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創新與制度安排

2020-02-28 02:46宋林飛
江海學刊 2020年1期
關鍵詞:文明生態建設

宋林飛

內容提要 發達國家工業化進程中容忍資本追逐利益而無節制地破壞生態、忽視污染、轉移污染、先發展后治理與零增長方案,都是不可取的,到了后工業社會轉向綠色發展才是正確的選擇。實施一系列環境治理與生態保護工程,是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的“中國實踐”;確立包括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是生態文明理論的“中國創新”;建立“新政、法治、制度”相結合的生態文明建設體系,是生態文明“中國方案”的鮮明特征。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快速推進,成為經濟增長的強大引擎。同時,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的問題也逐步顯現。為此,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新要求;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列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黨的十九大對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做出頂層設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要求堅持與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推進與保障生態文明建設,回應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從而,有力地推動了生態文明理論與制度的創新發展,開拓了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實踐的新境界、新局面。

西方工業化的環境代價與滯后治理

18世紀60年代,英國率先推進以工業化為核心的現代化進程。從此,發達國家的工業化一直與環境污染同行。到了20世紀50年代,發達國家開始調整發展思路,尋找新的解決方案。

(一)西方工業化進程中的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

西方工業文明一方面帶來了越來越多的物質財富,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陷入危及自身生存的困境。1845年,恩格斯根據實地調查出版了《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記錄了英國工業化初期城市的固體廢棄物污染、空氣污染和水污染等嚴重的環境問題,給居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其中工人階級離污染最近,引起嚴重疾病和過早死亡。英國工人們稱之為“社會的謀殺”,并且控訴整個社會在不斷地犯這種罪。①在資本主義制度條件下,資本把自然作為不斷獲取財富的源泉,為了利益最大化而無節制地破壞生態。這是西方工業化的“原罪”。

1938年英國作家狄更斯出版了《霧都孤兒》,給讀者留下了難忘的倫敦印象。遺憾的是,一百多年以后這個“霧都”仍未消失。1950年12月5~8日,倫敦有毒煙霧造成了四千多人死亡。這是容忍資本追逐利益而無節制地破壞生態、污染環境的結果。美國也有相似事件發生。1948年10月26~31日,賓夕法尼亞州多諾拉鎮的硫酸廠、鋼鐵廠、煉鋅廠煙霧致使6000人突然生病,其中20人很快死亡。當時,美國每年因大氣污染死亡人數達到5.3萬多人,其中紐約就有1萬多人。②恩格斯曾經警告過人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雹?/p>

(二)西方工業化“先發展后治理”的沉重代價

20世紀50年代,最早推進工業化的英國對環境污染開始采取法律控制。1956年,英國國會通過了世界上第一部防治空氣污染的《清潔空氣法》。1957~1962年,倫敦仍然發生了12次嚴重的煙霧事件。1968年英國出臺了《清潔空氣法修正案》,要求工業企業必須加高煙囪,將煙霧排放到更高的空域;1974年出臺《空氣污染控制法案》,規定工業燃料里的含硫上限等硬性標準,以減少煙塵和二氧化硫排放。雖然這是遲到的法律,但它們對于污染治理的效果是明顯的。1975年倫敦的“霧日”減少到15天,1980年降為5天,從而摘掉了“霧都”的帽子。泰晤士河流域建了476座污水處理廠,泰晤士河水變清了。1981年,英國城市上空的煙塵濃度只有20年前的1/8。但英國交通擁堵,由公交車、出租車和私家車排放的氮氧化物污染仍然存在。為此,歐盟委員會于2014年2月宣布對英國治理空氣污染不力采取法律行動。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德國通過發展經濟改變戰后落后面貌,但忽視了環境保護。萊茵河水被嚴重污染,有些工業區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發一連串環境污染災難。1962年12月,德國魯爾工業區首次出現嚴重霧霾,導致156人死亡。1964年,該工業區所在地北威州出臺《霧霾法令》,但污染限制較寬松。1974年,德國政府頒布《污染防治法》,增強污染限制。1985年,德國魯爾工業區空氣嚴重污染,導致24000人死亡,19500人患病住院。④這迫使政府進一步加大了環境治理的執法力度。20世紀90年代初,德國議會將保護環境的內容寫入修改后的《基本法》:“國家應該本著對后代負責的精神保護自然的生存基礎條件?!?/p>

