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登高詩中的“看見”與“看不見”

2020-03-20 03:46張圣瓓
古典文學知識 2020年1期
關鍵詞:看見局限視野

張圣瓓

登高詩在唐詩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盛唐氣象和詩人胸襟的表征。在蘅塘退士選編的《唐詩三百首》(中華書局1984年版)中,登高詩共有17首;在王兆鵬的唐詩排行榜(見《唐詩排行榜》,中華書局)前十五名中,登高詩占五首。在登高詩中,詩人時常借助視角的擴張營造時空、表現心緒,如“浮云連海岱,平野入青徐”(杜甫《登兗州城樓》)、“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杜甫《登樓》)、“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等。但在一些登高名作的布景抒情中,還存在一種“看不見”的視野局限。它表現為詩人視角的遮蔽性或模糊化,如“嶺樹重遮千里目”(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杜甫《與諸公登慈恩寺塔》)、“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等。這一敘寫方式在時空構建、表情達意等方面有獨特作用,其產生也與詩人的情感和狀態緊密相關。

“看不見”的作用首先表現在時空的呈現上。視角的局限暗含一種“阻隔”關系,即詩人的視野在向外擴張的過程中被有意無意地攔截,從而被局限在一個狹小的空間中。這種有限的現實目光和無限的遙遠時空之間,留存一段空白地帶,為多種物象、情感、感官的敘寫提供可能。而上述“填充物”也反過來補充了視野的空缺,使詩作的時空呈現趨于完整。以“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一句為例。詩人面對的時空被嶺樹隔成兩段,一段與詩人目光相互推進,一段隨江流擴散至遠方。在第二段時空中,詩人“看不見”的具體景物,被驚風密雨帶來的聽覺跳躍加以補足,使詩人的時空感受呈現出由近及遠的連貫性和漸弱特征;正如紀昀所評:“意境闊遠,倒攝四州,有神無跡?!保ㄒ婈愒鼋堋短迫寺稍姽{注集評》,浙江古籍出版社)同時,“驚風密雨”摧殘打壓的特性,與第一段局限性視角呈現出的壓抑感具有一致性,統一了畫面色彩和情感基調。而在《同諸公登慈恩寺塔》中,“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的視野局限,與“七星在北戶,河漢聲西流”的虛實相映,以及“回首叫虞舜,蒼梧云更愁”的反向視覺延伸相互勾連?!暗粴狻薄把赡鼙妗钡囊曈X迷惑,在兩段擴張的時空之間起到了分割線的作用。而視覺混沌的留白,也向茫茫宇宙膨脹,由“七星”“河漢”構筑的現實時空,以及“羲和”“少昊”“虞舜”等神話典故充盈的虛擬時空補充完整。在這種語境下,局限性視角又充當了“看得見”的現實世界與“看不見”的虛擬世界間的邊界,仿佛是不同時空層次間的一道折痕。

此外,“看不見”的視角敘述常出現在“看見”的視野擴充附近。例如,在《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中,嶺樹遮住的是與海天銜接、隨江流縱深的“千里目”。在《同諸公登慈恩寺塔》中,“俯視但一氣”的視覺迷惑,出現在對“七星”“河漢”的視聽感知之后。這種表達方式的運用,延緩了所見之景向外擴張的進程,賦予了被情感和物象不斷膨脹的空間一個內收的過程,使登高詩的時空變化具有了單純擴張不具備的豐富性和伸縮性。

