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吳汝綸對嚴復翻譯《原富》的“個人贊助”

2020-04-29 06:46歐夢越
中國圖書評論 2020年4期
關鍵詞:譯稿張元濟嚴復

歐夢越

一、引言

安德魯·勒菲弗爾( Andre Lefe-vere)認為“贊助人”(patron)指那些“足以促進或窒息文學的閱讀、書寫或重寫的力量(包括人和機構)”“他們協調文學系統跟其他系統之間的關系,從而構成一個社會或文化”[1]。嚴復的翻譯要想獲得更大的認同和成功,必須借助強有力的贊助人,幫助自己建立合法性地位及文化話語權。[2]借鑒勒菲弗爾“贊助人”理論,論述贊助人對嚴譯《原富》的獨特作用與影響,是一種還原研究?!对弧烦霭婧?,供不應求,多次再版?!对弧贩g的成功,首先源自嚴復的個人努力,同時也與各“贊助人”的有力贊助密不可分。目前已有劉余梅、閆亮亮、朱健平等學者將嚴復翻譯與“贊助人”理論相結合,探討《天演論》和《社會通詮》的“贊助人”。[3-4]遺憾的是,尚無系統論述《原富》“贊助人”的專題論文,王宏志、沈寂、梁義群、劉重燾、皮后鋒、沈國威等學者皆論及《原富》翻譯,為本文的進一步探討奠定基礎。[5-10]“贊助人”包括“個人贊助”和“機構贊助”,張元濟和吳汝綸是嚴譯《原富》的重要贊助人。限于篇幅,本文專門論述吳汝綸對嚴譯《原富》的“個人贊助”,力求通過還原《原富》翻譯和出版的具體過程,考察嚴復與“贊助人”吳汝綸之間的互動關系。

二、“贊助人”吳汝綸修改校正嚴譯《原富》的具體過程還原

嚴復傾慕、敬重吳汝綸,并主動結交。光緒二十三年(1897),吳汝綸首次收到嚴復寄來的《天演論》譯稿,讀而奇之,贊不絕口,立即致書嚴復,大加鼓勵。嚴復在翻譯實踐中也虛心求教,二人書信往來頻繁。嚴復懇請吳汝綸為《天演論》作序,吳汝綸欣然接受。[II]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1898年6月10日),嚴復在《天演論》 “譯例言”中表達了對吳汝綸的感激: “迨書成,吳丈摯甫見而好之,斧落徽引,匡益實多?!盵12]1323《天演論》出版后,吳汝綸到處譽揚,宣傳推廣,他對《天演論》的贊助是多方面的。嚴復翻譯一直得到吳汝綸的鼎力支持,光緒二十九年( 1903),嚴譯《群學肄言》“譯余贅語”深情懷念吳汝綸:“不佞往者每譯脫稿,即以示桐城吳先生,老眼無花,一讀即窺深處。蓋不徒斧落徽引,受裨益于文字間也。故書成必求其讀,讀已必求其序?!盵12] 126 - 127

光緒二十三年(1897),嚴復始譯亞當·斯密( Adam Smith) An im—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Wealth of Nation(《國富論》,嚴譯名為《原富》),至光緒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一日(1901年1月30日),全書翻譯完畢。[8]94-96前后歷經五年之久?!对弧贩g同樣得到吳汝綸的全力贊助。光緒二十四年(1898),嚴復譯出《原富》(時名《計學》)一冊,當即致書吳汝綸,并奉送譯稿,請他審讀評定。二月二十八日(3月20日),吳汝綸《答嚴幾道》日:“斯密氏《計學》稿一冊,敬讀一過,望速成之?!媽W名義至雅馴,又得實,吾無間然?!盵13](三)175他對嚴復譯名“計學”大加贊賞,希望嚴復早日譯畢面世。吳汝綸是最早閱讀《原富》譯稿者之一,最能理解嚴復翻譯《原富》的用心。