這種“先發展后治理”的對策,在西方工業化國家經歷了200年左右漫長的困境,民眾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顯然,發展中國家不能走這條道路,應實行“邊發展邊治理”的國策。

(三)西方工業文明后期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污染

當發達國家完成工業化進程之后,紛紛將低端產業、污染產業、垃圾向勞動力成本低、環保標準低、處理成本低的發展中國家轉移,讓發展中國家成為發達國家“逃避污染的港灣”。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日本的高污染產業60%以上轉移到了發展中國家,美國的高污染產業30%以上轉移到了發展中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危害。發達國家幾乎都采用了這種民族利己主義方案,重現藍天白云、青山綠水,但發展中國家卻出現了另一番不堪承受的嚴重污染景象。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發達國家出臺了許多關于企業回收垃圾以減少環境污染的法律法規。一些商家出于減少回收成本的目的,開始向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區域的發展中國家出口垃圾。到20世紀90年代,世界垃圾貿易的總值在900億美元左右;到2000年,垃圾的貿易額達到5000億美元。據統計,歐盟每年向亞非拉68國出售有毒垃圾1.1億噸。美國就有400條船專門向國外運輸包括有毒垃圾的回收品。⑤

為了防范有毒垃圾危害人類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民眾的健康與環境,1992年5月聯合國開始實施《控制危險廢料越境轉移及其處置巴塞爾公約》,共有包括中國在內的187個締約國。2019年5月初,180個國家的政府代表1400人在日內瓦參加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會議,通過了《巴塞爾公約》修正案,就塑料廢棄物全球范圍管理機制達成協議,將塑料垃圾納入一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框架。⑥但發達國家的低端污染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問題,至今沒有完全解決。

(四)西方國家的“零增長”與“遏制中國”方案

西方一些學者與政界人士認為,不發展就不會加劇污染。20世紀中葉以來,資源、環境、人口等“人類困境”議題在西方國家趨熱。1972年,一篇題為“增長的極限”的研究報告,選擇了人口、工業發展、糧食、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和污染5個對人類命運有決定意義的參數,認為石油等自然資源的地球供給是有限的,經濟增長不可能無限持續下去,于是設計了“零增長”的對策方案,主張維持70年代初期的水平。這在全世界引起了一場持續大辯論。同時,首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通過的《只有一個地球》報告,也對增長表示擔憂。

西方一些學者與政界人士不僅主張發達國家“零增長”,還主張發展中國家不要搞工業化,留下一片“凈土”。奧巴馬任美國總統期間,曾在“澳大利亞電視臺”官網上公開說,如果超過十億的中國居民也像澳大利亞人、美國人現在這樣生活,那么我們所有人都將陷入十分悲慘的境地,因為那是這個星球所無法承受的?,F任美國總統特朗普擔憂中國發展超過美國,而且越來越焦慮,近年來對中國發起了單邊貿易制裁與科技制裁,美國國會連續通過涉臺、涉港、涉疆法案,悍然干涉中國事務與中國內政,實施“遏制中國”方案。

“人類困境”問題不在于是否增長,而在于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增長方式,發達國家對資源的無節制消耗行為必須改變。發展中國家更需要增長,不會認可“零增長”方案,也不會屈服于“遏制”方案;不能走發達國家的老路,要走綠色發展的“合理增長”之路。

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的“中國實踐”

工業文明在增加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資源過度消耗、環境污染等問題。走出工業文明困境的唯一路徑,是培育與發展生態文明。中國是后發國家,邊發展邊治理,逐步走出了一條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的道路。

(一)實施退耕還林還草等綠化工程

1957年7月25日,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暫行綱要》,提出禁墾坡度和退耕造林種草的要求。1978年,黨中央、國務院啟動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40年來,我國增加了3014萬公頃區域林地,森林覆蓋率由5.05%上升到13.57%。⑦從1998年到2013年,森林覆蓋率由16.55%上升到21.63%,森林面積增加了50萬左右平方公里。中國人工林面積達到6933萬公頃,位居世界第一。⑧截至2018年底,中國森林覆蓋率進一步提升至22.96%,森林面積達到2.2億公頃,森林蓄積175.6億立方米。

