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腦卒中后胃腸功能紊亂的研究進展▲

2020-03-03 12:49劉永輝韋甜露
廣西醫學 2020年19期
關鍵詞:胃腸功能胃腸發生率

劉永輝 韋甜露

(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腦病二區,南寧市 530023,電子郵箱:liuyonghui626@126.com)

【提要】 近年來的流行病學資料表明,腦卒中在人口死因順序中居第1、2位,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的常見病、多發病,因此國內外對腦卒中的研究日益重視,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大腦與消化系統(腦-腸軸)密切相連,胃腸功能紊亂是腦卒中常見并發癥之一,影響患者的整體預后、心理健康及生活質量,受到越來越多國內外醫學研究者的關注,在治療與預防腦卒中后胃腸功能紊亂方面均取得較大進展,為進一步促進腦卒中后胃腸功能紊亂防治工作的順利進行,本文就近來年關于腦卒中后胃腸功能紊亂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腦卒中是因腦部血管阻塞或血管突然破裂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一組疾病,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具有高發病率、高復發率、高致殘率及高死亡率的特點。除神經功能缺損癥狀外,腦卒中常常伴隨其他并發癥,常見并發癥為胃腸功能紊亂、肺炎、營養不良等;其中胃腸功能紊亂主要表現為排便異常、腹脹、消化道出血、嘔吐、呃逆、食欲下降等[1-2]。有學者將其稱為神經源性胃腸功能紊亂,雖然其大部分癥狀不會造成致命威脅,但會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住院時間、增加心理負擔、誘發其他疾病甚至死亡[3],值得每一位臨床工作者的關注。近年來,國內外對腦卒中后胃腸功能紊亂的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本文現對腦卒中后胃腸功能紊亂的發生情況、致病因素、治療措施等進行綜述。

1 腦卒中后胃腸功能紊亂的發生情況

目前尚無針對腦卒中后胃腸功能紊亂的流行病學研究,現有的文獻多數為臨床病例研究。我國的一項臨床研究指出,腦卒中后胃腸功能紊亂的發生率為63%,發病與血糖情況、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及營養狀況相關[4]。一項納入1 385例中風患者的Meta分析表明,中風后胃腸功能紊亂(便秘)的發生率為48%(95%CI:33%~63%)[5]。韓國學者報道,卒中后胃腸功能紊亂發生率為30%~50%,主要表現為便秘、失禁、消化不良等,多發生于高齡、營養不良、抑郁、服用多種藥物的卒中患者[3]。盡管目前尚缺乏大樣本量的流行病學調查,但綜合各項分析及患者臨床表現,胃腸功能紊亂(尤其是便秘、腹脹、消化道出血)在腦卒中患者中有著較高的發生率。

2 導致腦卒中后胃腸功能紊亂的致病因素

2.1 胃腸激素的改變 胃腸激素在胃腸道的運動、消化、吸收、營養供給等方面起著廣泛而復雜的作用。其中胃泌素是由胃竇部及十二指腸近端黏膜中的G細胞分泌的一種胃腸激素,能刺激胰液和膽汁的分泌。張曉艷[6]測定了194例腦卒中患者入院第2天、1周及2周的血清胃泌素水平,結果顯示患者入院第2天血清胃泌素水平已明顯上升,1周時達到高峰,因此推測高胃泌素血癥可能是引起腦卒中患者胃腸功能紊亂的主要致病因素。Xu等[7]報告腦梗死組大鼠血清Ghrelin水平較假手術大鼠明顯升高;Ghrelin是一種可促進胃酸分泌及提高食欲的新型腦腸肽,在大腦中動脈閉塞大鼠模型中作為保護腦損傷代償機制的因子而表達升高;但在這個代償機制過程中,Ghrelin會相應地引起胃腸動力下降及腸黏膜損傷,進而引起腦梗死后胃腸功能紊亂,但目前這種假說尚處于動物研究階段,仍需大量的實驗來證明。此外,無論是分子層面的基礎研究還是臨床病例對照研究,大腦與胃腸道之間(腦-腸軸)具有密切關系已被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2,8-9],這也從側面證實了大腦損傷后可同時引起胃腸道功能紊亂。

