷官所記載的內容,負責記載記注等事的官員缺而不置,像許慈、王崇、郤正等人,他們都僅僅只是掌書官員,與記注之史官不同。另外,其指出蜀漢政權時期雖然承接前代設“東觀秘書郎”,但此時的“東觀秘書郎”實際上已經是虛職,徒有其名而并無其實,因而陳壽說“蜀不置史官”。

盧弼《三國志集解》亦闡發了對此一問題的看法:“弼按:《季漢輔臣贊》所頌述皆當時可傳之人,承祚自注多云‘失其行事,故不為傳?!u語所謂‘注記無官,行事多遺’者此也。劉說為允?!盵17]751這里的“劉”指劉咸炘。盧弼認同劉咸炘的說法,認為蜀漢沒有記注之官而有歷官。盧弼認為這從《三國志》原文敘述當中就可以看出來,一則陳壽自己在文中多說“行事多遺”,即很多事件因為遺失等原因,都沒有辦法知道或者詳細了解其具體過程,如果三國時期蜀漢政權有置史官,那么就不會出現這種現象;二則盧弼認為陳壽評論說“注記無官,行事多遺”是承接陳壽“失其行事,故不為傳”說的,因而陳壽在《三國志·后主傳》評語中的說法是合理的,并未有互相齟齬之處。

金毓黻《中國史學史》說:“《三國·蜀志·后主傳》:景曜元年,亦有‘史官言景星見’之語,此所謂‘史官’乃太史令之異稱,實歷官也?;驌艘詾槭裼惺饭僦髯C,殊為失考;而知幾謂壽之父為諸葛所髠,故加茲謗議,則亦未必可信也?!盵19]84他指出陳壽《三國志·蜀書》并沒有記注之官,只有歷官,同時指出有人認為陳壽說“蜀漢時期無史官,并說此為諸葛亮考慮不周”的評價也是不合適的。

二、蜀漢史官兼職設置

從上述分析可見,區別歷官和史官是弄清蜀漢史官問題的關鍵,同時似乎也可以解決《三國志·蜀書·后主傳》中的矛盾,《后主傳》所言“史官”實為“歷官”,因而《三國志·蜀書》中有關于天象的記載也就順理成章了。末尾所言“蜀不置史”,指的是不置“記注官”,加上后文接著說“記注無官”,也在另一方面支撐這種說法。從邏輯上說,這種說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這當中還有一些問題,如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史官是否和歷官分開?這一點亦值得思考。下文從幾個方面進行討論。

(一)史官制度

從制度上說,中國史官制度由來已久,《呂氏春秋·先識篇》就有相關記載:“夏桀迷惑,暴亂愈甚,太史令終古乃出奔如商?!盵20]344這里的“太史令”就相當于史官。牛潤珍指出“從甲骨卜辭及文獻所記載的史官情況看,起碼在殷商時期,中國古代的史官制度就基本上形成了?!盵21]6即商周時期史官已初步形成,春秋時期史官分工更加細致,秦漢以后名目繁多,此后的朝代亦多沿襲這一制度,分設史官,與此同時,歷代又有變革。史官制度經歷了一個由不成熟到成熟,職能由籠統到不籠統的過程,史官一職具體劃分也在不斷變化。

殷商時期史官和巫結合緊密,職能多樣?!耙笊虝r期史官職掌分工粗略,文宮兼掌史事注記,天官史官合一,官師一體。西周以后,史官記言記事雖有分工,但記事與職事不分?!盵21]3周代,史官分工愈加細致,如《周禮》《禮記》中就有太史、小史、內外史、左右史之別,各司其職。唐朝劉知幾《史通·史官建置》中說:“太史掌國之六典,小史掌邦國之志,內史掌書王命,外史掌書使乎四方,左史記言,右史記事?!盵9]216這個階段的史官和天官不分,二者系于一職,這種情況一直到漢代才發生較大的改變。西漢時期的史官為太史丞,負責編修國史。東漢時期,太史完全成為天官,與記注之史無關,偶有擔任太史令的人記載歷史事件,但這都是職責之外的,是沒有明文規定的,只是個人行為和興趣,與官方修史不同?!氨M管東漢時有太史令撰著史書者,但修史并不是其職內事,僅是個人著述,與官方修史判若兩事了?!盵21]41即東漢時期,史官與歷官完全分野,史官不再具有記載歷史的職責,其職能由記載歷史與星象于一身轉變為僅記載星象,東漢太史令為歷官而非史官。西晉司馬彪《后漢書·百官志》提到:“太史令一人,六百石?!盵22]3572南朝梁劉昭注曰:“掌天時、星歷。凡歲將終,奏新年歷。凡國祭祀、喪、娶之事,掌奏良日及時節禁忌。凡國有瑞應、災異,掌記之?!盵22]3572即天官由太史令擔任,主要負責觀察天象、歷法、記錄災禍以及天象變化等方面的內容,并未提到記載歷史。由此可見,東漢時期史官與歷官已經完全分野,歷官保留,史官不置,修史的職責由其他官職的人代行,即史官由他官兼領。