2000年,我國在水土流失嚴重的水蝕區和風蝕區開始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政策,對坡耕地實施停止耕種,改為植樹種草,恢復植被,控制水土流失。這是改善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的一項國家工程。近20年來,中國相繼啟動了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重點地區速生豐產用材林建設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并加強了“三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等重點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實施林業重點生態工程的結果,是大幅提升了森林覆蓋率。

目前,國家林業局按照“先易后難,分步實施”的原則,以行政村為單位,啟動了《全國鄉村綠化規劃(2018~2025年)》和《鄉村綠化美化工程實施方案》,從五個方面著手發力:一是加強鄉村自然生態系統保護;二是加快鄉村綠化美化建設,鄉村綠化覆蓋率力爭到2020年達到30%,到2035年達到38%,到本世紀中葉達到43%;三是提升鄉村林業發展質量;四是發展鄉村林業產業;五是傳承發展森林文化,保護好民居風貌。⑨

2019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的重點工作是發布《國家儲備林管理辦法》和相關技術規程,全面保護天然林資源;推動出臺《關于加強草原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的意見》,組織編制《全國草原生態保護意見修復規劃》,推進林業和草原融合發展;廣泛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全年計劃完成造林1.01億畝,森林撫育1.2億畝,治理退化草原1億畝以上,退耕還林還草1200萬畝。

(二)實施防治水土流失工程

中國的水土流失嚴重,其中水力侵蝕面積占國土面積的12%,風力侵蝕面積占國土面積的16.6%。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加大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力度。1982年6月30日,國務院發布了《水土保持工作條例》。1991年6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公布實施。水利部與全國有關省市在水土流失區域實行坡耕地改造、經濟林建設、農業生產道路建設、小型水利工程建設等措施,成效顯著。

國務院發布《全國水土保持規劃(2015~2030年)》以后,重點推進4個項目:一是重點區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近期重點治理7.64萬平方公里,遠期累計治理23.95萬平方公里。二是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近期綜合治理坡耕地160萬公頃,遠期累計綜合治理坡耕地492萬公頃。三是侵蝕溝綜合治理項目,在東北黑土區、西北黃土高原區、南方紅壤區侵蝕溝和崩崗分布密集的區域,近期綜合治理侵蝕溝4.62萬條,治理崩崗7.68萬個;遠期累計綜合治理侵蝕溝12.56萬條,綜合治理崩崗18.28萬個。四是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示范區建設項目。這些工作的成效十分顯著。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四次國土監測與調查結果來看,1985年、1999年、2011年、2018年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分別為367.03、355.56、294.92、273.69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持續減少。2018年全國水土流失面積比2011年減少21.23萬平方公里,減幅為7.2%,相當于一個湖南省的面積。長江經濟帶11省(市)的區域國土總面積為206.07萬平方公里,2018年水土流失面積為40.10萬平方公里,與2011年比下降8.86%。

目前,我國水土流失的國土面積仍占1/4以上,其中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區域是黃土高原。根據2018年動態監測數據,黃土高原現有水土流失面積達21.37萬平方公里,占區域總面積的37.19%。還有長江經濟帶、青藏高原區、北方風沙區、北方土石山區、東北黑土區、西南紫色土區、南方紅壤區等地區,水土資源保護壓力也比較大。我國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水土流失嚴重的區域,因此水土保持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任務。

(三)實施環保產業發展工程

近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快車道,環保治理的力度越來越大、成果越來越豐碩。隨著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開展與美麗中國建設,我國環保市場空間持續擴大,環保產業發展成為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丁笆濉眹覒鹇孕孕屡d產業發展規劃》提出,推動節能環保等綠色低碳產業成為支柱產業,到2020年,先進環保產業產值規模力爭超過2萬億元。⑩

2011~2017年,中國的環保產業年均增長速度接近18%,環境服務業的增長速度高達30%。2017年,中國電動汽車發展指數首次躍居全球第一。目前,相當多的環境治理需求尚未被市場開發,今后環保需求與供給將釋放更大的市場空間。據行業分析預測,2020年中國環保產業產值將達到3.7萬億元,環境服務業營業收入將達到1.3萬億元。因此,從市場空間而言,隨著環境治理需求的不斷釋放,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環保產業市場。

