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裝成了個讀書人

2020-04-06 03:57韓石山
閱讀(書香天地) 2020年12期
關鍵詞:書柜讀書人書房

韓石山

我這一輩子,裝得最像的,是裝成了個讀書人。知識分子、文化人、文人,這些名號,在我看來,都不如讀書人親切。

由一個農村孩子,到一個讀書人,這個過程是艱難的,也是緩慢的,可以這樣表述,裝呀裝呀,裝呀裝呀,總算裝成了個讀書人。在我的裝模作樣史中,就這個,讓我吃了大苦頭。別的方面,只要裝就行了,這個裝,是要花錢的。幾乎可以說,白花花的銀子水樣地流,為裝個讀書人愁白了頭。

買書之初

在買書上,最能看出我的裝模作樣。

念高中時家境還好,我又是家里第一個上高中的孩子,家里對我格外地優待。爺爺每月從他的工資里,給我寄15塊錢,外加5斤全國糧票。學校每月的伙食費是8元5角,就是說,每月我有6元5角的零花錢,這筆錢,除了餓了去外面吃點零食之外,相當一部分叫我買了書?!度龂萘x》等小說,就是那時候買的。家里還有一些老書,該是爺爺年輕時候買的。還有不多的幾本,是父親從山東寄回的。比如我最早看的《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就是父親給我和哥哥寄回來的。

在上中學的時候,我已喜歡上寫作,那時雄心勃勃,小說寫,散文也寫,覺得自己真的會成為一個作家。作家嘛,總得多讀書,要多讀書,那就只有多買書。小說,當然要買文學名著了,于是什么《三國演義》啦,買了好幾本,只是沒買《紅樓夢》,一則書店沒有,就是有也未必會買,知道《紅樓夢》寫的是愛情故事,而一個十五六歲的男孩子,是羞于看這樣的書的。買的最有眼光的,是文懷沙的《屈原離騷今譯》,之前吧,李輝發表文章,揭發文氏年齡造假,且說其學問并不怎么樣,舉的例證中就有這本《屈原離騷今譯》。還有的學者說,不過是中學教員的水平。我當即從書柜底層,找見了這本書翻看一番。心里很是感嘆。人品出了問題,未必什么都不對了?;蛟S是自己當過多年中學教員吧,對那句“不過是中學教員的水平”很是反感。憑什么一說沒水平,就以中學教員作標桿。

明知看不懂,只是出于好奇而買下的,有欒調甫的《墨子研究論文集》,張舜徽的《顧亭林學記》。

買的最冤的,是一本叫《烽火春秋》的書,還挺厚的,以為是新出的長篇戰爭小說,拿回去一看,是陜西一個叫烽火的農業合作社的社史。

還是有用的多,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的《古代散文選》,上冊出來買了上冊,中冊出來買了中冊。一直為沒有買到下冊而懊惱。后來才知道,下冊就沒有出?!拔母铩焙蟪隽?,當時我在北京參加文講所學習,一見便毫不猶豫地買了。這套書,至今還在我身邊的書柜里插著,不時還會翻看引用。

去運城上學時,爺爺給了我一個木板釘的貨箱,高中畢業,買的書竟有多半箱子。上大學時,將一部分留在家中,選了些在大學可能用得上的帶去。在汾西沒有幾年,這個箱子又滿了。三弟說我上大學前的書,恐怕一本也沒有了,是不準確的。比如《屈原離騷今譯》《墨子研究論文集》《古代散文選》(上、中冊),就一直在身邊。留在家里的,多是些古典小說之類,定然還有那本《烽火春秋》。

求全責備

現在我買書,氣派要大多了。簡言之,原先是挑挑揀揀,現在則是求全責備。

舉個例子吧。胡適的書,改革開放以后,陸續有單行本出版,幾乎見了就買,比如《白話文學史》《先秦名學史》等。那時內地出胡適作品,還是單本地出,沒有成套的。一次在外文書店,見到臺灣出的《胡適作品集》三十七冊一套,二話不說就買了。后來內地出了《胡適文集》,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的是八卷本,北京大學出的是十卷本,比較之后,買了北大的十卷本。黃山出版社出的《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聽說過沒有見過,據說一套要一萬多元。想不到的是,多年后,通過一個朋友,三千多元就買下了?;尹S色的封面,十六開,全部影印,四十二冊,插在書架里,氣派極了。再后來,安徽教育出版社出了《胡適全集》四十八卷,也買了。在此期間,還通過外文書店,買下臺灣出的《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某年去上海,在一家舊書店,買了民國版的《胡適文存》四卷。