東漢時期的史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魏、蜀、吳時期的史官設置以及后代史官制度的定型。魏、蜀、吳同屬三國時期,上承東漢,下啟西晉。曹魏代漢而立,后蜀漢和東吳相繼建國,至此形成三國鼎足而立之勢。三國時期魏、蜀、吳政權均在一定程度上繼承漢代朝官設置情況,曹魏和東吳在繼承中又有發展。就史官設置而言,曹魏和東吳政權均設置史官,編修國史。曹魏設有著作郎和著作佐郎,主要職責為負責起居注和編修史書;另有秘書官,類似于東漢東觀,掌管圖書;東吳有太史,負責歷官之事并撰修史書。蜀漢繼承漢代的職官設置方式,置東觀秘書郎,而不置專門修史的職位。需要注意的是蜀漢的東觀秘書郎和其他兩國不同,曹魏和東吳的東觀秘書郎承接東漢而來,但其中又多有變革,這兩國政權的東觀秘書郎除了掌管圖書之外,還負責編修國史。東漢時期的秘書郎本沒有“修史”一職,“修史”是曹魏和東吳政權建立之后新賦予秘書郎的職責。蜀漢的東觀秘書郎和東漢時期的職責差別不大,并不具有撰修國史的功能。即蜀漢時期的東觀秘書郎空有其名而并無其實。另外,關于后代史官定型情況,一般而言,后代史官分為兩類:一為記錄,即為后來的記注制度;一為編纂,即為后來的著作制度。記注官主要負責記錄,包括皇帝言行、天下大事等;編纂官主要是編寫前代王朝的官方歷史。

(二)史官地位變化

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史官地位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史官由殷商時期的地位崇高、職能多樣、權力盛大發展到后來的地位日益地下、職能漸趨單一,甚至失去修史的職責,退化為天官。其職能退化的一個主要原因即為中央集權的日益加強。天子重視自身的正統和權威,而史官書法不隱、秉筆直書在一定程度上會威脅到天子的權威。因而,隨著中央集權的日益加強,史官修史的職能逐漸受到壓制,成為歷官。太史令不再專職修史,但史官又是國家正統的象征,國不可無史,因而,歷朝歷代又以其他職位兼而領之,這種情況在歷史上多見,如《通典·職官三》中就提到“以他官領之?!盵11]124可見東漢時期不置專職史官為常態,太史令成為負責記載天象、災異之官,蜀漢承東漢而來,以他官兼領史官存在較大可能。

《漢至唐初史官制度的演變》指出:“太史令掌天官,不治民,不擔任行政職務,其參與朝廷議論,還有大夫一樣的身份?!盵21]47其為一個與大夫類似的散職?!按蠓颉薄度龂巨o典》指出“職掌言譯顧問,為天子的高級參謀?!盵23]18大夫主要職能為參政議政,為天子出謀劃策,“太史令”在一定程度上與大夫類似。由此可見,太史令雖未明言其修史之責,但其隱含在職位之內,在記載星象的同時兼有修史之職。劉知己在《史通·史官建置》中稱:“尋自古太史之職,雖以著述為宗,而兼掌歷象、日月、陰陽、管數。司馬遷既歿,后之續《史記》者,若褚先生、劉向、馮商、揚雄之徒,并以別職來知史務。于是太史之署,非復記言之司。故張衡、單揚、王立、高堂隆等,其當官見稱,唯知占侯而已?!盵9]218即最初的時候,太史以記注為主要職責,天文星象等為附帶之職。但是發展到后來,記注之職反而沒有設置專門的職務,沒有專人擔任,而并于其他職務之中,由身兼他職的人擔任。這個時候的太史,僅僅是掌管“占侯”之事。但因僅掌管“占侯”的太史一職由掌管記注之史一職發展而來,因而后來這種太史名義上雖不編修歷史,但是實際上擔任這一官職的人多有良史之才,具有編修史學的功底和情感傾向,為修史提供可能性,因而雖然這一官職沒有明文規定“修史”之責,但處于這一職位上的人員仍多修史。由此可知,太史令作為天官,主掌天象,但同時又可參政、議政。這與先秦時期的天官、史官不同:先秦時期的天官、史官主要職責即為記載天象,但這類記載多零碎,不成系統,難以從中看出規律和變化。東漢時期的太史令,他們名為太史,主張掌星象之事,但其還可以參與政治,及時了解各地情況,并非單純記載天象,其眼光、學識、見解、敏感程度均較高,有一定的史學修養,其在撰史、寫史的時候有一定的技巧,運用史書筆法,有“史”的眼光。三國政權承接漢代政權而來,各有繼承又各有發展,曹魏、東吳均設記注官,記載國事。