(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程

2017年初,環境保護部、財政部聯合印發《全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十三五”規劃》,明確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主要任務,包括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污染防治。中央財政安排農村環保專項資金,到2020年,將新增完成環境綜合整治的建制村13萬個,累計達到全國建制村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2018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2019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深入學習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報告》。接著,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浙江‘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起步早、方向準、成效好,不僅對全國有示范作用,在國際上也得到認可。要深入總結經驗,指導督促各地朝著既定目標,持續發力,久久為功,不斷譜寫美麗中國建設的新篇章?!?/p>

浙江“千萬工程”是農村整治的成功樣本。目前,全省農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建制村全覆蓋,衛生廁所覆蓋率98.6%,規劃保留村生活污水治理覆蓋率100%,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無害化處理率97%,村莊凈化、綠化、亮化、美化,造就了萬千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為全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樹立了標桿。安吉縣是踐行“金山銀山”理念的先行者。2017年,安吉縣森林覆蓋率達到70.1%,林木綠化率達到70.4%,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89%,地表水監測斷面達標率達到100%,縣城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100%,出境水交接斷面水質達標率為100%。2018年9月,浙江“千萬工程”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

生態文明理論的“中國創新”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40年來,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到生態文明,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到生態文明建設,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基礎。

(一)“生態文明”概念的提出與理論創新

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伴隨而來的環境問題曾比較嚴重。2005年,七大水系100個國控省界斷面中Ⅳ~Ⅴ類和劣Ⅴ類水質的斷面比例達到64%;國家環??偩纸拥?6起突發環境事件報告。從2005年6月至11月,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一批違法排污企業受到了嚴厲查處,國家環??偩诌€叫停了總投資達1179億多元的30個在建項目,影響群眾健康的一些突出環境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一些地區環境質量明顯改善。2005年國家發布的環境保護標準達到104項,前所未有。同時,國家環??偩窒群笈鷾?批全國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528個,考核驗收并命名國家級生態示范區4批233個。

面對環境問題與生態示范區建設經驗,胡錦濤同志在2005年召開的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首次提出了“生態文明”的概念,并且進行了明確的界定:“建設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睂⑸鷳B文明建設的目標確定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曾經指出,衰落的特別是那些消亡的人類文明,都直接或間接地與人與自然關系的不協調有關,對資源的破壞性使用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中國提出“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以及戰略部署,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重大決策與實踐。

從此,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民開始走上了生態文明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的偉大歷程。2011年7月1日,胡錦濤同志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提出:“不斷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績?!?/p>

黨的十七大首次將“生態文明”寫入中國共產黨代表大會的報告,針對“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的突出問題,提出了樹立“生態文明觀念”與“建設生態文明”的新要求,強調“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從而,為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作了理論準備。

(二)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

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認識不斷深化。黨的十二大提出,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黨的十三大要求建設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體制,提出了“三位一體”的戰略布局。黨的十五大指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的三大建設是有機統一的整體,戰略目標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指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取得新的成就,首次提出“四大建設”的思想。黨的十七大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構成的基本綱領”,將“四位一體”提升為基本戰略布局。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第一次提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到黨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同時,將生態文明建設加入到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行列。

黨的十八大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確定為“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黨的十九大對推進新時代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作了全面部署,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生態文明的角度來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對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務。

(三)生態文明理念不斷拓展

馬克思主義主張,人與自然必須和諧相處,應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自然規律是無法抗拒的,只有人類合理利用、友好保護自然,自然才會向人類慷慨提供回報。而當人類無序開發、粗暴掠奪大自然時,大自然就會對人類進行無情的懲罰。正如中國古人所說:“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語而百物生?!比丝孔匀唤缟?,人類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所以,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始終堅持環境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不能只講發展不講保護,不能只講利用不講修復,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建設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睆膫鹘y工業化中人與自然不和諧向新型工業化中人與自然和諧轉變,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一個重要體現。

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必須和諧相處的基本思想,從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出發,不斷提出符合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宗旨和社會主義原則的生態文明新理念。

一是“民生福祉”理念。2013年4月8日至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工作時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币涌旄纳粕鷳B環境質量,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實現生態惠民、生態利民與生態為民,及時有效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進一步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二是“金山銀山”理念。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201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薄熬G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形象地說明了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黨的十九大報告寫進了“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章程》寫進了“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清新空氣、清潔水源、美麗山川、肥沃土地、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必需的生態環境,在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的同時,必須保護好自然生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是我們黨的重要執政理念之一。

