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腦卒中后偏癱患者肢體康復訓練實施效果觀察

2020-04-11 13:55唐崇華
臨床檢驗雜志(電子版) 2020年3期
關鍵詞:中位乙組甲組

唐崇華

(湖北省監利縣第二人民醫院,湖北 荊州 433325)

臨床研究發現,針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加強肢體康復訓練具有積極意義,本文就此進行探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來自我院收治的76例腦卒中后偏癱患者,根據干預方法不同分為甲乙兩組,各38例。甲組中男20例,女18例;年齡60-82歲,中位年齡為(72.5±10.3)歲;病程0.5-10年,中位病程為(3.2±0.4)年。乙組中男21例,女17例;年齡60-84歲,中位年齡為(74.2±10.4)歲;病程1-12年,中位病程為(3.4±0.2)年。所有均通過腦部CT或MRI等影像學檢查后確診,意識清楚,相關體征平穩,對比基線資料P>0.05,可比。

1.2 康復訓練方法

1.2.1 良肢位擺放 針腦卒中后偏癱患者,應取健側臥位,并在患者胸前放置一個枕頭,讓患者將肩膀前伸,伸展患側肘關節,將指關節和腕關節放置在枕頭上,患腿屈曲向前置于胸前的另一個支撐枕上,款關機和膝關節呈自然屈曲,當取患側臥位時需要拉肩胛骨至至前伸位,若必須取仰臥位時需要將患側的肩部和臀部墊高,注意不能在足底放置支撐物[1]。

1.2.2 坐位平衡 協助患者側臥于床邊,同時側屈頸項部和軀干,用健側的腿勾住患側腿逐漸移至床邊保持坐位平衡,然后指導患者自行聯系獨立坐位平衡,從而打破患者靜態平衡。

1.2.3 被動訓練 護理人員可按摩患者肢體,并指導患者進行肢體被動運動,反復伸屈肘關節、踝關節、肩關節,每日2次,每次30 min,在此過程中,要注意患者肢體的擺放,以免肢體受壓。開展被動活動是為了避免患者肢體喪失主動活動的能力,受累肌廢用或者出現營養性萎縮,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

1.2.4 主動訓練 護理人員可以結合患者的肌力分級情況指導患者開展主動訓練。若患者的肌力超過3級時能夠抬離床面時,患者具備獨立行走能力,便可以讓患者家屬陪伴患者自行行走,注意每次行走的時間不宜過長。針對肌力≤3級的患者,先訓練雙腿站立,待患者在無扶手的情況站立的時間超過1分鐘便可以練習單腿站立,單腿站立若能夠堅持10 s后練習抬腿運動,抬腿后運后能勻速抬起后便可以練習行走。

1.3 觀察指標 采用Lovett六級肌力評定法,以入院肌力檢查值為初始值,康復護理干預4周后再次測評。肢體功能恢復有效率=提升1級率+提升II級率。

通過NIHSS評分分析神經系統缺損程度,分數越大表示神經系統缺損程度越嚴重。以Barthel指數評分評估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分數越大表示生活自理能力越強。對兩組患者指標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對比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情況對比 康復訓練干預后,甲組患者15例患者肌力無變化、13例患者提升1級、10例患者提升II級,乙組分別為7例、17例、14例,對照組肢體功能康復有效率為60.53%,實驗組有效率為81.58%,數據差異顯著(P<0.05)。

2.2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及生活能力評分對比 干預前兩組NIHSS評分與Barthel指數評分差異不顯著(P>0.05)。干預后兩組NIHSS評分均比干預前降低,Barthel指數評分也比干預前有所上升。且乙組在3個月后NIHSS評分與Barthel指數評分均更優(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神經功能及生活能力評分對比(Mean±SD,分)

3 討論

大量臨床實踐證明,對腦卒中后偏癱患者開展早期康復鍛煉,對于患者神經功能、肢體功能恢復等有積極意義[2]。通過科學、系統、全面的康復訓練干預才能盡量促進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及神經功能的恢復,并保持良好的心態,配合好康復訓練,從而促進身體機能的恢復。本文研究中康復訓練干預后,乙組患者肢體功能康復有效率高于甲組,且乙組患者干預后NIHSS評分與Barthel指數評分均更優??梢妼δX卒中后偏癱患者實施肢體康復訓練,可有助于患者肢體功能及神經功能恢復,同時顯著提升患者生活能力,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

猜你喜歡
中位乙組甲組
真相的力量
注重活動引領 凸顯數學本質——以“三角形的中位線”為例
“二青會”預賽西北五省代表隊自由式摔跤甲組成績分析
宮腔填塞水囊與子宮動脈栓塞術治療產后宮縮乏力產后出血的觀察
跟蹤導練(4)
阻止接球
直線運動熱點與易錯點
謝靖開創新紀元 唐丹四度擎金杯
一道奇妙的競賽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