光緒二十四年七月七日(1898年8月23日),吳汝綸《答嚴幾道》日:“執事雄筆,真足狀難顯之情,又時時糾其違失,其言皆與時局痛下針砭,無空發之議,此真濟世之奇構?!笔①潎缽蜑榉g高手,為斯密知音和功臣。又說:“執事虛懷謙挹,勤勤下問,不自滿假,某識淺,于計學尤為禱昧,無以卯測淵懿,徒以期待至厚,不敢過自疏外,謹就愚心所識一孔之明,記之書眉,以供采擇。其甘苦得失,則惟作者自喻,非他人所能從旁附益也?!盵13](三)他自謙沒有能力修改嚴復譯稿,但努力貢獻一孔之見,“記之書眉,以供采擇”。

光緒二十五年正月卅日( 1899年3月1 1日),吳汝綸《答嚴幾道》日:“惠示并新譯《計學》四冊。斯密氏此書,洵能窮極事理,鐫刻物態,得我公雄筆為之追幽鑿險、抉摘奧賾,真足達難顯之情,今世蓋無能與我公上下追逐者也。謹力疾拜讀一過,于此書深微,未敢云有少得,所妄加檢校者,不過字句間眇小得失,又止一人之私見,徒以我公數數致書屬為勘校,不敢稍涉世俗,上負捶諉高誼,知無當于萬一也,獨恐不參謬見,反令公意不快爾?!盵13](三)231吳汝綸稱贊嚴復翻譯是“雄筆”,舉世無雙。信中,他自嘆衰老健忘:“某近益老鈍,手蹇眼滯,朝記暮忘,竟諄諄若八九十,心則久成廢井,無可自力?!弊詈笳f:“元著四冊奉繳?!盵13](三)231吳汝綸在身心不佳的狀態下,仍不負嚴復高誼,認真檢校,精神可嘉。

吳汝綸十分欣賞嚴譯《原富》,在家閱讀校訂前四冊譯稿時,特意“抄其切要者”,共一萬多字,今存《桐城吳先生日記》上卷《西學》第九中,見《吳汝綸全集》第四冊第624-643頁。其中多處引用嚴復按語,標以“嚴幼陵云”。最后一段日:“嚴幼陵譯亞丹·斯密所著富國書,名之日《計學》,此所譯前四冊,屬為校訂,抄其切要者于右。其凡例言國計盈肭四事:一日致力之巧拙,二日出貨之疾徐,三日生財之眾寡,四日執業之損益……”[13](四)643

光緒二十五年二月七日( 1899年3月18日),嚴復再次致函吳汝綸,懇請校閱修改。二月二十三日(4月3日),吳汝綸復函,《答嚴幾道》日:“得二月七日惠示,以校讀尊著《計學》,往往妄貢疑議,誠知無當萬一,乃來書反復齒及,若開之使繼續妄言,誠謙挹不自滿假之盛心,折節下問以受盡言,然適形下走之盲陋不自量,益增慚恧?!盵13](三)234他自謙“妄貢疑議,誠知無當萬一”,感激嚴復反復來書。信中,吳汝綸回答了嚴復關于語言雅俗和文體選擇的困惑,稱:“來示謂:行文欲求爾雅,有不可闌入之字,改竄則失真,因仍則傷潔,此誠難事。鄙意:與其傷潔,毋寧失真。凡瑣屑不足道之事不記何傷!若名之為文,而俚俗鄙淺,薦紳所不道,此則昔之知言者無不懸為戒律,曾氏所謂‘辭氣遠鄙也?!币玻ㄈ?34吳汝綸堅持認為“與其傷潔,毋寧失真”,反對“俚俗鄙淺”,對嚴譯文字的雅馴頗為欣賞。