三是“綠色發展”理念。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生態文明,著力推進綠色發展?!苯鼛啄陙?,習近平總書記對“綠色發展”發表系列重要講話,豐富了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理念。他說:“綠色發展,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這個規律誰也無法抗拒?!秉h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首次把“綠色發展”提到“五大發展理念”的高度,原因是“我國資源和環境形勢仍十分嚴峻”。為此,綠色發展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民生改善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國策。

四是“生命共同體”理念。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相互依賴的生命共同體,這個生命共同體是人類生存發展最重要的基礎。要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要素、地上地下、山上山下、陸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增強生態系統循環能力,維護生態平衡。特別是要保護好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黃河的生態環境。習近平總書記通過多次實地考察,提出了長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建設的要求,強調長江流域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切實筑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

五是“風險防范”理念。在群體性突發事件中,環境保護領域的群體性突發事件比例有增加的趨勢,說明人們對于良好生態環境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垃圾焚燒、二甲苯(PX)等涉環保項目的“鄰避效應”容易滋生與積累風險。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做好應對任何形式生態環境風險挑戰的準備,要把生態環境風險納入常態化管理,系統構建全過程、多層級生態環境風險防范體系,確保萬無一失。

六是“全球參與”理念。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在提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同時,還提出要“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這是中國積極響應國際社會的綠色發展潮流的鄭重承諾。黨的十九大指出,中國要“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中國在發展中國家中帶頭締結和率先履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國與國際社會攜手同行,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推進綠色低碳發展。2017年特朗普宣布美國退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作出的制度安排《巴黎協定》,法國媒體盛贊中國批準《巴黎協定》為全球作出了表率。2019年4月28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提出綠色發展“五個追求”:“追求人與自然和諧”“追求綠色發展繁榮”“追求熱愛自然情懷”“追求科學治理精神”“追求攜手合作應對”,“只有并肩同行,才能讓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態文明之路行穩致遠”。

構建生態文明建設體系的“中國方案”

建立“新政、法治、制度”相結合的生態文明建設體系,是生態文明“中國方案”的鮮明特征。

(一)實施污染防治行動新政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與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優美生活環境的需要。重點是著力推動突出環境問題的解決,實施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三大行動計劃,出臺禁止洋垃圾污染新規,形成“3+1”污染防治政策措施體系。

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2013年6月14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確定了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減少污染物排放;嚴控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新增產能;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加快調整能源結構,加大天然氣、煤制甲烷等清潔能源供應;強化節能環保指標約束;推行激勵與約束并舉的節能減排新機制;用法律、標準“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建立區域聯防聯控機制,構建各省(區、市)的大氣環境整治目標責任考核體系;將重污染天氣納入地方政府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樹立全社會“同呼吸、共奮斗”的行為準則。2018年3月,中國政府工作報告對于環保工作做出承諾——“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2018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79.3%,同比上升1.3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每立方米39微克,同比下降9.3%。

水污染防治十條措施。2015年4月2日,國務院出臺了《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十條防治措施: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著力節約保護水資源;強化科技支撐;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嚴格環境執法監管;切實加強水環境管理;全力保障水生態環境安全;明確和落實各方責任;強化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2018年,全國總體水質狀況穩中向好,全國1940個國家地表水水質優良斷面比例為71%,同比提高3.1個百分點。近岸海水水質穩中向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積極進展。

土壤污染防治十條措施。2016年5月28日,國務院印發《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十個方面的措施:開展土壤污染調查,掌握土壤環境質量狀況;推進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建立健全法規標準體系;實施農用地分類管理,保障農業生產環境安全;實施建設用地準入管理,防范人居環境風險;強化未污染土壤保護,嚴控新增土壤污染;加強污染源監管,做好土壤污染預防工作;開展污染治理與修復,改善區域土壤環境質量;加大科技研發力度,推動環境保護產業發展;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構建土壤環境治理體系;加強目標考核,嚴格責任追究。

