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建以“孩子為科學活動研究者”的幼兒園課程實施探究

2020-04-01 15:10王美蘭
求知導刊 2020年3期
關鍵詞:科學活動研究者幼兒園

摘 要:所有的科學知識,在實質上都是“猜測性的知識”,都是人們對于某些問題所給出的暫時的回答,這都需要在以后的認知活動中不斷加以修正,沒有一種知識可以輕松獲得,“終極的解釋”是根本不存在的??茖W教育是生活的、智慧的教育,科學活動應該做到流程簡約、過程真實、結果有效??茖W活動是科學教育的主陣地,是培養幼兒科學素養的主要途徑。在傳統教育中,人們很多時候誤解了兒童作為研究者的價值與內涵,使兒童成為研究的仆人而非主體。讓兒童成為研究者意味著教育應是人的教育、自主的教育與社會化的教育。與此同時,教師應成為研究者、學習者和對話者,才能應對這一兒童觀與教育觀轉變帶來的挑戰。文章試圖通過把握孩子的起點、選擇有價值的科學研究內容、放手讓幼兒自己做研究者、教師及時捕捉更有用的教育信息四個方面來闡述讓孩子成為科學活動的研究者的意義。

關鍵詞:幼兒園;科學活動;研究者

中圖分類號:G61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03-0002-04

引 言

孩子好奇好問、愛探索愛活動,科學領域的有關現象和事物,諸如天上飛的小鳥、地上爬的螞蟻、電視上出現的圖像,甚至幼兒自己身上的一顆黑痣或小小的肚臍眼,都會激起他們的好奇心??茖W現象五彩繽紛,神奇有趣,最能引起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求知的欲望。幼兒對于科學活動常常樂此不倦,教師應保護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的興趣,鼓勵和培養幼兒對科學知識的求知和探索欲望。作為教師,如何組織、引導幼兒進行科學活動,如何讓幼兒的科學活動發揮最大功效,一直是我們思考、探索的問題?;乜次覀兊目茖W教育活動,我們曾為創設“千姿百態的情景設計,花樣百出的探究活動,熱鬧的課題氣氛”而辛苦努力地準備??赏高^表面背后,認真審視和反思我們的這些活動,卻時??梢愿惺艿?,我們的課堂效率不高,也沒有真正激發孩子的探究興趣,孩子的知識獲得還是靠教師的灌輸和強化。那如何讓孩子自己成為科學活動的研究者?我們結合實際教學經驗來作一些探討。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兒童是主動學習者,在科學教育活動中,他們是主動的探索者、研究者和發現者,是知識經驗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兒童的探究活動的支持者和引導者。在幼兒科學教育活動中,無論是幼兒為自己的發現和成功而喜悅,還是因遭遇困難和失敗而沮喪,教師的支持都將是他們繼續探索的動力。在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實踐中,我認為要讓孩子自己成為科學活動中的研究者,教師應該靈活運用支持策略,建立支持型師幼關系。

一、把握孩子的學習起點,讓孩子中成為研究的主人

學習起點是指孩子從事新內容學習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等方面的已有儲備,包括邏輯起點和現實起點?,F實起點指孩子實際具備的知識、能力基礎,受孩子的個體差異、學習能力、生活經驗等各種因素影響。邏輯起點指教師根據教材的知識體系分析,認為孩子應該具備的知識基礎。在教學設計中,我們既要分析孩子的邏輯起點,更要分析孩子的現實起點,充分考慮孩子的現有狀態,合理把握孩子的發展狀態。具體分析時,我們可以通過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來進行分析。