(三)王朝正統性

從王朝正統性說,古代王朝多重視天命和正統,“對歷代統治者來說,取得天命與正統,方能確立自身王朝的正當性?!盵24]50新建立的王朝和政權多希望從多方面展現出自身的正統性和“天命所歸,民心所向”的一面。他們多通過改歷、改變服色等方式以及祥瑞等展現自身的正統性。另外,史官的設置也是顯示王朝正統性的一個重要方面。三國時期曹魏政權代漢而立,后來又有了蜀漢和東吳政權,在確立正統性需求的促使下,曹魏和東吳政權紛紛設立史官,如曹魏有著作郎和著作佐郎,東吳政權時期設置左右國史、太史令、東觀令等,以此顯示其“天命所歸”的一面。史官記載歷史,在修史的過程中力求公平公正,后代可以以史為鑒,史官在顯示王朝的正統性方面亦具有獨特作用,史書中顯示出來的王朝的正統地位和權威會隨著史書的流傳而流傳。按理來說,曹魏政權本就繼承漢政權而來,其正統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以顯現,其仍舊置史的原因在于加強和鞏固這種正統性。沒有哪一個王朝不想顯示自身的正統和權威,照這樣說,蜀漢政權應該設有史官才正常,為何說蜀漢無史職呢?

蜀漢政權不置史官,其顯示自身正統權威的方式在于繼承前代的職官設立方式。蜀漢政權在職官設置上多仿漢政權,與曹魏和東吳政權不同。曹魏和東吳雖然也繼承漢的職官設置,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變,尤其在置史官上,他們通過明確設立史官一職顯示自身的正統性,這是通過顯性的方式確立的,蜀漢通過繼承蜀漢職官運行程式的方式,采用以他官兼領的方法表明其正統性,這是一種隱性的方式。三國政權之前就是漢政權,東漢王朝并不設置專門的史官,蜀漢政權繼承這一套制度,不置專門史官,以他官兼領,這種記載只是出于個人興趣,沒有明確規定,不做強制性要求,因而較為自由,因而在某種程度上說,蜀漢政權“有史官之實而無史官之職”或者說“有史官之實而無史官之名”的說法或許更為合適。

另外,有人認為《三國志·蜀書》的篇幅相較于其他兩國的篇幅而言比較少,因而認為三國時期蜀漢政權沒有置史官。先姑且不論這種推論是否合理,就僅從蜀漢時期其他史書的留存情況來看,陳壽在寫《三國志·蜀書》的時候可以利用的材料就不會少;退一步說,即使三國時期蜀漢政權沒有史官,沒有官方修史,但這一時期仍有許多私人修史,從這一角度來看,其可利用的材料亦不會少。一個國家的歷史的多少多與國家存在期間發生的事情有關,比如曹魏政權,其代漢而建,其中可以寫、值得寫的東西比較多,因而其史書篇幅比較長。蜀漢值得寫的、比較有價值的東西比較少,因而篇幅才會少一點。陳壽《三國志》以“三國”為名,顯示魏、蜀、吳三國鼎立三分的格局。陳壽本人經歷較為復雜,本為蜀漢之人,后因蜀亡國,又從仕晉朝,因晉代魏而立,因而陳壽仍有不忘故國之心,即“以吾觀之,壽自有不忘舊國之心,而非有魏邪漢正之見,雖小例不以蜀儕吳,而大體帝魏,自不可掩?!盵18]305陳壽雖然在情感上可能更親近蜀漢,但是他仍舊力求公正。在提及蜀漢政權時也盡力秉筆直書。這是一種高貴的史學品質。陳壽《三國志》既可作為“前四史”之一,說明此書史學水平較高,其以篇幅簡潔、敘事干凈著稱。房玄齡于《晉書》中言:“時人稱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時著《魏書》,見壽所作,便壞己書而罷?!盵13]2137因而,篇幅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寫作行文上的要求,并不能完全依靠此判斷其是否置史官。

綜上所述,三國時期蜀漢政權史官更多的應該是兼職設置,多以他官兼而領之,而非專職選任。這種兼職設置的方式,一方面是為了顯示其正統性和權威性,另一方面也從側面維護中央集權和王朝正統權威。

猜你喜歡
陳壽史官蜀漢
陳壽不懼強權
近代學人對古代“史官”之闡釋
諸葛亮死后留下四位人才 他們力保蜀漢江山30年
陳壽:有才也要講究說話方式
蜀漢劉禪的治國舉措及其成因
陳壽:有才也要講究說話方式
三十六計之欲擒故縱
尊嚴
用生命去寫歷史
《三國志》的書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