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武鄉洪濟院壁畫現狀調查與保護對策

2020-04-01 07:12左小迪李正佳
文物季刊 2020年2期
關鍵詞:山墻溫濕度顏料

□ 程 群 原 江 左小迪 李正佳

一、引 言

因山西武鄉洪濟院壁畫存在險情,2019年8~12月,受武鄉縣文物管理中心委托,山西省彩塑壁畫保護研究中心技術人員前往現場展開前期調查工作,對武鄉洪濟院壁畫保存現狀進行了詳細勘察,并根據壁畫存在的病害與險情,提出了有針對性的保護對策。

二、洪濟院建筑及殿內壁畫基本情況

洪濟院位于武鄉縣城西30公里的故城鎮東良村,占地面積780平方米。該寺院坐北朝南,主建筑正殿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雄踞于1.5米高的石基之上,飛檐斗栱,明柱彩椽,雕梁畫棟,氣勢宏偉;南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懸山頂,門上有“永沐甘霖”匾額一塊;東、西兩廂各有廊房七間,使整個院落結構嚴謹,完整統一。1958年經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專家鑒定,該寺院為金代建筑,關于具體的創建年代尚未發現確切記載。1980年8月1日被山西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洪濟院內現存古代壁畫主要分布在正殿、南殿。正殿東西山墻現存佛教故事畫70余幅,南殿東西山墻及北墻繪有壁畫34幅,加上南配殿內存放的已揭取壁畫,合計約250余平方米。經現場調查了解,南配殿存放已揭取壁畫是2013年洪濟院實施保護修繕工程過程中揭取下來,為正殿和南殿山花墻和栱眼壁壁畫(表1)。

三、洪濟院壁畫年代及價值

1.壁畫繪制年代

院內共有五塊碑文清楚地記載了元代迄今廟宇的歷史沿革修繕保護的狀況,為保護壁畫提供了重要的歷史信息?,F場勘察發現,正殿,東山墻現存壁畫落款為“中華民國三年(1914年),歲次甲寅三月上旬”,由此推斷正殿東西山墻現存壁畫為民國時期繪制。而在東山墻下部裸露出早期壁畫,具體繪制年代有待進一步研究。

關于南殿,現存壁畫,根據南殿墻匾上刻有“時大清光緒三十年九月闔社重修”字樣,結合藝術風格與繪制特點,為清代晚期繪制的可能性很大。

(1)《重修洪濟院記》,“……自大元皇慶二年(1313年),重構南殿一所,七架三楹,壁畫十二圓覺釋迦彌勒……今者,遺教沙門性發,雅號自然……于成化六年(1470年)孟秋之季,慨然愛心,重構正殿,一區七架五楹,內妝塑佛三身,紺像壁畫八十四龕…………迄今甲寅(弘治七年,1494年)春結蓋南殿……時大明弘治十年(1497年)歲次丁巳九月吉旦”

(2)《重修洪濟院碑記》,“……武邑東良侯村落鼎足,右接銅城……舊有洪濟院一所……屢有修葺……風吹雨蝕……基圯垣頹,不惟無以妥神靈……至癸卯春,有信士程公培德者,倡義重修……各傾己囊……各依舊基,補葺繕完……經始于癸卯(1723年)之辰月,落成于甲辰(1724年)之酉月,百堵皆興……時大清雍正七年(1729年)歲次己酉三月吉旦”

(3)《重修洪濟院記》,“……興功于嘉慶元年(1796年)丙辰之二月,一載而功始告竣……時大清嘉慶四年(1799年)歲次己酉七月吉旦”。

2.壁畫價值

(1)從壁畫題材與表現形式來看,均反映了佛教的經典內容,正殿壁畫以連環畫的形式表現佛教典故,有“船子和尚”、“立壇祈雨”、“妙語桂花”、“中師問道”等等。南殿壁畫以十二圓覺菩薩和十六羅漢為題材,分別體現的是《圓覺經》中的十二位大士和永住世間護持正法的十六位大阿羅漢。

