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聲無哀樂論》與《樂記》中音樂美學思想的異同

2020-04-22 05:59劉虹雨
北方音樂 2020年2期

【摘要】在西漢與魏晉這兩個特定的背景下誕生了兩部對儒家思想有巨大推動作用的音樂美學著作——《聲無哀樂論》和《樂論》。正是由于動蕩的社會背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不同思想流派之間交流與融合。在不同的社會背景、思想發展現狀不一等情形下,兩部各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優秀論著在內容上一定也會有所不同。本文將從時代背景出發,立足于兩者的理論觀點,對它們的音樂美學思想進行對比。

【關鍵詞】聲無哀樂論;樂論;音樂美學思想

【中圖分類號】J601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1-0253-01

【本文著錄格式】劉虹雨.淺析《聲無哀樂論》與《樂記》中音樂美學思想的異同[J].北方音樂,2020,01(02):253-254.

一、嵇康及《聲無哀樂論》的成書背景及主要美學思想

魏晉時期,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嵇康創作編寫了音樂美學著作《聲無哀樂論》,這一時期是社會歷史正處于大動蕩的年代,國家戰亂頻繁,人民的生活不安定,大量的思想與音樂也在這樣的混亂環境中快速地相互融合與交流。當時在魏國統治階級的內部,司馬氏和曹氏正在進行著極為激烈的政治斗爭,司馬氏想假借禪讓之名奪取曹氏政權,因此他一方面殲滅曹氏的同黨,另一方面又手握軍權,拉攏名士,從而不斷擴張自己的勢力。面對兩兩黨之爭,嵇康選擇支持曹氏而極力排斥司馬氏一黨,由于他剛正不阿、憤世嫉俗的性格造就了最終被司馬氏殺害的悲慘結局。

《聲無哀樂論》采用了一問一答的形式編寫,其中用“東野主人”指代自己,通過“秦客”與“東野主人”的對話之間闡明自己的音樂美學觀點。

(一)“心有聲,明為二物”

“心有聲,明為二物”即音樂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哀樂是人們本身內心所存在的情緒與音樂本身無關,二者并無直接聯系。嵇康在《聲無哀樂論》中指出:“夫喜、怒、哀、樂、愛、憎、慚、懼,凡此八者,生民所以接物傳情,區別有屬,而不可溢者也?!边@說明了這些情緒都具有自己的屬性和規定性,而不能作為所“接”之物本身的屬性。

(二)“和聲無象而哀心有主”

“和聲無象而哀心有主”這一觀點表明了音樂與人的情感不存在任何的關聯,嵇康認為音樂和情感是兩個獨立的客體,不會互相影響。其中“和聲無象”指的是音樂沒有特定的形式和內容,“哀心有主”指人的情感是原本存在的。音樂對于人的情感具有激發的作用,而人的情感占主導地位?!耙魳芳礊榍楦小薄耙魳窞榍楦械募斜憩F”等音樂美學思想,他在一定程度上并沒有完全割裂音樂與人的情感之間的聯系,只是揭示了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

(三)“然樂之為體以心為主”

嵇康對于音樂的社會功能認識是建立在“樂之為體以心為主”的基礎上的,音樂在移風易俗這一方面的功能主要是決定于人的內心本身是否平和;在另一方面,嵇康也強調了人內心在音樂審美中的重要作用。具體而言,他從中表明了音樂只能夠在人的內心平和的前提下才能夠發揮養身和陶冶情操的作用。對于“移風易俗”這一功能,嵇康在《聲無哀樂論》是這樣定義的,他寫道:“誠動于言,心感于和,風俗壹成,因而名之”,這表明了人的內心情感被歌詞所感動,內心的情感會被和諧的音樂所感染,這也就會對人的生活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樂記》的成書背景及主要美學思想

“《樂記》是以《聲無哀樂論》作為參考素材,并比較系統地總結了先秦以來儒家音樂理論資料,同時借鑒了其他學派的部分理論,在經過長期的實踐,增添了《聲無哀樂論》中未曾論述的一些內容,在一定程度上發展了儒家的音樂美學理論?!庇纱丝闯?,《樂記》是在一定程度上保存和發展了傳統儒家思想的。