2.2 藥物副作用 腦卒中患者往往合并多項基礎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這些疾病需要長期服用多種藥物控制病情。腦卒中后普遍長期服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藥如阿司匹林,常引起腸黏膜損傷。國外學者在分析602例患者的胃鏡結果后發現,正在服用阿司匹林(107例)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胃黏膜損傷及胃潰瘍;另外,每天服用少于500 mg阿司匹林但服用時間超過6個月,也可導致胃腸道黏膜損傷[10]。也有文獻報道阿司匹林與潘生丁或氯吡格雷聯用導致胃腸黏膜損傷的發生率升高,且在腦卒中患者中預防性地使用保護胃黏膜藥物尚存在爭議[11]。在我國現行的卒中治療方案中,已常規使用保護胃黏膜藥,但也有學者提出長期預防性地使用保護胃黏膜藥會損害胃腸原本的屏障機制,造成腸道菌群移位,可增加胃腸功能紊亂的發生率[12]。由此可見,腦卒中后是否常規使用保護胃黏膜類藥物尚需更多的大規模、多中心的臨床研究進一步證實。

2.3 心理障礙 卒中后帶來的行動不便、言語不利(甚至失語)、長時間的康復過程、經濟壓力、癱瘓臥床等常使患者表現出一系列的心理障礙,如抑郁、焦慮、狂躁等,極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13]。心理障礙是消化性消化不良的常見誘因[14],但也有研究表明心理障礙與功能性消化不良并無聯系[15]。雖然心理障礙導致胃腸功能紊亂的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但這些臨床研究卻能為臨床醫生治療腦卒中后胃腸功能紊亂提供參考。

2.4 損傷部位 腦卒中可發生于腦葉的任何部位,不同的病變部位會有不同的臨床表現,卒中累及延髓時往往引起吞咽困難、飲水嗆咳、發音障礙等[16]。有文獻報道,病變發生在小腦、腦干和丘腦的卒中患者易出現胃腸功能紊亂[17];也有研究顯示,梗死發生在基底節區與腦葉部位更容易出現胃腸功能紊亂,推測可能是由于基底節區蒼白球、殼核以及腦葉等部位具有線粒體、血液豐富,化學遞質多及高代謝等特點,其受損后將導致機體多個系統乃至全身代謝失調,從而誘發胃腸功能紊亂[18]。這些研究均表明腦卒中損傷的部位與胃腸功能紊亂的發生密切相關,提示臨床醫師在診治上述卒中損傷部位的患者時注意防止胃腸功能紊亂的發生。

2.5 氧化應激 腦卒中后機體組織缺血缺氧,氧自由基增多,而氧自由基的副作用之一就是激發氧化應激反應[19]。氧化應激是導致衰老及疾病的一個重要因素,當機體傾向于氧化作用時,會導致中性粒細胞的炎性浸潤及蛋白酶的增加,進而產生大量氧化中間產物,這種氧化應激機制作用于胃腸道時,嚴重者往往出現消化道出血[11]。

3 不同胃腸功能紊亂癥狀的治療措施

由于腦卒中后胃腸功能紊亂癥候群的表現具有多樣性,其治療方法不可一概而論,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1 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是卒中后的嚴重胃腸道并發癥之一,其治療主要是根據《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診治指南》行對癥治療,包括禁食、止血、抑酸護胃、輸血、補液擴容、糾正休克等[11]。腦卒中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機制尚未闡明,可能與卒中后多因素造成胃腸黏膜的損傷有關[20]。

