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規檢驗中的臨床應用比較探析

2020-04-11 13:54伊萍
臨床檢驗雜志(電子版) 2020年3期
關鍵詞:末梢血常規白細胞

伊萍

(大慶市讓胡路區銀浪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黑龍江 大慶 163412)

血常規檢驗主要是檢測患者體內的血小板、紅細胞及白細胞等指標,用來顯示患者是否存在血液疾病[1]。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血常規檢驗在臨床中得到了廣泛應用,該檢驗技術以簡單、快捷等優點,為臨床治療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信息。近年來有研究發現,實際工作中仍有部分因素影響血常規檢驗的準確性,其中最為常見的影響因素便為采血方法,為了觀察不同采血方法對檢驗結果的影響,故本次選擇我院血常規檢驗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分別采用末梢血采血、靜脈血采血,評價其檢驗結果,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納入本院自2016年2月-2019年2月期間接收的74例血常規檢驗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硬幣投擲法為基準,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即每組37例樣本。觀察組:男21例、女16例;年齡22-65(43.50±21.09)歲;對照組:男22例、女15例;年齡23-68(45.50±22.07)歲。本次研究排除存在其他惡性血液系統疾病患者及重要器官存在嚴重損傷患者,同時該研究獲得委員會審批,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對比兩組基礎資料,P>0.05,無差異。

1.2 方法 對照組:末梢血采血,醫護人員按摩患者中指指端,使手指達到充血狀態,對采血部位采取消毒措施,采用無菌采血針進行采血,將采血吸管放入真空抗凝管,充分搖勻后等待檢驗。觀察組:靜脈血采血,告知患者伸展前臂,采用壓脈帶纏繞于患者采血部位上方,告知患者握緊拳頭突出靜脈,對采血部位進行消毒,將采血針頭刺入患者靜脈完成采血工作,向真空抗凝管中注入采集血液,充分搖勻后等待檢驗[2]。

1.3 觀察指標 評估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PLT)、紅細胞(RBC)、白細胞(WBC)、紅細胞比容(HCT)、血紅蛋白(Hb)。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1.0分析數據,計數和計量資料比較分別行χ2和t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通過檢測,觀察組和對照組檢測結果存在明顯差異,觀察組檢測的血小板、紅細胞、紅細胞比容、血紅蛋白及白細胞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檢驗結果對比(Mean±SD)

3 討論

血常規檢驗屬于臨床常見的檢查方式,該檢查方式是通過檢驗白細胞的數量及所含比例來進行臨床診斷和治療。目前,血常規檢驗中最常采用的采血方式主要包括兩種,一種為靜脈血采血方式,一種為末梢血采血方式。

末梢血采血方式作為臨床常規采血方式,近幾年來應用較為廣泛,且該方式操作簡捷,患者采血過程中耐受度良好,除此之外,該方式還能針對兒童、癌癥晚期患者進行采血措施,多面選擇性良好;但是要完成該方式采血,必須在采血前對患者采血部位進行按摩,這樣一來,容易影響檢驗結果,使得檢驗值出現明顯誤差[3]。而靜脈采血部位主要為患者手肘部位,該部位血液循環較穩定,且該方式采血過程中速度較快,采血過程相對封閉,可以有效減少標本受到外界污染,提高檢驗準確性。通過本文研究發現,觀察組采用靜脈采血方法后,觀察組檢測的血小板(208.71±45.24)、紅細胞(3.01±0.24)×1012/L、紅細胞比容(0.31±0.03)、血紅蛋白(105.23±13.25)g/L及白細胞水平(5.03±1.05)×109/L均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靜脈采血方法在血常規檢驗中占據重要地位,且檢驗結果優于末梢血采血方式。

綜上所述,靜脈血采血方法在在血常規檢驗中,檢測結果較末梢血準確,可以明顯反映患者血液狀態,值得進一步推廣。

猜你喜歡
末梢血常規白細胞
血常規檢驗中常見誤差原因及解決策略
白細胞
血常規解讀
心力衰竭患者白細胞介素6、CRP表達水平與預后的相關性探討
血清腫瘤標志物聯合血常規指標檢測在原發性肝癌診斷中的應用觀察
血常規檢驗前的準備工作
白細胞降到多少應停止放療
白細胞減少是免疫力降低了嗎?
向區域創新體系“末梢”發力
延伸從嚴治黨的“末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