我并沒有寫《胡適傳》的想法,只是心里清楚,要了解新文化運動的人物與事件,胡適絕對是個必需的津梁。

有人也許認為,買書有什么了不起,只要有錢,買回來就是了。

這是不懂行的話。許多書,光有錢是買不下的,還得下功夫,功夫下不到,只能空想而已。

前幾年,我寫過一篇小文章,叫《訪好書如訪美人》,其中談到買幾本書的經過。摘錄兩段如下—

仍是那次在黑龍江游玩,一路上我跟朋友說,要是能買到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就好了。內地早已脫銷,邊遠地方的書店,說不定會有留存。真也巧了,到了黑河縣城,去了書店,獲得允許,去書庫里尋找,竟在一個書架的底層,發現了10本。我和同去的朋友,一人買了5本?;氐教?,自己留下一本,其余4本全送了人。后來我的一本,也讓朋友借走沒有歸還。至今還記得,那黃綠色的封面上,廖沫沙先生寫的書名。幾年后,黃仁宇的聲名驟響,這本書不知出了多少版,一版比一版闊氣,我見了總不再買。

新書要訪,舊書更要訪。改革開放,對讀書人來說,一大功德就是舊書市場的開放。20世紀90年代,我的興趣轉向現代文學人物傳記的寫作,先后寫了《李健吾傳》和《徐志摩傳》。寫這兩部傳記時,為了得到兩人的原本著作,曾在石家莊的《舊書交流信息報》上登了廣告,表示愿意高價購藏。那時的高價,現在想來真是開玩笑,一本《咀華集》不過二十元,一本《愛眉小札》不過三十元。因為喜愛徐志摩,連帶的也喜歡上了胡適,總以手上沒有胡適的原著為憾事。一次到上海,承一位朋友介紹,認識了一位舊書商,去了他在山陰路的家里。他告訴我,陳子善先生剛剛挑過,我一聽就泄了氣,子善挑過,如同悍匪劫過,哪里還會有遺漏之珍。然而,沒有料到的是,竟找到一本胡適手批的《神會和尚遺集》,封面上有胡適親筆寫的“胡適校本”四字。

求全責備,最好的例子,該是配齊臺灣出版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簡稱《史語所集刊》)。多年前,兒子的一個朋友,送給我一套《史語所集刊》,從史語遷臺后出版的第一期起,直到民國七十一年即1982年。其排列序號,則是從史語所創辦初集刊起。精裝16開,四十多冊,家里沒處放,連箱子也沒打開,一直在地下室堆著。有了新書房后,擺在靠墻打的書架上(普通書架一層沒有那么高),大紅封面,排起來紅艷艷的一大片十分醒目。

每次見了,總想著該配齊后來出版的。機會來了,2010年秋天,隨文化部代表團訪臺,結識了沈春池文化基金會的安琪小姐,當時不好說,回來后通過電子郵件,說了我的心愿。安琪小姐是個熱心人,說由她來辦。沒出一個月,就辦妥了,她直接與史語所聯系,仍有存書并打了很大的折扣。事先發來郵件:“集刊已寄出,估計一個半月到達。重達20公斤,只怕韓老師獨自搬不回書房啦?!?/p>

沒有那么久,不到一個月,郵局來電話,說臺灣的一箱書到了。女婿說他下午提前下班,開車去載,我等不及,自個提上個小拉車去了,硬是幾站路拉回書房。當即整理上架,累了個半死不活,然而,待席地坐在書房,抬頭瞅著那一大片紅艷艷的書脊,由不得自個兒笑了起來。

買書就像是誰給你下了個套子,只要一上套,一步一步由不得就給套牢了。只是這種套牢,只會讓你喜歡,不會讓你沮喪。

書衣文字

我看過的書,覺得有意思,就在書的扉頁上寫幾句話,少有百十個字,多的二三百個字。

比如讀何炳棣的《讀史閱世六十年》,很為贊賞,后在襯頁上寫了這么一段話—

這本書買下后,就細細看了一遍。此后兩年間,翻看何止三遍五遍。警醒處非止十項八項。但最讓我銘記在心的有兩項,一是數學家林家翹在德國時,對作者說過的一句話:“我們這樣的人,什么時候都不要做第二等的學問?!倍亲髡咴谡劦藉X端升、馮友蘭、胡適諸人時,常用一個詞“安全感”或曰“學術安全感”。不做第二等學問且有安全感的學者,才是真正的大學者。