西漢時,政治上全國大一統,陰陽學派和道家的思想他也逐漸萌芽并開始同儒家思想相融合?!稑酚洝繁闶顷庩枌W派思想同儒家學派思想相結合的產物,這也是我國在音樂美學思想發展過程中一部具有重大意義的理論著作。

(一)“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樂記》中首先論及了“音聲”同“心”以及“心”同外物的關系?!耙袈暋本唧w指的是音樂自身的音響運動形式?!靶摹钡膬热菔侨伺c外界事物接觸后所產生的各種情感。

(二)“樂者,天地之和也”

《樂記》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這是儒家思想與陰陽學思想相結合的產物,同時也提出了音樂體現宇宙和諧特征的觀點,這完善了對音樂內涵的定義,一方面音樂具有客觀性,它能夠體現人心的情感;另一方面,音樂又有著主觀能動性,能夠體現宇宙和諧的狀態。

具體來看“天人合一”的思想,《樂記》中提出音樂的“度數”與陰陽相通,樂音的運動就是一種“氣”的運動,因此,音樂能夠感化天地,音樂的“度數”又是與五行相通的。

(三)“聲音之道,與政相通矣”

《樂記》還對音樂的功能進行了論述?!稑酚洝分赋觯骸皩彉芬灾钡挠^點認為音樂能夠決定國家的興亡,政治的發展?!稑酚洝の何暮钇分刑岢觯骸笆ト俗鳛楦缸泳?,以為紀綱。紀綱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聲,弦歌詩頌,此之謂德音,德音之謂樂?!逼渲小凹o綱”指的是封建社會中等級制度下的三綱五常等倫理道德規范。

三、《聲無哀樂論》與《樂記》音樂美學思想的異同

嵇康的《聲無哀樂論》和《樂記》是兩部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音樂美學著作,這就決定了兩者在思想主張上存在相似性;另一方面,《樂記》又是僅此于《聲無哀樂論》而出現的,在內容上又同時對傳統的儒家思想進行了完善和發展。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兩者的思想主張會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差異性。

(一)音樂本源問題上的差異性

《聲無哀樂論》相對于《樂記》音樂美學思想在音樂的起源問題上有著不同的見解,其中嵇康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追求著精神世界的超脫與自由,他否定了虛偽的“名教”,認為聲是隨著世間萬物而自然生長出來的,而《樂記》指明了音樂是由人的內心情感而產生的,音樂的本質在于表現人內心的情感。

因此,《聲無哀樂論》在這一問題上割裂了“聲”與“心”的關系,而《樂記》則揭示了兩者的共生關系,認為它們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

(二)音樂特征問題上差異性

其關于音樂的特征問題?!堵暉o哀樂論》更加著眼于音樂的本質,察覺出了音樂在內部結構上的高低變化、輕重緩急的變化運動。該著作中的“躁靜”觀點便闡述了“音聲”能夠“發滯導情”這一功能?!稑氛摗逢P于這一問題指出“天人合一”“德音之謂樂”的觀點,強調了音樂中蘊含了天地五行以及道德倫理,這一觀點也使得其思想走向了荒誕和神秘。

(三)音樂社會功能的相似性與差異性

在關于音樂的社會功能這一問題上,兩部著作的主張和觀點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同時也存在差異性。

首先,它們都認識到了音樂對于社會生活的影響,但是它們在音樂實現這一社會功能的實施途徑上有所不同。其中,《聲無哀樂論》主張“然樂之為體以心為主”,以平和之聲為其外觀形式的平和之心來移風易俗。具體來說,就是擁有平和內心的人在被和諧的音樂所打動之后對其的日常生活能夠產生積極的影響。這一觀點是建立在“心”“聲”的關系基礎上的。而《樂記》則過分地夸大了音樂的社會功能,深受陰陽學的影響,將五行與政治相關聯,認為音樂能夠影響國家的興衰。另外,強調音樂與“德”“禮”的聯系,認為將“禮”“樂”兩者相結合可以規范人的行為舉止、能夠影響人的思想道德。

因此,《聲無哀樂論》在這一問題上割裂了“聲”與“心”的關系,而《樂記》則揭示了兩者的共生關系,認為它們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

參考文獻

[1]修海林.古樂的沉浮[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3.

[2]黃敏學.中國音樂文化史[M].上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劉虹雨(1996—),女,苗族,湖南懷化人,南昌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音樂與舞蹈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理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