1.生活經驗——孩子學習的起點

幼兒的科學活動與他們的生活經驗是緊密相連的,學習的過程往往就是一個人生活經驗的激活、利用、調整、提升的過程,這樣的一些生活經驗是幼兒學習的出發點,是孩子學習的起點。因此,教師要在科學活動中提供幼兒日常生活中經常碰到的、感知過的或觸摸過的材料,引發和保持幼兒對材料的探索欲望。如科學活動“神秘的紙箱”,我為幼兒提供了自制的神秘紙箱,并在紙箱上方挖一個僅供一只小手伸入的洞,并在神秘紙箱內放入幼兒生活中常見的、顏色鮮明、氣味較強、觸感較明顯的物品,如:蘋果、橘子、毛巾、玩具車、刷子等,引導幼兒嘗試運用不同的感官去探索、發現,猜猜神秘紙箱內的物品,并說說用不同感官猜測神秘物品的感受。這樣,幼兒運用各種感官與材料產生了共鳴,體驗到了成功的樂趣。此外,教師還要不斷引導幼兒做學習的有心人,隨時隨地搜集身邊易得的、衛生的、安全的廢舊物品,和他們一起設置出班級的“收藏角”,引導幼兒在探索活動中根據需要自由選取材料,使探索活動更加豐富和深入。如活動課“磁鐵娃娃找朋友”,我提供回形針、塑料杯、尺子、橡皮、釘子、布等材料讓幼兒探索什么東西和“磁鐵娃娃”是好朋友,幼兒的探索興趣很高,已不滿足于現有的材料。此時,我及時引導幼兒在“收藏角”中自由尋找、選取自己所需要的材料,于是,幼兒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了剪刀、衣架、鐵杯等,由于新材料的加入,幼兒的探索活動進一步深入了。

2.知識基礎——學習起點之本

幼兒科學知識的學習,很多時候就是把新知識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實現知識結構的豐富和拓展。因此,孩子們原有的知識基礎就是他們進一步學習新知識的根基。例如,在科學活動“小蝸牛爬呀爬”中,孩子們原有的基礎知識是小蝸牛爬得很慢,它有硬硬的殼。所以我讓孩子們利用雙休日蝸牛,孩子們在抓的時候發現,天氣太熱的時候都不太能找到蝸牛,它躲了起來。讓孩子把抓來的蝸牛養在植物角,看看它們喜歡吃什么。放在紙上,趴在地上看看蝸牛怎么爬?讓孩子自己根據發現和問題去選擇小組進行活動,利用多種感官去感知并進行記錄。孩子在觀察中發現蝸牛爬過的地方有濕濕的一條線,干了有點白白印跡。這白白的印跡是什么?有什么用?蝸牛的眼睛和牙齒在哪里?它的寶寶是怎樣來的?它喜歡吃糖還是喜歡吃草?孩子在觀察的過程中,一個又一個的問題被他們發現,教師對于孩子的發現給予及時的肯定和鼓勵,提供材料和記錄紙,從而使幼兒的思維不斷向縱深層次發展,有效培養了幼兒思維的靈活性,擺脫了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

二、選擇有價值的科學活動內容讓孩子來進行研究

學習內容是孩子學習科學知識,提高自身能力的基本載體。在教學中,我們要時刻思考:我給孩子準備的學習內容是有價值的嗎,有助于孩子的成長嗎?

1.教育的內容應是幼兒熟悉的

在開展教育活動前,教師必須選擇教育的內容,而科學教育活動也不例外。在教學實踐中,我發現貼近幼兒生活的內容,幼兒熟悉的東西,更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如果內容是幼兒平時生活中熟悉的,幼兒對它有親切感,從而能促使幼兒更大膽地探索,讓幼兒主動去發現。如在“玩具變變變”的活動中,我讓幼兒從家里帶來各種各樣的玩具,讓他們對玩具進行分類、排序,對玩具進行拆裝再組合,再利用廢棄物品制作新玩具。在這個活動中,幼兒非?;钴S,積極性也高,實現了幼兒在玩中學的目的。因此,選擇幼兒熟悉的教育內容,不僅可以讓幼兒獲得真正理解科學知識的經驗,而且讓幼兒發現和感受到周圍世界的神奇,保持永久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同時讓幼兒真正體驗到科學活動的探索樂趣。