目光的局限時常與詩人情緒、身份的迷惑相關聯??腕w對主體的阻礙實則是心中郁結的外化。以“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為例。權貴驕奢淫逸、小人只手遮天的社會現狀,使詩人產生了國運不濟的大廈將傾感。吳瞻泰曾評此詩:“此傷長安也,百憂皆集……‘虞舜,憂明皇之悠游;‘瑤池,憂貴妃之荒宴;‘黃鵠,憂君子之去位;‘陽雁,憂小人之貪祿?!保ㄒ娛挏旆侵骶帯抖鸥θWⅰ?,人民文學出版社)在這種心靈狀態的支配下,詩人登上慈恩寺塔,將世道的混亂與景物的模糊相聯系,即錢謙益所評:“‘涇渭不可求云云,言清濁不分而天下無綱紀文章也……高標烈風,登茲百憂,岌岌乎有飄搖崩析之恐,正起興也。涇渭不可求,長安不可辨”。(《錢注杜詩》,上海古籍出版社)這種聯系也許是刻意的,即“但一氣”的混沌模糊并非實見,而是詩人將內心情感物象化,以避免直接抒情的累贅與違和。此外,因為詩人視野中的混沌不清之物是整個長安城及發生在其中的種種事件,正如汪灝所評:“高處并人煙、宮殿、屋廬、城郭,一切莫辨,全秦一氣,俱在眼中”(見蕭滌非主編《杜甫全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詩人身在高處的局限性視角,也是一種特殊的全知視角。詩人將景物朦朧化的過程也是一個將其客體化的過程,目的是把它作為觀照的對象獨立于自身,以獲得更加清晰的認識。眼前的模糊實則和內心的清醒形成反差,表現了對大唐帝國危機四伏的擔憂。而在《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中,“遮”的視野局限也反映了詩人的遭際與心境。光聰諧曾把“嶺樹重遮千里目”解讀為詩人身份變化的視覺表達:“此非言樹之重也。蓋先以永貞元年貶永州,至元和十年始召至京,旋又出為柳州,故云‘重遮”(見《柳宗元集校注》,中華書局)。何焯也有類似評論:“嶺樹句喻君門之遠,江流句喻臣心之苦,皆逐臣憂思煩亂之詞”(見《柳宗元集校注》,中華書局)。詩人心靈世界的煩亂困惑,因一個“遮”字,與宏闊的物理世界有了聯系。二者在風聲、雨聲、芙蓉水和薜荔墻的相互沖擊中,被擴散至茫茫無盡的海天之際,從而使個人的愁思在延展的過程中被賦予重量,讓情感知覺的主體不再局限于詩人自身。

“看不見”的視角運用還會塑造一種過程感。無論是遙遠距離產生的目光局限,還是心靈世界的迷惑隔膜,都反映出一種“遠離”的趨勢。這種“遠離”有兩重含義。其一,詩人主動遠離日常的瑣碎繁雜,試圖登上高處以游目騁懷。其二,詩人的所思所感在隨路線的變化和目光的收縮中,不自覺地遠離了當下的時空。在這種“遠離”中,局限性目光似乎把實在的當下與虛幻的時空投射區分開來,又以遮蔽物把遙遠的遐思與現實的生活聯系起來。如在《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中,詩人望眼欲穿,想要望見貶謫荒地的友人,想要看清混亂的世道。但一個“遮”字,使殘酷的現實世界橫亙在眼前,將“密雨斜侵”的寒栗之感與期望中的“音書”阻隔開。詩人與海天相接的茫茫愁思、被風雨擊打的痛苦遭際、遠望的目光、九曲的愁腸,因為一個“遮”字,完成了由遠及近的距離變化。詩人復雜而曲折的心理活動過程也隨之顯現,與目光的伸縮過程共同成就了該詩“如高秋獨眺,霽晚孤吹”(見陳增杰《唐人律詩箋注集評》,浙江古籍出版社)的藝術感染力。在《同諸公登慈恩寺塔》中,詩人身居佛塔,試圖看清“危機四伏、險象迭生的現實社會”(程千帆、莫礪鋒《他們并非站在同一高度上:讀杜甫等同題共作的登慈恩寺塔札記》);而“不可求”“但一氣”“焉能”等詞句,隔開了詩人想要看清的世事情態,反映了詩人茫然的心境。但這種茫然,又在“回首”的歷史擴展中,逐漸向清晰轉化,即詩人清晰地知道“虞舜”與“瑤池飲”“黃鵠”與“隨陽雁”的區別和界線。在這種情境下,視野的局限與詩人的心理活動緊密關聯,并賦予詩人的心理變化以蹤跡。其自身遭際的坎坷失意和對帝國命運的未來隱憂,在視界茫然的襯托下,有了徐徐鋪展的過程感和痛楚感。

“看見”與“看不見”的視角運用在登高詩中是一種特殊的情感展現和時空構建方式,也是一種制造起伏和波瀾的修辭手法。其精妙之處在于一種由距離產生的時空聯系、視角轉化和情感運動過程。它是目光的邊界和現實的邊界,卻不是情感的邊界和心靈的邊界,反而使情感和時空在“界”的兩端互為補充、自由伸張。

猜你喜歡
看見局限視野
“看見”的力量
顯微攝影師:帶你“看見”驚艷的“微距世界”
重新“看見”你
一款可以幫助盲人“看見”的墨鏡
不受身材局限的美服
視野
圖畫的局限
真相
父與子
視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