何氏此書,雖為個人治學之回憶錄,內中涉及學術人事甚多,不能僅作逸聞逸事看,細細咂摸,從中能體會到當年的學術氣氛,乃至一種從古到今,代代相傳的文化精神。比如說,在紀念鄭天挺的一節中,說到1944年在昆明,某日他去歷史系辦公室翻選西文書籍,照例經過聯大新校舍大院,進校門不遠,聽見后邊有人叫“何先生”,回頭一看是鄭天挺先生。這一細節,說明新中國成立前的大學,學生與教師之間是互稱先生的。我上大學時,稱呼老師還叫先生,而先生叫學生已直呼其名了?,F在大學里,學生稱呼教授叫老師,教授叫學生,客氣點叫某某同學,不客氣就連名帶姓一鍋端上,與小學中學無異。

小書房到大書房

我這人,在家里霸道得很,只要住處稍寬綽點,總要專辟一間作為自己的書房。20世紀80年代末,單位建起新樓,分了一處四室一廳的,這才算是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書房。再后來,又換了一處,仍是四室,將最敞亮的一間做了書房。這期間,書柜數量,也從兩個,到六個,到十個,到二十幾個,幾乎是成倍的增加。地下室兩面墻上,也打成了書柜。女兒結婚后,那邊房子寬裕,將過去買的外國文學的書,全送了過去。就這,家里的書,仍是這里那里塞得到處都是,真有點書滿為患了。

老伴甚至嘲諷我,寫不出書,只能買書,買得再多那是人家的。

非是受了老伴的刺激,要來個戰備疏散,早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還沒有搬到現在的房子的時候,我已打上了壞主意,就是要在幾年內,弄個與住處分離的書房。想是這么想,能否實現還要看機緣。

又過了兩個月,一位早已買房的朋友告訴老伴,有個樓盤正在排號,預計后年可建成。最讓我動心的是位置太好了,離現在的住處僅一站路,10分鐘可到。當即決定,買!

想起來真是后怕,當年冬天,房價就蠢蠢欲動,第二年春天開始漲,一路高歌猛進直到今天。如果不是起初當機立斷,現在是決然買不起這樣的房子。

這個房子,一百四十多平方米,全做了我的書房。其中最大的一間,做了小書庫,兩頭墻上是打的書柜,中間的書柜,都是屁股對屁股擺著,共是兩對四排,一進去像個小資料室似的。原來放在家中的藏書,大半移了過來??蛷d擺著一套明式硬木家具,四面墻上,名家字畫點綴。另有小書房,書桌坐椅,書柜電腦,一應齊全,還有一個紅木小榻,供小憩之用。

終于實現了十多年的夢想,有了一個離住處不遠的單獨的書房,仍名之為“潺湲室”。為了區別家里的書房,稱之為大書房。家里的書房,仍舊保留。

每天早飯后,先去附近的公園轉轉,然后晃晃悠悠地就到了大書房,看書,寫作。中午12點,回到家里用餐。下午有時去,有時不去??嗟氖抢习?,隔上兩天,總要來新書房一趟,擦抹桌椅,打掃衛生。這類事我是從不做的,我去了只擦我的書桌。

前不久,湖北作家劉富道兄來太原,我請他到我的大書房喝茶。一個一個房間參觀后,說,他去過多少作家的家里,沒見過這么闊氣的書房。我說,有兩處住房的人有的是,怎么處置,全看個人的心性。我就好這一手,一定要在離家不遠的地方,有個單獨的書房。

可笑的是,起初的幾個月,每天去了,只是這里瞅瞅,那里看看,竟沒有一點寫作的沖動。一部不長的稿子,還是在家里寫完的。

我的態度是,寫不出來,也要待在這么個地方。靈感這東西,從來就是個小心眼,見不得窮人過年。耗著吧,看誰能耗得過誰。

(摘編自陜西人民出版社《裝模作樣:浪跡文壇三十年》一書)

猜你喜歡
書柜讀書人書房
把自己關進書房
我的書房
整理書柜
我是快樂讀書人
讀書人
溫馨家園之我的小書房
整理書柜
錯別字先生
大師們的書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