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莫高窟

2020-03-20 03:40余秋雨
風流一代·經典文摘 2020年3期
關鍵詞:莫高窟壁畫

余秋雨

公元366年,有一位僧人在敦煌東南方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開始開鑿石窟,后來代代有人繼續,這就成了著名的莫高窟。

佛教在印度傳播之初,石窟是僧人修行的場所,卻不在里邊雕塑和描繪佛像,要表現也只用象征物來替代,用得比較多的有金牛、佛塔、法柱等。后來到了犍陀羅時期,受到亞歷山大大帝東征時帶來的希臘雕塑家們的影響,開始開鑿佛像石窟。因此,人們往往可以從那里發現希臘雕塑的明顯痕跡。漸漸地,這一切都與中華歷史接通了血脈,甚至成了一部由堅石雕刻的歷史。

莫高窟,便是其中的典型。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讓人驚奇的是,歷來在莫高窟周邊的各種政治勢力,互相之間打得你死我活,卻都愿意為莫高窟做一點好事。

北魏的王室、北周的貴族都對莫高窟的建造起了很大的作用,更不必說隋代、初唐、盛唐時莫高窟的歡快景象了。連“安史之亂”以后占領敦煌的吐蕃勢力,以及驅逐吐蕃勢力的張議潮軍隊,本是勢不兩立的敵人,卻也都修護了莫高窟。

五代十國時期的曹氏政權對莫高窟貢獻很大,到宋代,先后占領這一帶的西夏政權和蒙古政權,也沒有對莫高窟造成破壞。莫高窟到元代開始衰落,主要是由于蒙古軍隊打通了歐亞商貿路線,絲綢之路的作用減弱,敦煌變得冷清了。

為什么那么多赳赳武將、權謀強人都會在莫高窟面前低下頭來?我想,第一是因為這里關及人間信仰,第二是因為這里已經構成歷史。宗教的力量和時間的力量足以讓那些燥熱的心靈冷卻下來,產生幾分敬畏。

在這個過程中,佛教在莫高窟里擺脫了高深的奧義,通俗地展現因果報應、求福消災、豐衣足食、繁衍子孫等內容,與民眾非常親近。除了壁畫和雕塑外,莫高窟還是當地民眾舉行巡禮齋會的活動場所,也是享受日常娛樂的游覽場所。但是,這種大眾化趨向并沒有使它下降為一個鄉村廟會,因為敦煌地區一直擁有不少高僧大德、世族名士、博學賢達,維系著莫高窟的信仰主體。

于是,在莫高窟,我常常走神。不明亮的自然光亮從洞窟上方的天窗中淡淡映入,壁畫上的人群和壁畫前的雕塑融成了一體,在一片朦朧中似乎都動了起來。在他們身后,仿佛還能看到當年來這里參加巡禮的民眾,一群又一群地簇擁著身穿袈裟的僧侶。還有很多畫工、雕塑家在周邊忙碌。也有了聲音:佛號、磬鈸聲、誦經聲、木魚聲、旌旗飄蕩聲、民眾笑語聲,還有石窟外的山風聲、流水聲、馬蹄聲、駝鈴聲。

記得每進一個洞窟,我總是搶先走到年代標示牌前,快速地算出年齡,然后再恭敬地抬起頭來。

年齡最高的,已經一千六百多歲,在中國歷史上算是十六國時期的作品。壁畫上的菩薩還是西域神貌,甚至還能看出從印度起身時的樣子,深線粗畫,立體感強,還裸著上身,余留著恒河岸邊的熱氣。另一些壁畫,描繪著在血腥苦難中甘于舍身的狠心,看上去有點恐怖,可以想見當時世間的苦難氣氛。

接下來應該是我非常向往的魏晉南北朝了:青褐的色澤依然渾厚,豪邁的筆觸如同劍戟。中原一帶有那么多瀟灑的名士傲視著亂世,此時洞窟里也開始出現放達之風,連菩薩也由粗短身材變得修長活潑。某些形象,一派秀骨清相,甚至有病態之美,似乎與中原名士們的趣味遙相呼應。

有很多年輕的女子衣帶飄飄地飛了起來,是飛天。她們預示出全方位舞動的趨勢,那是到了隋代。一個叫維摩詰的居士被頻頻描繪,讓人聯想到當時一些士族門閥企圖在佛教理想中提升自己。壁畫上已經找不到苦行,只有華麗。連病態之美也消失了,肌膚變得日漸圓潤。

整個畫面出現了揚眉吐氣般的歡樂,那只能是唐代。春風浩蕩,萬物蘇醒,連禽鳥都是舞者,連繁花都卷成了圖案。天堂和人間連在了一起,個個表情生動,筆筆都有創造。女性越來越占據主導地位,而且不管是菩薩還是供養人,都呈現出充分的女性美。由于自信,他們的神情反而更加恬靜、素淡和自然。畫中的佛教道場已經以凈土宗為主,啟示人們只要念佛就能一起進入美好的凈土。連這種簡明的理想,也洋溢著只有盛唐才有的輕快和樂觀。