3.2 消化不良 作為腦卒中常見的并發癥之一,消化不良在腦卒中患者的治療中并沒有得到太多的重視,也沒有特別有效的方法,多數是對癥處理。研究表明,腦卒中可能引起腸道生態失調及免疫反應,從而導致消化不良,但目前該設想尚處于初期研究階段,腦-腸軸相互反應的分子機制尚需進一步研究明確[9]。卒中后的心理障礙如抑郁、焦慮、恐懼等可引起嚴重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在卒中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心理障礙藥物可獲得較好效果,尤其對于反復出現消化不良的患者[14]。在腦卒中合并消化不良病例中,胃腸道癥狀多數為患者的主觀描述,而無法明確患者的實際腸動力情況。鑒于此,有學者報道在腹平片下行結腸傳輸試驗可以有效地評估中風患者的腸動力情況,可為消化不良的診斷提供客觀依據[3]。因此,當腦卒中患者出現消化不良時,臨床醫師應及時進行干預,尤其是反復出現消化不良的患者,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3.3 吞咽困難 吞咽困難也是卒中后常見的胃腸道并發癥之一,其嚴重程度取決于卒中損傷的部位與面積[21]。一篇系統分析報告顯示卒中后吞咽困難發生率為30%~70%,造成差異的原因可能是各個研究者對吞咽困難的定義及研究周期的不同[22]。早期識別及治療對出現卒中后吞咽困難患者的預后至關重要,未經治療的吞咽困難可導致不良預后,如營養不良、脫水、吸入性肺炎、延長住院時間甚至死亡,有些患者的癥狀可持續數年之久[23-24]。有研究報道,經顱磁刺激運動中樞可改善患者的吞咽困難,但目前尚無確切證據表明這項方法的廣泛有效性[25]。另有學者報道使用VistalStim行神經肌肉電刺激可有效改善卒中患者吞咽困難癥狀,并提倡臨床醫生及康復師廣泛使用[26-27]。以上研究表明,腦卒中患者的吞咽困難發生率較高,而吞咽困難也會影響腦卒中患者的整體康復,對于出現吞咽困難的腦卒中患者,應積極采取相關措施進行治療。

3.4 便秘 便秘是卒中患者最常見的胃腸功能紊亂癥狀[28-29]。有研究表明,卒中后發生便秘的危險因素包括高齡、長期吸煙的男性、服用引起便秘的藥物(降壓降脂、利尿脫水劑)、排便中樞損傷、抗生素使用、臥床、使用便盆、精神障礙等[30]。國外學者報道系統的腸道管理可減少卒中患者便秘的發生,方法包括養成固定的排便時間、散步、按摩腹部、肛門牽張訓練、早期活動、護士指導整體腸道管理等[31]。此外,一項系統分析表明針刺技術治療卒中后便秘有良好效果[28]。這些研究表明針對不同腦卒中患者的便秘情況,可采取不同的干預措施,從而最大限度地改善腦卒中患者便秘情況,提高其生活質量。

3.5 大便失禁 有研究報道,腦卒中患者大便失禁發生率為16.7%,發生的危險因素為發病時伴意識障礙、肺部感染、高齡[18]。也有文獻報道卒中后大便失禁的發生率為10%~40%,卒中后較早出現大便失禁的因素主要有高齡、腦損傷的嚴重程度、合并糖尿病以及其他致殘性疾病[11]。目前對腦損傷引起的大便失禁多采取經驗性治療,如使用吸附性止瀉藥蒙脫石散或強力止瀉藥洛哌丁胺,而腹部按摩及針灸的療效不明確。有學者提出可嘗試進行神經干細胞移植,從源頭上根治腦卒中[32],但該治療方法目前還處于實驗階段。整體而言,目前針對腦卒中患者大便失禁的治療多為對癥及經驗性治療。

3.6 其他綜合防治措施

3.6.1 鼻飼生大黃:于思淼等[33]的研究表明,給予高血壓所致腦出血昏迷患者鼻飼生大黃粉,能減少上消化道出血及腹脹的發生率,同時能減少腹脹持續時間及胃食管反流。于波[34]的研究亦表明,鼻飼生大黃粉對高血壓所致腦出血昏迷合并胃腸功能紊亂患者療效明確。生大黃具有攻積導滯、瀉下通便、瀉火涼血、清熱解毒、燥濕祛瘀的作用,廣泛應用于胃腸疾病的治療[35-36]?,F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生大黃中的大黃素、大黃酸、大黃鞣酸等能促進胃腸動力、改善腸代謝、促進腸道營養的恢復等[37]。