洋垃圾污染防治禁止措施。1995年中國垃圾進口量為450萬噸,2016年增長到4500萬噸,20年間翻了整整10倍。歐盟27國再生塑料廢物的87%直接或間接運到了中國。2016年美國向中國出口廢舊金屬制品、廢紙與廢塑料共計1462萬噸?!爸袊厥铡睘槲鞣絿业睦鴨栴}提供了廉價的解決方案,但給中國留下了嚴重的水、土壤、空氣污染,以及對有關員工身體健康的危害。為此,國務院辦公廳于2017年7月印發了《關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并正式通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2018年初停止進口包括廢塑料、廢紡織原料和釩渣、未分類廢紙在內的24種“洋垃圾”。2018年6月,國務院公布的《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明確規定,將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力爭2020年底前,基本實現固體廢物零進口。相關國家對中國的“洋垃圾禁令”表示不滿,有些國家容忍甚至“鼓勵”垃圾處理公司將垃圾“非法”運出國。2018年3月29日至4月2日,中國海關總署查證各類走私固體廢物11萬噸,表明中國政府實施禁止“洋垃圾”入境新政的堅定決心。各國都應該遵守關于危險廢物和其他廢物的國際環境協定《巴塞爾公約》,對于本國產生的危險廢物和其他廢物應自己來減量、自己來處理,共同推進全球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二)構建系統配套的生態文明法律體系

通過立法聯動為生態文明建設確定了法律基礎。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通過了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新法強化了企業污染防治責任,針對企業拒不改正超標問題等比較常見的違法行為進行“按日計罰、查封扣押、限產停產”的法律制裁,加大違法成本。對那些重犯、屢犯和有主觀故意的違法者,要加倍甚至懲罰性處罰,并要追究企業法人和排污直接責任人的刑事責任。首次將生態保護紅線寫入法律,國家在重點生態保護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嚴格保護;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或者委托專業機構,對環境狀況進行調查、評價,建立環境資源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加大了對生態保護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法條中明確地方人民政府需落實生態保護的補償資金,確保其用于生態保護補償。同時,對政府、企業公開環境信息與公眾參與、監督環境保護作出了系統規定,被稱為“史上最嚴厲”的環保法。2015年8月,中辦、國辦印發《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規定凡違法違規決策、不履行職責、對嚴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件組織查處不力,地方黨委政府及主要負責人都將被追責。2018年共有29個地方政府、3個省級部門被生態環境部約談。

2018年3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將“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修改為“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修改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領導和管理經濟工作和城鄉建設”修改為“領導和管理經濟工作和城鄉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入憲將有力地推動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

(三)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確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的基本思路。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5月24日在《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2013年11月12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從源頭、過程、后果的全過程,按照“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思路,提出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

建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這是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制度化、法治化道路的基礎。如果說《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四梁”,那么不久之后中央就提出了“八柱”。2015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把綠色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方向,加快建立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并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要求實施八項制度: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以空間規劃為基礎、以用途管制為主要手段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以空間治理和空間結構優化為主要內容,全國統一、相互銜接、分級管理的空間規劃體系;覆蓋全面、科學規范、管理嚴格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自然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以改善環境質量為導向,監管統一、執法嚴明、多方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更多運用經濟杠桿進行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的市場體系;充分反映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的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

確立基本完善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2019年10月31日,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進一步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

近年來,我國實施了一系列涉及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改革方案與制度設計,“四梁八柱”性質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有力地推進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進展,我國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05頁。

②《20世紀環境污染八大公害事件》,光譜網,2015年10月16日。

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7頁。

④《德國:立法與排污標準齊治霾》,《中國經濟時報》2016年1月11日。

⑤《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運有毒垃圾現象為何屢禁不止》,華語在線廣播,2019年7月3日。

⑥《〈巴塞爾公約〉修正案獲通過 達成全球塑料垃圾污染防治框架》,中國經濟網,2019年5月17日。

⑦《構筑穩固的北方生態安全屏障》,《人民日報》2018年12月24日。

⑧《綠水青山扮靚美麗中國(專家解讀)》,《人民日報》(海外版)2019年2月25日。

⑨《國家林業局啟動鄉村綠化美化工程》,中國日報網,2018年1月4日。

⑩《以綠色發展助推美麗中國建設》,《人民日報》2018年11月20日。

猜你喜歡
文明生態建設
請文明演繹
“生態養生”娛晚年
漫說文明
住進呆萌生態房
生態之旅
自貿區建設再出發
基于IUV的4G承載網的模擬建設
《人大建設》伴我成長
保障房建設更快了
對不文明說“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