《指南》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笨茖W內容就是孩子們學習的對象。孩子們的科學探索,可以從身邊的事物開始,引導他們關注周圍生活環境中常見的事物,發現其中的奧妙,使他們感到科學并不遙遠,科學就在身邊。教師要通過生活化的幼兒科學教育,激發幼兒對科學的興趣,拓展他們學習探究問題的思維方式,為幼兒終身的學習和發展做準備。如在科學活動“各種各樣的種子”中,我和孩子們一起收集了各種各樣的種子在主題墻進行展示,準備了鏟子、秧苗、水杯等物品,讓他們嘗試著種各種豆子、栽西紅柿苗,進行水培和土培的比較,孩子們對這些熟悉的材料充滿了好奇,積極地進行操作探索,通過實踐,體驗到了成功后的喜悅。

2.選擇富有挑戰性的內容,激發孩子成為研究者的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的能力是在活動中發展的,教學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如科學活動“烏鴉喝水”,我引導幼兒通過故事,感知水瓶高、瓶口小,烏鴉喝不到水的情景;觀察聰明的烏鴉往水瓶里放石子,使水面升高,烏鴉喝到水的情景;然后再次設計難題,烏鴉喝了水后,瓶子里的水少了,它又渴了,怎么辦呢?如果石子也用完了,那又該怎么辦?可以用什么辦法讓烏鴉再次喝到水呢?這樣,孩子們再次思考動腦,想出了各種辦法,如加沙子,加小米,加樹枝,等等。幼兒通過實驗得到答案,加一些體積比石子小的物體,通過搖晃,使它們下沉,從而使水面再次上升。這樣既培養孩子的觀察動腦能力,也能促使他們較為全面、深刻地理解所要學的內容。

3.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運用多種感官、多種形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

教師要幫助幼兒置身于能產生探索行為的環境中,及時提供豐富的、操作性強的、符合幼兒探索需要的材料,使幼兒從中體驗發現的樂趣,激發其探究的欲望,使幼兒的探索活動更加豐富和深入。如在“小汽車開來了”的主題活動中,我讓每個小朋友帶小汽車并向全班幼兒展示自己的玩具。有個小朋友帶了兩輛小賽車,他在裝電池時,把正負極裝反了,可我并沒有去阻止他,而是等他試過發現賽車不動,再向全班幼兒提問:“賽車為什么不動?出了什么問題?”經過一系列討論,幼兒終于發現了問題所在。當賽車在教室里飛快地奔馳的時候,孩子們情不自禁地跟著拍起手來。正如皮亞杰的有關認知發展理論:“幼兒必須通過自身活動去發現、認識客觀世界,不斷構建、完善自己的認知模式?!币虼?,在科學教育活動中,我們必須創造條件,支持、引導孩子參加探究操作活動,體驗探索的樂趣。

三、放手讓孩子發現問題,研究問題

1.提供機會,讓孩子自己發現問題,動手操作

在一次戶外活動中,孩子們突然被漫天飛舞的柳絮吸引住了。在追逐之后產生了疑問:柳絮是從哪里來的?為什么柳絮能像飛舞的雪花一樣?幼兒在探索和討論后得出結論:我們幼兒園邊的湖蓮潭公園里有很多的柳樹,春天是柳樹發芽的季節,這白白的柳絮不是花,而是柳樹的種子。風大柳絮飛得高,風小柳絮飛得低。風幫助柳樹傳播種子。顯然,幼兒已經感受到風的存在,但這只是直覺的經驗,他們并沒有弄懂真正的原因,帶著這個問題,我在科學活動區設置了“種子的傳播途徑”的探索活動。讓幼兒通過探索,明白了種子的傳播途徑和空氣流動產生了風的道理。

2.通過一系列的實驗活動,讓孩子們在研究中體驗成功

“滾筒打保齡球”是孩子喜愛的科學活動。孩子在觀察圓柱體滾筒和圓臺滾筒時發現了直滾和拐彎的不同現象,“兩個滾筒滾動起來為什么會不一樣呢?”由此問題有孩子就發現兩個滾筒的不同,從中獲得滾筒形狀與滾動方向有關的經驗。接著教師又拋出問題:“要想擊打正面的球,應該選擇什么樣的滾筒?”“要想擊打旁邊的球,又要選擇什么樣的滾筒?”“如果用圓臺滾筒擊打旁邊的球,應該怎么辦?”引發幼兒運用剛才發現圓臺滾筒會拐彎的現象解決問題,激發幼兒改造圓柱體滾筒的興趣,達到改造滾筒使其改變方向的目的。