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九(1900年1月29日),嚴復《與吳汝綸書》日:“《原富》拙稿,新者近又成四五冊,惟文字則愈益蕪蔓,殆有欲罷不能之意,以口口之雅,乃累先生念之,豈勝惶悚?!盵12]522他向吳汝綸匯報《原富》翻譯進展,稱譯文“愈益蕪蔓”,渴望得到吳汝綸指點,同時感謝吳汝綸為他翻譯《原富》而操心。又說:“復于文章一道,心知好之,雖甘食耆色之殷,殆無以過。不幸晚學無師,致過壯無成。雖蒙先生獎誘拂拭,而如精力既衰何,假令早遘十年,豈止如此?”[12]522-523嚴復信中還向吳汝綸稟報:“《原富》未譯者尚余五分之一,不以作輟間之,夏間當可蕆事?!盵12]523

光緒二十六年二月二日( 1900年3月2日),嚴復《與張元濟書》中再度通報《原富》翻譯進度,談道:“又因文字蕪穢,每初脫稿時,常寄保陽(按:保定曾名保陽郡),乞吳先生摯甫一為揚推,往往往返需時。如此則譯業雖畢,亦須兩月許方能斟酌盡善。甚矣,一書之成之不易也?!眹缽拖驈堅獫f明,《原富》譯稿需要寄給時任保定蓮池書院山長的吳汝綸校正修改,因此不能馬上定稿。他又說:“近者吳丈摯甫亦謂‘海外計學無逾本書,以拙譯為用筆精悍,獨能發明奧賾之趣,光怪奇偉之氣,決當逾久而不沉沒,雖今人不知此書,而南方公學肯為印行,則將來盛行之嚆矢云?!盵12]-537-538嚴復引用吳汝綸對《原富》譯稿的贊揚,無異于憑借權威為自己做廣告,意在說明張元濟和南洋公學譯書院出版《原富》乃明智之舉。光緒二十七年三月二日(1901年4月20日),吳汝綸得知嚴復在上海,致函嚴復,《答嚴幾道》日:“亂后不得我公消息,后晤呂君止,略悉動定。昨閱《中外日報》,知先生近開名學會,想見達人自我兼懷濟物之盛,心跂 佩無量?!闭嬲\系念嚴復安危。繼而談及《原富》:“前由盛宗承電屬楊濂甫觀察,索取盧木齋所存《計學》稿本五冊,適木齋在都下,當經走使赴開平取書,還都交濂甫轉呈,計已達到。此數冊汝綸未及讀,亦一憾事,但望速印公同好,下走得卒業,幸甚,幸甚!”『14]178因未來得及將《計學》稿本五冊通讀一遍,吳汝綸致以歉意,建議嚴復設法早日出版。

光緒二十七年四月二十五日(1901年6月1 1日),嚴復《與張元濟書》中談及《原富》譯稿五冊已交至吳汝綸修改:“《原富》拙稿,未經交文報局寄南。頃得呂君止先生來書,始言經交敝同鄉鄧太守帶去。蓋君止人都時,木齋將此稿五冊付之摯甫,而是時適鄧人都,聞旁人言其人不久即將南歸,君止遂屬摯甫將稿檢交此人,不圖遂爾浮湛至今也……一稿之煩如此,真令人生厭也??虆?、盧兩處均有信去,即今果爾浮沉,當另鈔寄,不致中斷矣?!盵12]540此時, 《原富》書稿已畢,托人轉交吳汝綸,遲遲未達,嚴復十分憂慮。

約光緒二十七年五月二十七日(1901年7月12日)之前,嚴復《與張元濟書》(無具體日期),顯示稿件安然,他“喜極欲涕”:

則《原富》原稿五冊由吳摯甫處已寄到。其稿所以遲遲者,緣始楊濂甫接盛丞電索,適摯父在幕,知其事,又適盧木齋在都,因囑木齋迅往唐山取書到京,盧即照辦;及書到京,由摯交濂甫囑速寄滬,濂甫忘之,久閣,尋摯又得書,乃往濂處取回,而于晦若又取去,讀久不還;四月初,弟又以書向摯問浮沉,摯始于前月之望,向于齋頭取寄津,此輾轉遲閣之實在情形也。顧浦珠、趙璧究竟復還,安知非鬼物守護,轉以遲寄而得無恙耶?走自憐心血,不禁對之喜極欲涕也。今保險寄去,兄知此意,書到勿忘早覆也。[12]541

吳汝綸審閱、修改《原富》譯稿五冊,復寄予張元濟出版,可謂一波三折。他以年邁之軀,花費大量時間、精力校閱《原富》譯稿?!对弧贩g過程中,嚴復與吳汝綸的互動多屬于翻譯專業本身的字詞推敲和技術性問題,偶爾也表達個人觀點。

三、嚴復懇請吳汝綸作《<原富)序》的過程還原及吳汝綸對《原富》翻譯的評價

嚴復與吳汝綸的往返信函可真實還原嚴復懇請吳汝綸撰寫《(原富)序》的過程。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九(1900年1月29日),嚴復《與吳汝綸書》日: “而成書后,一序又非大筆莫誰屬矣,先生其勿辭?!盵12]524嚴復堅持請吳汝綸作序,光緒二十七年四月十八日(1901年6月4日),吳汝綸回信婉拒。

光緒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二日(1901年9月2日),嚴復《與張元濟書》中談及《原富》相關者二事,一是抽分,二是托吳汝綸寫序:“《原富》之本傳、譯例均已脫稿,寄往保定多日,交摯甫斟酌,并乞其一序,至今未得回音,正在懸盼,頃擬信催,俟寄來即當奉上。渠前書頗言,欲見全書,始肯下筆;如五部均已刷印,即寄一二分見賜,以便轉寄與此老,何如?”[12]545此時,吳汝綸仍未動筆寫序。嚴復致信張元濟通報情況,稱吳汝綸要求見到全書,才肯下筆。

約光緒二十七年八月(1901年9月),嚴復《與吳汝綸書》日:“數日前曾郵一書,并拙作《斯密亞丹學案》,想經霽照。昨有友赴保(定),托其帶呈甲部兩冊,茲復呈上‘譯例言十五條,敬求削政。此二件并序,皆南洋譯局所待匯刻成書者,即望加墨賜寄,勿責促逼也。此序非先生莫能為者?;笳咭宰局兴|發,得蒙速藻,則尤幸矣!”[12] 524《原富》全書譯畢,一切就緒,嚴復再次敦促吳汝綸寫序,辭情懇切,稱“此序非先生莫能為”,但吳汝綸還是推卻,遲遲未動筆。光緒二十七年九月二日( 1901年10月11日),嚴復《與張元濟書》中稱:“《原富》之本傳、譯例均已脫稿,寄往保定多日?!保篬12]545說明《原富》已脫稿,寄給仍在保定蓮池書院的吳汝綸校正,包括寫序。

直至約光緒二十七年十一月(1901年12月),吳汝綸終于勉力寫出《(原富)序》。他高度評價嚴復的良苦用意,指出:“今國家方修新政,而苦財賂衰耗。說者謂:五洲萬國,我為最,是貧非吾患也。而嚴子之書適成于是時,此斯密氏言利書也。顧時若不滿于商,要非吾國抑商之說,故表而辨明之。世之君子,儻有取于西國計學家之言乎,則斯密氏之說具在。儻有取于中國之舊聞乎,則下走所陳,尚幾通人財,幸焉?!盵12]524吳汝綸與嚴復深刻認識到計學關系國家命運和文明興衰。[5]吳汝綸晚年接受自由經濟新理念,高度評價、鄭重推介《原富》,體現了對民族命運的關切。