3.6.2 心理干預:病情較輕的腦卒中患者經治療后生活可恢復正常,但大部分腦卒中患者遺留有一系列的神經功能損害,如言語不利、吞咽障礙、肢體乏力、癱瘓等。身體機能改變的打擊及漫長的康復訓練給患者帶來極大的心理壓力,患者常表現出焦慮、擔憂、抑郁、恐懼等心理障礙癥狀。李玉等[38]對腦卒中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包括接觸、交流、安慰、解釋、勸導、疏泄、鼓勵、暗示等措施),結果表明心理干預可減少便秘的發生。此外,有研究顯示,在腦卒中吞咽困難患者中,結合心理干預的吞咽訓練較無心理干預的吞咽訓練能更有效改善患者吞咽困難癥狀[39]。這些研究表明,在治療腦卒中患者胃腸功能紊亂時,適當的心理干預可起到積極的輔助作用。

3.6.3 中醫特色療法:推拿作為一種古老的外治法,作用于人體特定的部位和穴位,有著防病治病的功能。吳炯等[40]的研究表明,通過各種形式的手法在選定的穴位上進行按摩,能明顯改善腦卒中后胃腸功能紊亂患者的胃腸動力、營養狀況。Lim等[41]也指出腹部推拿按摩是腸道管理的有效方法之一。有研究表明,通過電針刺激雙側足三里穴,腦卒中患者肛門排便、排氣時間均縮短,胃泌素、胃動素水平均較治療前提高,提示在常規治療基礎上配合電針刺激足三里穴可促進卒中患者胃腸功能的恢復,同時可調節胃腸激素的分泌[42]。另有研究亦表明,電針刺激足三里穴可有效改善腦卒中繼發的胃腸功能紊亂,作用機制為提升胃腸運動的動力,增強胃腸激素如胃泌素、胃動素的分泌[43]。這些研究表明如推拿、電針等中醫特色療法可改善腦卒中后胃腸功能紊亂,可為腦卒中患者提供多樣化的選擇。

3.6.4 中西醫結合:王會民等[44]在給予質子泵抑制劑、胃腸動力劑等西醫治療基礎上加用理氣通腑的中藥(如陳皮、大黃、厚樸等)治療腦卒中后胃腸功能障礙患者,結果表明此中西醫結合療法能夠有效改善腦卒中患者的胃腸功能障礙。莫婷[45]在常規西醫治療基礎上加用中藥和針灸治療腦卒中后胃腸功能障礙患者,結果表明治療效果優于單純西醫治療。這些研究體現了中西醫結合方法在腦卒中胃腸功能紊亂患者治療中的優勢,當單純西醫或者中醫療法未能取得理想治療效果時,可考慮中西醫結合治療。

4 展 望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卒中發病率逐年升高,患者發病后易使原有疾病加重或引發新的病癥,其中胃腸功能紊亂是較常見的并發癥,其發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臨床表現多種多樣,癥狀嚴重程度個體差異大,病程長短不一,其預防和治療必須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如果處理不當,可導致患者病情加重、延長住院時間、降低生活質量等。隨著醫學研究者及臨床醫務工作者對卒中后胃腸功能紊亂的深入研究,相信未來可將卒中后胃腸功能紊亂對患者的危害減至最低。但在這個過程中,仍然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尤其是腦卒中如何引起胃腸功能紊亂的病理機制仍未明確,唯有對病理機制的清楚認識,方能從根本上進行預防與治療。

猜你喜歡
胃腸功能胃腸發生率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發生率的meta分析
護理干預對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種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的影響
促進患者子宮切除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研究進展
你的心情決定胃腸的健康
藥膳調治胃腸型感冒
超聲內鏡在胃腸間質瘤中的診斷價值
無縫隙管理模式對ICU多重耐藥菌發生率的影響
護理干預在無痛胃腸鏡術中的作用
護理干預對腹膜炎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作用分析
護理干預對腹膜炎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作用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