(2)從壁畫的繪制技法與藝術表現來看,正殿東、西山墻壁畫,圖案藝術頗為簡潔,白色打底,鮮用他色。畫面淡雅素樸,景物以墨線勾繪,山石、樹木、廳臺、樓閣相間布置,一個茅棚、一座亭閣,一處院落,均以簡練筆法,勾勒出建筑應有的特征與個性。樹木寥寥幾筆,顯現枝繁葉茂,人物淡淡勾繪,頓感形象逼真。南殿東、西山墻繪制十二圓覺菩薩和十六羅漢,雖然筆法簡略,但技法精到,尤其十二圓覺菩薩,人物刻畫,表情各異,手持各類法器,或目視前方,或低頭沉思,畫面底部祥云繚繞,仿佛進入佛國仙境。

(3)從壁畫描繪的建筑來看,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亭、臺、樓、閣應有盡有,屋頂形制涵蓋卷棚、硬山、懸山、歇山,建筑裝修多彩輝煌,格扇窗、直欞窗相繼出現。

(4)在正殿東山墻下部裸露出早期壁畫,色彩鮮艷。在南殿東山墻和后檐墻個別部位亦發現有重層現象,即在表層壁畫顏料層之下隱現早期壁畫顏色,可以說非常難得,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表2 洪濟院正殿、南殿壁畫病害統計(單位:m2)

圖一 正殿東山墻壁畫大面積脫落

四、洪濟院壁畫病害調查

洪濟院正殿和南殿壁畫地仗層脫落、顏料層脫落、泥漬及水漬覆蓋、裂隙與空鼓伴隨發育、墻體底部酥堿、褪色等病害,面積較大,分布廣泛,約占整個壁畫的60%~70%(表2)。以壁畫表面脫落病害為例,正殿東山墻壁畫表面脫落面積約17.74m2(圖一),西山墻表面脫落面積約7.64m2,南殿東、西山墻及后檐墻表面脫落共約12.65m2;正殿各壁壁畫表面泥漬、水漬覆蓋面積共約23.84m2,南殿各壁壁畫表面泥漬、水漬覆蓋面積共約16.08m2(圖二),這些均極大地影響了壁畫的外觀和展示效果。而裂隙與空鼓伴生病害,普遍存在于各殿各壁壁畫,其中,正殿東山墻裂隙伴生空鼓病害已十分嚴重,肉眼可見裂隙周圍空鼓面積約5.98m2,裂隙最寬處約0.06m,局部壁畫翹起遠離支撐體,隨時有脫落風險,具有一定的安全隱患(圖三、圖四)。

此外,南配殿存放的已揭取壁畫,僅以木板支撐,除部分壁畫置于鋼架之上外,還有很大一部分壁畫與地面近距離接觸,對壁畫長久保存十分不利。調查發現,壁畫本體已出現變形、斷裂、殘缺等問題。

圖二 南殿東山墻泥漬

五、壁畫病害成因分析

古代建筑壁畫病害與其自身材質、制作工藝密切相關,同時,受到古建筑結構變化、室內保存環境變化的影響,一些有意或無意的人為活動亦對壁畫造成不可避免的損害。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常是導致壁畫病害發展與蔓延的主要原因。

1.壁畫材質及制作工藝

壁畫的支撐體、地仗層、顏料層三部分密切相關,其中任何一部分的選材與制作技術都關系到壁畫整體和局部的穩定性。經現場勘察,該寺院正殿東山墻壁畫下部地仗層出現大面積脫落病害與此處壁畫的繪制方法有關。此處脫落壁畫恰巧處于重層壁畫的區域,即在距地面1.8m以下,壁畫結構從內往外依次為夯土墻、地仗層、顏料層(早期)、地仗層、顏料層(晚期),而在距地面1.8m以上,未保留早期壁畫結構,這種結構上的差異或是導致壁畫大面積脫落的因素之一。

根據研究和推斷,顏料層中所用膠結材料比例失當是導致壁畫顏料層起甲、粉化、脫落的原因之一。如果繪制壁畫時顏料中摻加的有機膠結材料過少,膠結材料老化后失去膠結力,顏料在壁面的附著力以及顏料顆粒之間的固結力大大降低,致使畫面粉化、掉粉、掉色;如果顏料中摻加的有機膠結材料量過大,膠結材料老化致使畫面龜裂、起甲、剝離[1]。

2.建筑結構的變化

圖三 正殿東山墻裂隙與空鼓

圖四 洪濟院正殿、南殿壁畫病害統計柱狀顯示圖(單位:m2)