光緒二十七年“除夕前二”即十二月二十七日(1902年2月5日),嚴復《與張元濟書》說:“人來訪我,言次必索《原富》。月初已將吳序寄將,想已接到;頗望此書早日出版,于開河時以二三十部寄復,將以為禽犢之獻也?!盵12]546此時,吳汝綸的序文已寄至張元濟手上,只待出版。

嚴復屢次懇請吳汝綸作序,甚至有點強人所難,可見吳汝綸及其序文在嚴復心目中的分量。權威作序極有廣告效應,對嚴復而言,執意請吳汝綸作序,既有與吳汝綸學術理念上的共鳴,也有希望憑借吳汝綸的影響力抬高譯作身價的目的。與主動、積極贊助嚴譯《天演論》不同,吳汝綸對《原富》的贊助則顯得被動,從一定程度上而言.是被嚴復不斷敦促而成的。吳汝綸屢次推卻,有年事已高而精力不濟的生理原因,也有《原富》翻譯過于專業,恐自己因外行而難以準確把握原著精髓的原因,他享有盛譽,憐惜羽毛,擔心修改有誤而形象受損。不過,吳汝綸最后還是勉力接受,認真寫序。他對嚴譯《原富》完全是出于非功利性的道義上的贊助,與個人利益無關。吳汝綸是桐城派后學的領袖人物,又與李鴻章為首的淮系集團主要成員關系密切,人脈資源豐富,他所屬的兩大朋友圈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當時政治、學術和文章的話語權。嚴復非科舉正途出身,在當時被視為“另類”,加之學術思想的西化和文章寫作的不夠成熟,很難得到主流學界和文壇的承認。有了吳汝綸的認可和贊譽,嚴復“邊緣人知識分子的認同危機”[6]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改觀,并進而贏得精英階層的接納和歡迎,吳汝綸為嚴復譯著增添了另一層重要的贊助籌碼。

四、結語

《原富》翻譯是《天演論》翻譯的延續,吳汝綸對《原富》的贊助,也是對《天演論》贊助的延續。對《天演論》翻譯的贊助,實際上成為《原富》翻譯的間接贊助,因為嚴復已將吳汝綸先前具有指導性、建設性的意見吸收到《原富》翻譯之中。本文具體呈現吳汝綸受嚴復反復請求,竭力精心修改《原富》譯稿并作序譽揚、推介的詳細過程,是一種歷史還原。嚴復尊敬、信賴吳汝綸,感念知遇之恩,《原富》翻譯過程中,他一直主動尋求吳汝綸的幫助,并得到他的鼎力支持。吳汝綸兼具導師、長輩、摯友、編輯、批評家、讀者六重角色,十分賞識嚴復,他是第一個通讀、校訂《原富》手稿的重要贊助人,不僅高度評價嚴復翻譯,還大力宣傳表彰,推動《原富》的出版和有效傳播。因此,他對嚴譯《原富》的贊助是獨一無二,無可替代的。二人過從甚密,頻繁切磋,形成良性互動。吳汝綸不顧年邁體衰,修改、校正《原富》譯稿,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原富》的出色翻譯和成功出版是二人的協力之作?!对弧纷g著的著作權人只是嚴復一人,如果按照清末民初通行譯著的著作權署名方式,《原富》署名若加上“吳汝綸校訂”,也是合情合理的,《天演論》署名亦可如此看待。但吳汝綸不求名利,甘當幕后英雄,其“個人贊助”行為純潔高尚,可敬可佩。張元濟也是嚴譯《原富》重要贊助人之一。作為具有戰略眼光和前瞻意識的出版家,任南洋公學譯書院院長時,張元濟全力推介、出版《原富》一書,對嚴復,他幾乎有求必應,二人形成了互動、互惠、互贏的友好合作關系。張元濟的角色既屬于“個人贊助”,又代表南洋公學譯書院的“機構贊助”,若沒有張元濟的有力贊助,《原富》的成功出版和廣泛影響也是很難想象的。吳汝綸的贊助完全是出于翻譯專業本身的“個人贊助”,更是一種道義上的贊助,出于歷史和現實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站在學術、文化、國家、民族的立場上思考問題;張元濟也頗具文化情懷,但作為出版家,更多時候則是從經濟效益的角度思考問題,二人的贊助角色區別明顯。除此以外, 《原富》還有一個特殊的“贊助人”——梁啟超,他與嚴復互為知音。不同于張元濟、吳汝綸,二人屬于畏友和競爭關系。梁啟超同時起到正、反兩方面的作用,及時在《新民叢報》上發表《紹介新著(原富)》一文,十分贊賞《原富》翻譯,同時又批評嚴復譯筆“太務淵雅”,不夠通俗;而嚴復以知識精英作為既定讀者群,他在《與梁啟超書》中堅持認為《原富》譯筆“非務淵雅也,務其是耳”。吳汝綸堅持語言雅潔的觀點成為嚴復反駁梁啟超的理論武器。通過吳汝綸等“贊助人”的支持,嚴復譯著贏得近代中國知識精英的尊重,建立了新的文化權力,并最終在近代中國學術思想史上貢獻獨特而不可泯滅的歷史功績。