除了壁畫,唐代的塑像更是風姿無限,不再清癯,不再呆板,連眉眼嘴角都洋溢著笑意,連衣褶薄襞都流瀉得像音樂一般。

突然,我看到了一個異樣的作品,表現了一個盡孝報恩的故事。與一般同類故事不同,這個佛家弟子是要幫助流亡的父母完成復國事業。我心中立即產生一種猜測,便俯身去看年代標示牌——果然,創作于“安史之亂”之后。

“安史之亂”,像一條長鞭,嘩啦一聲把唐代劃成了兩半。敦煌因為唐軍東去討逆而被吐蕃攻陷,因此,壁畫中幫助流亡父母完成復國事業的內容,并非虛設。

再看下去,洞窟壁畫的內容越來越世俗,連佛教題材也變成了現實寫生,連天國道場也變成了家庭宅院,連教義演講也變成了說書人的故事會。當然這也不錯,頗有生活氣息,并讓我聯想到了中國戲劇史上的瓦舍和諸宮調。

唐宋之間,還算有一些呆滯的華麗;而到了宋代,則走向了一種冷漠的貧乏。對此,我很不甘心。宋代,那是一個讓中國人擁有蘇東坡、王安石、司馬光、朱熹、陸游、李清照、辛棄疾的時代啊,在敦煌怎么會是這樣?我想,這與河西走廊上大大小小的政權紛爭有關。在沒完沒了的輪番折騰中,文化之氣受阻,邊遠之地只能消耗荒涼。

到了元代,出現了藏傳密宗的壁畫,題材不再黏著于現實生活,出現了一種我們不太習慣的神秘和恐怖。但是筆觸精致細密,頗具裝飾性,使人想到唐卡。

這是一個民族之間互窺互征的時代,蒙古文化和西藏文化在這一帶此起彼伏。倒是有一個歐洲旅行家來過之后向外面報告,這里很安定,他就是馬可·波羅。

明清時期的莫高窟,已經沒有太多的東西可以記住。

眼前這個看上去十分尋常的“小山包”,實在是一個奇怪的所在。它是河西走廊上的一個博物館,也是半部中國藝術史,又是幾大文明的交會點。它因深厚而沉默,也許,深厚正是沉默的原因。

但是,就像世界上的其他事情一樣,興旺發達時什么都好說,一到了衰落時期,一些爭奪行動便接連而至。

20世紀20年代莫高窟曾經成為白俄士兵的滯留地。那些士兵在洞窟里支起了鍋灶,生火做飯,黑煙和油污覆蓋了大批壁畫和雕塑。他們還用木棒蘸著黑漆,在壁畫上亂涂亂畫。

這些士兵走了以后,不久,一群美國人來了。他們是學者,大罵白俄士兵的胡作非為,當場立誓,要拯救莫高窟文物。他們的“拯救”方法是,用化學溶劑把壁畫粘到紗布上剝下墻壁,帶回美國去。

為首的是兩位美國學者,我要在這里記一下他們的名字:一位是哈佛大學的蘭登·華爾納,一位是賓夕法尼亞博物館的霍勒斯·杰恩。

蘭登·華爾納帶回美國的莫高窟壁畫引起轟動,他非常后悔自己當初沒有帶夠化學溶劑,因此又來了第二次。這次他干脆帶來了一名化學溶劑的調配專家,眼看就要在莫高窟里大動手腳。

但是,他后來在回憶錄里寫道,這次在莫高窟遇到了極大的麻煩:事態變得十分棘手,有幾十個村民放下他們的工作,從大約十五公里外的地方跑來監視我們的行動……以便有理由對我們進行襲擊,或者用武力把我們驅逐出境。

結果,他們只是拍了一些遺跡的照片,什么也無法拿走?;瘜W溶劑更是一滴也沒有用。

后來華爾納在美國讀到一本書,是他第二次去莫高窟時從北京雇請一位叫陳萬里的翻譯寫的。這才知道,那些村民所得到的信息正是這位翻譯透露的。

如今,陳萬里先生和村民沒有來得及救下的那些莫高窟文物,還在遠處飄零。它們記錄了我們歷代祖先的信仰和悲歡,我們一有機會總要趕過去探望它們,隔著外國博物館厚厚的玻璃,長久凝視,百般叮嚀。

莫高窟被那些文物拉得很長很長,幾乎環繞了整個地球。那么,我們的心情也被拉長了,隨著唐宋元明清千年不枯的笑容,延伸到整個世界。

(自力摘自湖南文藝出版社《文化苦旅》)

猜你喜歡
莫高窟壁畫
敦煌壁畫中的消暑妙招
敦煌壁畫中的消暑妙招
壁畫上的數學
我在敦煌修壁畫
莫高窟西魏第288窟男窟主裝束及身份再探
莫高窟,走過千年
莫高窟第245窟主尊定名考
莫高窟第445窟的造像組合與功能
幫壁畫“治病”
游敦煌莫高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