正殿東山墻墻體在2013年建筑修繕施工時未進行維修,墻體失穩狀況持續發展,現場初步勘察結果表明,東山墻左上部裂隙伴隨空鼓病害與梁架壓迫墻體進而影響到壁畫有著密切關系。同時,各殿壁畫曾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雨水侵蝕,多處壁畫存在大面積水漬和泥漬覆蓋現象,繼而造成壁畫表面不同程度的顏料層脫落、畫面模糊??梢?,以上病害與墻體損壞和屋頂漏雨有著直接關系。

3.環境溫濕度變化

任何材質的文物都有其最適宜的溫濕度條件,對于建筑壁畫而言,其制作材料本身具有很強的收縮性,溫濕度變化會造成材料收縮并導致細微構造裂隙,在潮濕空氣條件下吸水膨脹,經反復作用后極易出現空鼓、脫落病害。壁畫制作材料中的膠結材料均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在高濕度環境下,這些動植物蛋白質是微生物的良好營養基體,而微生物在其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有機酸、過氧化氫等腐蝕性產物能與含銅、鋁、鉛顏料發生作用而加速膠結材料的老化,導致壁畫顏料層強度降低,最終脫落[2]。同時,大殿壁畫地仗層中的可溶性鹽,在水分存在的情況下,會伴隨環境濕度變化反復溶解、結晶,產生的膨脹收縮作用破壞壁畫地仗層乃至顏料層,使泥質結構產生疏松酥朽,是造成壁畫墻體酥堿,表面顏料層出現皰疹或皰疹狀脫落的主要原因。經現場檢測,洪濟院正殿東山墻墻體下部相對濕度較大,有可能是該區域墻體出現酥堿的主要原因。

4.人為因素

洪濟院在土地改革運動、大躍進、文化大革命中先后作為倉庫、學校使用,神像、古碑慘遭破壞,壁畫上出現的釘釘,黏貼報紙、對聯等痕跡,應來自于有意或無意的人為損害,這是造成壁畫表面出現大量面積不等、形狀不同的地仗脫落、孔洞,刻畫、劃痕、涂寫等病害的直接原因。

六、保護對策

基于洪濟院現存壁畫的病害情況,為更好地保護文物,提出以下保護對策。

1.及時改善已掲取壁畫的保存環境,增加溫濕度監測手段,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將壁畫翻轉,以便觀察壁畫畫面層的保存狀況,對其開展詳細調查,為壁畫回貼上墻做充足準備。

2.加強壁畫的日常監測與預防性保護工作,在正殿和南殿不同位置安裝溫濕度記錄儀,對大殿內外環境進行實時監測,結合當地天氣狀況適時調整大殿內的溫濕度,特別是在高溫高濕的夏秋之際,要根據溫濕度監測情況及時進行通風除濕,保持壁畫基本處于較為恒定的溫濕度環境中,有效減緩文物病害的發生與蔓延;同時,對已出現嚴重裂隙與空鼓伴生的病害,應及時采取加固與支護措施,對于發育中的裂隙與空鼓病害采取定期監測的方式,定期記錄裂隙長度、寬度,空鼓面積、程度等指標,作為適時采取相應保護措施的依據。

3.科學合理地開展壁畫保護修復工作,洪濟院正殿和南殿壁畫病害類型多樣,其中,已揭取壁畫和空鼓嚴重壁畫已面臨安全隱患,應及時進行搶救性保護;其余壁畫暫無結構穩定性方面的威脅,可以預防性保護為主,但地仗層脫落和顏料層脫落、泥漬和水漬覆蓋等問題已經影響到壁畫的完整性和藝術性,適當進行本體保護修復,可阻止壁畫病害進一步發展,減緩文物的衰老。

4.加強古建筑的日常保養和維護,定期評估古建筑本體結構的穩定性,確保建筑完整,避免因古建筑殘損而造成其附屬文物遭受不必要的損害。

[1]李最雄《敦煌壁畫中膠結材料老化初探》,《敦煌研究》1990年第 3期,69~83頁。

[2]王蕙貞《文物保護學》,文物出版社,2009年3月,第305頁。

猜你喜歡
山墻溫濕度顏料
一種智能化電熱處理爐用溫濕度傳感器的變送器
打翻了顏料瓶
文物展柜內環境溫濕度的調控與監測
蛋雞育雛育成舍環境控制技術
溫濕度獨立控制空調系統在醫院建筑中的應用研究
在顏料中乘風破浪
綠山墻的安妮(五)
綠山墻的安妮(四)
綠山墻的安妮(三)
綠山墻的安妮(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