注釋

[l]詳細論述見Andre Lefevere,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of Literary Frame, 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 1992, pp. 13-40.

[2]相關論述參見王宏志.權力與翻譯:晚清翻譯活動贊助人的考察[A].王宏志.翻譯與文學之間[C].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44-82.

[3]劉余梅.嚴復譯本《社會通詮》贊助人因素的考察[D].貴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4]閆亮亮,朱健平.吳汝綸對嚴復翻譯《天演論》的意識形態贊助[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3 (2):76-82.

[5]王宏志.翻譯與政治:有關嚴復的翻譯的幾個問題[A].王宏志.文學與政治之間——魯迅·新月·文學史[C].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403-418.

[6]沈寂.吳汝綸與嚴復譯著[J].安徽大學學報,2006 (4):110-116.

[7]梁義群.嚴復與吳汝綸[J].歷史檔案,1998 (4):109-114.

[8]劉重燾.嚴復翻譯《原富》之經過[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85(4):94-96.

[9]皮后鋒, 《原富》的翻譯與傳播:兼與賴建誠教授商榷[J].漢學研究,2000 (1):309-330.

[10]沈國威.從《天演論》到《原富》:以嚴復、吳汝綸的書札為素材的考察[A].王宏志.翻譯史研究[C].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190-207.

[II]梁義群《嚴復與吳汝綸》說:“當《天演論》譯稿出版時,吳汝綸自告奮勇地代為作序?!币姎v史檔案,1998(4).而實際上,是嚴復主動懇請吳汝綸作序,不是吳汝綸主動作序,更不是“自告奮勇”,也不是“代為作序”。

[12]王栻 主編.嚴復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6.

[13]吳汝綸.吳汝綸全集[M].施培毅、徐壽凱校點.合肥:黃山書社,2002.

[14]賈長華主編.嚴復與天津[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178.按:此函,吳汝綸撰,施培毅、徐壽凱校點《吳汝綸全集》第三冊《尺牘》未收錄,王栻 主編《嚴復集》附錄三《師友來函》收錄吳汝綸致嚴復書八通,亦未收錄。

[15]賴建誠.亞當·斯密與嚴復[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康子興.《原富》三味[J].讀書,2015(7):93-101.

[16]章清.學術與社會:近代中國“社會重心”的轉移與讀書人新的角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53-71.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歷史學系

(責任編輯克超)

猜你喜歡
譯稿張元濟嚴復
嚴復的遺囑
把一本書譯成國禮
《物種起源》
不以資歷選人才
慈禧逼出近代杰出出版家
張元濟“犯傻”
嚴復:落日青山一片愁
嚴復:落日青山一片愁
嚴復修改試卷
二十世紀中國早期函授教育的創始者——張元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