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貧血病因診斷中應用骨髓細胞學檢驗的實際效果分析

2020-04-11 13:54王恒孫竹
臨床檢驗雜志(電子版) 2020年3期
關鍵詞:失血性涂片骨髓

王恒,孫竹

(1.貴州省航天醫院,貴州 遵義 563000;2.赤水市人民醫院,貴州 遵義 563000)

近年臨床上用來診斷貧血病因的手段較多,但每種方法均有著對應的針對性和局限性,獲得的診斷準確度亦存在一定的差異。為尋找一種科學合理的貧血病因診斷方法,本次對我院采用骨髓細胞學檢驗診斷貧血患者病因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旨在探討上述診斷方法的臨床效果與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時間段是在2018年1月-2019年6月,選擇我院收治的貧血患者135例為對象,患者病情經實驗室檢查證實,靜脈血血紅蛋白<100 g/L,年齡在18-65歲之間,平均年齡(28.5±10.7)歲,男性78例和女性57例,由專人為其講解本次研究情況,同意參加和配合研究內容;排除機體營養重度缺乏、入組前30 d使用過營養素、心肝腎等重大臟器器質性損傷、其他血液疾病和合并良惡性腫瘤的患者。

1.2 方法 骨髓細胞學檢驗:給患者行局麻,在患者的胸骨和棘突、髂骨前后嵴等部位取骨髓,保證選擇的部位具有豐富的骨髓液,能保證骨髓細胞抽取順利,注意在給患者抽取骨髓時,確保各項操作處于無菌狀態下,抽取骨髓量0.2 mL左右即可,注意避免骨髓液被外周的血液稀釋。用五分類血液分析儀與配套試劑,給患者進行血常規檢查;制備脊髓涂片,用瑞式染色液8-12滴對脊髓涂片染色,將染色時間控制在10-20 min,等染色好后對涂片進行自然烘干,注意一定不能加熱烘干;染色完成后用光學顯微鏡進行詳細的觀察和分析。

1.3 觀察指標 觀察135例患者的血紅蛋白和白蛋白、血小板數量等,計算骨髓細胞學檢驗的準確率。

1.4 評價標準 參照《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第4版)》[1]診斷:包括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性/失血性貧血和缺鐵性貧血、急性白血病與巨幼細胞貧血、戈謝病。

2 結果

135 例貧血患者中確診為再生障礙性貧血27例、溶血性/失血性貧血11例、缺鐵性貧血45例、急性白血病19例、巨幼細胞貧血23例、戈謝病3例、不明原因貧血7例。

135 例貧血患者中骨髓細胞學檢驗結果為再生障礙性貧血26例(26/27)、準確率96.30%,溶血性/失血性貧血11例(11/11)、準確率100.00%,缺鐵性貧血44例(44/45)、準確率97.78%,急性白血病19例(19/19)、準確率100.00%,巨幼細胞貧血22例(22/23)、準確率95.65%,戈謝病3例(3/3)、準確率100.00%,不明原因貧血7例(7/7)、準確率100.00%。

3 討論

貧血并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一般是患者復雜疾病的臨床表現,或者是基礎疾病等。貧血嚴重程度不同,則對患者身心健康的影響不同,但發生貧血后需及時的檢查和診斷,并根據診斷結果接受對癥治療,以免病情持續加重,對患者的身體造成更大的影響[2]。

目前,貧血患者的病情診斷常選擇血常規檢查,血常規結果對貧血癥的檢出率高,但卻不能有效的檢出患者的貧血原因,所以對貧血病因的診斷作用較低。骨髓細胞學檢驗是對患者的骨髓細胞涂片進行詳細的觀察,再用多標本顯微鏡共同檢查以證實結果。賀望嬌等[3]指出,光學顯微鏡能觀察到骨髓涂片的血象,這對患者貧血類型的診斷有著積極作用。

一般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臨床表現為發熱和出血,骨髓象為骨髓細胞增生呈極度減低狀,造血細胞存在減少的情況;溶血性/失血性貧血患者臨床表現為發熱、出血或者淋巴結腫大,骨髓象為骨髓細胞增生呈顯著活躍狀;缺鐵性貧血患者臨床表現為發熱或者出血、淋巴結腫大,骨髓象為鐵粒幼紅細胞呈<15%的狀態;急性白血病患者臨床表現為發熱和出血、淋巴結腫大,骨髓象為白細胞計數呈>30%的狀況;巨幼細胞貧血患者臨床表現為發熱,骨髓象為巨幼紅細胞呈>10%的狀態;戈謝病患者臨床表現為發熱,骨髓象為尾部存在戈謝細胞;原因不明患者臨床表現為發熱、出血或者淋巴結腫大,骨髓象為未見特異性改變[4]。

猜你喜歡
失血性涂片骨髓
限制性液體復蘇對骨盆骨折伴失血性休克的早期療效觀察
分析婦產科治療失血性休克治療的相關手段
痰涂片與痰培養在下呼吸道感染診斷中的比較
直腸FH檢測剩余液涂片用于評估標本取材質量的探討
骨髓18F-FDG攝取模式在初診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診斷骨髓浸潤的價值
骨髓中缺氧誘導因子1α和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B在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表達
創傷失血性休克的急救護理效果觀察
痰標本涂片與培養結核分枝桿菌檢測結果比較
贊美骨髓
不同采樣時間,不同性狀痰標本抗酸染色陽性率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