在“滾筒打保齡球”的科學活動中,我們從孩子探索和解決問題的特點這一角度思考活動設計,關注孩子從感受現象到運用獲得的經驗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應提供怎樣的支持。因此所要探究的內容并不集中在一個時間段內完成,而是根據活動內容探究的漸進性及其難易程度,將孩子的探究活動分解為若干具體的活動,為孩子搭建層層推進的“動手做”系列探究活動支架,這樣的活動程序設計順理成章,既給孩子留出更大的空間和更多時間自主探索、嘗試,又能使孩子的每次探索都有所挑戰和發現,從而自主建構新的認知經驗。

四、教師及時捕捉更有用的教育信息,讓孩子成為更好的科學活動的研究者

幼兒園的教育不同于小學的教育,孩子的學習,特別是科學的實驗活動,不可能在一節課中完成,更多的是滲透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這就離不開家長的幫助和支持。合理充分地利用好家長資源,能為教育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1.充分利用家長的職業專長,為我們的科學實驗課堂護航

在“小蝸牛爬呀爬”的科學活動中,家長看到孩子班級群里的研究蝸牛喜歡吃什么的照片的時候,一位在實驗中學當教師的家長就在群里給我們教師提出建議,可以用醋和紅糖水來做一下實驗,看看蝸牛喜歡酸的還是甜的?同時特別提醒教師,在做實驗的時候,醋不要碰到小蝸牛身上,不然它會死掉。因為蝸牛殼是鈣質的,醋可以使鈣質的東西變軟,蝸牛失去了硬殼的保護,就會慢慢死掉。家長的資源讓我們的活動更加科學高效。

2.充分利用家長資源收集科學活動的資料

有些科學活動需要大量的資料和活動材料,教師一人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發動孩子和家長共同收集資料,可以資源更加豐富,有利于活動更好開展。如在科學活動“蠶寶寶是怎樣長大”中,為了讓孩子們更直觀地了解蠶寶寶,我們需要幾條蠶寶寶和一些桑葉,于是我在班級微信群向家長發布求助信息。有一個家長看到求助信息后帶來了幾條蠶。有一個孩子的爺爺看到了,告訴我們他家附近有桑葉,他可以每天幫忙采摘一些來。有了蠶寶寶和桑葉,孩子們就可以飼養蠶寶寶了。他們特別喜歡這幾條蠶寶寶,每天一來幼兒園就圍在旁邊觀看。在觀看時孩子們發現了蠶寶寶的變化,并且還延伸出很多話題,如“蠶寶寶的卵是怎么生出來的?”“蠶寶寶的媽媽為什么生完寶寶就會死?”我把孩子們觀察到的內容都記錄下來,讓孩子帶回家給家長看,一條小小的蠶寶寶能給孩子帶來想不到的快樂,孩子也主動學到了許多書上學不到的知識,家長對我們的活動更加支持了。

結 語

在孩子學習科學的過程中,我們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來做科學活動的研究者,教師尊重幼兒的興趣,及時將孩子感興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問題納入科學教育的內容,生成科學教育活動,運用科學的方法引導、支持、鼓勵幼兒大膽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孩子主動探索的精神,去學習、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達到幼兒科學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參考文獻]

[1]程秀蘭,牟智佳.媒體技術在幼兒教育中應用的研究現狀與趨勢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13(10):47-51.

[2]王海紅.如何培養幼兒的科學素養——基于家園共育的視角[J].學周刊,2019(35):180.

[3]羅愛萍.幼兒自然觀察記錄行為實施策略[J].亞太教育,2019(2):56.

作者簡介:王美蘭(1981—),女,浙江紹興人,本科,研究方向:幼兒教育。

猜你喜歡
科學活動研究者幼兒園
餓死的毛毛蟲
研究者調查數據統計
愛“上”幼兒園
年輕瘦人糖尿病增多
試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幼兒自然觀察智能在科學活動中的培養
如何開展小班幼兒科學探索活動
想念幼兒園
幼兒園私家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